历史上诸葛亮写过什么兵书?(千古江山之斜阳草树 光复河洛3)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曾总结了诸葛亮集目录:“诸葛氏集目录:开府作牧第一 权制第二 南征第三 北出第四 计算第五 训厉第六 综核上第七 综核下第八 杂言上第...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出自哪里 的信息,并尽力回答大家的问题。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出自哪里 的话题吧。
历史上诸葛亮写过什么兵书?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曾总结了诸葛亮集目录:“诸葛氏集目录:开府作牧第一 权制第二 南征第三 北出第四 计算第五 训厉第六 综核上第七 综核下第八 杂言上第九杂言第十 贵和第十一 兵要第十二 传运第十三 与孙权书第十四 与诸葛谨书第十五 与孟达书第十六 废李平第十七 法检上第十八法检下 第十九 科令上第二十 科令下第二十一 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 军令下第二十 四右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其中“南征第三 北出第四 兵要第十二 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 军令下第二十四”等应属兵书。但那些东西已大部——特别是属兵书的——失传。相反,传为诸葛亮著、但未见载于正史的《将苑》却至今留存,其中“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这几句话,已为历代军事指挥人员(包括其他行业有识领导)奉为座右铭。
《将苑》全文如下:
《将苑》* 三国蜀·诸葛亮:
卷一
○兵权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逐恶
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知人性
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将材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埸,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将器
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家室,此天下之将。
○将弊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
○将志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缺,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以身殉国,壹意而已。
○将善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谓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将刚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将骄吝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判。将不可吝,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寇实矣。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将强
将有五强八恶。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谋不能料是非,礼不能任贤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济穷厄,智不能备未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败不能无怨谤,此谓之八恶也。
○出师
古者国有危难,君简贤能而任之,齐三日,入太庙,南面而立,将北面,太师进钺于君。君持钺柄以授将,曰:“从此至军,将军其裁之。”复命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退。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署,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如此则士必尽死,敌必可亡。”将受词,凿凶门,引军而出,君送之,跪而推毂,曰:“进退惟时,军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是以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故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孙矣。
○择材
夫师之行也,有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盖三军,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陈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远而和中者,聚为一徒,名曰摧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智用
夫为将之道,必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也。故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谓逆时;时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亦不逆人也。
○不陈
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昔者,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若舜修典刑,咎繇作士师,人不干令,刑无可施,可谓善师者不陈。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谓善陈者不战。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若楚昭遭祸,奔秦求救,卒能返国,可谓善败者不亡矣。
○将诫
书曰:“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人力。”固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礼乐而敦诗书,先仁义而后智勇;静如潜鱼,动若奔獭,丧其所连,折其所强,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进如风雨,击崩若摧,合战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有叛者怀之,有冤者申之,有强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谋者亲之,有谗者覆之,获财者与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之,不以宠而作威;先计而后动,知胜而始战;得其财帛不自宝,得其子女不自使。将能如此,严号申令而人愿斗,则兵合刃接而人乐死矣。
○戒备
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又曰:“预备无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虿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习练
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则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然后习之,或陈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
○军蠹
