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服饰

汉民族服装基本特点是(汉民族服装的基本特点)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更多汉民族服装基本特点是的这个问题,以及大家所关心的古代服饰文化“知多少”的内容,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们提供的精彩分享。

汉民族服装基本特点是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它与西服大不相同,与那些即使受到汉服影响而产生的韩服、和服等服饰也不同,足以体现华夏民族的特色。从形制上看,汉服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通裁”制(长衫、外披)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深衣为士人官员的常服,百姓的礼服;袍衫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这样的一种服饰,也叫做“福褐”,当然,现如今大家很少会穿这样的服饰了。汉服影响: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是民族意识的一部分。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宋朝郭靖不愿弃汉衣冠而 。汉服由于华夏儒家王道文化的传播而影响深远,周边民族、包括许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汉文化圈)国家通过效仿华夏礼仪制度借鉴了汉服的某些特征,用于吉凶宾军嘉五礼。此外,华夏宾礼也规定四夷之君必须穿本国服饰朝见中国天子,谓“蕃主服其国服”。汉唐藩属体制中,周边民族首领存在着定期朝见皇帝的所谓“朝集”制度。无论是外国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谒中国天子,接受官职,贡献方物,还是中国天子宴请外国君主,外国君主都要穿国服奉礼。国服制度促使了周边民族形成自己的民族服饰。比如,契丹太宗入晋,接触到中原衣冠制度,北归后,参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国服与汉服制度。历朝有《职贡图》描绘他国国使服饰。以上内容参考:关注常识网-汉服

汉民族服饰的基本特点

汉民族服饰的基本特点是:五种正色、神秘的中国术、由抽象到写实的衣服图案。1、五种正色 在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

汉民族服装的基本特点

汉民族服装的基本特点: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1、交领右衽:领口左右相交,象征地道方正。所谓右衽就是让左衣领盖住部份右衣领,这样左衣领的边缘看起来就向右下倾斜,衣襟看起来很象一个小写的y字。2、无扣结缨:...

汉民族服装基本特点

汉民族服装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中国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

汉民族服装特点

汉民族服装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汉服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交领右衽是咱们汉族文化传统衣服汉服的最大的特征。现在汉服服装成为不少年轻人时尚追求的服饰,穿着汉服出去游玩甚至成为时尚潮流新风。

汉民族服装基本特点是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它与西服大不相同,...


汉民族服装基本特点是拓展阅读

汉民族服装基本特点是(汉民族服装的基本特点)

古代服饰文化“知多少”

红裙宽袖、青衫白褂……你是否注意到,如今的街头巷尾,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一古代服饰尤其受年轻人的喜爱。服饰之美,不仅满足生活的需要,带来视觉的享受,其发展还呈现了一段时期民俗和文化的特点。古代服饰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制衣的?

“华夏”名称与服饰相关

汉服,越来越走入我们的生活。一些高校、社区成立了汉服社团;电商平台上,汉服成了年轻人喜爱的畅销品;各类汉服秀更是屡见报端。承传千载的国风成了时代潮流的元素。

穿汉服,更要懂得中华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汉服爱好者在着汉服的那一刻,就承担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这一新角色。服饰是人们衣食住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是从何而来的?

中国自古以来称为“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与服饰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这里将帽子、衣服的华美叫作华,将人口众多的国家称为夏。《春秋左传正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可见,华夏一词,不仅指地理层面的,还有文化沉积的价值。

汉服,顾名思义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据一些古籍资料显示,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在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

在古代,服饰不仅仅是衣裳之用,而是包括衣、冠、发式、鞋等一整套礼仪体系。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总体风格偏向于凝重、古朴、典雅,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常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所谓“交领”,是指衣服左右前襟重叠,两边相交成领;“右衽”,就是上衣前襟左边长、右边短,衣服前襟向右掩。这一服饰的诞生,体现的是中国古人泰然自若、宽厚仁爱、与世无争的民族性格和人生境界,从某种程度看也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布衣”源于大山里的葛麻

服饰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历代诗词歌赋中都有表现。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更见端倪。据统计,《诗经》300多篇中,有60余篇涉及服饰描写,从中也可窥探先秦时期汉服的材质、色彩和意韵等。

汉服爱好者之间互称“同袍”,这一称呼也与《诗经》相关。《秦风·无衣》一篇有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所说的“袍”透露了当时汉服的材质,也就是填充了麻絮的长衣。麻布衣是当时汉服的主流。

《诗经》中的《周南·葛覃》篇就生动记载了当时制衣的过程。在当时,漫山遍野的葛麻是人们制衣取之不尽的源泉。葛是一种草本植物,茎可用来做绳,纤维可用来织葛布。从诗歌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人们采集山上的葛草、藤枝等,浸泡在流动的河水中,材质不会发臭,再用蒸煮捶打揉搓等方法抽出里面的纤维,细纤维可织成细布,做贴身穿的衣服;粗纤维可纺织成粗布做外套,厚实而耐磨。

