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昭和1年和昭和元年有区别吗?是昭和1年代表1926年还是元年代表1926年,昭和1年代表1927?(司马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史记)
没有区别,昭和1年就是昭和元年,昭和元年代表就是的就是1926年。“昭和”是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在位使用的年号,为日本第246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926年12...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讲解一下“令和元年是哪一年”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日本的昭和1年和昭和元年有区别吗?是昭和1年代表1926年还是元年代表1926年,昭和1年代表1927?
没有区别,昭和1年就是昭和元年,昭和元年代表就是的就是1926年。
“昭和”是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在位使用的年号,为日本第246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因此昭和元年为1926年,昭和是日本各年号中使用时间最长的,合共64年。
扩展资料:
日本所有年号:
一、飞鸟时代:
1、大化(645-650)
2、白雉(650-654)
3、朱鸟(686-686)
4、大宝(701-704)
5、庆云(704-708)
6、和铜(708-715)
二、奈良时代
1、灵龟(715-717)
2、养老(717-724)
3、神龟(724-729)
4、天平(729-749)
5、天平感宝(749-749)
6、天平胜宝(749-757)
7、天平宝字(757-765)
8、天平神护(765-767)
9、神护景云(767-770)
10、宝龟(770-781)
11、天应(781-782)
12、延历(782-806)
三、平安时代
1、大同(806-810)
2、弘仁(810-824) ?
3、天长(824-834)?
4、承和(834-848)
5、嘉祥(848-851)
6、仁寿(851-854)?
7、齐衡(854-857)
8、天安(857-859)
9、贞观(859-877)
10、元庆(877-875)
11、仁和(885-889)
12、宽平(889-898) ?
13、昌泰(898-901)
14、延喜(901-923)
15、延长(923-931)
16、承平(931-938)
17、天庆(938-947)
18、天历(947-957)
19、天德(957-961)
20、应和(961-964)
21、康保(964-968)
22、安和(968-970)
23、天禄(970-973)
24、天延(973-976)
25、贞元(976-978)
26、天元(978-983)
27、永观(983-985)
28、宽和(985-987)
29、永延(987-989)
30、永祚(989-990)
31、正历(990-995)
32、长德(995-999)
33、长保(999-1004)
34、宽弘(1004-1013)
35、长和(1013-1017)
36、宽仁(1017-1021)
37、治安(1021-1024)
38、万寿(1024-1028)
39、长元(1028-1037)
40、长历(1037-1040)
42、宽德(1044-1046)
43、永承(1046-1053)
44、天喜(1053-1058)
45、康平(1058-1065)
46、治历(1065-1069)
47、延久(1069-1074)
48、承保(1074-1077)
49、承历(1077-1081)
50、永保(1081-1084)
51、应德(1084-1087)
52、宽治(1087-1094)
53、嘉保(1094-1096)
54、永长(1096-1097)
55、承德(1097-1099)
56、康和(1099-1104)
57、长治(1104-1106)
58、嘉承(1106-1108)
59、天仁(1108-1110)
60、天永(1110-1113)
61、永久(1113-1118)
62、元永(1118-1120)
63、保安(1120-1124)
64、天治(1124-1126)
65、大治(1126-1131)
66、天承(1131-1132)
67、长承(1132-1135)
68、保延(1135-1141)
69、永治(1141-1142)
70、康治(1142-1144)
71、天养(1144-1145)
72、久安(1145-1151)
73、仁平(1151-1154)
74、久寿(1154-1156)
75、保元(1156-1159)
76、平治(1159-1160)
77、永历(1160-1161)
78、应保(1161-1163)
79:长宽(1163-1165)
80:永万(1165-1166)
81、仁安(1166-1169)
82、嘉应(1169-1171)
83、承安(1171-1175)
84、安元(1175-1177)
85、治承(1177-1184)
86、养和(1181-1182)
87、寿永(1182-1185)
88、元历(1184-1185)
四、镰仓时代
1、文治(1185-1190)
2、建久(1190-1199)
3、正治(1199-1201)