夫三军之行,有探候不审,烽火失度;后期犯令,不应时机,阻乱师徒;乍前乍后,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敛无度;营私徇己,不恤饥寒;非言妖辞,妄陈祸福;无事喧杂,惊惑将吏;勇不受制,专而陵上;侵竭府库,擅给其财。此九者,三军之蠹,有之必败也。
○腹心
夫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无腹心者,如人夜行,无所措手足;无耳目者,如冥然而居,不知运动;无爪牙者,如饥人食毒物,无不死矣。故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沉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谨候
夫败军丧师,未有不因轻敌而致祸者,故师出以律,失律则凶。律有十五焉:一曰虑,间谍明也;二曰诘,谇候谨也;三曰勇,敌众不挠也;四曰廉,见利思义也;五曰平,赏罚均也;六曰忍,善含耻也;七曰宽,能容众也;八曰信,重然诺也;九曰敬,礼贤能也;十曰明,不纳谗也;十一曰谨,不违礼也;十二曰仁,善养士卒也;十三曰忠,以身徇国也;十四曰分,知止足也;十五曰谋,自料知他也。
○机形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制,非贤也;情机发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
○重刑
吴起曰: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旌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耳威以声,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严。三者不立,士可怠也。故曰:将之所麾,莫不心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善将
古之善将者有四: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故人知礼;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禁、礼、劝、信,师之大经也。未有纲直而目不舒也,故能战必胜,攻必取。庸将不然,退则不能止,进则不能禁,故与军同亡。无劝戒则赏罚失度,人不知信,而贤良退伏,谄顽登用,是以战必败散也。
○审因
夫因人之势以伐恶,则黄帝不能与争威矣;因人之力以决胜,则汤、武不能与争功矣。若能审因而加之威胜,则万夫之雄将可图,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卷二
○兵势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孛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胜败
贤才居上,不肖居下,三军悦乐,士卒畏服,相议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劝以刑赏,此必胜之征也。士卒惰慢,三军数惊,下无礼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敌,相语以利,相嘱以祸福,相惑以妖言,此必败之征也。
○假权
夫将者,人命之所县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赏罚,是犹束猿猱之手,而责之以腾捷;胶离娄之目,而使之辨青黄,不可得也。若赏移在权臣,罚不由主将,人苟自利,谁怀斗心?虽伊、吕之谋,韩白之功,而不能自卫也。故孙武曰:“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亚夫曰:“军中闻将军之命,不闻有天子之诏。”
○哀死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三宾
夫三军之行也,必有宾客群议得失,以资将用。有词若县流,奇谋不测,博闻广见,多艺多才,此万夫之望,可引为上宾;有猛若熊虎,捷若腾猿,刚如铁石,利若龙泉,此一时之雄,可以为中宾;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引为下宾。
○后应
若乃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先动后用,刑于无刑,此用兵之智也。师徒已列,戎马交驰,强弩才临,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敌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冲矢石,争胜一时,成败未分,我伤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便利
夫草木丛集,利以游逸;重塞山林,利以不意;前林无隐,利以潜伏;以少击众,利以日莫;以众击寡,利以清晨;强弩长兵,利以捷次;逾渊隔水,风大暗昧,利以搏前击后。
○应机
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乎?见机之道,莫先于不意。故猛兽失险,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虿发毒,壮士彷徨而失色。以其祸出不图,变速非虑也。
○揣能
古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胜负。主孰圣也?将孰贤也?吏孰能也?粮饷孰丰也?士卒孰练也?军容孰整也?戎马孰逸也?形势孰险也?宾客孰智也?邻国孰惧也?财货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观之,强弱之形,可以决矣。
○轻战
螫虫之触,负其毒也;战士能勇,恃其备也。所以锋锐甲坚,则人轻战。故甲不坚密,与肉袒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探候不谨,与无目同;将帅不勇,与无将同。
○地势
夫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川,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狭,蔓衍相属,此车骑之地;依山附涧,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草浅土平,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芦苇相参,竹树交映,此枪矛之地也。
○情势
夫将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怯者,有谋而情缓者。是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喜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谋而情缓者,可袭也。
○击势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敌情而后图之。凡师老粮绝,百姓愁怨,军令不习,器械不修,计不先设,外救不至,将吏刻剥,赏罚轻懈,营伍失次,战胜而骄,可以攻之。若用贤授能,粮食羡余,甲兵坚利,四邻和睦,大国应援,敌有此者,引而计之。
○整师
夫出师行军,以整为胜。若赏罚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之师,无益于用。所谓整师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逼,前后应接,左右应旄而不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矣。
○厉士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赡之以财,则士无不至矣;接之以礼,厉之以信,则士无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画一,则士无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士无不劝矣。
○自勉
圣人则天,贤者法地,智者则古。骄者招毁,妄者稔祸,多语者寡信,自奉者少恩,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战道
