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服装基本特点(汉民族服装的基本特点)
汉民族服装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
汉民族服装基本特点
汉民族服装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中国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交领的两直线相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说汉服表现天人合一的话,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而袖子,则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这种天圆地方学在汉服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体现。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汉服基本结构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以上内容参考关注常识网-汉服
汉民族服饰的基本特点
汉民族服饰的基本特点是:五种正色、神秘的中国术、由抽象到写实的衣服图案。1、五种正色 在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
汉民族服装的基本特点
汉民族服装的基本特点: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1、交领右衽:领口左右相交,象征地道方正。所谓右衽就是让左衣领盖住部份右衣领,这样左衣领的边缘看起来就向右下倾斜,衣襟看起来很象一个小写的y字。2、无扣结缨:...
汉民族服装基本特点
汉民族服装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中国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
汉民族服装基本特点是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它与西服大不相同,...
汉民族服装特点
汉民族服装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汉服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交领右衽是咱们汉族文化传统衣服汉服的最大的特征。现在汉服服装成为不少年轻人时尚追求的服饰,穿着汉服出去游玩甚至成为时尚潮流新风。
汉民族服装基本特点拓展阅读
古代服饰文化“知多少”
红裙宽袖、青衫白褂……你是否注意到,如今的街头巷尾,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一古代服饰尤其受年轻人的喜爱。服饰之美,不仅满足生活的需要,带来视觉的享受,其发展还呈现了一段时期民俗和文化的特点。古代服饰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制衣的?
“华夏”名称与服饰相关
汉服,越来越走入我们的生活。一些高校、社区成立了汉服社团;电商平台上,汉服成了年轻人喜爱的畅销品;各类汉服秀更是屡见报端。承传千载的国风成了时代潮流的元素。
穿汉服,更要懂得中华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汉服爱好者在着汉服的那一刻,就承担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这一新角色。服饰是人们衣食住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是从何而来的?
中国自古以来称为“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与服饰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这里将帽子、衣服的华美叫作华,将人口众多的国家称为夏。《春秋左传正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可见,华夏一词,不仅指地理层面的,还有文化沉积的价值。
汉服,顾名思义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据一些古籍资料显示,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在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
在古代,服饰不仅仅是衣裳之用,而是包括衣、冠、发式、鞋等一整套礼仪体系。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总体风格偏向于凝重、古朴、典雅,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常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所谓“交领”,是指衣服左右前襟重叠,两边相交成领;“右衽”,就是上衣前襟左边长、右边短,衣服前襟向右掩。这一服饰的诞生,体现的是中国古人泰然自若、宽厚仁爱、与世无争的民族性格和人生境界,从某种程度看也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布衣”源于大山里的葛麻