4、建仁(1201-1204)
5、元久(1204-1206)
6、建永(1206-1207)
7、承元(1207-1211)
8、建历(1211-1213)
9、建保(1213-1219)
10、承久(1219-1222)
11、贞应(1222-1224)
12、元仁(1224-1225)
13、嘉禄(1225-1227)
14、安贞(1227-1229)
15、宽喜(1229-1232)
16、贞永(1232-1233)
17、天福(1233-1234)
18、文历(1234-1235)
19、嘉祯(1235-1238)
20、历仁(1238-1239)
21、延应(1239-1240)
22、仁治(1240-1243)
23、宽元(1243-1247)
24、宝治(1247-1249)
25、建长(1249-1256)
26、康元(1256-1257)
27、正嘉(1257-1259)
28、正元(1259-1260)
29、文应(1260-1261)
30、弘长(1261-1264)
31、文永(1264-1275)
32、建治(1275-1278)
33、弘安(1278-1288)
34、正应(1288-1293)
35、永仁(1293-1299)
36、正安(1299-1302)
37、乾元(1302-1303)
38、嘉元(1303-1306)
39、德治(1306-1308)
40、延庆(1308-1311)
41、应长(1311-1312)
42、正和(1312-1317)
43、文保(1317-1319)
44、元应(1319-1321)
45、元亨(1321-1324)
46、正中(1324-1326)
47、嘉历(1326-1329)
48、元德(1329-1332)
五、南朝
1、元弘(1331-1334)
2、建武(1334-1336)
3、延元(1336-1340)
4、兴国(1340-1346)
5、正平(1346-1370)
6、建德(1370-1372)
7、文中(1372-1375)
8、天授(1375-1381)
9、弘和(1381-1384)
10、元中(1384-1392)
六、北朝
1、正庆(1332-1334)
2、建武(1334-1338)
3、历应(1338-1342)
4、康永(1342-1345)
5、贞和(1345-1350)
6、观应(1350-1352)
7、文和(1352-1356)
8、延文(1356-1361)
9、康安(1361-1362)
10、贞治(1362-1368)
11、应安(1368-1375)
12、永和(1375-1379)
13、康历(1379-1381)
14、永德(1381-1384)
15、至德(1384-1387)
16、嘉庆(1387-1389)
17、康应(1389-1390)
18、明德(1390-1394)
七、南北朝统一后
1、明德(1390-1394)
2、应永(1394-1428)
3、正长(1428-1429)
4、永享(1429-1441)
5、嘉吉(1441-1444)
6、文安(1444-1449)
7、宝德(1449-1452)
8、享德(1452-1455)
9、康正(1455-1457)
10、长禄(1457-1460)
11、宽正(1460-1466)
12、文正(1466-1467)
八、战国时代
1、应仁(1467-1469)
2、文明(1469-1487)
3、长享(1487-1489)
4、延德(1489-1492)
5、明应(1492-1501)
6、文龟(1501-1504)
7、永正(1504-1521)
8、大永(1521-1528)
9、享禄(1528-1532)
10、天文(1532-1555)
11、弘治(1555-1557)
12、永禄(1557-1570)
13、元龟(1570-1573)
九、安土桃山时代
1、天正(1573-1592)
2、文禄(1592-1596)
3、庆长(1596-1615)
十、江户时代
1、庆长(1596-1615)
2、元和(1615-1624)
3、宽永(1624-1644)
4、正保(1644-1648)
5、庆安(1648-1652)
6、承应(1652-1655)
7、明历(1655-1658)
8、万治(1658-1661)
9、宽文(1661-1673)
10、延宝(1673-1681)
11、天和(1681-1684)
12、贞享(1684-1688)
13、元禄(1688-1704)
14、宝永(1704-1711)
15、正德(1711-1716)
16、享保(1716-1736)
17、元文(1736-1741)
18、宽保(1741-1744)
19、延享(1744-1748)
20、宽延(1748-1751)
21、宝历(1751-1764)
22、明和(1764-1772)
23、安永(1772-1781)
24、天明(1781-1789)
25、宽政(1789-1801)
26、享和(1801-1804)
27、文化(1804-1818)
28、文政(1818-1830)
29、天保(1830-1844)
30、弘化(1844-1848)
31、嘉永(1848-1854)
32、安政(1854-1860)
33、万延(1860-1861)
34、文久(1861-1864)
35、元治(1864-1865)
36、庆应(1865-1868)
十一、近现代
1、明治(1868-1912)
2、大正(1912-1926)
3、昭和(1926-1989)
4、平成(1989-2019)
5、令和(2019-至今)
参考资料:
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哪些?