夫林战之道:昼广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设伏,或攻于前,或发于后。丛战之道:利用剑楯,将欲图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场,五里一应,偃戢旌旗,特严金鼓,令贼无措手足。谷战之道:巧于设伏,利以勇斗,轻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后,列强弩而冲之,持短兵而继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水战之道:利在舟楫,练习士卒以乘之,多张旗帜以惑之,严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设坚栅以卫之,顺其流而击之。夜战之道:利在机密,或潜师以冲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乱其耳目,驰而攻之,可以胜矣。
○和人
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不用,群下谤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
○察情
夫兵起而静者,恃其险也;迫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车来也;尘土卑而广者,徒来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半进而半退者,诱也;杖而行者,饥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币重而言甘者,诱也。
○将情
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
○威令
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桀纣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穰苴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东夷
东夷之性,薄礼少义,捍急能斗,仪山堑海,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未可图也。若上乱下离,则可以行间,间起则隙生,隙生则修德以来之,固甲兵而击之,其势必克也。
○南蛮
南蛮多种,性不能教,连合朋党,失意则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仑,东至洋海,海产奇货,故人贪而勇战。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战,不可久师也。
○西戎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处,米粮少,金贝多,故人勇战斗,难败。自碛石以西,诸戎种繁,地广形险,俗负强很,故人多不臣。当候之以外衅,伺之以内乱,则可破矣。
○北狄
北狄居无城郭,随逐水草,势利则南侵,势失则北遁,长山广碛,足以自卫,饥则捕兽饮乳,寒则寝皮服裘,奔走射猎,以杀为务,未可以道德怀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汉不与战,其略有三。汉卒且耕且战,故疲而怯;虏但牧猎,故逸而勇。以疲敌逸,以怯敌勇,不相当也,此不可战一也。汉长于步,日驰百里;虏长于骑,日乃倍之。汉逐虏则赍粮负甲而随之,虏逐汉则驱疾骑而运之,运负之势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战二也。汉战多步,虏战多骑,争地形之势,则骑疾于步,迟疾势县,此不可战三也。不得已,则莫若守边。守边之道,拣良将而任之,训锐士而御之,广营田而实之,设烽堠而待之,候其虚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谓资不费而寇自除矣,人不疲而虏自宽矣。
杨誉是什么意思 《西语助手》西汉
杨誉,隋观王杨雄弟杨士贵之子。
其女为唐太宗子吴王李恪元妃 。
贞观政要 直谏 :
贞观七年,蜀王妃父杨誉,在省竞婢,都官郎中薛仁方留身勘问,未及予夺。其子为千牛,于殿庭陈诉云:“五品以上非反逆不合留身,以是国亲,故生节目,不肯决断,淹留岁月。”太宗闻之,怒曰:“知是我亲戚,故作如此艰难。”即令杖仁方一百,解所任官。魏征进曰:“城狐社鼠皆微物,为其有所凭恃,故除之犹不易。况世家贵戚,旧号难理,汉、晋以来,不能禁御,武德之中,以多骄纵,陛下登极,方始萧条。仁方既是职司,能为国家守法,岂可枉加刑罚,以成外戚之私乎!此源一开,万端争起,后必悔之,将无所及。自古能禁断此事,惟陛下一人。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岂可以水未横流,便欲自毁堤防?臣窃思度,未见其可。”太宗曰:“诚如公言,向者不思。然仁方辄禁不言,颇是专权,虽不合重罪,宜少加惩肃。”乃令杖二十而赦之。
[资治通鉴365]7.5荆州沙洲满一百?文武之道今夜尽
7月5日
荆州沙洲满一百
文武之道今夜尽
梁元帝杀掉了兄弟萧纪,把益州和宁州(今四川和云南一带)的广大国土送给西魏宇文泰以后,打算东下建康,住进台城,继承父亲的威仪,神气一番。
去建康呢?还是留在江陵呢?大臣们意见纷坛,发生了争执。
宗懔等四位大臣不同意,说:“建康的帝王气象已经消失了,与北齐只隔一条大江,万一发生意外,后悔是来不及的!江陵的老人传下一句话,‘荆州洲数满百,当出天子’。从枝江到江津,有九十九个洲;最近又现出一个洲来,恰满一百之数。陛下去年即位,正好应验,是偶然的吗?不是的,这是天意。”553.8下诏将还建康,领军将军胡僧祐、太府卿黄罗汉、吏部尚书宗懔、御史中丞刘彀谏曰:“建业王气已尽,与虏正隔一江,若有不虞,悔无及也!且古老相承云:‘荆州洲数满百,当出天子。’今枝江生洲,百数已满,陛下龙飞,是其应也。”
元帝要朝臣们再进一步讨论。
黄门侍郎周弘正、尚书右仆射王褒联名上书说:“建康是历代帝王的都城,陛下如果不去,老百姓就不能在帝王之都瞻仰圣颜,会产生错觉,说陛下不过是诸侯国的国王,而不是中国的天子。陛下还是应当顺从四海士民的心愿。”553.8黄门侍郎周弘正、尚书右仆射王褒曰:“今百姓未见舆驾入建康,谓是列国诸王;愿陛下从四海之望。”
当时,元帝的臣属大多是荆州人,几乎一哄而起,纷纷指责:“周、王二位家在江东,所以替本土人说话,故意贬低荆州,恐怕并不是为士民百姓着想吧!”时群臣多荆州人,皆曰:“弘正等东人也,志愿东下,恐非良计。”
周弘正听罢这话,气得不行,立刻反问道:“建康人要到建康去,用心不良;那么,荆州人要留在荆州,就是好心肠吗?”惹得元帝哈哈大笑。弘正面折之曰:“东人劝东,谓非良计;君等西人欲西,岂成长策?”上笑。
第二天,他召集全体朝臣五百多人,宣布说:“我如果要回建康,诸位还有别的想法吗?”经过昨天的交锋,没人再敢说话了。又议于后堂,会者五百人,上问之曰:“吾欲还建康,诸卿以为如何?”众莫敢先对。
元帝又下令道:“主张去建康的,左袒!”左袒就是露出上身站在左边,表示同意。当时大致统计,占一半多点。上曰:“劝吾去者左袒。”左袒者过半。武昌太守朱买臣看形势有利于这一方,便慷慨激昂地说开了:“建康是国家故都,祖宗陵寝所在之地;荆州是边疆重镇,哪能做帝王的家宅?陛下不可再犹豫,临事不决,会后悔的。我的老家在荆州,岂不希望陛下留下来?若从私心出发,也只是我的家里占便宜,国家怎么会兴旺发达呢?”553.8武昌太守朱买臣言于上曰:“建康旧都,山陵所在;荆镇边缰,非王者之宅。愿陛下勿疑,以致后悔。臣家在荆州,岂不愿陛下居此,但恐是臣富贵,非陛下富贵耳!”
这番话说得公正大方,元帝倒也真的动心,于是叫术士杜景豪占卦,却很不吉利。本士劝元帝不要去,背后又告诉别人:“按卦象看,是鬼贼要把皇帝留住的,只是天机不可泄露。”553.8上使术士杜景豪卜之,不吉,对上曰:“未去。”退而言曰:“此兆为鬼贼所留也。”
梁元帝反复思索,觉得建康城残破荒凉,江陵却安宁富足,还是不搬为好。只进行了一番人事安排就作罢了。553.8上以建康凋残,江陵全盛,意亦安之,卒从僧祐等议。
不久,西魏和北齐的使者同时到江陵聘问。元帝对北齐人很客气,招待的规格高一层。临告辞时,元帝派西魏使者转告宇文泰,要他把益州和宁州的土地交出来,神气很是傲慢。使者回到长安作了汇报,字文泰鄙夷地笑了:“古人说过,‘天之所弃,谁能兴之?’萧绎就是这种天之所弃的人!”随即决定发兵进攻。554.3魏侍中宇文仁恕来聘。会齐使者亦至江陵,帝接仁恕不及齐使,仁恕归,以告太师泰。帝又请据旧图定疆境,辞颇不逊,泰曰:“古人有言,‘天之所弃,谁能兴之’,其萧绎之谓乎!”
这年八月,西魏的主将于谨率大军五万从长安出发,长孙俭请他对萧绎的战略作出预测。于谨说:“萧绎大约有三种策略:带着全部人马和财宝,沿长江东下建康,是上策;号召各地出兵勤王,把江陵城郊的人迁入城里,固守城池,是中策;按部就班,一切都是老套套,毫无改变,保守城郭,是下策。三者必用其一。”554.10长孙俭问谨曰:“为萧绎之计,将如何?”谨曰:“耀兵汉、沔,席卷度江,直据丹杨,上策也;移郭内居民退保子城,峻其陴堞,以待援军,中策也;若难于移动,据守罗郭,下策也。”
长孙俭又问:“估计萧绎采用哪一种?”
