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求古代关于治民、民生方面的书籍和语句之类的。(黎元的意思)

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什么意思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常见和深入的问题,我将详细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分享我的见解和观点。

求古代关于治民、民生方面的书籍和语句之类的。(黎元的意思)

求古代关于治民、民生方面的书籍和语句之类的。

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唐·李世民《晋宣帝总论》黎元:平民百姓。 凡考虑天下之事,首先要想到广大平民百

●天地间,人为贵。三国·魏·曹操《度关山》天地万物之中,人是最宝贵的。

●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汉·王符《潜夫论·爱日》意为有民才有国。

●为国者,以民为基。《三国志·魏书·华歆传》基:基础。意为国家以人民为基础。

●为国之要,在于得民。宋·叶适《民事中》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争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民无不为本也,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汉·贾谊《新书·大政》民无不为本:没有不是以人民为本的。史:泛指大小官员。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社稷(jì):国家。

●民者,万世之本也。汉·贾谊《新论·大政上》万世:这里有永远之意。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惟:是。邦:国家。固:稳定。宁:安宁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民心稳定则国家安宁。

●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济:成功,成就。 大事:指国家大事。

●善为国者,顺民之意。《战国策·齐策》善于治理国事的人,总是顺应人民的意愿。

●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庄子·天运》适应民心、民意;顺应天道、天意。《易经·兑彖》:“顺乎天而应乎人。”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史记·商君列传》得人心的人就兴旺,失掉人心的就会垮台。

●国将兴,听于民。《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国家将昌盛,听凭于人民。

●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管子·霸言》要取得天下,必先争得民心。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得到了人民,于是,便得到天下了。

●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汉·贾谊《新书·大政议》君以民为威侮:国君之取得威严或受到轻慢,均以人民的向背为依归。吏:泛指大小官员。

●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唐·白居易《辩兴亡之由策》邦:国家。人:指人心。

●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齐策》苟:如果。君:国君。

●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君:指国家,统治者。君得民心则君存;君失民心则君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孔子家语·五议解》君:统治者。庶人:百姓。李世民《自鉴录》:“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复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贵:重要。社稷:国家。君:国君。

●为国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三国志》得民:得到人民支持。治:安定。乱:混乱。

●自古而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矣。汉·贾谊《新书·大政》古今一切与人民为敌的人,迟早都要失败。《贾子新书》: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国之有民。

●得民之劳者昌;得民之忧者康。宋·崔敦礼《刍言》卷上 劳:劳累。康:安乐。人民肯为国家出力的国家就会昌盛;人民肯为国家分忧的国家就会安乐。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人:百姓。载舟覆舟:百姓象大水一样,可以供船航行,也可以使船翻沉。所宜深慎:应该很谨慎地对待。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汜论训》常:准则。利民:为民谋利。

《论语》记载:“季康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敬不能则劝。’”

孔子本人也有这方面的论述:“上好礼则民使。”“使民如承大祭。”“其养民也惠,使民也义。”“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使民以时。”

《成之闻之》中也有:“闻之曰:古之用民者,求之于己为恒。行不信则命不从,信不著则言不乐。民不从上之命,不信其言,而能念德者,未之有也。故君子之莅民也,身服善以先之,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民孰弗从?形于中,发于色,其诚也固矣,民孰弗信?是以上之恒务,在信于众。”

《尊德义》篇指出:“善者民必富,富未必和,不和不安,不安不乐。善者必众,众未必治,不治不顺,不顺不平。是以为政者教导之取先。”

《缁衣》曰:“长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劝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免心。”

《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之,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

《尊德义》说:“仁为可亲,义为可尊也,忠为可信也。学为可益也,教可类也。教,非改其道也,教之也,非改伦也,学己也。”“教以礼,则民果以劲。教以乐,则民弗德争将。教以辩说,则民艺□长贵以忘。教以艺,则民野以争,教以技,则民少以吝。教以焉,则,则民訏以寡信。教以事,则民力啬以湎利。教以权谋,则民*混,远礼无亲仁。”

公务员申论常用诗句

(1)第一组:人民: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温情执法、柔性执法等。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3、水可载舟,亦可以覆舟。——魏征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戴圣

