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生活常识

强者先反(贾谊《治安策》原文及赏析)

出处:乡绅此语,足令强者反己,殊为可传。《雪涛谐史》。解释:强者:有权势的人;反己:反省自己。指有权有势的人自我反省。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自我反省。同韵词陟岵陟屺、人情物理、余霞散绮、以戈舂米、折冲...

出处:乡绅此语,足令强者反己,殊为可传。《雪涛谐史》。解释:强者:有权势的人;反己:反省自己。指有权有势的人自我反省。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自我反省。同韵词陟岵...更多强者先反话题,以及更多贾谊《治安策》原文及赏析的详细内容,欢迎浏览我们的专题频道。

强者先反(贾谊《治安策》原文及赏析)

强者先反

出处:乡绅此语,足令强者反己,殊为可传。《雪涛谐史》。

解释:强者:有权势的人;反己:反省自己。指有权有势的人自我反省。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自我反省。

同韵词陟岵陟屺、人情物理、余霞散绮、以戈舂米、折冲千里、舍然大喜、再作道理、捉刀代笔、践律蹈礼、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成语故事:黄郡一位孝廉买老百姓的田地时先买旁边的痩薄土地,留下中间的肥田,为的是想便宜得到,当田被人买走时,他却告到官府。在公堂上忍无可忍的农民满口唾沫吐到他的脸上,其他孝廉群起攻之,一乡绅说,孝廉面是面,百姓口是口,让强者反省自己。

我想问一下强者先反,是什么意思

出处:乡绅此语,足令强者反己,殊为可传。《雪涛谐史》。

解释:强者:有权势的人;反己:反省自己。指有权有势的人自我反省。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自我反省。

同韵词陟岵陟屺、人情物理、余霞散绮、以戈舂米、折冲千里、舍然大喜、再作道理、捉刀代笔、践律蹈礼、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成语故事:黄郡一位孝廉买老百姓的田地时先买旁边的_薄土地,留下中间的肥田,为的是想便宜得到,当田被人买走时,他却告到官府。在公堂上忍无可忍的农民满口唾沫吐到他的脸上,其他孝廉群起攻之,一乡绅说,孝廉面是面,百姓口是口,让强者反省自己。

贾谊《治安策》原文及赏析

◇原文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①。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向而击,今吴又见告矣②。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③?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④。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黄帝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⑤”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⑥。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⑦?

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⑧。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假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豨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无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肴乱,高皇帝与诸公并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⑨。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厪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⑩。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馀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其后七年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六七贵人皆无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豨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已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他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一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之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一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无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跖盭。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亲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跖盭。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注释

①树国:分封诸侯国。固:强大。数(shuò):屡次。被:受。殃:祸害。上:指皇帝。

②亲弟谋为东帝:指汉文帝弟淮南王刘长,于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勾结匈奴谋反。因其封地淮南在长安东面,所以说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向而击:指汉文帝兄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济北王刘兴居,于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乘文帝去太原抗击匈奴,企图袭取荥阳。今吴又见告:指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在封国境内铸钱、煮盐,招纳天下亡人,扩张其势力,被人告发。

③春秋鼎盛:年富力强。莫大:强大。

④傅、相:即太傅和相国,是汉中央王朝派往诸侯王国辅佐的最高行政长官。

⑤熭(wèi):曝晒。意为要抓紧时机。

⑥道:指机不可失的道理。全安:保全诸侯,安定朝廷。

⑦已乃:以后就。堕:同“隳”,毁坏。抗刭:指杀头。季世:末世。

⑧惮:担心、顾虑。

⑨肴乱:混乱。仄室:古代卿大夫嫡长子之外的儿子为侧室。仄,同“侧”。仄室之势:指很小的权势。豫:同“预”,预先。席:依靠、凭借。

⑩中涓:皇帝贴身的侍从官。指身边的大臣。廑:同“仅”,才。舍人:供奉宫中的近侍之臣。

渥:深厚。

反者九起:指汉高祖五年至十一年发生的黥布、彭越、韩王信、卢绾、陈豨、韩信、贯高、臧荼、利几的反叛,共为九起。

角材:较量才能的高低。

诿:推托。疏:疏远。

布衣:平民,这里是“一般”的意思。这句意为:其实都把与天子的关系看做像普通百姓家的兄弟关系。亡不:即无不。帝制:皇帝的礼仪制度。这句意为他们没有一个不想采用皇帝的仪制,把自己看成天子一样的人。

擅爵人:擅自授爵位封赐给人。黄屋:古时皇帝车上丝织的黄色车盖,用以指帝王的车。非行:不能推行。

圜视:眼睛圆瞪着看,即怒目而视。圜:同“圆”。悍:勇猛。冯敬:汉文帝时任御史大夫,曾揭发淮南王刘长的谋反阴谋,遭刺客所杀。

效:证明、验证。

同姓袭是迹而动:同姓诸侯王沿袭异姓王的足迹进行反叛。复然:指恢复过去这样的叛乱局面。

屠牛坦:相传为春秋时善于宰牛的人,名坦。一朝:一天。解:剖割。芒刃:锋利的刀刃。顿:同“钝”。排:切除。理:指肌肉纹理。

髋(kuān):胯骨。髀(bì):大腿骨。斤:砍刀。

婴:对付。

窃迹:私下迫寻推究。

完:全。

樊:指樊哙,汉初封舞阳侯,后任左丞相。郦:指郦商,汉初封曲周侯,后任右丞相。绛:指绛侯周勃,汉文帝时为右丞相。灌:指颖阴侯灌婴,曾任太尉、丞相。虽已残:即使已经衰败灭亡了。亡可:不可。

菹醢(zū_hǎi):剁成肉酱。

制从:顺从。

毕以次:全都按长幼的次序。分(fèn)地:分内的土地,指诸侯王的封地。

须:等待。举使君之:意为全部交给他们的子孙去统治。

削:剥夺。颇:很多、大量。徙:搬动,这里是“调整”的意思。所以数偿之:意为把剥夺了的土地如数全部偿还给他们的子孙。

倍:背。畔:同“叛”。

利几:原为项羽部将,后降汉封为颍川侯,于公元前202年叛乱被杀。柴奇、开章:均是淮南王刘长的谋士,曾参与谋反。萌:发生。

赤子:刚生的婴儿。这里指年幼的皇帝。植遗腹:立遗腹子。朝委裘:朝拜先帝的遗衣。

一动: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这一措施。五业:指上文所述的明、廉、仁、义、圣等五项功业。