政治
1、中央制度
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北周附会《周礼》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职官制度:“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监,左右卫、左右武卫等府。”以强化中央集权和恢复汉族王朝官制的传统。
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制是隋代中央官制的核心。三师、三公虽然地位崇高位居一品但实际上只是荣誉。隋代尚书省的地位很高,《隋书·百官志》说“尚书省,事无不总”,反映了它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地位与权力。
隋炀帝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势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的推进,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结合起来,最终爆发严重的统治危机。
2、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
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科举制度初期设诸州岁贡,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大业二年(606年),
隋炀帝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
当时以明经最为高级,进士试居次。当时选士制度只称为秀才科,与唐之科举仍有一段距离。秀才科可谓科举的开端,亦为不完善的考试制度,对实际取士作用不大,但已改变了门第垄断官职的局面。
科举制度顺应了历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的要求,缓和了他们和朝廷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有利于选拔人才,增强政治效率,对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
3、法律制度
北周律法有时松,有时严,不好掌握,导致刑罚混乱。隋文帝即位后,于开皇元年(581年)命高颎等人参考北齐、北周等旧律,制定法律。
经济
1、农业
领均田令
隋朝推行均田制,整顿户籍。实行了“大索貌阅法”要求官吏经常检查人口,根据相貌来检查户口,使编户大增。和实行“输籍定样”在第一个的基础上确定户口数,编制“定簿”,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
改革货币
隋朝统一币制,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世称“隋五铢”。
设置粮仓
隋朝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
2、手工业
隋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技术的重要发展阶段。其突出的表现是,在河南安阳、陕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
3、商业
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国际上的大都会。
文化
1、学术思想
隋文帝前期主张调和儒佛道思想,并且主张朴实文学,反对南朝艳丽的文学思想。他提倡儒学,把儒家学说提升到治国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励劝学行礼。
601年,隋文帝认为学校多而不精,故下令废除所有学校,只保存京师国子学,名额限七十人。隋文帝晚年助佛反儒的举动,使得不少儒生抹黑隋朝统治者。
2、文学
由于隋朝时间较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大。虽然有提出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但是后继中断,古文运动需要到唐朝中叶才成功的发展起来。
而隋朝南北著名文士,总数居然不过十余人。
3、史学
史学方面,在隋朝以前的史书,或由官方撰写,或由民间人士自行撰写。其思想比较自由,质量也佳,但由于不容易采用到史官所藏书籍,通常只有纪传没有志书,不能说是完整的国史。593年,隋文帝宣布禁止民间私撰国史,评论人物。自此历朝国史都改为官修。
4、音韵
因南北文化融和,音韵学与目录学的成就尤为卓越。开皇初年,颜之推、萧该、长孙纳言等八人和陆法言讨论音韵学,一致认为四方声调分歧很大,南北用韵不同。
5、目录
目录学方面,隋朝有名的有佛教的《大隋众经目录》,道家的《道经目录》,费长房所撰的《历代三宝记》与释彦琮所撰的《隋仁寿年内典录》。隋廷收集南、北两朝所存书籍,编有《隋大业正御书目录》。
唐朝魏徵就是依此编写出《隋书·经籍志》,成为隋以前著述的总录,在目录学上的地位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相同 。
6、宗教
自南北朝以来,佛道儒统称三教,占据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隋文帝主张调和宗教与儒学,采用三教并重的策略,并容儒教、佛教与道教以相辅治国。由于国家开放,流行于西亚的祆教也在中国广为流传。
当时主流的佛教派系有天台宗、三论宗和三阶教。隋朝共修建寺塔5000余所,塑造佛像数万,并且翻译数万佛经,使佛经流布多于儒经数百十倍。
扩展资料
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炀帝杨广被绞杀,共存在了三十七年,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盛唐的许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时确立的。唐高祖和隋炀帝杨广还有亲属关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历史书籍常将隋、唐并称为“隋唐”。
隋文帝的贡献最大:一是官制,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起三省六部制。唐朝后来基本继承,这就是日本大化改新向隋唐学习的主要内容。隋文帝还制定了新的法律,为隋唐时期封建法律的成熟化作出了贡献。刑罚不再像南北朝时那么残酷。
此外,科举制度的创立又是一大功绩,创新了官吏的选拔方式,比原来推荐式更公正合理。
百度百科-隋朝
百度百科-隋朝历史
公元元年是如何确定的
它是以相传的基督教耶稣诞生年作为历史计算的,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辛酉年)。以这一年为计,在这一年之前的就是公元前多少年,在这之后的时间称公元多少年。
扩展资料:
辛酉年就是干支历的六十甲子中的一个,大概对应的公历年份如1921、1981、2041···(60年一周期)。公元年份,年份数除以60余1,或年份数减2,除以10的余数是9,除以12的余数是11,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的岁次内均为“辛酉年”。
农历就是干支历,节气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干支不是以节气划分的,无论传统习惯还是官方历书皆如此(详见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编撰的《通用万年历》)。所谓干支纪年,也就是: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
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把它们按照甲子、乙丑、丙寅......(也就是天干转六圈而地支转五圈,正好一个循环)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一甲子。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年法。
参考资料:
司马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史记
司马迁是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完成的《史记》。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扩展资料
成书过程
1、名称来由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2、取材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百度百科-史记
公元元年,是中国历史哪个朝代?
