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教育

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诗歌创作,开创后被后世誉为什么?(曹植与谁和谁合称“三曹”?)

建安文学三曹:“三曹”,指三国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曹操(155-220),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今安徽亳县)人。他对文学...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东汉末年三曹七子分别指哪些人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东汉末年三曹七子分别指哪些人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诗歌创作,开创后被后世誉为什么?(曹植与谁和谁合称“三曹”?)

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诗歌创作,开创后被后世誉为什么?

建安文学

三曹:“三曹”,指三国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曹操(155-220),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今安徽亳县)人。他对文学、书法、音乐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如《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对酒》、《短歌行》等。

曹丕(187-226),魏文帝,也是魏文学家。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长子。他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他的诗歌今存约40首,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夏日诗》、《黎阳作》《燕歌行》、《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杂诗》等。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他自幼聪颖,10岁左右,已诵读诗、文、赋数十万言,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立他为太子,然而由于他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后来改变主意,立曹丕为太子。

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南朝肖纲《与湘东王书》:“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钟嵘《诗品》:“昔曹刘殆文章之圣。”王荣与刘桢并称“王刘”。胡应麒《诗薮·内篇》:“王刘以降,敷衍成篇。”

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是最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学,这也正是建安文学超出前代文学而呈现自己独特风貌的可贵之处。换言之,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正是建安文学的灵魂。建安时期祸乱起自于董卓之乱,而董卓之乱正是由于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相互擅权的结果。董卓之乱,使繁华京都都变成一片焦土,周围“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 ?8?9。这个时期的作家面对惨淡的社会现实,怎能不激起他们的创作激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关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见也。”这正说明动乱的社会现实对建安文学的积极作用。

同时,建安后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也对建安文学以积极的 影响。曹操先攻下邺城,又消灭了袁潭,占领了翼州,逐渐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三国鼎立之势已成,魏、蜀、吴都在积极恢复生产。这时社会环境相对比较稳定,物质生活也比较富裕。安定的社会环境给他们提供了创作条件,使他们的创作天才得到发挥。狄德罗曾说:“什么时候产生诗人?那是经历了大灾难和忧患之后,当困乏的人们开始喘息的时候,那时想象力被伤心惨目的景象所激动,就会描绘出那些后世未曾经历的人所不认识的事物。而在那时情感在胸怀堆积、酝酿,凡是有口舌的人都有说话的需要,吐之而后快。”建安文学的繁荣正体现了这点。前一时期动乱的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素材,安定的一社会生活又给他们提供了创作条件。悲惨的灾难记忆犹新,何况战乱刚过,很多地方满目创痍,因此,才有许多深切体验的作品问世。

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象征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的代表作家“三曹”、“七子”等都曾经历社会动乱,饱尝战争的忧患和颠沛。他们的创作继承了汉乐府叙事和《古诗十九首》抒情的传统,一方面反映社会灾难和人民痛苦,一方面表达建功立业、拯世济民的雄心壮志和实现国家安定统一的理想。作品词采壮丽,骨气奇高,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的创作原则和审美特征,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它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久远的优良传统之一

三曹是指哪三个人

“三曹”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他们由于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于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因此后人将他们合称为“三曹”,又有与同时代的“建安七子”合称“建安三曹”或“三曹七子”。

曹氏父子的作品,明朝张溥辑录有《三曹集》

三国时期的三曹是指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是集中体现了什么特点的代表作家?

三国时期的三曹是指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是集中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点为代表的作家。

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三曹简介:

指东汉末年到曹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因他们父子兄弟间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与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风格清俊通脱,代表作有《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等。

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第一首可以考证的七言诗。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洛神赋》美不胜收、《与吴季重书》和《与杨祖徳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诗札。

曹植与谁和谁合称“三曹”?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建安九年,曹操占据邺城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同时招揽人才,形成了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文人集团。“建安文学”通常是指从汉末建安时期到魏初这一段时间的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创作,在诗、赋、文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反映出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自身渴望建功立业,一展鸿图的远大抱负,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安风骨”。建安时代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而“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曹操、曹丕、曹植也是这一时期文坛上的先驱者与主导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曹操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中国北方。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文学局面的开拓者。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诗歌方面。他的诗歌多沿用汉乐府的古题,但在内容上缘事而发,或反映现实社会现象,或抒发自身情感。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曹操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黑暗现实。如《蒿里行》记述了东汉末年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造成自相残杀的军阀混战局面。“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和“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两句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全诗气度雄阔,笔力刚健,表达出曹操对倍受战争之苦的百姓的同情。又如《薤露行》,以简洁朴素的语言描写出汉末大将军何进密召董卓进京,以期诛灭宦官,却最终导致董卓作乱,引发军阀混战的黑暗现实。用尖利简短的语言讽刺了何进,把自己的悲愤之情凝聚在“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这十个字当中。气魄宏大,感情深郁。与《蒿里行》一起被钟惺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苦寒行》一诗,曹操用质朴无华的文字描述了艰难的军旅生活,“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一句把军士思乡之情表现的真实深沉。《却东西门行》以沉郁悲凉之笔写出了征夫思乡之情,悲凉中回荡着刚健之气。钟嵘《诗品》评曹操诗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确是如此。

