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合以奇胜的真正含义(“以正和 以奇胜”解释和运用)
――摘自吴军老师的《格局》 乐观主义者往往不会杞人忧天,安心下来把事情做好,自然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未来,做事的时候把握常态是关键。到底什么事...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回答大家关于以正合以奇胜的真正含义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以正合以奇胜的真正含义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
以正合以奇胜的真正含义
――摘自吴军老师的《格局》
乐观主义者往往不会杞人忧天,安心下来把事情做好,自然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未来,做事的时候把握常态是关键。到底什么事常态,什么事非常态呢?
我认为,正是常态,奇是非常态。
孙子在《孙子兵法·兵势篇》中写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在这里和“奇数”中的“奇”字读音相同,含义相同,是指因不成对而多出来的部分(比如7个人和9个人排两排,总会多出一个人)。孙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作战,要先把正面的兵排好,排得不偏斜,合乎法则,这叫作“正”,如果这时还有多余的兵力,你就赢了。很多人把这句话理解为“出奇制胜”,那是以现代汉语的字义理解当时的语言。
历史上真正出奇制胜的战役很少,那些写进历史教科书的会战,常常是因为一方善于调动兵力,还能掌握多余的机动兵力,最后才能获胜。拿破仑在他辉煌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就是靠巧妙调动兵力取胜的。当作战双方都处于胶着状态时,拿破仑手下还有贝尔纳多特一支完整的军队,而俄(俄罗斯)奥(奥地利)联军已经没有一支预备队可以投入战斗了,于是拿破仑大获全胜。这场战役的第一功臣是谁呢?并不是带领奇兵的贝尔纳多特,而是在正面以一军对抗俄奥联军的苏尔特元帅。事后苏尔特希望拿破仑封自己为奥斯特里茨元帅,说明他在这场战役中的功劳之大。
由此可见,即使在那些彪炳青史的事业中,正也是常态,奇是非常态。为人处世,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走正道,不要总想着出奇制胜,特别是在未来非常光明的时候。很多人总想抄近道,占别人一点儿便宜,觉得这样才能走得更快。其实这种想法只会导致不断兜圈子、走弯路。
我很反对弯道超车的说法。看多F1方程式赛车比赛的人会知道,能超车的歪道其实很少,但是只要车的性能好,车手的技术好,总能找到超车的地方。至于在马路上,到处是汽车,超车靠的是技术,技术不好,有再多歪道都没用。大到一个国家,中到一个企业,小到一个人,都是如此。
中国经济在10年内连续超越德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并没有什么歪道的便宜可以占,而是靠中国人夜以继日地工作,各项工业指标稳步上升。而同时期的欧洲人和日本人大多在享福,在想着少做事情多拿钱,仅此而已。这就好比两台马力不同的车子在赛跑,一辆100多马力的捷达,不管领先多少,都会被500马力的保时捷超过。
类似地,华为超越朗讯、思科等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靠的是产品性能越来越好,价格便宜,没有其他手段。在过去的20年里,通信设备的发展处于一个平稳时期,没有什么跌宕起伏,完全是直道。朗讯和思科被超越,是它们自己不思进取的结果。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常常谈论弯道超车的公司,再对比一下它们的目标公司,就会发现前者不仅没有实现超越,甚至常常连利润都挣不出来。同样,那些指望新的科技成就让学习变得更轻松,让工作、发展机会变得更多的人,也会被那些踏踏实实努力向前跑得人拉开更大的距离。
“以正合,以奇胜”这个原则应该是每一个人做好事情的原则。
2018年高考前夕,一些高中生问我如何考好数学。其实考好数学的关键就是“以正合,以奇胜”6个字。
所谓“以正合”,就是把自己会做的题、该得的分,一分不少地得到。少得一分,就说明没有复习好、没有考好。所谓“以奇胜”,就是指自己平时做不出来的题,考试的时候做出来了。如果没有“正合”,只想靠出奇制胜,做好的结果不过是得了2分额外的分数,而该得分的题被扣了20分,坏的结果则是两边都丢分。
