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中书令这个官职大不大?(中书令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中书令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中书令负责直接向皇帝递交大臣的密奏,责任重大。西汉年间中书,乃归属于内廷宦官机构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

感谢大家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为大家解答中书令是什么官 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一系列与中书令是什么官 相关的问题,我将全力以赴地回答并提供有用的信息。

中书令这个官职大不大?(中书令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中书令这个官职大不大?

中书令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中书令负责直接向皇帝递交大臣的密奏,责任重大。西汉年间中书,乃归属于内廷宦官机构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与皇帝有频繁接触的机会,其主官称“中书令”。司马迁中年以后,因学识过人等原因,就曾以太史公的身份担任中书令,朝位在丞相之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

汉武帝时,尚书令作为中书令属官,在汉武帝时尚书由中书令负责尚书令是中书令的谒者,故称“中书谒者令”。元帝时,中书令权势甚至比丞相都大,而汉成帝元年中书令石显降为中书谒者令,中书令不再是要职,在汉成帝四年“罢中书宦官”废中书令,完全终止汉武帝建立的中书尚书制度,削弱皇权改内廷尚书为朝廷官。三国魏文帝时,宫内图书的整理逐渐不拘于宦官,也起用土人,从而演化成可以讨论政策的研究机构。并改秘书为中书,分设中书监与中书令,掌握机要。两晋沿设。南北朝时,中书令一官最为清贵华重,常用有文学才望者任职。谢安担任中书令执政,地位开始日益提高。十六国时前秦的王鱼担任中书令,职高位隆,谏言朝政。北周官制与各代不同,其内史中大夫即是此官。

隋唐之际,中书令与门下省长官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仆射共同执掌宰相之权。宋代中书令成为虚衔,无实权。元代中书令又掌宰相职权至明代,撤销中书令一职,权归皇帝,自此中书令不复存在。不同的朝代,中书令权力大小不一,有的朝代也不设此官职

中书令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中书令负责直接向皇帝递交大臣的密奏,责任重大。西汉年间中书,乃归属于内廷宦官机构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与皇帝有频繁接触的机会,其主官称“中书令”。司马迁中年以后,因学识过人等原因,就曾以太史公的身份担任中书令,朝位在丞相之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

汉武帝时,尚书令作为中书令属官,在汉武帝时尚书由中书令负责尚书令是中书令的谒者,故称“中书谒者令”。元帝时,中书令权势甚至比丞相都大,而汉成帝元年中书令石显降为中书谒者令,中书令不再是要职,在汉成帝四年“罢中书宦官”废中书令,完全终止汉武帝建立的中书尚书制度,削弱皇权改内廷尚书为朝廷官。三国魏文帝时,宫内图书的整理逐渐不拘于宦官,也起用土人,从而演化成可以讨论政策的研究机构。并改秘书为中书,分设中书监与中书令,掌握机要。两晋沿设。南北朝时,中书令一官最为清贵华重,常用有文学才望者任职。谢安担任中书令执政,地位开始日益提高。十六国时前秦的王鱼担任中书令,职高位隆,谏言朝政。北周官制与各代不同,其内史中大夫即是此官。

隋唐之际,中书令与门下省长官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仆射共同执掌宰相之权。宋代中书令成为虚衔,无实权。元代中书令又掌宰相职权至明代,撤销中书令一职,权归皇帝,自此中书令不复存在。不同的朝代,中书令权力大小不一,有的朝代也不设此官职。

唐朝的中书令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隋唐早期,任中书令为中书省之长官,属于宰相职。唐高宗曾改为右相。武则天时改中书令为“内史”,中书省为“凤阁”。玄宗开元初一度改为紫微令,天宝初又改为右相。后均复旧。唐初中书令为正三品,位侍中上,大历二年同升正二品。唐后期多以两省侍郎同平章事为宰相,以两省长官位高权重故,不常除拜。或用以藩镇武将加衔,不预政事。后周显德元年冯道死后,中书令不再真拜。

因此,唐代的中书令职级并不一样大,变化的过程中,大致分别相当于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等职务。

唐朝中书令是几品?

中国唐朝中书令是什么级的官? 30分

正三品(代宗时升为正二品)。唐代初年,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共议国政,都是宰相。

唐代的左右仆射、中书令和侍中都分别是几品的级别?