服饰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历代诗词歌赋中都有表现。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更见端倪。据统计,《诗经》300多篇中,有60余篇涉及服饰描写,从中也可窥探先秦时期汉服的材质、色彩和意韵等。
汉服爱好者之间互称“同袍”,这一称呼也与《诗经》相关。《秦风·无衣》一篇有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所说的“袍”透露了当时汉服的材质,也就是填充了麻絮的长衣。麻布衣是当时汉服的主流。
《诗经》中的《周南·葛覃》篇就生动记载了当时制衣的过程。在当时,漫山遍野的葛麻是人们制衣取之不尽的源泉。葛是一种草本植物,茎可用来做绳,纤维可用来织葛布。从诗歌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人们采集山上的葛草、藤枝等,浸泡在流动的河水中,材质不会发臭,再用蒸煮捶打揉搓等方法抽出里面的纤维,细纤维可织成细布,做贴身穿的衣服;粗纤维可纺织成粗布做外套,厚实而耐磨。
据记载,在先秦时期,葛、皮毛、蚕丝等都是主要的服装材料。葛多为平民百姓制衣所用,以麻布为主要衣着材料的庶民,被称为“布衣”。而皮毛、蚕丝等多为王公贵族所用。动物毛皮,是人类最早采用的服装材料之一,《诗经·秦风·终南》就有记载:“君子至止,锦衣狐裘。”其他先秦文献里也有羊、狐、虎、狼、黑貂等毛皮做裘服或衣饰的记载。
《诗经》中,与蚕作、桑、丝等相关的内容多达四五十篇,可见养蚕在当时的地位。据传说,养蚕技术是黄帝的妃子嫘祖发明的,考古学家的发现也佐证了这一说法。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家在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距今数千年的绢片;在河南荥阳的青台遗址中,发现了留有丝绸残痕的瓮棺。这些发现都说明,中国先民很早就利用蚕丝编绳、织布等。
“绿衣黄裳”全靠染色
春秋时期,古代服饰就已有“绿衣黄裳”,服装有了色彩,而染色工艺已有较高的水平。
《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谈及交领和青色上衣;“缟衣綦巾”“缟衣茹滤”等诗句也可看到衣服的多色系。缟是白色的绢,綦巾是指浅绿色的裙。滤是一种麻类植物,通过染色可以变成红色。在当时,服饰已出现红、黄、蓝、绿、白等多种颜色,其中贵族尤其崇尚朱红色。
《诗经》中不少诗篇提及染料植物,包括柘、蓝、绿、楰等。比如《大雅·皇矣》中提到的“柘”,指黄桑,可用作黄色的染料,用以染制成黄色衣物。《小雅·采绿》云:“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这里的“绿”与“菉”同义,是一种草本植物,可用来做黄色的染料。而“蓝”也是一种草本植物,指蓼蓝等,可用它做青蓝色的染料。
“在古代技术条件下,蓝色很容易染。”科学松鼠会成员、植物学博士史军说,蓝色的原料也很多,主要有菘蓝、蓼蓝等。《说文解字》有个描述是:“蓝,染青草也。”这指的是当时的衣服染料菘蓝。菘是古语中对白菜类蔬菜的统称,油白菜、大白菜都在“菘”的范围之内,菘蓝比较适合在北方种植,所以也被称为“北板蓝根”。蓼蓝的花朵,像扎成了一束“狗尾草”的小花,它的栽培数量远低于菘蓝,出场的机会并不多。
中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早在周代,衣服不仅用来防寒保暖,还被赋予特殊的政治、礼仪等功能,从中可以看到先人“思想的形象”。
先人在特殊场合对服装有特别的要求。比如,正式场合中,贵族身穿与其身份地位相应的服装来彰显身份,同时表达对彼此的尊重。在《诗经·小雅·采菽》中描写了天子赏赐诸侯的场景——“又何予之?玄衮及黼。”“玄衮”指的是绣有黑色龙纹的礼服,“黼”为有黑白相间花纹的礼服。在当时,“皮弁服”也是古代最早的朝服,这种朝服一般采用兽皮制成,多用兽骨和玉石来装饰。“缁衣”也是古代用黑色帛做的一种朝服。
继承衣冠文化不仅仅是复古
秦代之前,服饰就形成了“深衣”汉服体系。之后,各个朝代根据时代和社会的特点,形成了各自风格的服饰。
隋唐时期,汉服在不脱离原本特征的基础上创新。女子服饰中可以看到许多鲜艳的花卉图案,艺术风格强烈,服装更为华丽。而两宋时期更崇尚简洁、清新和质朴。元朝没有强制实行易服制度,民间仍以汉服为主,但蒙古服饰与汉服二者呈现影响的趋势。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诏令天下“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旧”,恢复了汉服的传统,服饰款式更加多变。清朝实行剃发易服政策,汉服的传统被迫终止。
到了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法令,各族服饰文化逐渐恢复。受当时国际潮流的影响,国人穿上西式服装,中西合璧的旗袍和中山装,风靡一时。近年来,我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中国风成为引领的时尚潮流,汉服走入寻常生活,甚至走出国门。
不少专家指出,并不是说穿汉服就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对汉服和相关文化的认识不能浮于表面,成为形式上的复古。作为“汉服爱好者”,在欣赏汉服飘逸洒脱而灵动的美学的基础上,还应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探索传统的天人合一、包容万物等东方思想和美德。在传播汉服文化的同时,也能弘扬古法工匠精神,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赋予汉服新内涵。(记者 彭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解放日报
以上就是关于汉民族服装基本特点(汉民族服装的基本特点)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