如果我们认定未来是光明的,就该堂堂正正地打正规战,那样成功就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年轻的时候好好读书,毕业后努力工作,有了钱理性投资,是所有人立足的根本。当然,如果知道未来要遇到大灾难,比如发生了地震,一定要及时逃脱。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犹太人,或者生活在20世纪70年代柬埔寨、越南的华裔以及大量有产者,走正道就行不通了,他们就要出奇制胜,想尽办法逃离那些连命都不保的国家。很多人觉得走正道没有出路,是因为看不到走正道的前途,对未来没有信心。
我在前文介绍过幸福国度,无论是在哥斯达黎加、丹麦还是新加坡,当地人都知道走符合当地价值观的正道,能保证个人成功,因此人们容易获得幸福感。未来的中国,也会是这种情形。
走正道很重要,但我们也得了解出奇制胜,这样才好理解它们的区别。有一个词叫“差异化”,很多人把它理解为成功的秘诀和保障。其实差异化本身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把事情做得更好。
很多人对差异化的理解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不同就行了,就如同某些教授写论文时只想标新立异。其实,差异化有好坏之分,而大部分时候是坏的。人类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断找更好的方法和途径。但是在任何一个历史时间点上,现有的主流方法即便不是最好的,也是比较好的,自有它存在的道理。
比如,从北京到上海的道路有千万条,但最近的只有一条,就是京沪高铁。当然,任何人都可以选择绕道武汉,再顺江而下,甚至可以选择飞到日本,再乘船到上海。这样做的人固然可以宣称自己的做法有差异化,但是,这种差异化有什么意义呢?当我们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事时,就应该理直气壮地选择京沪高铁,不要怕别人说我们走的是正路,没有差异化。很多人在做产品时非要搞差异化,把按钮从圆的改成方的,方的改成三角的,毫无意义,甚至用户体验更糟糕。如果我们心中想的是把产品做得更好,把事情做得更好,做出来的自然和以前的不一样,而不用刻意强调差异化。
以正合以奇胜,故欲速往往不达是什么意思
“以正合”,以堂堂之阵正面接敌,故称为“正兵”。“以奇胜”,以奇兵致胜。战争一开始,敌人的弱点没有暴露出来,需要以正兵对敌。在这一阶段,处于劣势的一方会比较被动,多为阻击、守城、撤退。待敌军深入之后,战线拉长,兵力分散,可以出奇兵击破敌军一翼,或断其粮草,伏击等。不过,寻求战机需要耐心,故有“欲速而不达”之说。毛主席最讲究谨慎把握初战的时机。
以正合,以奇胜。凡事不外如是。
今天跟同行交流,谈到团队建设板块时,“以正合,以奇胜”,突然就冒出来,浮出脑海。
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古代兵法名著《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当敌为正,傍出为奇。亦是对这种说法进行佐证和强调。
奇,读音ji,本意与奇数(偶数的好朋友)含义相同,指多出来的部分。个人理解的大意是:在战争中,以主力部队接敌进行长期交战,但一定不能一次性投入全部有生力量,必须预留足够数量的战斗人员组成机动部队。一旦指挥官在战争发展过程中发现(稍纵即逝)的战机,才能马上调动预备队发起攻击,获取胜利。
多数人读兵法,关注核心是如何取胜。从这个角度出发,“以奇胜”自然就成为全句焦点。其实本身有两层含义:以正合,解决如何不败;以奇胜,解决如何取胜。重要性各占50%,甚至个人认为“以正合”的重要性超过70%。
正兵的任务是创造一个不溃败局势,让敌我双方处于相持阶段,核心作用是提升整个系统的容错率,让自己团队有更长时间寻找机会,可以进行更多次数的试错。这属于战略级布局。
己方指挥官要在正兵营造出来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试探和耐心等待之后,终于抓住对方破绽,获得战机,再立即调派奇兵,一战定乾坤。这属于战术操作。
前者不直接产生胜利,但唯有保住不溃败局面才有机会孵化胜利。当然,临门一脚往往得靠奇兵妙法,才能取胜。商业上亦是如此,唯有锻造出强悍团队,方可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解决生死成败问题。你不合作,我可以保证我绝对死不了;你不给资源,我有信心最终也能得到。时间早晚、速度快慢而已。这个底气只能来源于主力部队。借助外力,运用巧法,解决的是速度快慢问题。你合作,我加速项目推进;你给资源,我加速资源转化产出。合作可以,但一定不能陷入对方不合作,就会危及自身生存的境地。华为事件和任正非声明,都说明了这一点。
合作,可以共享现有的成果,快速获得结果,为啥不干嘞?百分之一千,欢迎之至,反正我肯定干。但是......对吧...