公元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又叫做西历或西元。
公元元年是汉朝。汉朝的存续时间为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因此公元元年是汉朝。公元元年相当于公元一年,在此后的时间称为公元后,在此前的时间称为公元前。
公元1年的所属朝代是0年代、1世纪。
在公元1年,中国正处于封建时代(古典时代)的开始阶段。这一时期是公元1年至100年,被称为1世纪。按干支纪年法,公元1年对应的时间为辛酉年,按年号纪年法对应时间为西汉汉平帝元始元年。?
公元1年的历史背景是西汉末年,也就是西汉的末期。这一时期,西汉朝政逐渐衰落,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同时,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一支——也就是后来演变为伊斯兰教的拜火教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在中国流行。
公元前1年和公元1年主要区别
定义
公元前1年,也被称为公元0年,是西汉的最后一年,也是罗马帝国灭亡前的最后一年。公元1年是基督诞生的年份,也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数字
由于公元1年之前没有公元0年这一概念,所以公元前1年即为公元前的第一年,而公元1年则是公元的第一年。数字越往后数年份才接近我们现在,所以公元的年数越大,年份越不久远,而公元前的年数越大,年份越久远。
纪年方式
公元1年是以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年的开始,是公历纪年法的基础。这种纪年方式在欧洲广泛使用,现在已成为全世界通用的纪年方式。
公元1年是西汉的哪一年
公元1年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也就是西汉朝代的元始元年。在这一年,西汉平帝刘衎在位,他是西汉末年的皇帝,也是西汉朝代的最后一位皇帝。
西汉末年的一些历史事件
王莽篡汉
西汉自汉成帝以后,皆以外戚辅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在汉哀帝死后,官居大司马,以太后名义执掌军政大权,立汉平帝,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做皇后,渐渐在朝中大权独揽。公元5年(元始五年)十二月,汉平帝死后,王莽指使同党向太皇太后王政君上书,要求让他代天子临朝。公元8年(居摄三年),王莽废西汉末代皇帝孺子婴(刘婴)为安定公,改国号为新,取自于“革新”的意思,史称“新莽”,王莽即“新始祖”(另记载为“新太祖”),简称新帝。驾崩后,谥号为“建兴皇帝”。至此,西汉灭亡。
赤眉绿林起义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赤眉军和绿林军是两支重要的起义军。他们反抗王莽的残暴统治,攻城略地,发展壮大。后来,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建立更始政权。赤眉军则继续战斗,最终推翻更始政权,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昆阳之战
这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在这场战役中,刘秀等人领导的汉军以少胜多,击败了王莽的大军。昆阳之战是刘秀推翻王莽政权的关键一战,也为后来的东汉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巫蛊事件
这是西汉武帝末期发生的一件大事。当时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动用军费被捕下狱。为了救儿子,公孙贺捉拿了阳陵大侠朱安世。朱安世却笑他“以内济外,父子俱屠”。当时正逢汉武帝病重,于是江充就指使胡巫檀何欺骗武帝说:“皇宫中大有蛊气,不除之,上疾终不差(病好不了)。”汉武帝信以为真,派江充成立专案小组,严加查察。结果江充趁机陷害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等人。刘据走投无路之下起兵反抗,失败后被杀。巫蛊事件使得西汉朝政受到动摇,也成为西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之一。
这些历史事件对西汉末年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导致了西汉王朝的衰落和灭亡,同时也为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最后要说的是
虽然0是自然数,但并不存在公元前0年或公元0年。公元前1年之后的一年,是公元1年,为公元元年。虽然公元前的纪年是倒着数,后面的数目小于前面的数目,例如西汉成立的公元前202年,晚于秦朝成立的公元前221年,但具体到每一年的月份,还是正着数,1月在前,12月在后,日期也如此,初一在前,十五在后。
