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自古寒门出贵子,在官僚体制下古代寒门贵子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刘邦的手下们的出身是怎样的?)

其实,古代的寒门,并不是指的家里穷,寒门的重点不是第一个字“寒”,而是第二个字“门”,汉武帝时期,人才的任用靠的是察举制,也就是说一些大官推荐别人来做官,这样的...

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和个人观点来回答大家对于参乘是什么官职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参乘是什么官职的话题。

自古寒门出贵子,在官僚体制下古代寒门贵子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刘邦的手下们的出身是怎样的?)

自古寒门出贵子,在官僚体制下古代寒门贵子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其实,古代的寒门,并不是指的家里穷,寒门的重点不是第一个字“寒”,而是第二个字“门”,汉武帝时期,人才的任用靠的是察举制,也就是说一些大官推荐别人来做官,这样的制度,容易扩大自己在朝廷里面的地位,于是就会出现一个家族,累世公卿的场面。

到了东汉末年,出现门阀政治,几个大家族跟皇帝平起平坐,共同治理国家。在其中,寒门就是指的那些不是士族的人,他们光有钱,但入不了政治舞台。

所以说,古代人口中的寒门,不是家里穷,而是指不是官二代,比如明朝的海瑞,他是有名的清官,他就是寒门出身,但是他的家里并不穷,他的祖上是地主人家,有良田几十亩。

后来,科举制的出现,给了那些寒门子弟得以参政的权利,打击了士族阶级,同时,科举制也成为了穷人飞黄腾达的唯一方式,比如范仲淹,他家世非常贫苦,但他四处求学,并且苦读诗书,最后中了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科举制的发明,大大的增加了寒门参政的人数,在中国历史上,通过科举制而当上大官的人有:王维、张九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吕蒙正、张齐贤、王曾、宋庠、宋祁、王禹偁、蔡襄、苏洵、苏轼、苏辙、林则徐等都是。

除了这些历史人物,你还知道哪些是出身寒门,后来一飞冲天的人呢?

门下省是什么官职

门下省是什么官职如下:

门下省的职能: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初名侍中寺,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后来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的三省之一。其称为门下省,始自西晋。

门下省一般设有:侍中二人,正三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

官职:

旧唐书·职官志说:“秦汉初,置侍中,曾无台省之名。至晋,始置门下省。南北朝皆因之。龙朔改为东台,光宅改为鸾台,神龙复旧”。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晋称门下省。唐曾改为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宋初门下省仅主朝仪等事。神宗元丰改官制,始恢复审查诏令的旧制。南宋初,中书、门下合并为一。

人员设置:

侍中二员。(隋曰纳言,又名侍内。武德为纳言,又改为侍中。龙朔改东台左相,光宅元年改为纳言,神龙复为侍中。开元元年改为黄门监,五年复为侍中。天宝二年改为左相。

至德二年复改为侍中。武德定令,侍中正三品,大历二年十一月九日,升为正二品。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永淳二年七月,中书令裴炎以中书执政事笔,遂移政事堂于中书省。

唐代的门下省侍中,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唐朝的门下省属于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门下省设有侍中二人,正二品。(附带说明:中书省首长中书令、门下省首长侍中、尚书省首长尚书令)

门下省侍中就是现在审核机关的一把手。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监督法律及政令实施的权利,楼主说的应该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吧!

下面是一些参考资料(找的真不容易啊··楼主一定要给分啊!(*^__^*) )

《旧唐书·职官志》说:“秦汉初,置侍中,曾无台省之名。至晋,始置门下省。南北朝皆因之。龙朔改为东台,光宅改为鸾台,神龙复旧”。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晋称门下省。唐曾改为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宋初门下省仅主朝仪等事。神宗元丰改官制,始恢复审查诏令的旧制。南宋初,中书、门下合并为一。辽金亦置门下省。元以后废。

门下省一般设有: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后垂拱元年曰鸾台侍郎,天宝元年曰门下侍郎,乾元元年曰黄门侍郎,太历二年复旧

门下省有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有令史二十二人,书令史四十三人,甲库令史十三人,能书一人,传制二人,亭长六人,掌固十四人,修补制敕匠五人,装潢一人。起居郎领令史三人,赞者六人。武德三年,改给事郎曰给事中。

刘邦的手下们的出身是怎样的?

