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新闻

内圣外王的定义和内涵(何谓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意思)

内圣外王的定义和内涵如下:内圣外王,汉语成语,拼音是nèishèngwàiwàng,意思是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出自《...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内圣外王什么意思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内圣外王的定义和内涵(何谓儒家的

内圣外王的定义和内涵

内圣外王的定义和内涵如下:

内圣外王,汉语成语,拼音是nèishèngwàiwàng,意思是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出自《庄子·天下》。内圣外王,就是中国治理学中的生命治理概念,是修身治理必需实现的基本目标。

我们的生命体中,相辅相成地存在着潜在的内圣和外王两套治理系统的基因,只是品格、品质存在着个体差异性,需要通过修身治理的实践,增阳涤阴而将其激活,真正发挥出内圣外王的生理功能。

成语出自于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庄子·缮性》中记载,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个“去性从心、去心从脑”的精神文明下滑的过程:“德又下衰,及唐(尧)、虞(舜)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

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在这里指出,人类曾经有一段以性识真我心做人与治事的历史阶段。

但是由于德性品格的下降,人类的思维能量的主供来源发生了位移,心身与“德一”能量源的同频谐振消失,则不得不经历一个“去性从心”的转换,下降为接受色象境内五德能量的空间层级。“去性从心”,就是从完全的大慧状态,开始进入到需要慧智同步的状态。

“用心”的阶段,实际上就是左脑的智和右脑的慧一起结合运用。这个时代的开启,是发生在夏朝,从夏朝以后有历史记载,人类的心里开始产生私心和欲望后,人类的本性就受到了心的制约。

当发生了“去性从心”,要通过心来思和想完成生命进程以后,随着人类道德品格的继续下降,与色象境内的五德能量的同频谐振也发生位移,也就跌向了“去心从脑”,要靠脑袋苦想而不是靠心思考了。

在中国历史上的治国模式中,也同步曾经历了从皇道、帝道向王道、霸道梯次下滑的变迁。按照历史进程排序,我国历史上存在着极其典型的治国之道的轨迹:无为而治历史时期的皇道治国。无为而治向有为而治转折的五帝时期的帝道治国。

有为而治迅速崛起,无为而治完全淡化的三王时代的王治时期。有为而治固化,霸道治国。以霸道治国为核心,用王治为点缀,以法治为应用,全面展开。半封建半殖民地治国;无产阶段专政治国。一共六种体制形态,将四种悊(哲)学文化所对应的治理模式依次进行了演绎。

义利并举,内圣外王是什么意思

“义利并举”就是行为既符合正义,又对人对己都有利。(类似于现在的双赢)

“内圣外王”指本身要有圣人的修养,外在表现则是以王道行事。

都是儒家理想中的为人处世的方法论。前一个适用于所有的人,后一个只适用于帝王

例:雇佣灾民工作就是义利并举的行为;李世民、朱棣、西奥多·罗斯福(那个发动美西战争的,不是二战的)和哈利·杜鲁门这种,基本达到内圣外王

儒学有“内圣外王”之说,“内圣外王”有什么寓意

儒学中有?内圣外王?之说,可是?内生外王?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儒学,诗诸子百家中学说的一种,几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推崇儒学。刚开始由孔子创立,后来以孔子的思想为基础,逐渐发展成为完成、立体的思想体系。他还是中国古代悠长的主流思想,有深远影响。但是在秦始皇时期,儒学受到?焚书坑儒?的影响,受到重创。在汉武帝的时候再次繁荣。?内圣外王?是儒家修身的终极目标。在儒家的今典代表作品《周易》里面曾经提到过?进德修业?,这就是?内圣外王?的前期雏形。

内圣?,就是通过一整套严格的精气的修炼然后可以感悟到宇宙的本源。孔子解释道:所谓大圣者,知通大道应变而无穷,辩乎万物之情形者也。?外王?,就是说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从而认识世界,掌握更多的规律和真理。在儒家思想中,?内?和?外?在行动上应该是统一的,是内心道德思想和外在实践相统一。 ?内?是基础,?外?是内的目的。只有不断的内心修炼,加上不断地学习,才可以最终的达到?内圣?最终达到?外王?的目的。如果?内圣?脱离了?外王?就会成为一种自私自利,相反,就是一种低层次的事功思想。孔子以百姓为对象,主张以礼乐制度最为规范手段,同时用法律手段,来稳固统治、维护社会安定。

由此看来,与西方世界相比,西方世界比较注重物质世界的探寻,中国古代则是更加注重内心和行为的统一和谐。社会发展至今,?内省外王?的思想还是作为人生追求的基本境界,也是处理个人行为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准则。

何谓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意思

“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孔子的儒学思想内涵深远,内容丰富,既能体现在道德、人格方面,也体现在其政治思想方面.下面即对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及其政治思想简要分析.