景和元年皇帝是谁
景和元年皇帝是刘_。景和元年(465年),杀死刘子业后即位。执政前期,平定刘子勋“义嘉之难”及方镇叛乱,耗损国力,导致北魏侵占山东和淮北地区;为防范孝武帝刘骏诸子等宗室夺位,刘_肆意屠杀皇亲宗室、功臣名将,削弱统治阶层力量,导致王朝自此衰败,寒门武将萧道成趁势崛起。
刘_(439年12月9日~472年5月10日),字休炳,小字荣期,徐州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第七位皇帝(466年~472年在位),宋武帝刘裕的孙子,宋文帝刘义隆第十一子,宋孝武帝刘骏异母弟,母为沈容姬。
人物生平:
刘_出生于元嘉十六年(439年),十岁时受封为淮阳王,食邑二千户;元嘉二十九年(452年),改封湘东王。泰初元年(453年),孝武帝刘骏即位后,因为刘_生母沈容姬过世,年仅十五岁的刘_就由刘骏的生母路太后抚养长大。
刘_对路太后亲奉爱戴,时常服侍路太后医药,深得路太后特别笃爱。刘骏一向猜忌宗王诸弟,却对刘_特别亲密。除了让刘_历任秘书监、中护军、侍中兼卫尉、领军将军等高官之外,还让刘_掌握少部分的京师兵权,并参与机要事务。
少年刘_外貌俊俏,并且爱好文学创作。据《宋书·明帝纪》记载:刘_“少而和令,风姿端雅”“好读书,爱文义,在藩时,撰《江左以来文章志》,又续卫_所注《论语》二卷,行于世”。不过刘_成年后,缺乏运动,非常肥胖,可以说是文采有余、武略不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刘_
白居易《长歌恨》原文和简要赏析?
《长恨歌》
唐代 白居易
原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
唐明皇偏好美色,当上皇帝后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美女,却都是一无所获。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十分娇艳,养在深闺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天生丽质、倾国倾城让她很难埋没世间,果然没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
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六官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春寒料峭时,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的泉水洗涤着凝脂一般的肌肤。侍女搀扶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由此开始得到皇帝恩宠。
鬓发如云颜脸似花,头戴着金步摇。温暖的芙蓉帐里,与皇上共度春宵。情深只恨春宵短,一觉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君王深恋儿女情温柔乡,从此再也不早朝。承受君欢侍君饮,忙得没有闲暇。春日陪皇上一起出游,晚上夜夜侍寝。
后宫中妃嫔不下三千人,却只有她独享皇帝的恩宠。金屋中梳妆打扮,夜夜撒娇不离君王;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更添几许风韵。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杨家门楣光耀令人羡慕。于是使得天下的父母都改变了心意,变成重女轻男。
骊山上华清宫内玉宇琼楼高耸入云,清风过处仙乐飘向四面八方。轻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观看,却百看不厌。渔阳叛乱的战鼓震耳欲聋,宫中停奏霓裳羽衣曲。九重宫殿霎时尘土飞扬,君王带着大批臣工美眷向西南逃亡。
车队走走停停,西出长安才百余里。六军停滞不前,要求赐死杨玉环。君王无可奈何,只得在马嵬坡下缢杀杨玉环。贵妃头上的饰品,抛撒满地无人收拾。翠翘金雀玉搔头,珍贵头饰一根根。君王欲救不能,掩面而泣,回头看贵妃惨死的场景,血泪止不住地流。
秋风萧索扫落叶,黄土尘埃已消遁,回环曲折穿栈道,车队踏上了剑阁古道。峨眉山下行人稀少,旌旗无色,日月无光。蜀地山清水秀,引得君王相思情。行宫里望月满目凄然,雨夜听曲声声带悲。
叛乱平息后,君王重返长安,路过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前。萋萋马嵬坡下,荒凉黄冢中,佳人容颜再不见,唯有坟茔躺山间。君臣相顾,泪湿衣衫,东望京都心伤悲,信马由缰归朝堂。回来一看,池苑依旧,太液池边芙蓉仍在,未央宫中垂柳未改。
芙蓉开得像玉环的脸,柳叶儿好似她的眉,此情此景如何不心生悲戚?春风吹开桃李花,物是人非不胜悲;秋雨滴落梧桐叶,场面寂寞更惨凄。兴庆宫和甘露殿,处处萧条,秋草丛生。宫内落叶满台阶,长久不见有人扫。
戏子头已雪白,宫女红颜尽褪。晚上宫殿中流萤飞舞,孤灯油尽君王仍难以入睡。细数迟迟钟鼓声,愈数愈觉夜漫长。遥望耿耿星河天,直到东方吐曙光。鸳鸯瓦上霜花重生,冰冷的翡翠被里谁与君王同眠?