呵呵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刘邦手下谋臣虎将如云:

汉初三杰:功劳最大者当属韩信,淮阴人,年轻时颠沛流离,投靠项羽也就是保安队长,后来在萧何的引荐下帮助刘邦成就大汉霸业,留下一系列经典战役,军事奇才;

张良,西汉初年的重要谋臣。字子房。先世为战国时韩国人。祖父开地、父平,曾五世相韩。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后乘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曹参,字敬伯,汉族,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名将,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秦二世元年(前 209),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 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汉惠帝时官至丞相,一遵萧何约束,有“萧规曹随”之称。

周勃,西汉初年的开国功臣。祖先为卷(今河南原阳西南)人,后徙居沛(今江苏沛县)。出身贫苦,早年以织薄曲为生,常以吹箫助人料理丧事。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随同刘邦起兵于沛,为中涓。在推翻秦王朝、楚汉战争和汉初平定异姓诸侯王叛乱(见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周勃所统率的部队一直担任主力,经常被配置为禁旅前锋,功勋卓著。刘邦称帝后,周勃受封为绛侯,食邑八千一百八十户,先后任太尉、相国;

樊哙。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大将,汉高祖刘邦的心腹,封舞阳侯,谥武侯,以勇著称,早点以屠狗为生;

陈平,),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伟大的谋略家。少时喜读书,有大志,先从事魏王咎,后追随项羽,不得志,跟随刘邦,白登之战为刘邦40万大军解围献策最为经典;

灌婴,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原为商贩。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参加刘邦军,以骁勇著称。

彭越,汉族,昌邑人(今山东巨野县),字仲,曾在钜野湖泽中打鱼,伙同一帮人做强盗,楚汉战争时汉军著名将领,西汉开国功臣,封梁王。

英布,又名黥布,是我国秦朝末期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后投靠项羽,为西楚名将,被封为“九江王”,后来归附刘邦,封为“淮南王”。最后因谋反罪被杀。

十个皇帝九个弯,汉朝为何这么浪~

汉朝皇帝大多是双性恋,其中有不少,对男票的感情之深,甚至留有典故流传后世,其中著名的“断袖之癖”的来历就是一桩。

但仔细算算,西汉东汉两朝加起来,25个皇帝,至少有10个是双性恋,这就有意思了。特别是西汉,除了短命的和很快被赶下台的,几乎全军覆没。

不拘野史正史,不妨一起来看看汉朝这些有趣又任性的皇帝们吧:

刘邦的男宠 籍孺 ,被司马迁大大写进了小本本,列入了《史记·佞幸列传》,直道此人并无才能,只因佞幸而得宠于刘邦,“以婉媚贵幸,与上同卧起”。野史也有记载指出籍孺与刘邦非常亲密,加上外貌俊美、举止柔婉,很是得宠。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另有一篇记载,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对外说自己得病,没出战,但战况紧急时,樊哙等大臣直闯皇宫,却看到刘邦睡在一美男身上。

虽然吧,记载没有指出此人是籍孺,但籍孺当时负责刘邦起居,又经常与刘邦同床而卧,八卦群众的普遍观点都认为,此人除了籍孺还能有谁啊?

刘邦死后,籍孺的下场如何并不可考,不过,考虑到吕后当政,籍孺小美男恐怕只能自求多福了。

后人常说,是刘邦开了个坏头,这才导致汉朝历代皇帝养男宠成风,但其实先秦就有不少这样的事情,时人认为这是“雅癖”。焉知不是刘邦带坏了风气,而有可能是风气带“坏”了刘邦呢?