6、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题墨竹图诗》

(2)第二组:中国精神、英雄精神、平凡中的不凡。

1、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2、中国精神经受历史长河的洗练,历久而弥新、克难而闪耀。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4、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5、一个描伤口如花朵的国度,一个抬泪眼望远方的民族,不会被打败,中国就是这样的国家!(梁辰)

(3)第三组: 修身、品质。

1、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2、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周语下》

5、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在文章写作中开头、结尾一定要有亮点,而诗句是点睛之处。在日常学习中,自己也要学会分类积累,常记两三条,考试的时候,必然提笔就写,让自己眼前一亮,也让考官眼睛一亮

司马懿的性格

司马的最大特点就是隐忍。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是石破天惊,一击必杀。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曹操知其“有雄豪志”。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晋宣帝。

在曹操意欲迁都之时,司马懿和曹椽蒋济及时劝阻:“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纪》)。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关羽被其俘杀。

与诸葛的较量可能是人们最爱看的段子了。司马懿遵照明帝“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装怒,上表请战。明帝不许,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

辛毗到时,蜀将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诸葛亮则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晋书·宣帝纪》)!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由此可见司马对于人心的掌控和把握。而司马也牢牢的抓住了诸葛的命门,难以持久。当然,在诸葛死后,司马赞扬过诸葛,“乃天下奇才也。”可见司马的心胸也算宽阔,对于老对手也有着足够的敬重(大概吧,呵呵)。

唐太宗李世民曾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指出了司马懿在性格、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古人对于司马的评价都相当之高。

房玄龄:①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②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③有符于狼顾也。

孙权: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曹操: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杨俊:此非常之人也。

文钦: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

崔琰: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大概,司马的哥唯一爱好就是算计他人了

黎元的意思

黎元指百姓、民众。

读音:lí yuán。

引证:

1、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变救》:“救之者,省宫室,去雕文,举孝弟,恤黎元。”?

2、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例句:

1、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2、烦扰刻暴,剥削黎元,为百姓所疾。

近义词

黎民?

读音:lí mín。

释义:黎,古通“黧”,黑色,古国名;民,民众,百姓;指庶民,泛指普通平民。

引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 张延隽之为晋州行台左拯,匡维主将,镇抚疆埸,储积器用,爱活黎民。”

例句:

1、战乱中的北宋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官员们假公济私,中饱私囊,而黎民百姓食不果腹,苦不堪言。

2、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里,黎民百姓流离失所,不得安宁。

对联中上下联可以同时有黎元和百姓吗?

不可以,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实中怀之在抱元后即帝王之天子苍生乃百姓之黎元

历史典故

宇宙:犹言天地。乾坤:天地的代称。中怀:内心。在抱:谓存于心中。抱,指怀抱。元后:指君主。苍生:旧指百姓。黎元:犹言众百姓。 旧时讽刺叠床架屋的八股文滥调。语出清.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二四:“四书文中有所谓墨派者,庸恶陋劣,无出其右。有即以墨卷为题仿其调作两股以嘲之者。曰:‘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实中怀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来已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维,曷勿考记载而诵诗书之典要;元后即帝王之天子,苍生乃百姓之黎元……”郭绍虞《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语文漫谈》:“我们在这里也可以拆穿骈文律诗家的伎俩,只是玩弄一些文字技巧,事实上也是造成不通的文句,所以像‘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实中怀之在抱;元后即帝王之天子,苍生乃百姓之黎元’,这些铿锵的滥调完全失去了语言表达意义的作用。”

词语分解

天地的解释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天地之大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天地之精也

黎元的解释 百姓;民众详细解释亦作“ 黎玄 ”。即黎民。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变救》:“救之者,省宫室,去雕文,举孝弟,恤黎元。” 晋 潘岳 《关中诗》:“哀此黎元,无罪无辜。” 南朝 梁 江淹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的意思

