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生活常识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出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讲述的是东晋时期,王导和周顗(字伯仁)之间的故事。公元322年,王敦起兵叛乱,其族弟王导在朝廷中任职,因此受到牵连。当时晋元帝司马睿询问周顗对王导的看法,周顗直言不讳地表示王...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出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讲述的是东晋时期,王导和周顗(字伯仁)之间的故事。公元322年,王敦起兵叛乱,其族弟王导在朝廷....更多详细,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出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讲述的是东晋时期,王导和周顗(字伯仁)之间的故事。

公元322年,王敦起兵叛乱,其族弟王导在朝廷中任职,因此受到牵连。

当时晋元帝司马睿询问周顗对王导的看法,周顗直言不讳地表示王导有忠心,但言辞之间颇为激愤。

王导得知后,误以为周顗在元帝面前说了自己的坏话,因此心生怨恨。

后来,王敦攻入建康(今南京),掌握了朝廷大权,并打算杀害周顗。

王导虽然并未直接参与密谋,但也没有为周顗求情。

周顗被杀害后,王导在整理朝廷文件时,才发现了周顗当年为自己辩解的奏章。

他这才明白,周顗其实是在维护自己,而自己却因为误解而未能救下周顗。

王导深感愧疚,不禁悲从中来,喃喃自语道:“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周顗之死的深深内疚和自责。

此后,“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便成为了一个典故,用来形容某人虽然并未直接造成某人的死亡,但某人的死亡却与自己有着间接的关联,自己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该典故的详细内容和背景,可以查阅《晋书》相关章节,或者搜索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文章。

以下是一个相关资源的链接,供您参考:[《晋书》在线阅读(包含“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相关章节)](https://www.gushiwen.org/GuShiWen_cb3d5d7b8e.aspx)以上资源均通过百度网盘分享,如需下载,请点击相应链接并按照提示保存到网盘。

如果您需要更多相关资源或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