“当然是下策!”于谨毫不怀疑地说,“萧绎不愿迁都建康,因循保守,就是证明。何况他错误估计形势,以为我们和北齐对抗,腾不出手来对付他,不需防备呢。”554.10俭曰:“揣绎定出何策?”谨曰:“下策。”俭曰:“何故?”谨曰:“萧氏保据江南,绵历数纪,属中原多故,未遑外略;又以我有齐氏之患,必谓力不能分。且绎懦而无谋,多疑少断。愚民难与虑始,皆恋邑居,所以知其用下策也。”
情报传到江陵,大臣们又惊又疑,不大相信。胡僧佑说:“我们两国不是经常有信使来往通好吗?也没有仇隙呀,他们不可能出兵!”王琛也说:“前不久我去长安,宇文泰可热情啦,哪能突然翻脸呢?”并要求马上到长安去探问。554.10领军胡僧祐、太府卿黄罗汉曰:“二国通好,未有嫌隙,必应不尔。”侍中王琛曰:“臣揣宇文容色,必无此理。”乃复使琛使魏。
十月,于谨到了襄樊,和梁王萧詧约定,打下江陵之后,由萧詧当皇帝,土地财富的分配再商量。两支军队然后合在一起,向江陵进发。554.10于谨至樊、邓,梁王詧帅众会之。
当警报到达朝廷时,梁元帝正在龙光殿给大臣们讲解《老子》。
他停止讲授,下令城内城外同时戒严。554.10丁卯,帝停讲,内外戒严。
王琛出使长安,走到沔口,没有碰见北方的军队,以为一切平安,喜滋滋地派人送信给元帝:“以前的消息全是谣传,我说不会有事的!”元帝很高兴,立即继续开讲,听众都穿着军装,真叫作“打仗读书两不误”,抓得好紧呀。554.10王琛至石梵,未见魏军,驰书报黄罗汉曰:“吾至石梵,境上帖然,前言皆儿戏耳。”帝闻而疑之。庚午,复讲,百官戎服以听。
晚上,元帝和妃嫔们登上凤凰阁,仰观天象,止不住丧气地说:“客星窜入翼、珍,荆楚地方会发生灾难,我看要失败了。”听罢这话,宫人们都痛哭起来。554.10帝夜登凤皇阁,徙倚叹息曰:“客星入翼、轸、今必败矣!”嫔御皆泣。
陆法和听说北军南来,从郢州(今武昌)渡到汉口,准备进军江陵。元帝派人阻止:“我有办法退敌,你只管坐镇晁城吧。”陆法和已经料到江陵要失败,回城后,把城门涂成白色,穿上孝服,坐在苇席上,沉默哀悼,再也没有出门。554.10陆法和闻魏师至,自郢州入汉口,将赴江陵。帝使逆之曰:“此自能破贼,但镇郢州,不须动也!”法和还州,垩其城门,著衰绖,坐苇席,终日,乃脱之。
冬天,元帝巡视外城,周围六十多里,都是木头打桩围成的,下令百姓挑土运石加固夯实。554.11是日,帝乘马出城行栅,插木为之,周围六十馀里。丙戌,命太子巡行城楼,令居人助运木石。
还没完工,于谨就攻来了,一把大火,烧得精光。丁酉,栅内火,焚数千家及城楼二十五。接着,于谨筑成一道土墙,把内城围住,和城外的居民完全隔断,从此内外的消息就不通了。于谨令筑长围,中外信命始绝。
元帝比较冷静,遥望长江南岸的马头垒,有自己的军队驻守,和江陵互相声援,形势还是乐观的。他口里不断吟哦,照样作诗,臣子们也有凑趣唱和的。同时等待外地的援军。554.11庚子,信州刺史徐世谱、晋安王司马任约等筑垒于马头,遥为声援。是夜,帝巡城,犹口占为诗,群臣亦有和者。
北军猛力进攻,昼夜不息,城里的人用门板和盾牌挡住才能行走,战斗极其惨烈。主将胡僧裕中箭身亡,军队失去了主心骨。554.11甲寅,魏人百道攻城,城中负户蒙楯,胡僧祐亲当矢石,尽夜督战,奖励将士,明行赏罚,众咸致死,所向摧殄,魏不得前。俄而僧祐中流矢死,内外大骇。
叛变的人打开城门,北军冲进来了。元帝带着太子、王褒、谢答仁等大臣退入金城死守,派人和于谨议和。554.11魏悉众攻栅,反者开西门纳魏师,帝与太子、王褒、谢答仁、朱买臣退保金城,令汝南王大封、晋熙王大圆质於于谨以请和。
傍晚,金城也攻破了,元帝下令烧掉皇室图书馆,据说这次大火中,十四万卷图书全毁掉了。元帝想投火自焚,被宫人拉住;他非常激动,抽出宝剑拼命砍柱头,剑也断了。他抱住脑袋,痛苦地呻吟:“文武之道,今夜尽矣!”554.11帝入东阁竹殿,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将自赴火,宫人左右共止之。又以宝剑斫柱令折,叹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焚书是“文道”毁灭,折剑是“武道”断绝,他的精神全垮了。
谢答仁劝他突围渡江到马头垒去,可元帝不会骑马;554.11谢答仁、朱买臣谏曰:“城中兵众犹强,乘暗突围而出,贼必惊,因而薄之,可渡江就任约。”帝素不便走马,曰:“事必无成,只增辱耳!”
谢答仁要扶他走,王褒却说:“谢答仁是侯景的降将,岂能相信?与其受他的蒙哄,不如干脆投降。”554.11答仁求自扶,帝以问王褒,褒曰:“答仁,侯景之党,岂足可信!成彼之勋,不如降也。”
谢答仁请求召集散兵再决一战,王褒也不赞成。谢答仁气得口吐鲜血,怏怏然地告退了。554.11答仁又请守子城,收兵可得五千人,帝然之,即授城中大都督,配以公主。既而召王褒谋之,以为不可。答仁请入不得,呕血而去。
于谨要求太子作人质。元帝派王褒亲自送去。于谨喜爱王褒的书法,摆好纸笔,请他写字。王褒的落款竟是“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于谨在西魏被封为柱国常山公。王褒是梁朝的大臣,有名的书法家,在敌国统帅面前自称为“家奴”,可谓人格丧尽!554.11于谨征太子为质,帝使王褒送之。谨子以褒善书,给之纸笔,褒乃书曰:“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
无怪乎他一心要劝元帝投降的,而谢答仁也太冤枉了。
元帝骑着白马,穿上素衣,出东门投降。他抽出宝剑,挥手砍在城门上,恨恨地叹息:我怎么会搞成这样子呢!”554.11帝遂去羽仪文物,白马素衣出东门,抽剑击阖曰:“萧世诚一至此乎!” 〔阖,门扇也。世诚,帝字也。〕
在投降求生和保持节操名誉的选择中,他是十分矛盾的。
魏国军士押着他,到了白马寺,用一匹劣马换掉他的大白马;一个大块头胡人,揪住他的背,按着头强迫向于谨下拜。萧绎狼狈极了。554.11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
谁会料到昨天的帝王,一夜之间,就变成可怜巴巴的俘虏了呢?