黎元的解释 [the common people;the multitude] 百姓; 民众 详细解释 亦作“ 黎玄 ”。即 黎民 。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变救》 :“救之者,省宫室,去雕文,举孝弟,恤黎元。” 晋 潘岳 《 关中 诗》 :“哀此黎元,无罪无辜。” 南朝 梁 江淹 《为建平王庆江皇后正位章》 :“黎玄凑仁,云祗宅庆。”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部刺史》 :“烦扰刻暴, 剥削 黎元,为百姓所疾。” 参见 “ 黎民 ”。 词语分解 黎的解释 黎 í 众,众多:黎民。黎庶。 古通“黧”,黑色。 古国名。 姓。 部首 :黍; 元的解释 元 á 头、首、始、大:元凶。 元首 。 元旦 。 元年 。元勋。元帅。状元(科举考试第一名)。 基本:单元。元件。元气(精气,根本)。元素。元音。 同“圆”⑦。 未知数:一元二次方程。 中国 朝代名:元代。元曲。

百姓为什么被称为黎元

百姓被称为黎元的原因是:天地广大承载着万物,只有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

黎元出自《晋室帝总论》。古之百姓今之人民也。?指黎民百姓。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烝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破坏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中的大部分人降为黎民。因此就将黎民与百姓统一称谓了,随即诞生了黎元黎庶等称谓。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1、“天地之大,黎元为本”出自唐太宗李世民所作《晋宣帝总论》。黎元,亦作黎玄,古代指百姓民众。句意是说,天地之大无所不包,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发展脉络中源远流长,其开端至少可追溯至虞夏商周时期,尤以《尚书》的记载最为久远。《尚书》通过记叙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以明仁君治民之道。

2、开明君主认识到民众在权力转移、王朝更替、国之兴亡盛衰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力量,告诫继任者要敬德、重民,民本思想开始萌生。《尚书·五子之歌》有云:“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大禹之孙太康遗忘了先祖大禹的训诫,骄奢*逸,招致民怨,最终失邦失国。

请结合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谈谈对“民生”的理解

民生,即民众的生活、生计和生存。自古以来,我国的先哲贤人就有许许多多关于民生的论述,如《尚书》中说的“民为邦本”;《管子》中说的“以人为本”;孔子推崇“仁”,主张富民利民,认为“惠则足以使人”;孟子主张“王道”,并提出“忧民之忧”、“民贵君轻”的传世名言;唐太宗也说过:“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等等。大家公认,呼吁“民生”最响亮的是孙中山先生,是他最早提出“民主、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自中国***成立以来,党章的宗旨就是解救劳苦大众。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

当前摆在我们面临的主要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问题的改善和解决必须“不断地”进行。必须时时刻刻倾听民意,了解民情,知寒知暖;必须针对民生工作采取明晰而具体的措施,包括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稳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廉租住房建设,等等,以实际的行动兑现党对人民的民生承诺。党的中心工作有可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以人为本,就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让全国各族人民过上好日子,“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古之百姓为什么称为黎元?

因为古时九黎族战败,被俘虏后称为“黎元”、“黎民”,在封建制度下,“黎民”、“黎元”也成了下层百姓的代名词。

古代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他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最后形成了以黄帝、炎帝族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

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

到了西周奴隶制时期,百姓成为贵族的通称。这时的黎民(也称庶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奴隶,与百姓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大阶级。

到了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破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后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来。因此,后来就将黎民与百姓统一称谓了。

扩展资料:

黎民又叫做庶民,是在社会中被宰制的或处于从属地位的下层,不论是以阶级、年龄、性别和职位的意义表现的;在这里,与“庶民”处于直接对立地位的是官方和非官方的“精英”。古代庶民的存在是为了维护部分阶层的统治。

在经济生产领域的发展和变化的作用下,庶民社会集团的客观形成;它们在数量上的扩散及其与早已存在的社会集团之间的渊源关系,它们在一段时期内保存着这些集团的心态、意识形态和目标。

它们积极或消极地加入统治政治阶层,为了坚持自己的要求而试图影响这些阶层的纲领,它们所作的这些努力在分化、改造和新生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旨在保住庶民集团的首肯并维持对它们的控制的统治集团的新政党的诞生。

为了坚持对部分有限地位的要求,庶民集团自身所造就的阶层;那些维护庶民集团自治权(在旧体系内部)的新阶层;维护整体自治等等的阶层。

百度百科-黎元

求古代关于治民、民生方面的书籍和语句之类的。(黎元的意思)

好了,今天关于“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什么意思”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什么意思”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