左右仆射三品,中书令和侍中开元时皆为正三品(代宗时升为正二品)。

附:唐朝中央官制

唐代的官制基本是沿袭隋制。《新唐书·百官志》云:“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

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国家体制,在唐高祖武德时期就比较完备地建立起来。皇帝掌握著国家的最高权力,操有对一切臣民生杀予夺的大权。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布,皇帝有权修改法律和法令,并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约束。在皇帝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职官体系。在中枢机构中,制令机关、封驳审议机关与行政事务机关是分工而又合作的。政务机关和事务机关的职责是很分明的,监察机构也很完备。此外,还有一套比较完备的品阶勋爵制度。《新唐书·百官志》说:

其辩贵贱,叙劳能,则有品、有爵、有勋、有阶,以时考核而升降之,所以任群材、治百事……方唐之盛时,其制如此。

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唐代的职官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使职差遣”逐渐侵夺了原来职官的权力,新出现的一些使职,使得原来的一套官僚体系发生了紊乱。他们占据了中央与地方的大部分权力。当时的局面,正如李肇《唐国史补》所说的“为使则重,为官则轻”。这种现象对宋代官制也有一定的影响。唐代的中央官制大致有以下几个系统:

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政事堂

唐代初年,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共议国政,都是宰相。宰相是辅佐皇帝总领天下大政的官员。《新唐书·百官志》说:“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后来,因为唐太宗即位前虽曾任过尚书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职,便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门下侍中、中书令号称宰相。据《册府元龟·宰相总序》说,自隋代以来,就有“或以他官参掌机事及专掌朝政者,并为辅弼”。唐代也因宰相品位尊崇,人主不肯轻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如唐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称“参议得失”,或称“参知政事”等等,名称不一,都是宰相之职。《旧唐书·李靖传》载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中书令(《百官志》作仆射)李靖因足疾上表“乞骸骨”,其言辞极为恳切,唐太宗为之感动,说:朕观古往今来,身居富贵,能知足者甚少。纵然才能不堪,身患疾病,犹自强居职位。公能识大体,精神诚可嘉。于是,太宗除下优诏,令其在家调养外,又命其疾小愈,两、三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贞观十七年(公元633年),太宗以李绩为太子詹事(东宫百官之长),并特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使其与侍中、中书令一样参预宰相职事。从此之后,就有“平章事”与“同三品”的衔号,就是品级再高的官,也不例外,否则,就不能行使宰相的职权,只有三公、三师及中书令不加,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以黄门侍郎郭侍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此以后,“同平章事”也成为宰相的衔号。开元以后,为仆射者例不加“同平章事”,结果就不能参与宰相机务,而被挤出宰相行列。

安史之乱以后,宰相名号又有了变化。由于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升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二品,所以就废除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职衔。与此同时,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基本是藩帅兼领,几乎不单独作为宰相来设置,因此,唐后期的宰相名号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了。

唐代初年,三省长官在门下省议事。这个议事地点称为政事堂。《文献通考·职官四》说:“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其后,高宗时的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张说为中书令,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

古代的中书令是做什么的,位居居几品

这个官职主要出现在唐朝,其他朝代这个职位是有是无。唐前期中书令为正三品,后来提升为正二品

唐朝中书侍郎是几品官?

因为唐中书令缺失,中书侍郎即为长官,品级亦高于前代(南朝末为五品,隋正四品,唐正三品)。

唐朝的内史是几品官?很大吗?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首先、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唐太宗贞观八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长兴四年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贞观十七年,萧瑀、李绩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师头衔的除外)。

其次,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

中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西台、凤阁、紫微省,旋复旧称。

可见,唐代并没有内史这一官职,是编剧的失误,但是狄仁杰确实任过中书令,上面也叙述过了,虽然官职仅为三品,但是实际行使的宰相权力,很有可能是编剧把内史省和中书省弄混了,中书令是国家机关的策划部门,相当于现在的发改委等部委机关,是很高层级的权力机关。

唐朝的尚书是几品官员?