当于谨包围江陵时,狱中还有死囚几千人,大臣们请求释放出来,发给武器,戴罪立功。元帝不允许,竟下令一律用棍棒打死。幸而城池很快攻破,这些罪不致死的人才免于杀害。554.11帝性残忍,且惩高祖宽纵之弊,故为政尚严。及魏师围城,狱中死囚且数千人,有司请释之以充战士;帝不许,悉令棓杀之,事未成而城陷。
做了俘虏之后,长孙俭问他为什么烧书,他很难过,说:“读书万卷,却是今天的下场,能不烧吗?”554.12或问:“何意焚书?”帝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关在监狱是难受的,一天,他向狱吏求得一瓶酒,喝得醉昏昏的,提笔挥成四首五言诗,后人加上《幽逼》的题目。第三首写道:
松风侵晓哀,霜雾当夜来。
寂寥千载后,谁畏轩辕台!①
前两句描写坟场的凄凉,后面是说,人死之后,什么功名事业,赫赫的帝王声威,谁也不会再注意了。这种情绪是靠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培养成的。元帝责怪读书,要不是读书,他恐怕连这点精神力量也找不到哩。
年底,于谨和梁王萧詧商量,决定处死元帝,派人用土袋将他压死,再拿布缠紧,包在蒲草席子里,捆着白茅绳,葬在江陵的津阳门外。同时被杀的还有他的三个儿子。554.12辛未,帝为魏人所杀。梁王詧遣尚书傅准监刑,以土囊陨之。詧使以布帊缠尸,敛以蒲席,束以白茅,葬于津阳门外。并杀愍怀太子元良、始安王方略、桂阳王大成等。
此诗见《南史·元帝本纪》。
千古江山之斜阳草树 光复河洛3
当初,刘裕平定南燕,即有乘势西向关、洛之意,值卢循为乱,故其事不谐。荆、雍既平,方谋外略。恰逢后秦姚兴死,姚泓继立,诸子相杀,关中大乱,刘裕又起北伐之意。
义熙十二年二月,朝廷诏令太尉刘裕为中外大都督。加领司、豫二州刺史,以其世子刘义符为徐、兖二州刺史。刘裕欲将出兵伐秦,中外戒严,下书朝廷内外道:"吾倡大义,首自本州,克复皇祚,遂建勋烈。外夷勍(qíng强大)敌,内清奸宄(guǐ奸),皆邦人州党竭诚尽力之效也。情若风霜,义贯金石。今当奉辞西旆(pèi旗尾装饰),有事关、河,弱嗣叨蒙,复忝今授,情事缠绵,可谓深矣。顷军国务殷,刑辟未息。眷言怀之,能不多叹。其犯罪五岁以还,可一原遣。文武劳满未蒙荣转者,便随班序报。"
这日,刘裕与刘穆之在东府商议军国大事,刘裕道:“诸事皆备,卿以为何日出兵?”
刘穆之道:“太尉,万物皆全,只是尚欠一味引药,此药不到,大军不可遽发。”
刘裕奇道:“哦,何药竟有如此奇效?”
刘穆之低声道:“琅邪王”
刘裕恍然大悟,明白刘穆之言下之意为大军北伐,留下琅琊王在京,殊难预料。
次日,刘裕随带武士,剑履上殿,奏请安帝,请奉琅邪王司马德文北伐,以其义声怀远,荡平关洛,修敬山陵,安帝闻奏,大哭,拉着司马德文的手不放,道:“期期不可为之。”
司马德文知其事不可更改,脸色如常道:“祖宗陵庙不曾祭扫,至今已逾百年,德文躬逢其盛,亦何幸哉!”诏遂许之。 ? 五月,后秦黄门侍郎尹冲率其弟尹泓前来归顺,刘裕大喜,详加询问,由是后秦种种情势尽在掌握。
八月丁巳,率大众发京师。以世子为中军将军,监太尉留府事。尚书右仆射刘穆之为左仆射,领监军、中军二府军司,入居东府,总摄内外。九月,公次于彭城,加领徐州刺史。
八月初一,朝廷宣布大赦天下,北伐大军齐集京师,猛将如云,谋臣似雨,刘裕见之,豪气顿生,逸兴遄飞。时宁州(今云南)刺史爨(cuàn烧火做饭,此处为姓氏,当地土司)龙颜遣使献朝拜太尉刘裕,使者拜见已毕,随从捧上一锦盒,使者打开锦盒,只见里面是一琥珀枕,通体金黄透亮,内有一小蛇,做腾飞状,使者道:“太尉,此乃宁州所献稀罕之物,百年难得,有宁神安睡之效,望太尉笑纳。”说罢,将此琥珀枕呈于刘裕面前的案几之上。
刘裕甚奇之,将其拿在手上,摩挲把玩良久。
使者又道:“此物另有一种神奇之处,乃是治伤良药,若有创伤,将其粉末略涂伤口之上,流血立止,疼痛少解。”
刘裕闻言,脸色一变,立刻将此琥珀枕摔于地上,登时将其摔得四分五裂,惨不忍睹。
使者见之,大惊失色道:“太尉,若不喜之,小臣自当取还,另择宝物献上,如此暴殄天物,岂不可惜?”
刘裕疾言厉色道:“尔等岂不闻纣王为象箸,箕子叹其必亡,尔等欲使我为纣王乎?”
