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生活常识

马革裹尸典故出于什么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这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悲壮色彩的成语。### 典故出处《后汉书·马援传》是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所撰,其中记载了东汉时期名将马援的生平事迹。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是东汉初期的著名...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这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悲壮色彩的成语。### 典故出处《后汉书·马援传》是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所撰,其中记载了东汉....更多详细,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马革裹尸典故出于什么

马革裹尸典故出于什么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这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悲壮色彩的成语。

### 典故出处《后汉书·马援传》是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所撰,其中记载了东汉时期名将马援的生平事迹。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是东汉初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 典故含义“马革裹尸”这个典故的含义是,将士在战场上英勇牺牲,死后用马皮将尸体包裹起来,象征着将士们为国家、为民族英勇战斗、不惜牺牲的精神。

这个成语表达了人们对英勇将士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

### 典故内容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曾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这句话充分展现了马援作为一位铁血军人的豪迈气概和牺牲精神。

他一生南征北战,为东汉王朝的稳定和边疆的安宁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贵州一带的一次战役中,马援虽已年逾六旬,但仍主动请缨上阵杀敌。

他身先士卒,最终因感染疫病而病逝于军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壮志。

这一典故不仅是对马援个人英勇事迹的颂扬,更是对无数为国捐躯将士的缅怀和敬仰。

### 造句他一生征战沙场,最终实现了马革裹尸的壮志,成为了后人敬仰的英雄。

这个成语“马革裹尸”常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英勇牺牲的将士们,他们的精神将永载史册,激励后人不断前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