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教育

元代散曲有什么特点?(小令,套曲,散曲,杂剧都有什么特点,区别)

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介绍一下散曲是什么的相关问题。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元代散曲有什么特点?(小令,套曲,散曲,杂剧都有什么特点,区别)

元代散曲有什么特点?

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四时乐兴》,以四支同调小令分咏春、夏、秋、冬,构成一支组曲;《录鬼簿》载乔吉曾有咏西湖的〔梧叶儿〕百首,是重头小令之最长者.联章体虽以同题同调的组曲出现,内容上互有联系,但组曲中的各支曲子仍是完整独立的小令形态,故仍属于小令的范畴.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它们一为短小精练,一为富赡雍容,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除此之外,散曲体制中还有一种带过曲.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可见,带过曲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在它身上显然流动着诗、词等韵文文体的血脉,继承了它们的优秀传统.然而,它更有着不同于传统诗、词的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例如,词牌句数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随意增损.而散曲则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又如,词的句式短则一两字,最长不超过11字;而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这主要是由于散曲采用了特有的“衬字”方式.所谓衬字,指的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如〔正宫·塞鸿秋〕一曲,其末句依格本是七个字,但贯云石的《塞鸿秋·代人作》,末句作“今日个病恹恹,刚写下两个相思字”,变为14个字了.这本格之外所增加的七个字,就是衬字.至于哪七字属衬字,从以辞合乐的角度看,并无须确指.增加衬字,突破了词的字数限制,使得曲调的字数可以随着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同时,在艺术上,衬字还明显具有让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例如关汉卿《不伏老》套数,〔黄钟尾〕一曲,把“我是一料铜豌豆”七字,增衬成“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这一来,显得豪放泼辣,把“铜豌豆”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传统的抒情文学诗、词的语言以典雅为尚,讲究庄雅工整,精骛细腻,一般来讲,是排斥通俗的.散曲的语言虽也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披阅散曲,俗语、蛮语(少数民族之语)、谑语(戏谑调侃之语)、嗑语(唠叨琐屑之语)、市语(行话、隐语、谜语)、方言常语纷至沓来,比比皆是,使人一下子就沉浸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氛围之中.散曲的句法讲求完整连贯,省略语法关系,直接以意象平列和句与句之间跳跃接续等诗、词中常见的写法,在散曲中却较少见,因而,散曲的语言明显地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明凌蒙初《谭曲杂札》评散曲的语言“方言常语,沓而成章,着不得一毫故实”.清黄周星《制曲枝语》云: “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都是对散曲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语言风格的精辟概括.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在我国古代抒情性文学的创作中,尽管存在着各种风格争奇斗妍各逞风骚的情况,但含蓄蕴藉始终是抒情性文学审美取向的主流,这一点在诗、词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散曲在审美取向上当然也不排斥含蓄蕴藉一格,这在小令一体中表现得还比较突出,但从总体上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与诗、词大异其趣.任讷对散曲的这一审美取向作过精彩论述:“曲以说得急切透辟、极情尽至为尚,不但不宽弛、不令蓄,且多冲口而出,若不能待者;用意则全然暴露于辞面,用比兴者并所比所兴亦说明无隐.此其态度为迫切、为坦率,恰与词处相反地位.”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上举关汉卿《不伏老》套数〔黄钟尾〕一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时,由于散曲多借用“赋”的铺陈白描的表达方式,可以随意增句和增加衬字,可以有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也对这一审美取向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之效. 从上述散曲的特点可见,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它是金元之际民族大融合所带来的乐曲的变化;传统思想、观念的相对松弛;知识分子由于地位的下降更加接近民间,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他们的欣赏趣味反馈于文学创作等一系列因素合力的产物.散曲以其散发着土气息、泥滋味的清新形象,迅速风靡了元代文坛,也使得中国文学的百花园里又增添了一朵艳丽的奇葩

散曲和戏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急死了

散曲是元曲的一种分类。

先来看看戏曲的定义: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现代汉语词典》)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王国维《戏曲考原》)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戏曲的本质有以下几点:

1、必须有歌舞,程式

2、演的是故事

3、是我国的传统戏剧形式,代表中国文化

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式。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

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两种样式。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各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朝天子 咏喇叭》就是一首散曲。“朝天子”是散曲曲牌的名子,“咏喇叭”是题目。套曲,又称“套数”“散套”,通常用同宫调的若干曲子联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如睢景臣的《汉高祖还乡》。

曲和词体式相近,都是按调填词,但词的定格一般不变,而曲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以加衬字,较为自由,又多使用口语,风格明快泼辣,有民歌色彩。

元曲中,杂剧和散曲的区别是什么?

