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的希是什么意思(十全老人三希堂|乾隆皇帝书斋“三希”释意多)
三希堂位于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三希,有两层含义;一是“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

三希堂的希是什么意思
三希堂位于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三希,有两层含义;一是“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第二种解释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三希堂不大,仅有8平方米,但室内布置却极为优雅、古朴,曾是乾隆皇帝的书房。乾隆皇帝书写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既然三希堂的名字含义里有“三件稀世珍宝”的意思,那么这三件珍宝指的是哪三件珍宝呢?这三件珍宝是三幅名家字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其中,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乾隆尊为“三希帖”的第一希。王羲之自古被称为“书圣”,其书法被赞为“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不过,三希堂中所珍藏的并不是王羲之的真迹,据推测应是唐人勾填,但勾填逼真,不失原作风韵,可以说是“高仿”中的精品,能得此帖,已属不易。《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高23厘米,宽14.8厘米,共4行,28个字,以行书写成,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明代鉴藏家詹景凤曾赞誉此帖的笔势为“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乾隆尊王献之的《中秋帖》为“三希帖”的第二希。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父子俩被人们并称为“二王”。王献之最为擅长草书,书法流畅遒美,虽然不及父亲的遒劲,但在逸气与媚趣方面却有所突破。三希堂中的《中秋帖》也并非真迹,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一样,是唐人所勾填的精品“高仿”版。
三希堂的希是什么意思拓展阅读

十全老人三希堂|乾隆皇帝书斋“三希”释意多
“三希堂”的事,无关乎政治、历史,却与乾隆皇帝有关。
“三希堂”就在故宫养心殿西侧边上,本为一小暖房,后被乾隆皇帝改造而成,8平方米尚不足,然其中珍宝尽是乾隆皇帝心仪之物。由此,“三希堂”便以其为乾隆皇帝的书斋而高,以珍藏“三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闻名而贵,人物合璧,自然高贵了。
宫博物院”三希堂“内景
“宣德炉”是以宣德皇帝年号命名的铜香炉,近600年来独享盛名,历经“五次文化高潮”经久不衰,自然也是高贵的了。现今仿造的新器依然还叫宣德炉,只是因为标准器的事,弄得大家还在努力,好在历代都有人在勤勉研习,著书立说。有感于斯,我便以“钟鼎茗香”为铭作系列著作,也算是为宣德皇帝和他的宣德炉做些文化贡献吧。
我有幸所居离故宫不远,早年颇有故宫情结,又与宫中的许多专家相善,常多研讨。茶话酒意,我的《钟鼎茗香》(二)正是在故宫朋友们的支持下完成的。每有机会,我总会与故宫的朋友们一起去看看“三希堂”,看看乾隆皇帝书房中的那些珍物。
莲虬卧蚕夔耳鼎式炉规格:口径6.80厘米 高6.40厘米 重200g年份:乾隆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始”安置:“三希堂”
拙作《钟鼎茗香》(二)第266页注录有一件“三希堂”旧置铜珐琅香炉。炉不大,盈手有余,炉身掐金丝,周遭全填红、黄、蓝、绿、粉五色矿料。双耳龙形蚕样,全鎏金。三足如意之形,纹饰亦全鎏金。炉底珐琅如身,中嵌一条鎏金款。“大清乾隆年制,始”。为稀见的“一炷香”款。一柱香款制式,即一长条上刻竖款,再以赤金鎏成,形似线香一炷,故名之。大凡见到此炉者,尽皆啧啧,“好,三希堂乾隆用的……”
这件炉的形制为《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本所绘之标准形制,名叫“莲虬卧蚕夔耳鼎式炉”。图谱虽称这种器型为鼎,但这器却是平圆之口,长颈微收,蚕样夔龙双耳遥对。依图样、形制应称为簋式才对啊!
《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本,明吕震撰。吕震,明宣德时礼部尚书,卒于宣德二年。今天我们看到的图谱为传抄本。炉谱三种版本,今人认为《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谱既全,也较为准确,有图有文,但也有很多人质疑其图为后补。从上述情况看,质疑应当是合理的。由“簋式”变“鼎式”,可以理解为传抄时失误了。
这样的失误,乾隆皇帝怎会视若无睹?