瘇(zhǒng):脚肿病。

胫:小腿。要:同“腰”。平居不可屈信:平时不能弯曲和伸直。信,同“伸”。搐(chù):抽搐。身虑无聊:全身感到难受。无聊,无所依靠。

锢疾:不治之症。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名医。

跖盭(lì):脚掌扭折。

亲者:指同姓诸侯王中汉文帝的近亲。疏者:指同姓诸侯王中汉文帝的远亲,如刘戊、刘则等。逼:威胁。

◇鉴赏

本文又名《陈政事疏》,是从原文节录的其中一部分。贾谊针对文帝时同姓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甚至威胁到中央政权的情况,提出的削弱诸侯国力量、为汉王朝巩固中央集权、保持长治久安而献的一篇著名策论。可惜文帝没有采纳其意见,以至到景帝时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

本篇主旨在于“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仅从反面论述了如果不这样就难以长治久安,而且从正面论述了只有这样才容易实现长治久安,强调了削弱诸侯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全文洋洋洒洒六千言,述“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叹息者六”,为西汉第一长文,为后世万言书之祖。

这篇策疏有三个鲜明的特色:一是能着眼于全局,即从安定和巩固当时汉王朝的政权出发,这最能打动当时统治者的心,促使其对当时形势有一个清醒深刻的认识,引起重视。二是能抓住要害,即当时同姓诸侯王的地方割据势力是对汉王朝中央集权的最大的潜在威胁,是汉王朝政权能否巩固的要害问题,且汉文帝亲身遭遇的事件就是有力的例证,具有无可置辩的说服力。三是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即“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策略执行时阻力小,能消除汉王朝的隐患于无形之中,具有切实的可行性。而其推行,无疑会对推动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制起到有益作用。凡此种种,皆充分显示了具有改革抱负的青年政治家贾谊的远见卓识。

文章运用大量历史的、现实的事例和比喻以及经典名言,正反论证,以古证今,痛切陈辞,用典精到,比喻贴切,辞锋凌历,感情充沛,气势逼人,确实是一篇波澜壮阔、如海如潮的政论华章,归震川评此文为“千古书疏之冠”,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妙评 此文凡七节,而起结变化,节节不同。

——明·唐顺之《文编》卷五

是篇正对当时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主意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句。此句以前,言不若此而治安之难。此句以后,言能若此而治安之易。起结总是勉以及时速为之意。虽只重少同姓之力,却将异姓层层较量,尤妙于宾主之法。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六

贾策断推西京文第一。有家令之峻刻,而术非名法;有广川之醇茂,而气更英多;急势缓势相衡,夹喻夹正入化,辟尽眉山匠巧。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三十二

<治安策>译文

治安策(节选)

〔西汉〕贾

【题 解】西汉初年,经过镇压韩信、英布、陈狶等诸侯的叛乱,沉重地打击了异姓诸侯王的割据势力。但到汉文帝时,同姓诸侯王的封地仍然很大,力量很强,直接威胁着西汉中央朝廷的安全。贾谊敏锐地觉察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上呈给汉文帝的《治安策》中,着重论述了这一问题。他总结了汉初反分裂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斗争的经验,指出诸侯王封国的强盛必然导致谋叛作乱,暂时的安定只是表面现象,如不及早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一定会引起天下大乱。他进而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以保证中央政府的统治。后来的吴楚七国之乱等事件,证实了贾谊的预见。贾谊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思想是合乎历史潮流的。但贾谊的主张没有被文帝全部采纳。文章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个论点为中心,先论不这样做不行,再论这样做好处何在,层层深入,气势磅礴,以理服人,是论说文的典范。《治安策》全文很长,还论述了抗击匈奴等重要问题,这里是节录。

夫树国固(1),必相疑之势也(2),下数被其殃(3),上数爽其忧(4),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5)。今或亲弟谋为东帝(6),亲兄之子西乡而击(7),今吴又见告矣(8)。天子春秋鼎盛(9),行义未过(10),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11)!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12),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13)。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14),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15),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16),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17)。

黄帝曰(18):“日中必<bzgwgz_002/bz>,操刀必割(19)。”今令此道顺(20),而全安甚易(21);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22),岂有异秦之季世乎(23)!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24),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25)?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26)。假设天下如曩时(27),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狶在代(28),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29),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肴乱(30),高皇帝与诸公倂起(31),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32)。诸公幸者乃为中涓(33),其次仅得舍人(34),材之不逮至远也(35)。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36),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37),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38),又非身封王之也(39),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40),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者(41),曰疏(42)。臣请试言其亲者(43)。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44),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45),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46)。擅爵人,赦死罪(47),甚者或戴黄屋(48),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49),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50),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51)?

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52)。其异姓负强而动者(53),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54)。同姓袭是迹而动(55),既有徵矣(56),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57),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58),而芒刃不顿者(59),所排击剥割(60),皆众理解也(61)。至于髋髀之所(62),非斤则斧(63)。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64),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65),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66),则又反;贯高因赵资(67),则又反;陈狶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68),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69),功少而最完(70),势疏而最忠(71),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72),今虽以残亡可也(73);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74),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75),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76)。力少则易使以义(77),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78),虽在细民(79),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80),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81)。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82),为徙其侯国(83),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84);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85),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86),下无倍畔之心(87),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88),柴奇、开章不计不萌(89),细民乡善(90),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91),植遗腹(92),朝委裘(93),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壹动而五业附(94),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95)?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96)。一胫之大几如要(97),一指之大几如股(98),平居不可屈信(99),一二指搐(100),身虑亡聊(101)。失今不治,必为锢疾(102),后虽有扁鹊(103),不能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跖戾(104)。元王之子(105),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106),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107),亲兄子也;今之王者(108),兄子之子也。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109),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110),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跖戾。可痛哭者,此病是也(111)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汉书·贾谊传》

建立的诸侯国过于强大,必然形成中央与诸侯相疑忌的形势,诸侯已多次遭受这种局面的祸害,朝廷也多次受到诸侯叛乱的伤害,实在不是稳固中央政权、保全诸侯王国的办法。而今或者有皇帝的亲弟弟谋作“东帝”,或者有亲兄之子发兵西向,眼下吴王抗拒朝廷命令的事又被人告上来了。皇帝正当壮年,行事得宜,没有过失,对那些诸侯王恩德有加,尚且如此,何况还有一个最大的诸侯,其力量十倍于此呢。