西汉的第二任皇帝惠帝刘盈在位时间不长,但这并不妨碍他谈个男票。

刘盈有个强势的母亲——吕后,可谓鸭梨山大。但他却是一个心肠柔软的boy。他对弟弟如意和戚夫人很是怜悯,他对男票 宏孺 也是情深意重。

吕后有个著名的男宠审食其,刘盈对这厮也很不爽。但审食其仗着吕后的势力为非作歹,刘盈也拿他没有办法。终于有一次,这厮犯事被刘盈抓到了把柄,关进了大牢。

随后,平原君朱建就找到了宏孺,让他帮忙求情。

朱某人求人的方式很特别,直接恐吓宏孺:“你如果不救审食其,你离死亡也就不远了。”这位的逻辑还特别有说服力:如果审食其死了,吕后盛怒之下想要报复,自然拿皇帝的爱宠宏孺下手。

为了自身安全,宏孺只好去劝说惠帝,于是刘盈改变主意,赦免了审食其。

刘盈也是real不容易,他在吕后的安排下,娶了自己姐姐的女儿,也就是他年纪还很小的外甥女张嫣做皇后。

对于这一点,刘盈本就很心塞,而吕后还杀了与他相好的宫女,把宫女的儿子,记做了张嫣的儿子。(实际上,张嫣一直到去世,都仍然是处子。)

刘盈受制于母亲,经常借酒浇愁,最后郁郁而终。而宏孺最后下场如何,后世也没有多少记载。

“文景之治”一直被认为是帮汉武帝打好经济基础的关键阶段,能得到“治世”这样的评价,足见文帝、景帝在政绩上,还是很有建树的。

但这同样不妨碍人家交男票,文帝有名的男朋友还不止一个。

文帝的男票中最出名的自然是 邓通 ,这位不仅被列进了《史记·佞幸列传》,还被司马迁大大和后世的诗人列进黑名单里裱了又裱,“然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

邓通最出名的故事有两个,这两个故事也都改变了他的命运。

文帝做梦,梦到自己想羽化登仙而不能,一个貌美少年帮了他。后来他总算寻找到了梦中男子,此人正是邓通。

文帝是个以简朴出名的皇帝,连带着后宫都十分节俭。但是,他追求邓通的方式简直是壕无人性。不仅为邓通修豪华府邸,封官,还赐了大量钱财。算命的说,邓通将来会贫饿而死。这个预言让文帝十分不放心。因此,文帝直接赐了邓通铜山,让他铸钱。

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

尽管文帝为爱郎倾尽所有,但邓通还是没逃过宿命,他的结局,正史说是死在寄居的人家,野史也有说是饿死街头。不管哪种,都是穷死的。

这就因为与他相关的另一个典故有关了。一次文帝背后长疮,邓通帮他把脓汁吸了出来。文帝问邓通,世上谁最爱自己。邓通回答,必然是太子啊。这本是帮太子说好话,但却起了反作用。因为文帝问太子愿不愿意帮自己吸脓,太子却做不到。这么明晃晃的打脸,太子怎么能忍,就恨上了邓通。

于是,汉景帝即位后,邓通家产就被没收了。除了最为出名的邓通之外,传说中,文帝的男票还有 赵谈 和 北宫伯子 ,这俩人就不细说了。

景帝的男票叫 周仁 ,不仅貌美,还以医术见长。传说是东周王室的后裔。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周仁就被任命为太子舍人。等到文帝末期,他就已经当到了太中大夫。他是因功劳而升迁,本身来说,这位美貌的医生个人能力是不错的。

等到景帝即位后,周仁被任命为郎中令,天子近臣,九卿之一。这位据说比景帝活得还久,而且是善终。由此可见,打铁还需自身硬,有本事和技能傍身,不完全依附于君王,做人低调一点,不碍新天子的眼,最终才能活得长久。