元曲中,杂剧和散曲的区别如下:

1. 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

2. 杂剧有说、唱、念、打等表演要素;散曲则以清唱为主。

3. 杂剧按剧情分有“艳段”、“正杂剧”、“杂扮”等;“艳段”是开场时的小段子,“正杂剧”是主体部分,“杂扮”是类似滑稽戏的结尾部分;散曲则分小令和套数两类。

4. 杂剧的故名原因为唐时以大面、拔头、踏摇娘等滑稽戏为“杂剧”,而元杂剧与之类似,故名“杂剧”。

5. 杂剧盛行于元代,明清渐式微;散曲则流行于元、明、清三代。

希望以上信息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小令,套曲,散曲,杂剧都有什么特点,区别

散曲

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可以说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金元时在北方起源,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散曲从结构上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如果作家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情节无关的话,就是“散”。他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北曲衬字可多可少,南曲有“衬不过三”的说法。衬字,明显的具有口语化,俚语化,并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杂剧

① 就其音乐风格来说,前代曲家一致认为它具有浓郁的刚健雄浑的风格色彩。这种音乐风格的形成又与以下所举曲调构成诸因素密切相关。用七声音阶,多四度以上的上下跳进,并有其常用的特性音调,形成高下跌宕的旋律特点。这和北方语言的声调、语调有关。剧词用韵以北方语音为准,分平、上、去三声(入声分别并入这三声),每折为一套曲,其所用曲牌均用一韵。它的节奏质朴紧促,具有“促处见筋”的效果。句间灵活自由地加用衬字;句尾常使用底板,以增强唱腔的动势。

此外,字多腔少的词曲结合形式易于突出词情。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运用,形成它闪赚顿挫的唱腔特点。它的板式比较自由,板数无定,下板的位置也不固定。节拍有散板、一眼一板、三眼一板3种,其速度相对较南曲为快。

② 曲式结构——曲牌和曲牌联套(套数)。元杂剧一般由4折1楔构成,每折用1套曲,一剧有4大套曲,以体现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的一致性。其曲式结构复杂严谨,主体部分的曲牌基本上有3种形式:即不同曲牌相联接的缠令形式;两种曲牌交互联接的缠达形式和同一曲牌变化反复的么篇形式。这些形式在具体按腔时容许有所变通。

③ 宫调运用。元燕南芝庵的《唱论》有十七宫调之说。稍后的周德清则说宫调“一十有二”。而今存元杂剧本中标明曲牌所属宫调,只有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等9种宫调。元杂剧一戏4折、每折各用一宫调(楔子同于其前、后折)。根据现存北曲曲谱来看,宫调分类的意义并不在调高和调式方面。套数的类别确实是称做宫调。这种“宫调”分类,仍具有规范同类曲谱相近的调域和大致的音域,或表示有同类曲谱存在着共有的某些特性音调的性质,因此能为创造新腔或利用原有曲牌并为实际演唱提供方便。借宫和犯调等突破宫调规范的新的手法,也使曲牌的表现力得到丰富、扩展。

④ 演唱形式和演唱艺术。元杂剧受诸宫调的影响,其全剧或1折,由主要角色主唱,有比较集中的大段唱腔,以刻画主要人物或叙述事件。除主唱者外,其他角色一般只有宾白。其结果,一方面固然可以充分发挥歌唱艺术在戏曲中的作用,提高主唱者的演唱水平;但另一方面,次要角色在演唱上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也限制了同主要角色的情感交流。因此,后来的剧本也为次要角色安排一些唱腔。

关于杂剧的演唱艺术,如歌唱方法、格调、节奏、歌声、声韵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元燕南芝庵著《唱论》一书中有比较简赅的记述。

⑤ 器乐伴奏。不少人认为北曲的主要伴奏乐器为弦索,但从现在遗存的典箱、壁画、砖雕中所见却只有笛(或有筚篥)、鼓、板,大致同于唐之鼓架部及宋教坊四部中的鼓笛部。因此,有人认为戏曲唱腔伴奏加用筝、琵琶、三弦等弦乐器是较后的事。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套曲

戏曲音乐名词。 乐曲结构名。 若干乐曲成套的组合。 中西音乐均有套曲形式, 但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套曲是大型曲式的主要形式。连曲体的套曲被称为套数。即由同一宫调或同一笛式的若干曲牌相连成套, 有起有讫。 借用其它宫调的称为借宫或犯调。 南北曲分别组套,但也另有南北合套形式。散曲的套数又称散套。 板腔体的套数则被称为成套唱腔, 一般均为同一腔系的各种板式联缀组成。传统套曲的显著特点,是遵循节拍,速度上的散——慢——中——快——散, 构成渐层发展的结构模式。

小令

一、寻常小令:指单阕之曲,为曲中至简者,与诗一首、词一阕相当。如黄钟节节高、贺圣朝。

二、摘调小令:指从套曲中摘出之曲调,有如词中之摘遍,所摘之调必是套中精粹者。如中原音韵作词十法所附定格四十首中之「雁儿落带得胜令」,题下注一「摘」字即是。

三、带过曲:即作者填一调毕,意犹未尽,再续拈一他调或二他调,而其间音律又适能衔接。北带北如正官脱布衫带小梁州,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南带南如双调朝元歌带朝元令,南北兼带如南中吕红绣鞋带北红绣鞋。