使者闻之,面色大变,口称不敢,跪倒叩头不已。
刘裕面色稍缓道:“远方之人,未服王化,我不怪罪,尔等回至宁州,转告刺史,谨守本分,保境安民,不可再以奇巧之物进献。”
使者诺诺而退。
待其走后,刘裕命人将地上摔得粉碎的琥珀枕收拾起来,碾成粉末,分赐北征将士,诸将闻之,无不感奋。刘裕以其世子刘义符为中军将军,监太尉留府事。刘穆之为左仆射,领监军、中军二府军司,入居东府,总摄内外。以太尉左司马徐羡之为刘穆之副手,左将军朱龄石守卫殿省,徐州刺史刘怀慎守卫京师,扬州别驾从事史张裕任留州事。刘怀慎,为刘怀肃弟,为刘裕从母弟。刘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滞碍,一时之间,宾客盈门,求告之人,络绎不绝,性又奢豪,既好宾客,食必方丈,数十人为宴,饮馔精美,以此为常。
有人心怀妒忌,间于刘裕,刘裕临行之时便语重心长的对刘穆之道:“道和,案牍劳神,当惜此微躯,来日方长啊。”
刘穆之一听之下,便即明白何意,激动的对刘裕道:“穆之家本贫贱,难以为继。自从公以来,虽心存节俭,而朝夕所费,颇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
刘裕微微一笑道:“道和,言重了,我以国家之重一以委卿,何惜小费,乃忧卿过于操劳耳。”
刘穆之拜谢道:“穆之愿公早成大业。”
刘穆之告辞后,刘裕旧友徐羡之乘机进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观穆之操劳过甚,万一不虞,谁可代之?公业如此。当有所备。”
刘裕仔细看了看徐羡之道:“故此委卿为道和之副耳。”
徐羡之一揖到地道:“必不负公所托。”
八月十二日,刘裕兵发建康,遣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将步军自淮、淝向许、洛,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将军胡藩趋阳城(今河南登封),振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趋武关,建武将军沈林子、彭城内史刘遵考将水军出石门,自汴入河,以冀州刺史王仲德督前锋诸军,开巨野入河,数路大军齐发,约十万之众,兵锋直指洛阳。刘遵考,刘裕之族弟也。
行前,刘穆之召见王镇恶于积弩堂道:“公悯晋遗民,志复关洛,昔晋文王委邓艾伐蜀,终克大功,今亦委卿以伐秦之任,卿其勉之!勿辜此授。”王镇恶应声道:“我不克关中,誓不复济江而还也!若侥幸克复关洛,公不受九锡之赏,君之过也。”二人击掌为誓,相顾大笑。
王镇恶、檀道济军入秦境,所向皆捷。秦将王苟生以漆丘(今河南商丘)降镇恶,徐州刺史姚掌以项城降道济,诸屯守皆望风披靡。惟新蔡太守董遵誓死不降,檀道济率军攻城,自旦至暮,内外城克,檀道济纵军大掠,城内百姓被杀者十不存一,有兵士执董遵于檀道济马前,檀道济呵斥其道:“你本晋人,奈何抗拒王师?”
董遵面不改色道:“我大秦好儒礼佛,实乃礼仪之邦,晋室东迁,已成蛮夷,况古之王者伐国,待士以礼。君奈何行此不义之师,待国士以非礼乎?”
檀道济闻言,恼羞成怒,道:“中原腥膻日久,当好好荡涤一番。”遂杀之。
随后,檀道济进克许昌,获秦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沈林子自汴入河,襄邑(今河南睢县)人董神虎聚众千余人来降。太尉刘裕任其为参军。沈林子与神虎共攻仓垣,克之,秦兖州刺史韦华降。董神虎擅还襄邑,沈林子惧其为乱,领兵袭杀之。秦东平公姚绍闻报,启奏秦主姚泓道:“晋兵已过许昌,洛阳旦暮可下,兵锋不日将西指长安,陛下当以为备。现今安定(今甘肃泾川)孤远,一旦有变,难以救援,宜迁其镇户,内实京畿,可得精兵十万,足以横行天下。虽晋、夏交侵,犹不亡国。不然,晋攻豫州,夏攻安定,将若之何?事机已至,宜在速决。”
左仆射梁喜反对道:“齐公姚恢素有威名,为岭北之人所惮,况镇人数与夏战,已与勃勃结下血海深仇,理应守死无贰。勃勃终不能越安定而远寇京畿;若无安定,虏马必至于郿县,关中当无宁日矣。今我兵足以拒晋,岂可未有忧危先自削损也。”
姚泓认为梁喜之言有理,遂从之。
姚绍出,不禁仰天长叹道:“竖子不足为谋也,我等当为晋所擒也。”
吏部郎懿横密言于姚泓道:“姚恢于广平公之难,有大功于陛下。自陛下龙飞继统,未有厚赏以酬其功。今齐公外则致之死地,内则不豫朝权,安定人自以孤危近寇,思南迁者十室而九,若姚恢拥精兵数万,鼓行而向京师,得不为社稷之忧乎!陛下宜征其还朝廷以安其心。”
姚泓自作聪明道:“姚恢若怀不逞之心,征之适所以取祸耳。”又不听从。懿横也叹了口气,摇头不语。王仲德率水军入河,将逼滑台。魏兖州刺史尉建见晋军势大,弃城而走,北渡黄河逃回魏国。
王仲德率军进入滑台,得意洋洋的对左右道:“我本欲以布帛七万匹假道于魏,孰料魏之守将弃城而去,只好为我三军征衣矣。”将士闻之,欢声雷动。
魏主拓跋嗣闻尉建不战而逃,大怒,令人执之,另遣叔孙建、公孙表率大军自河内向枋头而来,引兵渡河,来至滑台城下,晋军见魏军来势汹汹,不敢与战,紧闭城门,高悬吊桥,弯弓搭箭,防备甚严。
叔孙建命斩尉建于城下,投尸于河,对城上大呼道:“来将可是晋征虏将军王仲德?我大魏礼数不周,已斩其人,请王将军回话,因何占我城池,欺我大魏无人乎?”
王仲德在城上闻之,暗使其司马竺和之对答道:“刘太尉使王征虏自河入洛,清扫山陵,非敢为寇于魏也。魏之守将自弃滑台而去,王征虏借空城以息兵,自当西去,于晋、魏之好无碍也,何必扬旗鸣鼓以耀威乎!”