中国传统文人之极致者,我以为仅有二人。
一为宋徽宗赵佶,其书画文才,堪为国首。以他为代表的宋代文人文化,当前依然被奉为中国文化之精粹。可惜的是,宋因扬文弃武而弱国,终致宋朝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灭。
二为乾隆皇帝,其文韬武略,对传统文化认识、弘扬、整理,收集古代文献、珍宝,并设专门机构来制造和完善,功莫大焉。所以,到了乾隆朝,宫中造办处依《宣德彝器图谱》造器时,直接将其原图样中绘的圈足去掉,换成如意三足,既吉祥如意,审美佳妙,又使其再次成为“鼎”。这种推测,我觉得也是合理的。
莲虬卧蚕夔耳鼎式炉局部
珐琅器者,贵在彩料,精在嵌丝,妙在烧造,巧在构图也。此炉为精纯红铜錾胎而成,粗看纹饰,是常见的缠枝莲纹。细察彩、工,又觉非凡。只见炉颈一周梅菊呈祥,五彩参差,炉身则描绘宝莲,粉、红两色,相隔辉映,上下又百首垂花如意,围护天地。炉底则莲枝循环,往复缠绵,取其生生息息之吉祥妙意也。其精錾巧作,成就高品,始可为帝王之用矣。
现在北京故宫的“三希堂”内,棂窗下,有一半圆架托,上置珐琅器炉、瓶、盒一套三件,居中香炉与这件完全相同,却是由内库后补上的。在故宫朋友的协助下,经考故宫其他各处,均无此形器陈设。可见,此器应是为“三希堂”专门精制也。
今天,人们只知道《中秋帖》《伯远帖》是在阔别故宫27年后,由国家购回入藏故宫,又有谁晓得,它们当年竟是被同治皇帝的妃子盗出卖了的?那么,我收藏的“三希堂”旧置铜珐琅香炉一件,则更不知是何时何故被何人弄到英伦三岛去的?只知道,它在流失英国百余年后由吾友王冬携归。
王冬者,清赏主人,善学问,勤笔耕,以珐琅器见长,每有佳器,常以共赏,此器为先生让及,我则以《钟鼎茗香》书中之“琴书侣”红皮冲耳炉相易,作为纪念。
此炉原居三希堂。“三希堂”之所以叫“三希堂”,实在是因为乾隆皇帝的学问大的缘故。世人都以为那是因为“三帖”宝贵珍稀而名,三王父子也因为那“三帖”而闻名,才起了“三希堂”这个名字。也有人挑理说,“三希堂”的“希”字是个错别字,云云。其实,这是今人对汉字方面的知识欠缺造成的。成因有二:一是“希”与“稀”字,古代通假,是可以互用的;二是古代两字,也各有意思,即“希”是“希冀”“希望”, “稀”是“稀少”“珍稀”,两字各自的单项意思至今沿用,而作为古代“通假”互用之法,则随着社会发展而消亡了。
其实“三希”一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人、帝王,一贯讲求“做事先做人”的追求,自古即有“修身、齐家、平天下”等名言古训。“三希”所指:“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意思是说,士人希望成为贤达之人,贤达之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的至高无尚的人。乾隆皇帝作为盛世贤君,自然寻来“三希”典义,借物喻志,当是最妙不过的事情了。
乾隆好收藏,史前文物,历代珍宝,尤以书画、古玉为好,其中堪比王献之、王珣书帖的珍贵者自然不少,但在书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领军下,王氏一门三人,在书法方面均能享有如此等高境者,在中国书法历史上大约仅此一例,实为巧合机缘。依仗着乾隆皇帝的诸多美意与抬爱,成就了“三王、三帖”美名。否则,“三希”之帖还不一定就享有我们现今知晓的文博盛名呢!
这就像是被王世襄收藏过并注录于《自珍集》书中的铜炉,问世拍卖时行内人都不看多高,拍卖时却有价过千万元一件的成交。这多归功于王世襄先生作了大量学问成书,使得中国明式家具盛声远播,走进许多世界级大博物馆。他在去世之前,又将全部藏品以“我自聚之、我自遣之”的方式全部拍卖,落得文博宗师的美名。看来,收藏还是得“以文为本”“要有传承”, 出身高贵,名家传承,更有故事,才最有价值,藏赏兼得。
※ 原文刊载于《收藏》2018年1月刊容斋随笔专栏
以上就是关于三希堂的希是什么意思(十全老人三希堂|乾隆皇帝书斋“三希”释意多)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