四、集曲:即集合数调之美声而腔板可以衔接者次为一新曲,此南曲为盛。如仙吕九回肠乃集解三酲首至七、三学士首至合、急三枪四至末而成。另一种集曲乃以一曲保留百尾而犯以他调,此亦南曲为盛,如仙吕二犯桂枝香乃合桂枝香首至四、四季花四至合、皂罗袍五至八、桂枝香九至末而成。(曾永义)

什么是散曲

?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歌曲在不断地向前演进,与社会土壤融合发展出诗、词等文学 样式。到了宋金对峙的历史时期,它结合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乐曲,而发展出另一种全 新的歌曲形式,即散曲。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大类型。据隋树森《全元散曲》的统计, 元代的小令有3853首,套数有457套,另外还有一些残曲未计算在内。小令常用于写景、 抒情,套数常用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元代散曲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重要时期,前期的代表人物是马致远与关汉卿等人,其艺 术风格是自然质朴的。例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白描的手法表达了游子的羁旅 行役之苦。后期的代表人物是张可久、睢景臣等人,他们的艺术风格是工丽典雅的。例如张可久的〔黄钟〕《人月圆·春日湖上》:“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昨宵入梦, 那人如玉,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飞花心事,残柳眉 梢。”雕琢字句,运用修辞,彰显出诗词的典雅特征。

散曲的特征:散曲的句式更是长短参差的,一句话短则一两个字,长则二三十字。例 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 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 千层锦套头?”散曲中可以有衬字,进而增加语言的通俗性与灵活性。例如钟嗣成的〔醉 太平〕《失题》:“风流(贫)最好,村沙(富)难交。(拾)灰泥补砌(了)旧砖窑, (开一个教)乞儿市学,(裹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系 一条)半联不断皂环绦。(做一个穷)风月训导。”最后,平仄韵在散曲里是可以通押 的。

散曲包括是什么呢?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

小令是散曲的基本单位。小令是民间能唱的小调经过文学的陶冶后的单支曲子。原本语言较通畅俚俗语,抒情性强。文人所作的小令,多半较典雅。这些小曲的体制形式,描写的方式,以及文词的通俗、生动,比起唐、宋的诗词,具有一番独特风格。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元人称为“叶儿”,就像一片小树叶一样。

套数:又称散套、套曲、大令。与小令不同,它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缀而成的组曲。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内容比小令丰富。它融合并发展了唐宋以来的大曲、鼓子词、转踏、诸宫调和唱赚的方式。

散曲的特点

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后来随着散曲格律化和去市民化,失去了个性鲜明的鲜活市民文化血液,变得与宋词几乎无异,随之衰败,未能像唐诗宋词一样繁荣延续及后世。

散曲的语言风格通俗生动,口语化程度极高,幽默感很强,比如大量使用俗语和口语,包括哎哟、咳呀之类的语气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散曲

散曲 散是什么意思 杂剧 杂又是神马意思

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如果作家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情节无关的话,就是“散”。他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其特性有三点:

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北曲衬字可多可少,南曲有“衬不过三”的说法。衬字,明显的具有口语化,俚语化,并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杂剧 杂:“杂”谓杂多,“百”也是形容多;“戏”和“剧”的意思相仿,但都没有今天“戏剧”的意思。

杂剧,是在宋金时期诸宫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杂剧的体裁,首先是一本四折的形式,这是受宋杂剧演出时分为四段的影响,四折之外又可以加两个“楔子”。杂剧有三个构成部分:宾白、唱词、科介。三者交相配合,推动剧情的发展,刻画人物的性格。

散曲包括什么?

散曲又被称为“清曲”、“乐府”,它可分为两类:

小令与套曲。

小令又被称为“叶儿”,是散曲中最早产生的体制。一般说来,小令是单只曲子,但还包括“带 过曲”与“重头小令”。“带过曲”是三个以下的单只 曲子的联合,但必须同一宫调,并且音乐衔接,同押一韵。 “重头小令”是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支数不限,每首可各押一韵。而 且各首可以单独成立。套曲的体制有三个主要特征:① 由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组成,宫调不同而管色相同 者,也可“借宫”。②一般说来应有尾声。③全套必须 同押一韵。套曲由于篇幅较长,可以包容比较复杂的内 容,因此既可用来抒情,也可以叙事。 散曲与诗、词相比,在诗歌形式上有以下特点:① 它与词一样,是长、短句形式,但是能在正字之外加衬 字,更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衬字一般加在句首或句 中,不能加在句尾。②曲韵与诗韵、词韵不同,用的是 当时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为通押一韵,不换韵。但是, 四声通协,韵字可以复用。③对仗形式比较丰富,除了 诗、词的偶句作对外,三句,四句,皆可对,还有隔句 对,联珠对等名目,使散曲在字句参差变化中,具有端 饬严谨的气度。此外,散曲还有“务头”、“俳体”等 形式特点。总之,散曲是有严格格律的倚声填词的诗歌 形式,比起诗、词来,它比较自由,但也有些方面更为复杂了。

元代散曲有什么特点?(小令,套曲,散曲,杂剧都有什么特点,区别)

好了,关于“散曲是什么”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散曲是什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