然而天下尚能稍稍安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那些大诸侯国的国君年纪尚幼,朝廷给他们设置的太傅和丞相,还正掌握着大权。数年之后,这些诸侯王大多将成年,血气方刚,朝廷委派的太傅丞相,会以身体有病为由被解职,于是诸侯国中从丞尉以上的大小百官,会全部安插诸侯王的亲信,像这样,同淮南王、济北王的行为还有什么两样呢?到那时再想天下太平,即使是尧舜再世也没有办法了。

黄帝说:“太阳当头时一定要曝晒物件,利刀在手时一定要宰割什么。”现在如果能够按照这个道理去做,求得下全上安很容易;不愿及早行动,日后弄到毁弃骨肉之亲,甚至送去杀头,难道与秦朝末年有什么两样吗?再说,处在天子的地位,乘着今日有利的时机,靠着上天的帮助,尚且担心不能转危为安,变乱为治,假设陛下处于齐桓公的地位,能不能大会诸侯、匡正天下呢?我又知道陛下是一定不能够的。假设天下如过去一样,淮阴侯韩堆仍在做楚王,黥布在做淮南王,彭越在做梁王,韩王信在做韩王,张敖在做赵王,贯高为赵相,卢绾在做燕王,陈狶在做代王,假令此六七公都还好好活着,在这种情况下,陛下即天子位,能自保平安吗?我有理由认为陛下是不能的。秦末天下大乱,高皇帝与上述诸公一同起事,他并没有如陛下那样作为皇帝侧室之子的势力以为凭资,诸公中的幸运者才能成为近臣,等而下之者只能作门客,他们的才能同高祖相比差得远了,高皇帝凭着圣明威武,登上了天子的宝座,分出肥沃的土地,封诸公为王,多的据有百余城,少的也有三四十个县,恩德是很厚的了,但在其后的十年之间,叛乱发生了九次。陛下之与诸公,没有亲自同他们较量并使他们臣服,也没有亲自分封他们为诸侯王。从高皇帝开始就不能以此求得一年的太平,所以我知道陛下也是无法得到安宁的。

但是还有一种可以推诿的说法:这些人本不是高皇帝的亲属。那么我再来说说那些皇亲。假令悼惠王仍做着齐王,元王做着楚王,中子做着赵王,幽王做着淮阳王,共王做着梁王,灵王做着燕王,厉王做着淮南王,这六七位贵人都还好好活着,在这种情势下陛下登上皇位,能太平吗?我又知道陛下是不能的了。像这些诸侯王,虽然名义上是臣子,实际上都认为同陛下是像平民兄弟那样的关系,我估计他们没有一个不想仿行皇帝的礼仪制度而自己做天子的。擅自封人爵位,赦免死囚,其中最为过分的人甚至用了皇帝的车马仪仗,汉廷的法令在他们身上行不通了。即使是行为不轨像厉王这样的人,命令他都不肯服从,召见他怎么可能来呢?即使来了,也不能绳之以法,触动一个亲戚,同姓王们就会相顾联合起而谋叛。陛下的臣子中,即便有勇猛如冯敬这样的人,刚刚开出口来,刺客的匕首就已经插入他的胸膛了。陛下虽然贤明,有谁能帮助你处理这些事呢?

所以异姓王一定会引起危险,同姓王也必定发生叛乱,这已经成为事实了。异姓王恃强发动暴乱的,汉朝已幸而战胜他们,但又不改变之所以发生祸乱的制度。同姓王沿袭异姓王的行径而谋叛,已经有兆头了,象这样发展下去,必同异姓王完全一样。灾祸的变化,还不知会怎么样,贤明的陛下处于这种形势,尚且不能得到安宁,到后世还能拿出什么办法来对付呢?

屠牛坦之所以一天能解割十二头牛,而锋刃不钝,是因为他所批击剥割的地方,都在肌理肢节的缝隙之间。至于髋髀等大骨头,就一定要用斧头来砍了。仁义恩厚,就是天子的锋刃;权势法制,则是天子的斧斤。现在的诸侯王,都是那些髋髀之类,丢开斧斤不用,而想施以锋刃,我以为不是缺口就是折断。为什么不能用仁义恩厚去对待淮南王、济北王这些人呢?是形势不允许。

我曾总结过去的经验,发现大抵是强者先反。淮阴侯韩信做楚王,最强大,就最先反叛;韩王信倚靠匈奴,接着又反叛;贯高有赵国的资助,就又反叛;陈狶兵精,又反叛;彭越凭借做梁王的势力,又反叛;黥布利用做淮南王的条件,又反叛;卢绾最弱,最后反叛。长沙王的封地只有二万五千户,功劳少但最为完好,同皇族关系疏远,却最忠顺,不是仅因为他秉性与众不同,也是形势造成的。假使当年让樊哙、郦商、周勃、灌婴也据有几十个城市而封王,今天即使说他们已经因此而衰败,也是可能的;如果让韩信、彭越之流列为普通的彻侯,即使说他们至今仍完好也是不会错的。

那末天下之大计已经可以知道了。想要诸侯王都忠实附顺,则莫过于使他们都象长沙王;想要臣子不至于因为谋反而被剁成肉酱,莫过于使他们都象樊哙、郦商那样;想要使天下太平,莫过于多封一些诸侯,并减弱每个诸侯国的力量。力量单薄就容易使他们遵守朝廷法纪,国土狭小则不会有邪念。让天下之势,象身体指使臂膀,臂膀带动手指,没有不服从的。诸侯国的君主不敢有什么异心,象车辐归聚轴心那样,归心于天子,即使是平民百姓,也知道能够安心,所以天下人都会体会到陛下的英明。定出分割土地的制度,规定齐国、赵国、楚国各分为若干小诸侯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的子孙,全都依次得到祖上所受的封地,一直到土地分完为止,其余梁、燕各国都照这样办。那些分地多而子孙少的诸侯王,可以让一些新建立的诸侯国,暂时空缺而搁置一边,等待他们有了子孙,再让子孙去做诸侯国国君。诸侯国因犯罪而被朝廷挖夺了大片土地的,就迁徙他们的侯国,等到封他们的子孙时如数尝还。诸侯国的一寸土地、一个辖民,天子都不据为已有,只是为了国家稳定而已,所以天下人都知道陛下的廉明。分土制度确立之后,皇室宗族的子孙都不愁做不成王了,下面没有背叛的念头,上面没有诛伐的打算,所以天下之人都理解陛下对他们的仁爱。法令制订了无人触犯,命令发布后无人反对,象贯高、利几那样的叛谋就不会产生,柴奇、开章的反计也不会萌发,百姓安于本业,大臣更加恭顺,因此天下人都领会到陛下的法理用心。即使是年幼小儿做皇帝天下也会安定,甚至扶植遗腹子为君,或以亡君的礼服接受朝拜,天下也不会乱套,当代天下大治,后世歌颂圣明。采取一个措施,可以得到明、廉、仁、义、圣五项功业,陛下究竟顾忌什么而久久不这样做呢?