武帝老婆小老婆一堆,从“金屋藏娇”的陈阿娇到“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的卫子夫,到“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的李夫人,再到“手握玉钩待君王”的钩弋夫人。武帝的女人们都没什么好下场,但也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芳名。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武帝的男票也有很多。而且质量之高,知名度之广,简直是他的祖辈、孙辈完全无法匹敌的。

第一位 韩嫣 大大又是一个被司马迁记到小本本上,拉进黑名单里的美男。韩嫣出身显赫,是弓高侯韩颓当的庶孙,再往上他是韩王韩信的曾孙。(这里的韩信并非淮阴侯韩信,而是同名的西汉初年异姓诸侯,是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的庶孙。)

在刘彻还是胶东王的时候,两人就已经形影不离了,是“竹马竹马”的感情。两人感情如胶似漆,韩嫣能够自由进出后宫,经常与武帝同榻而眠。

“上即位,欲事伐匈奴,而嫣先习胡兵,以故益尊贵,官至上大夫,赏赐拟于邓通。”

韩嫣不仅貌美,而且祖上有匈奴血统,长得很高大。但韩嫣大大出了名的“有钱任性”,“逐金丸”的传说就被后人用来形容生活奢侈。

《西京杂记》卷四:“韩嫣好弹,常以金为丸,所失者日有十余。长安为之语日:‘苦饥寒,逐金丸。'京师儿童每闻嫣出弹,辄随之,望丸之所落,辄拾焉。”

而且韩嫣比较傲娇,他自己官做到上大夫,却对同朝为官的大臣态度不好,还得罪了江都王,被告状告到了武帝的母亲王太后那里。这还不打紧,更有一种说法是,他揭破了王太后生女后再嫁的丑闻,找到了王太后和金王孙的女儿修成君金俗,因此被王太后记恨。最后韩嫣被王太后以秽乱后宫的理由处死,汉武帝求情也没有能救回男票。对年轻的汉武帝来说,这是一大打击。

为了怀念韩嫣,武帝后来将韩嫣的弟弟 韩说 召进宫,长得相似的弟弟成了替身。由此可见,小说里那些用不腻的各种“替身梗”,也不是完全随意杜撰的,都有一定的事实基础。

武帝的第三位男票也非常出名,就是大名鼎鼎的 李延年 。他出身倡家,又被施以宫刑,但却“性知音,善歌舞”。他借着《佳人曲》向武帝推荐了自己的妹妹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

司马迁大大对武帝可没什么好感,原因大家都懂的。武帝的这三位蓝颜知己,无一例外地被他放进了黑名单里。还有一位被司马迁放进小本本里的同学,不仅一直是腐女们YY的对象,也有很多历史粉为他叫屈。这里,我们姑且不把他算作武帝的男票,但还是做下介绍。

卫青是皇后卫子夫的弟弟,从骑奴一路当到大司马大将军,军功显赫,封长平侯。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这场战役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他曾经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了重大贡献。

卫青病逝后,被葬在茂陵东北方位。很多人,特别是腐女根据汉代历代皇后的墓葬位置判断,卫青墓处在的位置是皇后位,且实际上的皇后墓是空着的。额,这一点给他和汉武帝之间本就暧昧不清的关系,添上了神秘感。

但也有说法称,因为卫子夫是蒙冤自尽而死,而且有文字记录称她已被废后,所以,除了后来被霍光移入茂陵的李夫人外,汉武帝实际上没有妃嫔随葬。所以,所谓的“皇后位”恐怕也只是个巧合。

关于汉昭帝的故事不算确凿,流传的也不广。毕竟这位皇帝21岁就驾鹤西归了,所以很难说有什么风流韵事。不谈那些言情小说怎么杜撰他的情史,只说史官的黑名单里有位 金赏 ,被指和昭帝关系不一般。这次的小本本不是司马迁大大的,是班固大大的。