除了反映社会现实,曹操还有很多作品抒发自身情感、表达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短歌行》与《步出夏门行》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

前者“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人生短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由衷渴慕贤才。全诗16句充溢着宏伟的气魄,充沛的情感,也只有曹操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才能吟出如此豪言壮语。后者《龟虽寿》一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形象地抒发了老当益壮的英雄抱负。《观沧海》一章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描写雄奇壮丽的景色,展现了曹操博大的气度。

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曹操这种不受古辞约束,注重反映现实的作风,开创了一代文风。他的诗很少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古朴沉厚的语言中激荡着宏伟的气势,悲凉而慷慨,实为“建安风骨”的开创者。

曹操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也非常突出。汉代的散文在辞赋的影响下注重形式,而内容空乏。曹操一改散文繁缛的形式,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让县自明本志令》是其散文的代表作。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做,充分显示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其它作品如《举贤勿拘品行令》、《祭故太尉桥玄文》等,都不拘泥于形式,直率地表达内心的情感,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被曹操立为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死,他继承曹操的官职和爵位,为丞相、魏王。这年冬天,他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大魏皇帝,历史上称魏文帝。

曹丕博学多识,爱好文学,在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上都有成就。他的诗作中以五言诗和七言诗成就最高。诗的题材主要围绕游子和思妇。曹丕的五言诗,以《杂诗二首》为代表。《杂诗》其一以“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起兴,描述出游子在外的凄凉情景。“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以通俗的笔法表现出游子对家乡深刻的思念以及身不由己的无奈与悲叹。《杂诗》其二“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四句用比喻、联想的手法引出自己远离故乡的感慨。而后四句“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把一个身居乱世而又流落异乡的人那种孤独不安的心情表达的深刻感人。

曹丕的七言诗格调清丽婉转,最为著名的是《燕歌行》,它句句压韵,把景与情融于一体,语言清绮,感情凄怨,表现出女主人公孤独的心情以及对丈夫深切的思念。王夫之这样评价《燕歌行》:“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燕歌行》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曹丕对开创七言诗新局面是功不可没的。

曹丕的诗中,还有一些是记述民生疾苦和军旅生活。如《令》、《广陵于马上作》、《黎阳作》等,虽不比曹操的诗慷慨悲凉,气势也颇为雄厚。

曹丕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也很高。他的散文典雅清峻,文气贯通,他所著《典论》是我国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此外,他的《与吴质书》在书信这种实用文体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抒情成分,开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书信讲求文辞精美,注重文学色彩的风气。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也是流传下来作品最多的作家。曹植自幼颖慧,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最终在立储斗争中输于曹丕。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最终在郁郁不得志中死去。

曹植的文学创作,以曹丕继位为界分为风格迥异的前后两期。曹丕继位前,曹植的生活比较优裕,这时期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他“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祖德书》)的远大政治理想。《白马篇》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写"幽并游侠儿"的高强武艺和报国立功的壮志,以"寄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做自我写照,表现了建功立业的抱负。诗风雄健刚劲,感情豪放。《薤露篇》:“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展现了曹植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鰕{鱼旦}篇》里,诗人把自己比作鸿鹄,鄙视那些类似鰕{鱼旦}和燕雀的势利小人。“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抒写出了自己卓尔不群的情怀与远大崇高的理想。

曹植前期的作品中,还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但数量较少。《泰山梁甫行》描写了下层人民贫困的生活。“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呈现出一幅萧条困败的景象,对下层人民艰苦生活的同情也油然而生。《送应氏诗二首》其一:“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与昔日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乱世伤怀,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残破现实的哀痛。

曹丕继位后,曹植受到很大的迫害,不仅人身自由受到严格限制,身边的好友也被一一杀害。因此,在曹植后期的作品中,我们很难再看到那种乐观积极的豪情壮志,取而代之的是对现实生活和待遇的不满,以及壮志难酬的失望和悲痛。

《赠白马王彪》是曹植后期创作的代表作,讲述了他在黄初四年五月,与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璋赴京会节,到京后任城王被害。七月,他与白马王结伴返回封地,本想借同行之机叙叙胸臆,却不料曹丕的爪牙监国使者灌均竟强令他们分道而行之事。全诗层次分明,词才华茂,多用比兴手法,饱含了自己倍受迫害,壮志难酬的辛酸和悲愤。这篇诗作促进了五言诗的发展,对后世影响很大。

《杂诗》也多反映出作者报国之志不能实现的失望与沉痛。《杂诗》其五:“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是他对现实待遇强烈不满、渴望建功立业,却空有一腔热情无从施展的呐喊。《杂诗》其六;“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也反映出了作者不甘于闲居,想要实现理想,大展鸿图的强烈愿望。