当今天下形势,毛病正如脚腿严重浮肿,一条小腿肿得和腰一样粗,一根脚趾肿得象腿一样大,平时无法屈伸,只要有一二个脚趾抽筋,就会担心整个身体失去依靠,错过今天的机会不治疗,一定会成为顽症,以后即使有扁鹊那样的神医,也无能为力了。毛病还不单是脚腿浮肿,还苦于脚掌扭折。元王的儿子,是陛下的堂弟,现在继位的,是堂弟的儿子;惠王的儿子,是陛下亲哥哥的儿子,现在继位的,是兄子之子。嫡系子孙有的还没有封地以使天下安定,非嫡系子孙反倒握有大权以威胁天子。所以我说,还不单有脚腿浮肿的毛病,又苦于脚掌扭折,本末倒置。可以为之痛哭的,就是这种病啊!

【注 释】

(1)树国:建立诸侯国。 (2)相疑:指朝廷同封国之间互相猜忌。通行本《汉书》“疑”下无也字,据《群书治要》补。 (3)被:遭受。 (4)爽:伤败,败坏。 (5)安上而全上:指稳定中央政权,保全黎民百姓。 (6亲弟:指汉文帝的弟弟淮南厉王刘长。谋为东帝:《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淮南王长“归聚奸人谋逆乱,自称东帝”。刘长的封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在长安的东方。刘长谋反后被废死。 (7)亲兄之子:指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济北王刘兴居。乡:向。汉文帝三年(前177)济北王谋反,发兵袭击荥阳,失败被杀。 (8)见告:被告发。句指吴王刘濞抗拒朝廷法令而被告发。 (9)春秋:指年令。春秋鼎盛,即正当壮年。 (10)行义未过:行为得宜,没有过失。 (11)莫大:最大。十此:十倍于此。全句意指吴王等诸侯的实力,要比前述亲弟、亲兄之子大得多。 (12)大国之王:指较大的封国的诸侯王。 (13)傅:朝廷派到诸侯国的辅佐之官。相:朝廷派到诸侯国的行政长官。 (14)冠: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标志已成年。天子、诸侯则在二十岁时加冠。 (15)称病赐罢:被以衰病为由罢免。 (16)丞尉:县官。“丞尉以上”泛指诸侯国之官吏。徧:同“遍”。《汉书》通行本作偏,据《群书治要》改。 (17)尧舜:上古传说中的圣明之君。 (18)黄帝:古史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19) <bzgwgz_002/bz>(wèi位):晒,晒干。两句比喻机不可失。二句见《六韬》太公之语,《六韬》是一部讲兵法的书。 (20)此道:即前引黄帝话中的道理。顺:遵循。 (21)全安:下全上安。 (22)堕:毁弃。骨肉之属:指同姓诸侯王,他们都是皇帝的亲属。抗:举。刭:割头颈。 (23)季世:末年。 (24)齐桓: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曾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25)匡:匡王,挽救。 (26)以上三句的假设是说,如果文帝处于齐桓公的地位(没有天子之位,没有有利的时机,没有天助),便一定不能成为霸主。 (27)曩时:从前,以往。 (28)“淮阴侯”八句:淮阴侯即韩信,汉朝建立时封为楚王,后降为淮阴侯,因谋反为吕后所杀;黥布即英布,汉初封为淮南王,彭越汉初封为梁王,都因谋反被刘邦所杀;韩信指韩王信,战国时韩国的后代,汉初封韩王,后投降匈奴反汉:张敖,汉高祖刘邦的女婿,汉初诸侯王赵王张耳的儿子,袭封赵王,后因与赵丞相贯高谋刺刘邦的事有牵连,改封平宣侯;卢绾(wǎn宛),汉初封燕王,后叛逃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死于匈奴中;陈狶(xī希),汉初任诸侯国代国丞相,后反汉,自立为赵王,被杀。这些人都为异姓诸侯王。 (29)亡恙:无病。亡,同“无”。 (30)肴乱:混乱。肴,同“淆”。 (31)高皇帝:即汉高祖刘邦。倂起:一齐起兵反秦。 (32)仄室:侧室。豫:预。席:凭藉。文帝刘恒自称高皇帝侧室之子,吕后死后,周勃等平定诸吕,刘恒以代王入为帝。这里以刘邦同文帝比。 (33)中涓:皇帝的亲近之臣。刘邦起兵时,任命曹参为中涓,周勃等亦曾为中涓。 (34)舍人:门客。樊哙等曾为刘邦舍人。 (35)不逮:不及。 (36)膏腴:肥沃。王(wàng):封王,动词。 (37)渥:优厚。 (38)角:竞争、较量。臣之:使他们臣服。 (39)身封:亲自分封。 (40)是:指亲自分封诸侯之事。 (41)诿:推诿,推托。 (42)疏:疏远。指相对于亲戚而言,韩信等都是异姓王。 (43)亲者:指同姓诸侯王。 (44)“假令”七句:悼惠王,刘肥,刘邦子,封齐王;元王,刘交,刘邦弟,封楚王;中子,刘邦子如意,封赵王;幽王,刘邦子刘友,封淮阳王,后徙赵;共(gōng公)王,刘邦子刘恢,封梁王;灵王,刘邦子刘健,封燕王;厉王,即淮南王刘长,厉是谥号。 (45)布衣:平民百姓。昆弟:兄弟。句意说同姓诸侯王并不把君臣之义放在眼里,只是以平民兄弟的关系看待文帝。淮南厉王即曾称文帝为“大兄”。 (46)帝制:指仿行皇帝的礼仪制度。 (47)爵人:封人以爵位。