叔孙建闻言,哼了一声道:“小小司马所言,岂能为信。”
竺和之在城上听道,不进莞尔一笑道:“若安平公不信小人之言,可与我同去彭城与刘太尉面谈,以校真伪。”
王仲德闻言,不觉捂嘴暗笑,谅他叔孙建亦不敢赴彭城之约。
孰料叔孙建一口答应,连说了几声:“好,好,我便与你同去彭城,会会刘太尉,看他是何等英雄人物。”公孙表在旁一听,吓得急拉叔孙建衣袖,低声道:“公为一军统帅,万不可如此行险。” 叔孙建充耳不闻,神色如常。
竺和之见弄巧成拙,不觉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转过头看着王仲德,王仲德也是无奈苦笑,只得修书一封,说明原委,令人快马送至彭城,又命竺和之出城陪同叔孙建前往彭城。
叔孙建行前,亦令魏河内镇将于栗磾(dī黑石)筑垒于河上以备晋军,且为公孙表后援,公孙表立刻上表魏主拓跋嗣备述详情,拓跋嗣览表后,叹息道:“安平公一身皆是胆。”
十数日后,竺和之陪叔孙建来至彭城,入得府中,刘裕降阶相迎,分宾主落座后,叔孙建见刘裕身形高大,仪表堂堂,不由得赞道:“我在魏国尝闻吴儿柔弱,今见太尉,实大缪也,好似我北国儿郎。”
刘裕左右听其言语无礼,皆手按刀柄,怒目而视。
刘裕见叔孙建赤面虬髯,双目炯炯,又敢孤身犯险,知其为胆大心细之人,不可小觑,遂哈哈大笑道:“安平公所言极是,我于南人之中尚属魁伟,故忝此任,若公至我朝,当居裕之右。”
叔孙建知他相戏,不禁与刘裕相顾大笑。宾主相谈正欢之时,叔孙建忽一指竺和之,佯怒道:“我魏晋两国一向交好,因何兵戈相向,夺我滑台?”
竺和之闻言吓了一跳,不敢讲话,直瞪着刘裕,刘裕起身拜谢道:“洛阳,乃晋之旧都也,而羌虏据之;晋欲修复山陵而不得久矣。司马休之、国璠兄弟,鲁宗之父子,桓氏诸人,皆晋之叛将,而羌虏收之以为晋患,屡屡寇边。由此二者,晋将伐秦,欲假道于魏,非敢为大国之敌也。一俟(qi等待)旧都克复,便即归还滑台。望公明察,告以魏主。”
叔孙建听后,满意的点点头,又诘责道:“然魏秦有婚姻之好,伐秦即伐魏,且唇亡齿寒,安知晋夺洛阳后,不北寇魏境?”
刘裕听后,微微一笑道:“昔年魏燕亦有婚姻之好,然魏灭燕。天无二日,各争雄长,若晋有余力,自会北上,魏若有心,亦必南下。今日事以今日论之,他日事自有他论,何必挂怀?”
叔孙建闻言一怔,不由得竖起大拇指,道:“太尉快人快语,真英雄也。愿日后疆场上一较高下。”
刘裕笑道:“能与安平公为敌,不枉此生。”
叔孙建又是一阵大笑。
刘裕摆下酒宴,招待贵客,二人开始闲谈,刘裕问道:“裕闻贵国大将于栗磾有勇名,善使黑槊,可于马上左右开弓,有万夫不当之勇,可真有其事?”
叔孙建甚为得意道:“我大魏似此将者何止千人。”
刘裕大为叹服,立刻亲自修书与之,托叔孙建带去,以表仰慕之情,题曰“黑槊公麾下云云”。
叔孙建又在彭城盘桓数日,刘裕极尽地主之谊,叔孙建满意而归,将种种情事禀告魏主,极言晋人易与,拓跋嗣自是有轻晋之心,因拜于栗磾为黑槊将军,以彰其事。又令公孙表率军退回河北,监视晋军,任其西进,不复再取滑台。
吴兢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1、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2、刑赏之本,在乎助善而惩罚。
3、礼所以决嫌疑、定犹豫、别同异、明是非者也。
4、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论富贵?
5、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6、立身成败,在于所染。
7、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8、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9、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10、归罪于己,推思于民。
11、树至德于生前,流遗爱于身后。
12、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
13、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
14、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
15、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
16、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
17、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家。
18、拨乱创业,必自戒慎,采刍荛之议,从忠谠之言。天下既安,则恣情肆欲,甘乐谄谀,恶闻正谏。
19、见善思齐,足以扬名不朽;闻恶能改,庸庶得免乎太过。
20、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
21、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不渝。
22、发号施令,若汗出于体,一出而不复。
23、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24、祸福相倚,吉凶同域,惟人所召,安不可思?
25、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
26、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
27、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28、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29、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
30、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
3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2、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
33、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
34、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35、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36、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37、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闻,此犹捕雀而掩目,盗钟而掩耳。
38、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
39、治天下者,以人为本。
40、板荡识诚臣。
41、赏不遗疏近,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
42、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在念。
43、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治太平者未之有也。
44、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5、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器,不在于水。
46、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47、无常乱之国,无不理之民。
48、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49、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50、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51、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52、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欲人不闻,莫若勿言。
53、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受叙,无隔疏贱。
54、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55、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56、乐以移风易俗,礼以安上化人。
57、鉴貌在手止水,鉴己在手哲人。
58、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
59、抚万姓以慈,遇群臣以礼。
60、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61、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62、治安之本,惟在得人。
63、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64、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65、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
吴兢的名言名句
1、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2、刑赏之本,在乎助善而惩罚。
3、礼所以决嫌疑、定犹豫、别同异、明是非者也。
4、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论富贵?
5、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6、立身成败,在于所染。
7、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8、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9、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10、归罪于己,推思于民。
11、树至德于生前,流遗爱于身后。
12、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
13、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
14、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
15、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
16、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
17、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家。
18、拨乱创业,必自戒慎,采刍荛之议,从忠谠之言。天下既安,则恣情肆欲,甘乐谄谀,恶闻正谏。
19、见善思齐,足以扬名不朽;闻恶能改,庸庶得免乎太过。
20、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
21、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不渝。
22、发号施令,若汗出于体,一出而不复。
23、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24、祸福相倚,吉凶同域,惟人所召,安不可思?
