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生活常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今天关注常识网给各位分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注释八上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今天关注常识网给各位分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注释八上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更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的这个问题,以及大家所关心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容,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们提供的精彩分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今天关注常识网给各位分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注释八上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完善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注释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

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

去:离开。

之: 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

故: 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 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之至:到达极点。

畔:通“叛”,背叛。

之:意思是“到、到达”。

至:意思是“极点”。

顺: 归顺,服从。

望采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本文整理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理

1、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

2、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3、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解释: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孟子将三者之间进行了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其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他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定排比句式。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为了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他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孟子在文章中采用了逐层论证,层层深入的方法,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并进一步阐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文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更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文章开篇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全文

原文

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

⒆[故]所以。

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

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池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亲戚

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 。

今义:地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一词多义

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 锋利

三里之城 的,助词

多助之至 到

天下顺之 代词,指得道者。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限定人民定居在一个地方,不靠边境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要;威慑天下,不靠武力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的原文是什么?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 矣。”

【注释】

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 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 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 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 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确 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5)委:弃。(6)域民:限制人民。域, 界限.(8)畔:同“叛”。(9)有:或,要么。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 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 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 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 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 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 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 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 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 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 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拓展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易经》揭开了宇宙真相总结为两个字“能量”,正能量和负能量,一阴一阳对立统一的整体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在按照一定的方向在运动中,包括宇宙本身,动就是变,变中又有不变,如太阳每天从东升往西落,这说明事物时刻在运动变化,太阳不可能换方向升落,说明事物运动的方向不变,太阳每天循环往复一个动作,说明事物运动是循环运动的,也就是说起点就是终点,开始就是结果,这个也是不变。太阳每天重复做这么一件事,说明简单不复杂。

我们总结为一句话: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循环往复的运行。是不变的简单变化之规律。

既然宇宙万物是运动的,说明是一种“力”的体现,也就是能量的运作,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先生把这个能量称之为“宇宙力”,宇宙力我们称之为正能量,正能量体现一种无我利他的精神,如太阳每天照耀大地利益万物,无私无别,它一直付出也不曾缺失,始终光芒万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那么体现到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也必须顺应宇宙的规律来为人处事。

俗话说“顺者昌逆者亡”指的就是这个道理,自然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我们就顺应规律变化而为,春天适合寻找机会并提升,夏天积极努力蓬勃发展,秋天就有收获,冬天就可以踏实养精蓄锐,迎接下一个年度的重复运作。

体现在人的一生也是一样的,少年时期学习成长,青年时期要努力蓬勃发展,中年时期才有收获,老年时期便可安度晚年。如同一年四季。

表现在一天就是清晨大脑最清晰敏锐适合学习提升,上午精力旺盛适合努力工作,下午就可以放慢速度,晚上安心休息,这是一天里面的四季。

但是我们往往是颠倒的,如晚上要藏必须休息,很多人却选择在晚上大量运动出汗,把应该藏起来的能量白白消耗掉。冬天要收敛养精蓄锐,很多人依然选择剧烈运动大汗淋漓。这些都是反自然规律的,伤元气,对身体非常不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人的能量体现在精气神,也就是元气,人的元气不足就容易生病,元气耗尽生命结束,所以想要健康长寿就要保证元气的充足。

元气的消耗一方面是体力的消耗,体力消耗过度,出现疲倦劳累,精神不振,甚至失眠,就说明已经伤到元气了,体力消耗以不出现疲倦为前提,否则过犹不及。所以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运动都是很伤身的。

另一方面是精神的消耗,工作用脑过度而感到疲倦劳累伤元气,最关键的是情绪的消耗才是最严重的,比如现代人普遍的焦虑、抑郁等,因为大部分时间处于这种负面情绪中,并且导致失眠得不到恢复,这个元气是在日积月累中大量消耗,对身心都非常不利。

所以保持内心的宁静喜悦安详是最符合宇宙规律的,作为一个凡人,我们无法做到驾驭自己的内心。但是尽量保持正向的思维,情绪来了要及时察觉并转念,以利他的动机去为人处事,如此就与宇宙力方向一致,就能昌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我们的不顺和痛苦都是因为跟自然规律颠倒了,都说赚钱太难,那是因为我们的出发点就是以自私自利,满足自己欲望为前提的,这是一种负能量,跟宇宙力正能量是逆行的,阻力就很大,所以大部分人感觉很累很难,如果是利他的动机刚好顺着宇宙力,就会容易和顺畅。稻盛和夫先生说他的成功来源于“敬天爱人”,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做利他的事,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道至简,人为复杂。

因为能量的运动规律是循环的,所以我们付出什么最终都是返回给自己的,付出是顺,索取是逆,我们的问题都是出在这里,人人本自具足,不必外求,舍得舍得,舍就是得,得就是舍,慢慢悟吧,人要活明白才不枉此生。


以上就是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