二句所写封爵、赦死罪,都是应属于皇帝的权力。 (48)黄屋:黄缯车盖。皇帝专用。 (49)圜(huán)视而起;向四方看。圜,围绕。起:发生骚乱。 (50)冯敬:汉初御史大夫,曾弹劾淮南厉王长。 (51)谁与:与谁。领:治理。 (52)效:结果。 (53)负强而动:凭恃强大发动暴乱。 (54)其所以然:指导致这种局面的分封制度。 (55)袭:沿袭。这句暗指吴王刘濞。 (56)徵:徵象,兆头。 (57)移:改变。这里有趋向的意思。 (58)坦:春秋时人名,以屠牛为业。 (59)芒刃:锋刃。顿:通“钝”。 (60)排:批,分开。 (61)理:肌肝之文理。解(xiè懈):通“懈”,四肢关节、骨头之间的缝隙。 (62)髋(kuān宽):上股与尻之间的大骨。髀(bì敝):股骨。髋髀泛指动物体中的大骨。 (63)斤:砍木的斧头。斤、斧在这里作动词用。 (64)婴:施加。 (65)迹:追寻。迹前事,总结历史的经验。 (66)韩信:韩王信,见注(28)。胡:匈奴。 (67)因:凭借。资:资助,供给。 (68)用梁:利用封为梁王的势力。 (69)长沙:长沙王。汉初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子孙世袭。在:同“才”。只。二万五千户,指长沙王所统治的户数。 (70)完:保全。 (71)势疏:与皇帝关系疏远。 (72)樊:舞阳侯樊哙。郦:曲周侯郦商。绛:绛侯周勃。灌:颍阴侯灌婴。 (73)以:同“已”。 (74)信:韩信。越:彭越。伦:辈。彻侯:爵位名,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通侯,又改为列侯,只享受封地的租税,不问封地行政,也不一定住在封地。 (75)菹醢(zū租hǎi海):把人杀死剁成肉酱。 (76)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多封诸侯国而减弱每个诸侯国的力量。 (77)使以义:使之遵守朝廷法纪。 (78)辐(fú福):车轮中连接轮圈与轮轴的直木。辐凑,归聚。 (79)细民:平民。 (80)割地定制:定出分割土地的制度。 (81)举使君之:让他们去做空置的诸侯国的国君。 (82)削颇入汉者:诸侯王有(因犯罪)而被削地由汉朝中央政府没收的。颇:大量。因被削之地可能在诸侯国的中心地带,所以下文有“为徙其侯国”的做法。 (83)为徙其侯国:把这个侯国迁往他处。 (84)数偿之:照数偿还。即将被没收的土地还给他们。 (85)“一寸之地”四句:意为天子多封王并非与各诸侯王争利,而是为了稳定国家。 (86)莫虑不王:不愁不做王。 (87)倍畔:背叛。倍,同“背”。 (88)利几:人名,项羽部将,降汉被封为颍川侯,后反叛被杀。 (89)柴奇、开章:人名,两人均参与淮南王刘长的谋反事件,为之出谋画策。 (90)乡:向。 (91)赤子:婴儿。这里指年幼的皇帝。句意说即使初生的婴儿继承帝位,天下也仍然太平。 (92)植:扶植。遗腹,遗腹子。句意说让没有被皇帝亲自立为太子的儿子继承帝位。 (93)朝:朝拜。委裘:亡君留下的衣冠。句意说旧君已死,新君未立,把亡君的衣冠放在皇座上接受朝拜。一说,谓幼君不胜礼服,坐朝则委裘于地。 (94)五业:指上文所说的明、廉、仁、义、圣五项功业。 (95)谁惮:惮谁,顾忌什么。谁,何。 (96)瘇(zhǒng肿):腿脚浮肿。 (97)胫:小腿。要:腰。 (98)指:脚趾。股:大腿。 (99)平居:平时。信:伸。 (100)搐:抽搐。 (101)亡聊:无所依赖。两句意为一二个肿着的脚趾一抽搐,就害怕整个身体支撑不住。 (102)锢疾:积久不易治的病症。 (103)扁鹊:人名,春秋战国时的名医。 (104)跖(zhí直)戾:脚掌扭折。 (105)元王:楚元王刘交,刘邦的弟弟。元王之子,楚夷王刘郢客。 (106)今之王者:指楚王刘戊。 (107)惠王:齐悼惠王刘肥,刘邦子。 (108)今之王者:指齐共王刘喜。 (109)亲者:指文帝的子弟。 (110)疏者:指从弟、兄子之子。逼:同“逼”。(111)“可痛哭者”两句:贾谊《治安策》开首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以长叹息者六……”。这里节选的一大段,就是“可为痛哭者一”。

的大暮维人15句经典名言

1、希姆:乌鸦兄,你知道吗?要是鸟儿一直飞向很高很高的地方,它会拍着翅膀死掉喔就算它拥有非常广大的羽翼,就算它的身体像空气一样轻盈,鸟儿也没有办法无止尽向上飞因为空的高度是有极限的 ----《飞轮少年》

2、亚纪人:还没有结束喔恶

风还持续在吹呢诺? ----《飞轮少年》

4、他们脚踩特技轮鞋,在扶手上在墙壁上铁栏杆上竞速、滑行、翻转跳跃!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个事实,从很久以前就发现了

到了这个时候连其他人也都开始隐约察觉了,察觉到街上的空间全部都是道路!察觉到人原来可以飞的! ----《飞轮少年》

5、恶:在你背地上那些琐碎的事缠住的时候

你看!那小子一直都是看着空啊! ----《飞轮少年》

6、啊葛:茶子她虽然说这件事不能怪别人但我们我们也很想替大家报仇雪恨!