一、“内圣外王”一词的出现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虽然“内圣外王”一词不是直接出自儒学和孔子之说,但《天下篇》作者所阐述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孔子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这就为儒家采用这一术语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孔子言论中的“内圣外王”

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i][1]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ii][2]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iii][3]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比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iv][4]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立己,达己是基础,立人,达人是归宿.

三、孔子“内圣外王”中的政治思想

孔子“内圣外王”政治思想中,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儒家无不讲道德,也无不谈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v][5]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统治者只有先致力于圣人之道,成为“仁人”,才可能成为天下爱戴的“圣主”.怎样才能成为道德家呢?按照孔子的言论,要做到“仁”与“礼”,达到内圣,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在孔子思想中,政治和道德教化是不分的.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vi][6]孔子以下层百姓为对象,以利乐为主要工具,辅以刑政,试图达到“名人伦”的目的,来稳定民心,稳固统治.

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由“内圣”到“外王”.这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小结

“内圣外王”之说虽首见于《庄子》,但却是儒家的基本命题,就连现代儒家的主张仍然如此.从原始儒学到汉代的政治儒学,再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两千多年里,时代在变,儒学的诠释也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在“内圣外王”的模式里运思.因之,我们对于这一传统社会的精神遗产,一定要批判的分析.

外王内圣和外圣内王分别是什么意思啊

“内圣外王”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其强调的是在既定的社会体制下的自身修行,并不对外部社会制度有所诉求,要求制度的建设与改善,即要求完善自己的精神层次,但不要求外部制度对肉身的保障。与西方民主、宪政、自由主义制度相比,“内圣外王”中的通过内修的济世功用,以实现个人理想和达济社会,进而达到王道社会这一中国传统政治理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专制皇权导致人治而法治不及,加上其思想主张缺少分权制衡、社会制度建构的非正义性而导致其实施起来较难,常常出现“内圣不外王,外王不内圣”的局面,是一种政道有余但治道不足的表现。

"外圣内王”即以儒家立国,以法家治国,并佐之以黄老之学。正如《资治通鉴.卷二十七》所记载:皇太子(汉元帝)柔仁好儒,见上所用多文法吏,以刑绳下,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帝(汉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守经达变,道术兼修,内圣外王,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请高人给予指点。。。急!

在不同的环境能有不同的解释 如果是修真类小说里 可以这样理解

守经达变:融会贯通自身的法诀,达到创新的程度

道术兼修:法力和法术都要学习

内圣外王:内功深厚 外功绝顶

知行合一:感悟和行动一致

如果是正统的文章 应该这样理解

守经达变:遵守纲常,以此为基础创新

道术兼修:世间的道理和与人交际的窍门都要学习

内圣外王:对自己要求极高并能做到,对别人以自身为典范让别人心服

知行合一:感悟和行动一致

内圣外王什么意思?

词目

内圣外王

发音

nèi shèng wài zhǔ

释义

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引用

《宋史》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 ...益尊信之。河南程颢初侍其父识雍,论议终日,退而叹曰:"尧夫, 内圣外王 之学也。" 雍知虑绝人,遇事能... 《宋史全文》宋史全文卷三十六 ...然不少动摇者,以我之本领端正而功用宏阔故也。呜呼!往古来今, 内圣外王 ,一正理而已。发挥正理,不在孔孟乎?微关洛诸儒继之,则... 《庄子》杂篇·天下 ...析万物之理,察古人 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 内圣外王 之道,暗而不 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 《续资治通鉴》卷七十二 ...;及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程颐尝与议论终日,退而叹曰:“尧夫, 内圣外王 之学也。”  甲寅,祷雨。... 《女仙外史》第二十回 太阴主尊贤创业 御阳子建策开基 ...  洛阳布衣吕律,字师贞,道号御阳子,有经天纬地之才, 内圣外王 之学。家无恒产,短褐不完,蔬食不充,而意气扬扬自得,常... 《飞龙全传》第四十四回 赵匡胤带罪提兵 杜二公挈众归款 ...该,莫可勉强,凭你好汉英雄,都扭不过天象。即如那诸葛孔明,具 内圣外王 之学,有神出鬼没之机,鞠躬尽瘁,难脱秋风五丈原;项羽有... 《全晋文》卷七十五 ...虽未体之,言则至矣。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而明 内圣外王 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其言宏绰,其旨玄... 《南村辍耕录》卷二 ...。俾颂乎祖宗之成训,毋忘乎创业之艰难而守成之不易也。又俾陈夫 内圣外王 之道,兴亡得失之故,而以自敬焉。其为阁也,因便殿之西庑...

内圣外王的定义和内涵(何谓儒家的

今天关于“内圣外王什么意思”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