25、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
26、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
27、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28、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29、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
30、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
3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2、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
33、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
34、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35、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36、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37、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闻,此犹捕雀而掩目,盗钟而掩耳。
38、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
39、治天下者,以人为本。
40、板荡识诚臣。
41、赏不遗疏近,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
42、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在念。
43、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治太平者未之有也。
44、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5、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器,不在于水。
46、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47、无常乱之国,无不理之民。
48、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49、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50、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51、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52、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欲人不闻,莫若勿言。
53、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受叙,无隔疏贱。
54、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55、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56、乐以移风易俗,礼以安上化人。
57、鉴貌在手止水,鉴己在手哲人。
58、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
59、抚万姓以慈,遇群臣以礼。
60、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61、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62、治安之本,惟在得人。
63、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64、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65、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
66、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
林语堂名言名句有哪些
1、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贵豪华,贵简洁;不贵富丽,贵高雅;不贵昂贵,贵合适。
2、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劫夺我们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
3、爸爸常常告诉我,他曾亲眼看见多少贫穷之家兴起来,多少富贵之家衰下去,他告诉我说,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依赖着金钱,人应当享受财富,也要随时准备失去了财富时应当怎么过日子。
4、延缓年老展长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
5、人之所以伤心,是因为看得不够远。未来没有来临之前,怎么知道现在所谓的困境,不是一件好事呢。人要向前看,向前看。尤其是感情,根本是无须去纠结其中的对错,因为是没有对错的。
6、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
7、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8、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
9、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10、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11、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
12、万事可忘,难忘者名心一段;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
13、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14、金钱能使卑下的人身败名裂,而使高尚的人胆壮心雄。
15、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顾炎武名言名句有哪些
1、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2、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4、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5、犯天下之不韪。
6、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7、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8、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2、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3、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14、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15、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6、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17、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18、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9、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20、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21、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2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23、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24、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2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26、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7、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28、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29、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30、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31、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苏轼名言名句有哪些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2、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宋·苏轼《私试策问》 身:自己。人:别人。——苏轼
3、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苏轼
4、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苏轼
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6、修其本而末自应。——苏轼
7、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宋·苏轼《老人行》 始终如一地保全自己的节操。——苏轼
8、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绦。——苏轼
9、养生治性,行义求志。——苏轼
10、天不容伪。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虚伪的言行,天道不容。——苏轼
11、人行犹可复,岁月哪可追?——苏轼
12、生、死、穷、达不易其志。——苏轼
13、此身泰山重,勿作鸿毛遗。——苏轼
14、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5、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16、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17、岁月不可思,驶若船放溜。——苏轼
18、浅交言深,君子所戒。——苏轼
19、世事如今辣酒酿,交友自古春云薄。——苏轼
20、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苏轼
2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2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23、头虽长低气不屈。?——苏轼
24、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苏轼
25、天下大治,千载一时——苏轼
26、文武之功,未有不以得人而成者也。——苏轼
27、谷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末。——苏轼
28、人不可以苟宝贵,亦不可以图贫贱。——苏轼
29、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苏轼
30、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苏轼
3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苏轼
32、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苏轼
33、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苏轼
34、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苏轼
35、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苏轼
36、至言不繁——苏轼
3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38、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苏轼
39、夕阳无语燕归愁——苏轼
40、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苏轼
41、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苏轼
42、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苏轼
4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44、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苏轼
45、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
4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47、君子不重则不威——苏轼
48、一定的文化——苏轼
49、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苏轼
50、有酒膛肉多弟兄,急难何见一人——苏轼
印度名言名句有哪些
1、许多嫌每天太长的人却又嫌生命太短—— 印度
2、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但你不这样来评论一个人—— 印度
3、只有坚强的人才谦虚—— 印度
4、懒惰不过是未疲乏就休息的习惯—— 印度
5、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么真理也要被关在外面了—— 印度
6、石头虽然自己不能够割什么东西,它却能把宝剑磨得锋利—— 印度
7、无知和瞎子一样—— 印度
8、一个聪明人,永远会发问—— 印度
9、像出鞘的剑一般的对手并不可怕,但是对于装扮成朋友的敌人却要留神—— 印度
10、从不获胜的人很少失败,从不攀登—— 印度
11、粗暴的语言,过分的刑罚,就像钢锉一样把权力的铁棒慢慢磨灭—— 印度
12、健康的身体就是财富—— 印度
13、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印度
14、有健康即有希望,有希望即有一切—— 印度
15、阴影和光线永远联系在一起,事业和人也互相分不开—— 印度
16、虚妄的欲望会将切实的理想打得粉碎—— 印度
17、狗在自己的大街上,唯我独尊地称狮子—— 印度
18、谁也不能击败那能够同经常责备他的人保持友谊—— 印度
19、没有比知识更好的朋友,没有比病魔更坏的敌人—— 印度
20、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 印度
21、友谊不容草率断绝,再恢复也留症结—— 印度
22、虚伪的真诚,比魔鬼还可怕—— 印度
23、不要让刀锋讥笑它柄子的拙笨—— 印度
24、对于一个有本领的人,哪有过重的负担?对一个有决心的人,哪里有过远的路程?—— 印度
25、热爱真理,但要宽恕错误。
26、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印度
27、贪婪的人失掉名誉,追求金钱的人失掉德行—— 印度
28、用一些草就可以搓成绳子,用这绳子就可以把大象捆起—— 印度
29、真理引起了反对它的狂风暴雨,而那场风雨却吹播了真理的种子—— 印度
30、谁要是有智慧,谁就有力量—— 印度
31、群星不怕与萤火虫一同出现—— 印度
32、日莲只开在阳光里,夜荷只开在月光下。能抑制情欲的人不搂抱别人的老婆—— 印度
33、耻辱不会无端而降—— 印度
34、我们唯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印度
35、把命运打倒吧,尽力做人应该做的事情—— 印度
36、只要紧紧地地跟着时间的步伐,幸运之神就会永远跟着你—— 印度
37、不学习的人,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印度
38、木头百条,也填不饱火坑,江河百条,也流不过大海—— 印度
39、鳄鱼在深水里才有力量,离开了水,只能任人摆布—— 印度
40、在一切日常事物中,非常需要坚强—— 印度
41、幸运降临给那下定决心而行动的人,什么时候开始懒惰,幸运就告别—— 印度
42、互相信赖是幸福的根源—— 印度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吴兢的名言名句有哪些》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名言名句 专题。
好了,今天关于“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出自哪里 ”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出自哪里 ”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