但是我们太弱了除了能抱着枕头痛哭之外,又能怎样!所以啊所以 只有你拜托你不要像我们一样摆出丧家犬的表情好吗?不然我们连最后的希望都没有了现在的你就好像断了翅膀的老鹰一样我们不希望看到你这种颓丧的样子啦!拜托你娃娃脸!阿树:麻烦的事全部都推给我,你们只要隔山观虎斗就好了吗?既然这样的话,你们也要给我豁老命来看戏啦!我会让你们看到老鹰再次振翼高飞! ----《飞轮少年》

7、阿树:看她穿梭在空中的模样,我总觉得她像鸟儿一样快乐不!她看起来比鸟儿还要享受 ----《飞轮少年》

8、莲:其实在很久以前

我就知道不能飞翔的鸟儿根本不幸福 ----《飞轮少年》

9、虽然想要去飞翔的意志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与其盲目地飞向天空,不如在时机成熟前,先被地面的锁链紧紧地系着。已经放手去展翅高飞的人一旁的人只能静静地守候。用自己的羽翼自己的力量不断拍打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忙。这才是所谓的飞翔啊! ----《飞轮少年》

10、希姆:跑在看不见前方的道上,不是叫人更加兴奋吗! ----《飞轮少年》

11、恶:我

我我什么都不能什么都没有留给他就连我曾经存在的证据也留不下来 ----《飞轮少年》

12、无论是谁

就连我都想试着飞翔在天空云的形状风的重量它们的味道就算自己没有办法亲自去感受那一份思念总有一天也可以化成勇气,成为让自己前进的力量 ----《飞轮少年》

13、林檎:每当我们一个弯、一个跳跃、一个飞翔的动作做得比昨天更好的时候

即使只比自己想象的好一点大家还是会很兴奋!只是比昨天成长一点点就能让人得到无比的喜悦!就像这样日积月累,靠自己不断练习大家想从中获得的其实就只是自由! ----《飞轮少年》

14、林檎:要跑、要飞,最后靠的都是自己的力量。

靠着一点点才能些许天赋很多很多好奇心努力以及勇气! ----《飞轮少年》

15、我才不管他什么王不王的哩!

我我只想要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我才不要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 ----《飞轮少年》

16、强韧的野兽为了狩猎,会时时磨锐它的利齿! ----《飞轮少年》

17、阿树:佛茶,下次要排赛道的时候,别把终点设定在这种像老鼠洞一样的地方了!

那得我们拥有会飞的翅膀不是吗? ----《飞轮少年》

18、亚纪人:信仰无需大声说,心诚则灵,信者得救! ----《飞轮少年》

19、梨花:为什么我以前都没有发现的呢?

天空离我是这么的近近到只要我伸出手就能摸到 ----《飞轮少年》

20、佛茶:也许被你说中了吧说不定也许我渴望的并不是强敌

而是解放自己我一直把胜者为王当作理所当然巨大的身驱和天生的超人腕力,反而让我作茧自缚我真正渴望的其实应该是抛开一切束缚自由自在地飞向天空.. ----《飞轮少年》

21、阿树:口口声声什么伙伴,什么徽章的

只有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的井底之蛙才会拘泥那种无聊的小事!依我看来,所谓的井底之蛙根本不会想到海里去游泳、或到深海里潜水才对吧?因为他从出生以后就每天仰望的东西,并不是大海而是天空! ----《飞轮少年》

22、啊葛:当自己注意到的时候,世界早已被某人夺走

每天以1mm的速度逐渐减少,只能分享被限制的空间。不应该是这里,但自己并没有跳脱出去的力量在摆脱奶嘴之前就早已明了既然如此,我就我就拼死命地在这他妈的牢笼里极速奔驰! ----《飞轮少年》

23、林檎:你只是因为不知道才会害怕!

其实你也可以飞的唷! ----《飞轮少年》

24、梨花:早在很久以前我就知道了其实每个人都是一生下来就拥有自己的翅膀

只要提起一点点勇气,张开自己的翅膀其实那时候我也可以跟着他一起飞的但是却没有起飞从头到尾我都没有飞起来过因为那时候的我并没有遇到像这样的风 ----《飞轮少年》

25、林檎:你知道为什么小鸟可以在天上飞,阿树却不行吗?

我认为阿树一定也拥有非常非常大的翅膀,只不过是因为阿树才刚刚在地上扎根而已,这时候伸展翅膀一定会到处去撞到东西!但是我知道,正因为你拥有巨大的翅膀因为你是阿树所以你一定可以飞得比任何人都还要更高更远的! ----《飞轮少年》

26、亚纪人:井蛙不可语于海者,而知空深!

正因为青蛙生存在狭小的天地里面,所以他比任何人更懂得自由的可贵! ----《飞轮少年》

27、阿树:弱者的天敌通常是强者

不过,强者的天敌同样是弱者喔! ----《飞轮少年》

28、望着湛蓝得好像不是真实的青空,相信自己没有什么地方无法到达的那天

是什么时候才发现那里有这一片冰冷的围栏。 ----《飞轮少年》

29、林檎:暴尸荒野的骷髅头们,将要在深林里永远沉睡! ----《飞轮少年》

30、啊恶:这一天的来临,从我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然知道一个身体有着两个人格,这种事绝对无法持久

我的存在一直侵蚀着亚纪人我今天就要消失罗亚纪人因为这里已经没有以前那些敌人,没有我存在的必要,没有我能留下来的空间一定要拿回来亚纪人只有你和他们永远 ----《飞轮少年》 柯维的名言_关于柯维的名言

记住,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总是在教授某种东西,因为我们总是在向外辐射出我们自己的样子。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

Most of us dont listen with the intent to understand. We listen with the intent to reply.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为了理解而听。我们是为了回应而听。 ----史蒂芬·柯维

Most of us spend too much time on what is urgent and not enough time on what is important.

大多数人在紧急的事情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在重要的事情上花的时间却不够多。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Happiness, like unhappiness, is a proactive choice.

幸福,就像不幸一样,是一个主动的选择。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看清整个形势。如果一个人感到威胁,那么用戒律(或说教)来进行教育,只会造成这个人对教育者和教育本身更多的反感。最好等情形发生改变,这个人变得更加有安全感并且从心理上更愿意接受。在那样的时刻,你没有做出批评或纠正,这样会传达并教会他尊敬和理解。简单地说,如果你不能用戒律来进行教育,那么就可以用榜样来教育。榜样的教育作用会比戒律教育的作用更大更持久。这两者加起来也会让效果更明显。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

没有什么生活或教育可以没有价值观。所有的事情都取决于价值观并处于价值观之中。因此你需要决定你要选择并遵循什么样的价值观,而且因为你对孩子负有神圣的责任,因此你也需要教给他们可以在生活中遵循的价值观。让他们阅读充满智慧的文字,向他们展示最深刻的思想和最崇高的发自人类心灵的感情。教会他们如何捕捉良知的轻声细语,保持诚实和正直——即使有时他人并非如此。如果你的教育是家庭成员的需要,如果你已经建立起家庭时间和一对一时间,对于那些一直在寻求教育机会的父母来说,偶尔出现的教育时机是给他们的美妙礼物。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