《汉书·佞幸传》:昭帝时,驸马都尉秺侯金赏嗣父车骑将军日磾爵为侯,二人之宠取过庸,不笃。

金赏也不是一般人,他是大将军霍光的女婿,娶的是霍光的六女儿。到了汉宣帝的时候,霍光谋反,金赏交出妻子,得以保全,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被连坐的女婿。

对,你没有看错,汉宣帝刘询居然也有男票。就是那位“故剑情深”的汉宣帝,N多言情小说中的不二男主。

这次记小本本开黑的不是司马迁大大,依然是 班固大大 ,《汉书》的《佞幸传》中写道,

“宣帝时,侍中中郎将张彭祖少与帝微时同席研书,及帝即尊位,彭祖以旧恩封阳都侯,出常参乘,号为爱幸。其人谨敕,无所亏损,为其小妻所毒薨,国除。”

这位 张彭祖 何许人也?说起他的爷爷你一定认识,那就是武帝时期的酷吏张汤。当刘询还是刘病已的时候,就受到过张彭祖的叔叔掖庭令张贺的各种关照,于是他有机会和张彭祖一起同席读书。巫蛊之祸后,刘病已辗转被收养于系郡邸狱、祖母史家和掖庭,也算历经人情冷短。所以,对于张彭祖这位少年同伴,感情自是非同一般。

张彭祖不出名的一大原因可能就在于,他和其他佞幸不一样,一直谨小慎微,并没有做出过什么出格的事情,当然,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功绩。

汉元帝因为“昭君出塞”和毛延寿而狠狠出了一把恶名。实际上,给他抹黑的又岂止是这些人,还有他的男票们—— 弘恭 和 石显 。

这俩哥们也是宦官,同样被班固大大放在了小本本里,并且大加挞伐。毕竟,这俩哥们得宠后,专权弄权,乘着皇帝生病把持朝政,排除异己、迫害忠良的事情太多了。

汉成帝的出名在于他与飞燕、合徳姐妹不可不说的二三事,但实际上,他还有一位“生死挚爱”,那就是他的男票 张放 。

这位张放同样出身显赫,是祖上传下来的富平侯。额,他的爷爷张延寿和上面提到的张彭祖是亲兄弟,所以,他也是张汤的后代。张放和另一位 淳于长 也都被班固大大记进了小本本。张放和成帝的传说,缠绵悱恻,令人动容。

张放是个美少年,和成帝的关系非常之要好,“少年殊丽,性开敏,得幸上。”两人不仅看颜值,而且还兴趣相投,经常一起微服出游。

与上卧起,宠爱殊绝,常从为微行出游,北至甘泉,南至长阳五,斗鸡走马长安中,积数年。

后来,成帝对张放的宠爱让皇帝的几个舅舅看得很不顺眼,去找太后王政君告状。太后考虑到皇帝的感受,没有自己动手,而是让大臣们瞅准时机,逮到有灾祸,把锅甩到了张放身上,最后逼着皇帝把张放流放到了边远地区。

下面看点来了:

汉成帝迫不得已把男票送走,离别时,两人抱头痛哭。但离别只是暂时的,过了没多久,汉成帝又想办法把他给弄回了都城。然后又继续被逼把人送走,再次抱头痛哭。然后过没多久又把人给想办法弄回都都城……

两人对于相守的执着真是十分可敬可佩。就连汉成帝把飞燕、合徳纳入后宫之后,也没有忘记张放,还是时常鸿雁传书,一封封情书过去,两人的感情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让人唏嘘的是,汉成帝驾崩,张放在远方得知消息后,竟然哭泣而死。

班固大大的《汉书》里写得明白:“放思慕哭泣而死。”

这份感情,可以说就是誓言里的那句:“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这位厉害了,汉哀帝和他的男票董贤的故事,正是“断袖之癖”这个典故的来源。这两人的故事也是非常传奇。