《吁嗟篇 》深刻地描绘出了自己辗转流亡的艰辛。“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四句流露出作者渴望回归故里,过一种安定生活的愿望。《野田黄雀行》中,作者以少年自喻,以罗家比喻当世的统治者,以黄雀比喻自己的同伴朋友。以少年“拔剑捎罗网”来表示自己渴望解救朋友的愿望,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愤恨与反抗。曹植还有一些诗歌运用象征手法写成,曲折地表示出自己的郁郁不平之气。如《七哀诗》,其一道:“南方有障气,晨鸟不得飞”,是曹植以晨鸟自比,以障气暗指曹丕父子对他的抑制和迫害。《美女篇》以美女“求贤良独难”,来暗指自己怀才不遇、不得明主的悲惨境遇,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

《洛神赋》是曹植辞赋的代表作品,它描写了一段凄美的人神爱情故事。文章对洛神的容貌、装扮、仪态作了详细的描写。文字细腻优美,想象光彩陆离,感情真挚深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确是如此。曹植的作品,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或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抒发怀才不遇的悲凉失望。文字刚健,气势雄浑,不愧为“骨气奇高”之称。在结构词赋方面,曹植将建安文学的“诗赋欲丽”发挥到了极致。结构上重视比兴手法的运用,语言上讲求华美对仗,重视炼字推敲,极大的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

陈子昂曾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而锺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也曾经慨叹道:“建安风力尽矣”!可见建安文学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而曹氏父子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他们的创作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而由他们慷慨悲凉的文风所形成的“建安风骨”也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见三曹对建安文学的巨大贡献。

三曹指的是谁

问题一:文学上的"三曹"指的分别是谁? “三曹”,即历史上的汉魏之交的曹操及其两个儿子曹丕、曹植。曹氏父子三个因诗文上的成就,开当时一代之风气,故有“建安三曹”之说(另有“建安七子”)。明人张溥将“三曹”的诗文辑评为《三曹》集。 曹操的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 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如《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气概和宽广博大的胸怀;《龟虽寿》抒写了年命有尽而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短歌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曹操创造性地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送葬时的挽歌,在曹操笔下却以其反映现实的鲜明性被称为“汉末实录”。此外,他的四言诗为已经僵化板滞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操的散文最突出地体现了迥异于汉代的清峻、通脱、华美、壮大的风格。他的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都写得朴素自然,清峻简约,不受礼法约束,不加雕饰,直抒胸怀,情真意切。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借传统题材表现了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以及人生多故的伤离悯乱。风格清丽婉约。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一描写女子在凄凉的秋夜里辗转难寐,思念远人,细腻委婉,缠绵悱恻,传诵不衰。曹丕文章的语言渐趋华美,排偶气息和抒情意味都比较浓重,代表了文章由质趋华的倾向。如《与吴质书》在追念旧游、感伤逝者中,描绘出友人的情怀与自己疏放的性情。感情凄怆真挚,语言流畅婉转,文笔清秀隽丽,是一篇含蓄深情,情文并茂的杰作。 曹植(192-232),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其前期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感时伤乱,如《送应氏》二首写洛阳荒芜残破景象,《泰山梁甫吟》写边海人民极端贫苦的生活,都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另一类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借英姿飒爽、急赴国难的幽并游侠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感情。 后期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被弃的悲愤不平。题材大致有四类:一是抒发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共分七章,愤怒控诉曹丕集团对兄弟诸侯的残酷迫害,抒发了自己悲痛、恐惧、凄凉、愤慨等种种曲折复杂的感情。二是传统的闺怨题材,借思妇、弃妇的怨叹,表白自己的心迹,如《七哀诗》代思妇立言,从中寄托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情思哀婉,想象新奇。三是直抒胸臆,述怀言志,如《杂诗》其五直抒慷慨报国不甘闲居的志向。四是游仙诗,除少数表现求仙得道、服食长生外,大都是借游仙这一传统题材曲折表达了因人世险恶而隐居避世的向往。 曹植诗歌文采气骨兼备,取得了很高的......>>

问题二:三国时期三曹指曹操哪个和哪个三父子 曹丕,曹植,曹冲

问题三:我国文学史上“三曹”是指谁、谁、谁,“三苏”指谁、 谁、谁。 曹操曹植曹丕 苏轼苏洵苏辙

问题四:历史上的“三曹”指的是谁 三曹: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三人。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问题五:三国时期的是“三曹”指的是谁? 是曹操,曹丕,曹植

问题六:在我国文学史上,“三曹”是指谁?“三苏”是指谁?“李杜”是指谁? 曹操,曹丕,曹植。

苏轼,苏辙,苏洵。

李白,杜甫。

问题七:我国文学史上"三曹”是指谁谁和谁,"三苏”是指谁谁和谁,"李杜”是指谁和谁。 三曹: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三人。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

李杜 是盛唐时的李白与杜甫.

问题八:历史上的三曹是谁?他们什么关系? 三曹是指中国历史上三亥时期的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他们由于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于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因此后人将他们合称为“三曹”。

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诗歌创作,开创后被后世誉为什么?(曹植与谁和谁合称“三曹”?)

好了,今天关于“东汉末年三曹七子分别指哪些人”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东汉末年三曹七子分别指哪些人”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