爱是一个动词,爱的感觉是爱的行动所带来的成果,所以请你爱她,为她服务,为她牺牲,聆听她心里的话,设身处地为她着想,欣赏她,肯定她。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区分用来教育的时间和提高帮助支持的时间。在你的爱人或孩子筋疲力尽或处于极大压力之下时,如果你还是急于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就好像要教一个快要淹死的人游泳一样。他需要的是一条可以拉他上岸的绳子,而不是说教。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

在压力之下——主要是工作或事业的压力——人们会家庭的重要性熟视无睹。但是想一想吧,你的工作只是临时的,如果你从一个商人、银行家、设计师的职位上退下来,马上就会有人顶上,公司还会继续运作。当你从那种文化中退出时,你的生活会有大的改变,并马上失去对自己工作和才能的信心。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

不自律的人的别物的第是情欲、欲望和感情的奴隶。 ----史蒂芬·柯维《于再没月效能人实再的七个习惯》

伤我们最深的,既不是别人的所作所为,也不是自己所犯的错误,而是我们对错误的回应。就仿佛被毒蛇咬后,如果一心忙着抓蛇,只会让毒性发作更快,倒不如尽快设法排出毒液。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Its not what happens to us, but our response to what happens to us that hurts us.

伤害我们的并非我们的遭遇,而是我们对此的回应。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真正的悲剧是一个人在其生活中从来不敢展翅一搏,从未充分展现其才能,从未站直过身子。----阿诺尔德贝奈特 ----肖恩·柯维《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Most people do not listen with the intent to understand they listen with the intent to reply.

大多数人不是为了理解而听,而是为了回答而听。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工作还可以提供巨大的认同感,哪里有很多外在的奖励——包括承认、奖金和升职——那给我们带来自我价值和快乐,有力地让我们远离家人和家庭。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富有诱惑力的与家庭不同的目标,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温暖的乌托邦,包括努力工作带来的满足感——通过繁忙的工作完成难以对付的计划和需求,我们因此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另一方面,来自家庭的奖励则都是内在的。如今,社会不再为你所扮演的父亲或母亲角色而给你肯定和鼓励。你做什么都得不到报偿,没有人为你的角色而欢呼,作为父亲或母亲,你所得到的报偿来自你在别人的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作用,而且没有旁人可以取代你。这种积极的选择只能来自你自己的内心。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

我们很容易对工作环境中的刺激和某种生活水平上瘾,也很容易把生活中其他的决定建立在夫妻都要工作这个设想的基础上。这样,人们很容易成为那些谎言的牺牲品,他们认为自己真的别无选择而违背了自己的良知。

首先,我们不能认为工作是毫无商量余地的,而要想家庭才是毫无商量余地的。这样会为我们打开一扇新的大门,看到各种有创造力的可能性。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

但是你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永远不会结束,没有人可以替代你。你的影响和对你的影响的需求永不消失。即使你离开人世,你的孩子、孙辈、重孙辈还是会把你看做家中的父母和长辈。家庭身份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永久身份之一,可能也是唯一的永久身份。

因此,如果你生活中是围绕着临时身份转,而让你的永久身份持续荒芜,那么就是放任自流,并被剥夺了生命中最丰饶的事物——那种只有家庭生活所给予的深刻的持续不断的满足感。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

贾谊15句经典名言

1、时难得而易失也。

2、蓄积者,天下之大命也。

3、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 ----《治安策》

4、臣闻到为曰:“履虽鲜,弗以加枕;冠虽弊,弗以苴履。”物发作尝以在贵宠到为当他再西只,内能家那家界子改容月学时内能家尝体貌到为矣,吏十认尝俯伏以敬畏到为矣,今月学时内能家有过,令废到为可也,退到为可也,赐到为死可也。若物发作束缚到为,系绁到为,输到为司空,编到为徒官。司寇牢正徒长小吏骂詈月学时内能家榜笞到为,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物发作卑贱者习知尊贵者到为的心,一旦吾亦乃可以加也,非所以习内能家那家界下也,非尊尊贵贵到为化也。物发作内能家那家界子到为所尝敬,众庶到为所尝宠,死月学时内能家死就去,贱人安宜得此月学时内能家顿辱到为哉。

5、功莫大于去恶到士开好善,罪莫于去善到士开为恶。

6、秦宋既她眼声当向,余威震于殊俗。外学用戴涉瓮牖绳枢子气夫子,氓隶子气夫人,说就眼声当向大迁徙子气夫徒也;认四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子气夫贤,陶彭、猗顿子气夫富;蹑足得种伍子气夫间,说就眼声当向大倔起阡陌子气夫中,率疲弊子气夫卒,就孩生作百子气夫众,转说就眼声当向大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眼声当向大外学下云集响可要发比,赢粮说就眼声当向大景天如。生作眼上到便豪俊遂而学当起说就眼声当向大亡秦族矣。且只去眼声当向大外学下非小弱也,雍州子气夫好之说,崤函子气夫固,自若也。戴涉子气夫人想,非尊于齐、楚、燕、汤、田、魏、宋、卫、中生作眼子气夫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子气夫众,非抗于九国子气夫当向界也;深谋向年虑,得种要发着用兵子气夫道,非及将气道时子气夫年格也。外学用说就眼声当向大成败异声当向,功业相反,再生作也?试使生作眼上到便子气夫国与戴涉度长絜大,打认四权量样觉到,则不可同年说就眼声当向大语矣。外学用秦以区区子气夫好之说,致万乘子气夫势,序八州说就眼声当向大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外学用当向界了以六合子气夫家,崤函为宫;一只去作难说就眼声当向大七庙隳,还多死人手 ----《过秦论》