唐朝的官员品级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三师) 太尉,司徒,司空(三公)

正二品 尚书令(一人),侍中(二人),中书令(二人)

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

正三品 六部尚书(各一人),门下侍郎(二人),中书侍郎(二人),御史大夫

正三品下 左散骑常侍(二人),右散骑常侍(二人)

从三品 国子祭酒

正四品上 六部侍郎,尚书左丞(一人),御史中丞

正四品下 左谏议大夫(四人)

从四品下 尚书右丞(一人),国子司业

正五品上 中书舍人(六人),国子博士

从五品上 六部各司郎中

正六品上 太学博士

从六品上 六部各司员外郎,国子助教

从六品下 侍御史,国了监丞

从七品上 左补阙(六人),右补阙(六人)

正八品上 监察御史

从八品上 左拾遗(六人),右拾遗(六人)

唐朝侯爵官几品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不是官职、官位。各个朝代封爵制度、爵位名称不同。

唐朝封爵制度:分亲王、嗣王(承袭亲王的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国公以下,均加开国字样,如××郡开国侯、××县开国子。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但往往为虚封,唯加实封者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税收入(后改为领取俸禄)。

唐朝官员品级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 :亲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正六品下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

宰相一般是几品

首先第一点 在唐朝 宰相很少有正一品的 唐朝的宰相一般就是三省的长官 尚书令 中书令 门下侍中 但是由于李世民做过尚书令所以李世民登基后尚书令一直是空缺的 直到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才被封为尚书令 尚书省的长官因此实际上就是左右仆射 唐太宗时,因中书令、侍中位高权重,不轻易授人,于是又常以它官加“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参议得失”等名号作为实际上的宰相。后来又有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行宰相事的。这样一来,尚书仆射如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参与宰相机务了。

唐朝的正一品 只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和天策上将

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

而尚书令是正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是从二品 中书令和门下侍中都是正三品 所以说唐朝的宰相基本上都不会是一品官

一品官都是勋贵们的赠衔 一般也都要死后才追赠的

但是古代的官一般分为职官 勋官 散官 还有爵位 上面说的都是职官

唐朝的勋位最高也只有正二品 上柱国

文散官最高是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唐朝有不少宰相授予了开府仪同三司的散官,所以这些宰相是一品官)

武散官是从一品骠骑大将军

爵位的话正一品的有亲王 从一品的有嗣王、郡王、国公 初唐时很多的宰相都有国公的爵位 所以应该也算一品大员了

唐朝县丞是几品官职?

唐朝的县丞官居八品.在七品县令之下.和主簿同级. 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

中书令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答:古代中书令相当于现在的总理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三省六部制)。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其名称。

国家执政中枢机构名称的变化:汉武帝之前是权力相对独立的丞相府,汉武设置中书机构和内朝官以强化皇权、消弱丞相府的行政大权;西晋设立中书省使得传统意义的丞相权力更依附于皇权,但实权关系高于名义关系,后来中书省变得相对独立了,最后朱元璋就换用新名内阁以强化皇权;清代时内阁也有小小的相对独立性,清皇就设立人员随时可换的军机处以强化皇权;清末新政时设立总理衙门(大体相当于宋元时的中书省)取代军机处,民国时总理府名称被改称国务院。

中书令在唐朝是什么官职呢?

宰相职务

隋唐早期,任中书令为中书省之长官,属于宰相职。隋朝时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内史令,中书省为内史省。炀帝时一度改为内书令,开始与侍中成为宰相,在具体执政上超过尚书令,尚书令仅仅成为荣誉头衔,隋文帝的三个儿子同时被加尚书令,而执政的杨素为中书令(内史令)。唐朝依然沿袭隋朝,唐太宗开始也加衔尚书令。唐武德三年(620),复为中书令。高宗曾改为右相。武则天时改中书令为“内史”,中书省为“凤阁”。玄宗开元初一度改为紫微令,天宝初又改为右相。后均复旧。唐初中书令为正三品,位侍中上,大历二年同升正二品。唐后期多以两省侍郎同平章事为宰相,以两省长官位高权重故,不常除拜。或用以藩镇武将加衔,不预政事。后周显德元年冯道死后,中书令不再真拜。

中书令这个官职大不大?(中书令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好了,关于“中书令是什么官 ”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书令是什么官 ”,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