董贤,字圣卿,御史董恭之子。一开始担任的是太子舍人,由于长得好看,很受皇帝喜欢,升任黄门郎。汉哀帝自己也是个非常简朴的人,但却对董贤赏赐非常多,而且在官职任命上也是很舍得。董贤不过22岁,就当上了大司马,位列三公。大臣的很多事情都要通过董贤才能向皇帝禀奏。

不仅如此,汉哀帝甚至曾经提出过要“效法尧舜”,把皇位让给董贤,把大臣们吓得够呛。当然,这个想法最后没有实现。汉哀帝能有这种想法,也是封建帝制里的一朵奇葩了。由此,可见他对董贤的感情之深。

而断袖的典故是酱紫的:两人经常同卧同睡,有一次白天睡觉,汉哀帝要起床,却发现自己的袖子被董贤压住了。为了不吵醒董贤,他就用刀把袖子割断了。于是才有了“断袖”的典故。这么体贴的情人实在是不多见呀。

后人用“断袖之癖”形容同性之爱,与“龙阳之好”意思相同。

不过,哀帝对董贤这样的宠爱,自然给他树敌不少,哀帝一死,太皇太后王政君重新把持朝政,在王莽的操作下,尚书弹劾董贤,董贤被罢官当日自杀而死。

数完了这些汉朝皇帝和他们的男票们,

我们不妨回到最初的问题,

究竟为什么汉朝会有这么多双性恋的皇帝呢?

严格来说,

西汉皇帝基本上除了短命的或者当了没多久就下台的,一个皇帝也没落下。

而东汉就少有这种情况,还有几个著名的直男,比如那个“娶妻当娶阴丽华的光武帝刘秀”。

有很多人说,会出现这种情况是老刘家的基因出现了问题。到了东汉,经过王莽篡政和一系列的动乱,还有这基因的刘家人没上得了位。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目前科学对于同性恋先天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因素的测定上,至今仍然没有一种理论得到确证和一致的公认。

目前科学家都没有太多确切的证据显示性向是(或不是)遗传决定。

《美国科学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作者约翰贺根(John Horgan),曾经因为当前缺乏有力的科学证据,所以不认为“同性恋是遗传”,此一看法却被反同人士扭曲为“同性恋不是遗传”。只能说,这个问题现在还很难下定论。

——这段摘自陆子钧( PanSci 泛科学主编、台湾大学昆虫学硕士)的学术文章

那再看老刘家,这家虽说一直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但里面也出过几次从堂兄弟或者更远的旁系来选择继承人的情况。尽管如此,皇帝们大多还是双性恋。反而其他宗室子弟,异性恋还是占多数。都是高祖刘邦的子孙,其他子孙,比如后来的东汉皇帝们,也完全没有受“双性恋基因”影响,这又怎么解释呢?

再算一算概率,抽中十个并非一脉相承的皇帝都是双性恋的概率,也是很低的。但这个事实却形成了,难道是买**中奖了?

所以,无法用科学考证的原因,我们就不深究了。下面,来谈一谈我自己的总结观点。

外部环境有两部分:

第一部分自然是 社会氛围 ,正如之前提到的,好男风、养男宠在当时并不算是件坏事,甚至是贵族的“雅癖”。

第二部分则是皇帝们所面临的 环境压力。 西汉阴盛阳衰,从吕后开始,中间经历了薄太后、窦太后、王太后,一直到后来的王政君、傅太后、丁太后。太后、外戚的影子在这段历史里萦绕不去。同时,皇帝的后宫里也并不太平,各家势力盘根错节。

每个太后也都在后宫中安插了自己人,从最初惠帝的张皇后,到后来景帝的薄皇后,再到著名的陈阿娇,后面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

而各个公主也趁机培植自己的势力,鲁元公主、馆陶公主、平阳公主到后来的阳阿公主,哪个没有给皇帝送过女人。卫子夫、赵飞燕姐妹都来自于各个公主府,前者的家族最后在朝堂上占据了重要势力,卫青还娶了平阳公主,加强了势力联合,而后者则直接把持了后宫,决定了后宫生孩子这件大事。

