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和羊一起煮是不是很鲜啊(鱼和羊一起炖真的鲜吗)
鱼羊一起煮很鲜。鱼肉和羊肉都比较细嫩,营养丰富,从营养角度看具有互补性;而且鱼肉大多性温、性寒,而羊肉性热,二者结合更适宜秋冬温补。有关食谱:鱼羊一锅鲜。材料:精盐7克,鸡精5克,白胡椒4克,香菜末2...

鱼和羊一起煮是不是很鲜啊
鱼羊一起煮很鲜。鱼肉和羊肉都比较细嫩,营养丰富,从营养角度看具有互补性;而且鱼肉大多性温、性寒,而羊肉性热,二者结合更适宜秋冬温补。
有关食谱:鱼羊一锅鲜。
材料:精盐7克,鸡精5克,白胡椒4克,香菜末20克,葱花20克,干辣椒面15克,枸杞2克,色拉油100克。
做法步骤:
1、将羊腿肉放入清水中大火煮30分钟治熟,晾凉备用;胖鱼头宰杀治净,沥干水分。
2、将晾凉的羊腿肉去骨,把肉切成6厘米长、4厘米宽、0.3厘米厚的片状;羊杂洗净煮熟切成6厘米长、4厘米宽、0.3厘米厚的片备用。
3、锅入油烧至五成热,入胖鱼头小火煎2分钟至色泽金黄,再煎另一面,入煮羊腿肉的汤,大火煮约30分钟出浓香味装入汤碗中。
4、将切好的羊肉片、羊杂放在鱼头上面,把煮好的汤倒入汤碗内即可。
鱼肉和羊肉在一起煮,味道会更鲜吗?
真的,这就是事实。别看有什么鱼羊羹,羊鱼荷包,羊方藏鱼等名菜。但是说实话,这也仅仅代表了当地的口味,并不是于鱼羊为鲜的最初由来。所以今天同事给我争辩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才发现有很多人都已经被洗脑了。
鱼羊为鲜,这个典故最早出自清代的袁枚,这是个爱吃羊的大学者。据说有一次他在自己家里请客。桌上摆了白切羊,红烧羊,羊肉粉丝羹,蜜蜡羊腿等几大碗羊肉菜。但有的客人可能觉得羊肉腥膻,迟迟不肯动筷子。
袁枚觉得场面有点冷,就说到:“羊肉的味道其美无比,你们为什么都不肯吃呢?古人造字时候就说了,鱼羊甚鲜,美字从羊,鲜字从羊,羹字从羊,吉祥如意的祥字也从羊。你看,凡是山珍海味都不如羊肉鲜美”。客人于是开怀大笑,几盘羊肉一扫而空。
这是现在能查到的鱼羊为鲜的最早说法了。但实际上袁枚当时是以调侃的口气来说的,无非是劝大家多吃几口羊肉。因为他不可能没看过《说文解字》,不会不知道“鲜”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鱼名,出貉国。从鱼,羴省声。
意思就是:鲜,一种鱼的名字。出产于貉国。以鱼偏旁部首,羴省去两个羊做声旁。所以,在古汉语中,鲜耶不读xian,而是读siuan。读读看,是不是特别拗口。
但是到了近代,又不知道受没受到袁枚的误导,徐州的厨师们开始杜撰了一个传说:相传彭祖有一天没看好炉子,锅上层蒸的鲫鱼掉到下层的羊肉汤中,等发现的时候,羊肉已经炖得酥烂了。八百岁的彭老爷爷尝了一下觉得味道挺好,于是便有了鱼羊为鲜。
但实际上它只代表了徐州当地的口味。比如说我在当地吃到这道菜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它有什么可取之处。羊肉是一种有强烈性格的红肉,而鱼肉呢,总归会带有或多或少的腥味。所以他们两者相处的并不融洽,反而会破坏彼此所带来的原味。这并不是一对绝佳的cp,也就是勉强能吃而已,根本谈不上出彩。
因此,它更多的是本地的味觉记忆,比如贵州的羊瘪汤,本地人吃的不亦乐乎,外地人掩面而逃。东台的鱼汤面,当地人甘之若饴,我第一口就吃出浓重的腥味,根本咽不下第二口。而鱼羊为鲜也是如此,羊肉本身的鲜味是很重的,鱼的鲜味则更加明显。以前的厨师认为鲜上加鲜,好上加好,应该就是一道好菜。
羊肉最好单独成菜,就算非要和其他荤菜类一起来烧,也必须要选择毫无个性的白肉。比如我们可以用兔子肉。兔子肉是和谁烧就是谁的味,毫无个性,用来搭配羊肉应该是最佳的选择。而且兔子和嫩羊的焖烂时间是基本一致的,可以一同放入烧制,倒也省事。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任你说的再多,但鱼羊就是一个鲜字啊。很有可能是最早的词义发生变化了,你说呢?
鱼和羊一起炖真的鲜吗
真的,这就是事实。别看有什么鱼羊羹,羊鱼荷包,羊方藏鱼等名菜。但是说实话,这也仅仅代表了当地的口味,确切的说,不是在一直煮,而是在一直炖,味道会更鲜。羊肉先下锅,炖到5分熟,下鱼块,整鱼也行,只要您的锅够大,别下鱼片。炖出来以后,没有羊的膻味,也没鱼的腥味,就是鲜、甜。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有相生、有相克,还有鱼羊鲜。

以上介绍的就是《鱼和羊一起煮是不是很鲜啊(鱼和羊一起炖真的鲜吗)》的具体内容,希望本篇文章能帮助到你了解更多的学习知识和生活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