这就是所谓的:守正出奇。
“以正和 以奇胜”解释和运用
兵法原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孙武
所以,许多人在中国智慧面前往往一知半解,不得其门而入。这是因为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特征所致,也使人们常常忽略或误解作者本身的意境。
兵法中的奇正概念,就是这样的例子。人们常常以为它只是担任守卫与袭击的军事战术,而忽略了其本质的丰富内涵。这里,我们就和大家一起去探讨隐藏在这两个字后面的深厚内涵…
基础?※?生存?※?发展
一般而言,致力于成就事业的人,必须有远大的理想。这是中国兵法对于人的基本要求之一,因为没有抱负的人,是无法采取正确的行动。但是,许多人就出现这样的问题,往往志大才疏,或是空叹没有展现人生舞台。
这就是一个严重的误解,立志只是一个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有志向就成功了。如果说,立志是第一步的话,那么从现实着手,则是中国兵法的另一项基本要求。
问题就存在与此?理想如何成为现实,拥有远大理想之后,如何实现这一切。中国兵法,可以说就是主要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方法。
奇-正,这一对概念就集中、具体指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最终出路:
n基础与枝叶
如果把正比作基础,那么奇就是枝叶,可以说:没有正,就没有奇。奇是在正的支持上,才能称之为奇。
这是从“天下”的战略角度来看待的,这里将正看做是基础实力,将奇看作是军事进攻。连年挥军作战,没有坚实的基础是无法想象的。诸葛亮当年六出祁连山,真正失败的原因,可以说就是没有坚实的基础。以区区蜀国一堣之地,根本没有战胜魏国的战略优势;再加关羽、刘备两次与东误作战失利,到诸葛亮连年用兵,蜀国胜魏已根本无望。
如果从战略基地的角度来看,则这是主载战争胜负的深层次原因。为什么项羽、黄巢、李自成之流,虽然能问鼎江山,却终失之交臂的原因。我在前面几篇文章中,曾论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中项羽失败的原因,这里其实也是个深层次的原因。项羽、黄巢、李自成在战术上,自然都很不弱,但是问题在于,它们都缺乏战略基地,没有持久支持战争的基础。相反,刘邦、李世民、朱元章等,都在未取得天下时,就致力于战略基地的建设。
古代战争、现代战争,乃至于商业竞争,没有基础及战略基地是很难想象的。比如,你也许拥有一个可乐的配方,假设这个可乐配方比可口可乐还好。但是,你却没有资本去与可口可乐同台竟争。因为,不要说可口可乐的......
孙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的正解!(出奇制胜)
作战总是用“正”兵挡敌,用“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的将帅,其战法变化就像天地那样运行无穷,像江河那样奔流不息。奇读ji.是对的,是余奇的,这余奇就是多余的那一根。是改变局势的力量。在算法中就是放在一边多余的那一根,加上它就改变了性质,改变的局势。可以看《兵以诈立-我读孙子》李零教授的作品。在这里就是战略预备队。
好了,关于“以正合以奇胜的真正含义”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以正合以奇胜的真正含义”,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