据记载,在先秦时期,葛、皮毛、蚕丝等都是主要的服装材料。葛多为平民百姓制衣所用,以麻布为主要衣着材料的庶民,被称为“布衣”。而皮毛、蚕丝等多为王公贵族所用。动物毛皮,是人类最早采用的服装材料之一,《诗经·秦风·终南》就有记载:“君子至止,锦衣狐裘。”其他先秦文献里也有羊、狐、虎、狼、黑貂等毛皮做裘服或衣饰的记载。

《诗经》中,与蚕作、桑、丝等相关的内容多达四五十篇,可见养蚕在当时的地位。据传说,养蚕技术是黄帝的妃子嫘祖发明的,考古学家的发现也佐证了这一说法。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家在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距今数千年的绢片;在河南荥阳的青台遗址中,发现了留有丝绸残痕的瓮棺。这些发现都说明,中国先民很早就利用蚕丝编绳、织布等。

“绿衣黄裳”全靠染色

春秋时期,古代服饰就已有“绿衣黄裳”,服装有了色彩,而染色工艺已有较高的水平。

《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谈及交领和青色上衣;“缟衣綦巾”“缟衣茹滤”等诗句也可看到衣服的多色系。缟是白色的绢,綦巾是指浅绿色的裙。滤是一种麻类植物,通过染色可以变成红色。在当时,服饰已出现红、黄、蓝、绿、白等多种颜色,其中贵族尤其崇尚朱红色。

《诗经》中不少诗篇提及染料植物,包括柘、蓝、绿、楰等。比如《大雅·皇矣》中提到的“柘”,指黄桑,可用作黄色的染料,用以染制成黄色衣物。《小雅·采绿》云:“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这里的“绿”与“菉”同义,是一种草本植物,可用来做黄色的染料。而“蓝”也是一种草本植物,指蓼蓝等,可用它做青蓝色的染料。

“在古代技术条件下,蓝色很容易染。”科学松鼠会成员、植物学博士史军说,蓝色的原料也很多,主要有菘蓝、蓼蓝等。《说文解字》有个描述是:“蓝,染青草也。”这指的是当时的衣服染料菘蓝。菘是古语中对白菜类蔬菜的统称,油白菜、大白菜都在“菘”的范围之内,菘蓝比较适合在北方种植,所以也被称为“北板蓝根”。蓼蓝的花朵,像扎成了一束“狗尾草”的小花,它的栽培数量远低于菘蓝,出场的机会并不多。

中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早在周代,衣服不仅用来防寒保暖,还被赋予特殊的政治、礼仪等功能,从中可以看到先人“思想的形象”。

先人在特殊场合对服装有特别的要求。比如,正式场合中,贵族身穿与其身份地位相应的服装来彰显身份,同时表达对彼此的尊重。在《诗经·小雅·采菽》中描写了天子赏赐诸侯的场景——“又何予之?玄衮及黼。”“玄衮”指的是绣有黑色龙纹的礼服,“黼”为有黑白相间花纹的礼服。在当时,“皮弁服”也是古代最早的朝服,这种朝服一般采用兽皮制成,多用兽骨和玉石来装饰。“缁衣”也是古代用黑色帛做的一种朝服。

继承衣冠文化不仅仅是复古

秦代之前,服饰就形成了“深衣”汉服体系。之后,各个朝代根据时代和社会的特点,形成了各自风格的服饰。

隋唐时期,汉服在不脱离原本特征的基础上创新。女子服饰中可以看到许多鲜艳的花卉图案,艺术风格强烈,服装更为华丽。而两宋时期更崇尚简洁、清新和质朴。元朝没有强制实行易服制度,民间仍以汉服为主,但蒙古服饰与汉服二者呈现影响的趋势。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诏令天下“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旧”,恢复了汉服的传统,服饰款式更加多变。清朝实行剃发易服政策,汉服的传统被迫终止。

到了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法令,各族服饰文化逐渐恢复。受当时国际潮流的影响,国人穿上西式服装,中西合璧的旗袍和中山装,风靡一时。近年来,我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中国风成为引领的时尚潮流,汉服走入寻常生活,甚至走出国门。

不少专家指出,并不是说穿汉服就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对汉服和相关文化的认识不能浮于表面,成为形式上的复古。作为“汉服爱好者”,在欣赏汉服飘逸洒脱而灵动的美学的基础上,还应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探索传统的天人合一、包容万物等东方思想和美德。在传播汉服文化的同时,也能弘扬古法工匠精神,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赋予汉服新内涵。(记者 彭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解放日报


以上就是关于汉民族服装基本特点是(汉民族服装的基本特点)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