皇帝面对女性长辈和外戚势力,有的能够抗争,有的却败下阵来。

汉武帝为了不给儿子留下“太后干政”的隐患,甚至直接赐死了钩弋夫人。

这也并没有什么卵用,作为上官皇后的外公,外戚霍光同样把持着朝政。

换了个皇帝,到了宣帝这里,霍光又把小女儿霍成君嫁给了宣帝。

再往后看,王政君给儿子安排的许皇后,象征的是两股外戚势力的联合,这位许皇后正是“故剑情深”的主角宣帝的发妻哀恭皇后许平君的哥哥大司马、平恩侯许嘉的女儿。

一些皇帝不想屈服于太后的安排,所以引入了公主势力去让双方外戚做斗争。陈阿娇斗卫子夫,背后实际上是馆陶公主、窦太后和平阳公主、王太后的斗争。势力自然是此消彼长,但看皇帝能不能坐收渔利。

汉武帝这样雄才大略的君王自然把这一套玩得游刃有余,最后自己掌握朝堂和后宫。

但到了汉成帝这里就玩脱了,野史中传言赵飞燕姐妹背后有中山太后傅太后的势力渗透,而且两人来自阳阿公主府。虽然赵家姐妹确实帮成帝打败了王政君扶植的许皇后和班婕妤,但成帝却也没有得利,他屈服于自己的欲望,对赵飞燕姐妹予取予求,让自己下场凄惨。

在这样阴盛阳衰之下,有一个汉武帝已经不容易,文帝、景帝、宣帝这些也算勉强撑住,其他几个就明显战五渣了。于是,社会氛围和外部环境的压力作用之下,皇帝的 内在心理 ,也会产生极大的变化。个人观点,他们的心理变化,并非是一些人认为的“征服欲”的增长,反而是心理认同的需求,变得更强烈。

总结一下不难发现,皇帝的“男朋友们”大多不是宦官,就是近臣,很多更是年少相识、竹马竹马培养起来的感情。

他们更能接近皇帝的生活,也就更能接近皇帝的内心。在面对着各种“大女人”和各种“大女人”操控下的“温柔如水的后宫美人”,心灵契合的soulmate变得越发难求。

男朋友中,内臣、宦官大部分也都能当官掌权,更不用说那些本就出身良好的世家子弟。皇帝和男票之间的相处,除了爱情、友情甚至亲情,有时候也有并肩作战对抗“阴盛阳衰”这个现状的同袍之情。

至于男票们最后的下场,这个说来久复杂了,影响的因素非常多。外部环境的变化、跟皇帝感情的变化,以及自身的性格决定命运等等。种种的因素,让各位男票的下场大相径庭。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了,至此搁笔……

多数观点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欢迎讨论。

汉唐时候的官职等级,请分条列出,需要详细一点

编辑本段三公

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丞相

丞相为百官之首,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

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御史大夫

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编辑本段九卿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奉常

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郎中令

掌管宫殿警卫;

卫尉

掌管宫门警卫;

太仆

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尉

掌管司法审判;

典客

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宗正

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

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少府

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编辑本段三省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改为“内史省”。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负责起草诏令。

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尚书省

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负责执行诏令。

编辑本段六部

三省的长官纳言、内史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1]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吏部

中国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 、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度支(户部)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礼部

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兵部

官署名。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源于三国魏五兵制。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各曹设郎。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相同。宋、辽、金、元兵部不辖兵政。明代兵部尚书号为“本兵”,权最重,凡武卫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清光绪三十二(1906),废兵部,改设陆军部。

都官(刑部)

中国古代官署。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工部

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长官为大司空。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开始的时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个办事机构。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六部的设置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

自古寒门出贵子,在官僚体制下古代寒门贵子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刘邦的手下们的出身是怎样的?)

好了,关于“参乘是什么官职”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参乘是什么官职”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