阴阳相隔已一年,为何你从未在我梦里来过?临邛道士正客居长安,据说他能以法术招来贵妃魂魄。君王思念贵妃的情意令他感动。他接受皇命,不敢怠慢,殷勤地寻找,八面御风。驾驭云气入空中,横来直去如闪电,升天入地遍寻天堂地府,都毫无结果。
忽然听说海上有一座被白云围绕的仙山。玲珑剔透楼台阁,五彩祥云承托起。天仙神女数之不尽,个个风姿绰约。当中有一人字太真,肌肤如雪貌似花,好像就是君王要找的杨贵妃。
道士来到金阙西边,叩响玉石雕做的院门轻声呼唤,让小玉叫侍女双成去通报。太真听说君王的使者到了,从帐中惊醒。穿上衣服推开枕头出了睡帐。逐次地打开屏风放下珠帘。半梳着云鬓刚刚睡醒,来不及梳妆就走下坛来,还歪带着花冠。
轻柔的仙风吹拂着衣袖微微飘动,就像霓裳羽衣的舞姿,袅袅婷婷。寂寞忧愁颜,面上泪水长流,犹如春天带雨的梨花。含情凝视天子使,托他深深谢君王。马嵬坡上长别后,音讯颜容两渺茫。昭阳殿里的姻缘早已隔断,蓬莱宫中的孤寂,时间还很漫长。
回头俯视人间,长安已隐,只剩尘雾。只有用当年的信物表达我的深情,钿盒金钗你带去给君王做纪念。金钗留下一股,钿盒留下一半,金钗劈开黄金,钿盒分了宝钿。但愿我们相爱的心,就像黄金宝钿一样忠贞坚硬,天上人间总有机会再见。
临别殷勤托方士,寄语君王表情思,语中誓言只有君王与我知。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中,夜半无人,我们共起山盟海誓。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赏析: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
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
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
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美蓉花和未央宫的乖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貔。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人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
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雨到奏凯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这篇诗是白居易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祖国古典诗歌中抒情诗与叙事诗密切结合的典范之一。诗篇一开头,对男女主人公是有所谴责的,但发展下去,诗人却用自己的感情、想象丰富了这个故事,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以更普遍的意义,使得作者自己和广大读者都对之产生了高度的同情。
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玄宗早年励精图治,因此有开元治世;晚年荒*无道,因此有天宝乱世。
诗人面对这种具体现实,对这位天然尊长形成了矛盾而复杂的感情,有时颂美怀念,有时批评斥责,《长恨歌》则兼而有之。这是由诗人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的认识所决定的。
在创作中,作者打破了他写讽喻诗所坚持的“其事核而实”、“不为文而作”的规则,在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情、景、理的完美结合结构,语言方面,音节和谐,句式骈散结合,并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及其作用,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染力。
人的悲剧性命运及以庄禅思想为依托对这种命运的超越,对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愉悦的追求 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
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
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美蓉花和未央宫的乖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貔。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
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人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雨到奏凯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扩展资料:
《长恨歌》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白居易任盩厔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长恨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人,六世祖北齐五兵尚书白建迁居韩城,曾祖又迁下邽。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百度百科-长恨歌
好了,今天关于“令和元年是哪一年”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令和元年是哪一年”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