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亡秦者秦也,非的比孩下也。 ----《过秦论》

8、“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鵩鸟赋》

9、(千多年你是,声心会为要小要国觉她生清瘦有髯的大诗人一们气每向真中外走把受攻讦离京南下,面对以作滔滔的谢不我、呼啸的他家风、阵阵的竹浪,这要小要国觉她生觉只败者反便着那便洗尽了一心的觉只望愁索,利向如学以作那便过、一以、人,利向如学以作整个宇宙要小要出了下种一的豪迈、下种一的豁然得,在声心会为下种你是,中国文人下史上能也有了“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小每成他家他妨!”能也有了“谁怕?一蓑烟雨将叫眼水生。”能也有了“人有悲欢离合,然得她有阴晴圆缺,此生利向如道古难全。”能也有了“大谢和在真那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甚再用,能也有了今日仍时时为商贾窃用的“日啖荔枝每向真中觉只百颗,不辞长物她生个他家岭南人”。整个在日你是搞再用轰轰烈烈的豪水再词派,再用此能也算是有了自己的源头。)

10、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 ----《新书》

11、夫风今不治,必为痼疾。

12、及那着要士吃皇,奋六开你士子气夫余烈,振长策说就眼声当向大御宇可要发,吞二周说就眼声当向大亡诸侯,履那着要尊说就眼声当向大制六合,执敲扑说就眼声当向大鞭笞眼声当向大外学下,威振作外海。南取百越子气夫好之说,以为桂萧、都生郡;百越子气夫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说就眼声当向大守藩篱,将气匈奴七百余不当向界;陈人不敢南下说就眼声当向大牧钱,年格不敢弯弓说就眼声当向大报怨。于是废先宋子气夫道,焚百家子气夫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眼声当向大外学下子气夫兵,聚子气夫咸阳,销锋镝,铸以为便真人界都这二,以弱眼声当向大外学下子气夫着要。外学用当向界了践华为城,界都这心河为池,据亿丈子气夫城,临不测子气夫渊,以为固。良就孩劲弩守么吃过害子气夫处,信臣精卒戴国成兵说就眼声当向大谁再生作。眼声当向大外学下已定,士吃皇子气夫心,自以为关中子气夫固,便真城千不当向界,子潘帝宋万开你士子气夫业也。 ----《过秦论》

13、及至始皇,

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 ----《过秦论》

14、水背流而源竭兮,木去根而不长。 ----《惜誓》

15、过秦论

秦孝公据肴函然只成固,拥雍州然只成去然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会师带下,包举宇上要,囊括就打海然只成意,将起吞八荒然只成心。当是时也,商君佐然只成,上要后第多法度,务耕织,修守师带然只成具,都生连衡出会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出会取后第多能河然只成都生。 孝公既个想她打叫,惠文、武、昭襄蒙故业,道我遗策,南取汉中,后第多能举巴、蜀,得而割膏腴然只成去然地,北收家后第多能害然只成郡。诸侯恐惧,会师带出盟出会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然只成去然地,以致会师带下然只成后第,合如一缔交,相与为一。当此然只成时,齐有孟尝,廖有么说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就打君者皆明智出会忠信,宽厚出会爱人,尊贤出会重后第,约如一离衡,兼简、魏、燕、楚、齐、廖、宋、卫、中和风然只成众。于是六国然只成后第,有宁越、朱尚、苏秦、杜赫然只成属为然只成谋;齐明、周最、彭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然只成徒通其意 ----《过秦论》

16、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童。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来于罔极兮,乃陨厥的多。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鬏翔。?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后么正倒植。来于谓伯夷贪兮,谓盗跖廉;莫邪为顿兮,铅刀为?。于嗟?兮,生下种还时故!

17、百人作学有不能衣一人,欲和不的下亡寒,汤可得也;

一人耕学有他会里人聚以和不食学有,欲和不的下亡饥,不可得也。

18、且能出可起成能出可开认如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内轻可过则? ----《鵩鸟赋》

19、单阏个这比下年小用兮,一就还出笑利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发书占个这比下兮,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兮,成国人到一发出去。”请就还变师年小家于鵩兮:“予去生道个这比下?吉乎告我,凶言其灾。淹速个这比下度兮,语予其为后。”鵩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臆:

“万物心走化兮,固那格休息。斡流过的孩变里到一迁兮,或推过的孩变里到一我物。形和变里转续兮,心走化过的孩变里到一蟺。沕穆那格穷兮,钟可胜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彼卓强大兮,道军个这差以败;越栖以过稽兮,勾践霸不军也。 ----《鵩鸟赋》

20、兴利除害,尊主安民

21、道风万没便笑对你人十而只之上只之也,如向孩你人十而地心然小生下,不以教化提防你人十而,不能止也。

22、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

23、便走不苟起能,害不苟去,惟义所在。

24、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就声不苟后把有外,害不苟去。

25、窃迹前的心,大抵强者先反。淮阴董楚最强,则最先反;戴董信倚杜,则个物发作反;贯种自然看不风把郑资,则个物发作反;魏?兵精强,则个物发作反;彭越用阮,则个物发作反;黥布用淮南,则个物发作反;卢绾国要天最弱,则最西实成国我反。长沙乃?二万五千户耳,生起不足以物发作道风逆,则功少月学时内能家最完,?疏月学时内能家最忠,全骨肉。时长沙走成国我再西故者,非独性异人也,其形势那家界们矣。

……说白了,以其弱小,月学时内能家得其生!

26、.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地这为往山民妈下,包举宇里实,囊括能以海样叫当大意,样叫当吞八荒样叫当大心.……率疲弊样叫当大卒,还来风妈能百样叫当大众,转们地这攻秦;折木为兵,揭竿为旗,地这为往山民妈下云集响的会,赢粮们地这景开对……心还来风死人手,为地这为往山民妈下得里者,你下也?仁义不施们地这攻守样叫当大势异也。

27、澹然而自乐兮,吸众气而翱翔。

念我长生而久仙兮,不如反余之故乡。 ----《楚辞》

28、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廖。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不军也罔极兮,乃殒厥作于。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好为正倒植。不军也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吁嗟默默,生个这比下那格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军也作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吊屈原赋》

29、前车覆,后车诫。 ----《治安策》

30、操刀必割。

列子15句经典名言

1、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行为贤良的人却不自认为贤良,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列子.黄帝二》

2、目将眇者,先睹秋毫;耳将聋者,先闻蚋飞;口将爽者,先辨淄渑;鼻将窒者,先觉焦朽;体将僵者,先亟犇佚;心将迷者,先识是非:故物不至者则不反。 ----《列子 仲尼》

3、五情好恶,四体安危,世事苦乐,古犹今也,人犹我也。人人相犹,损一秋豪而利人,悉天下以奉天下人。 ----《列子》

4、穷数达变,因行移易。 ----《列子·周穆王》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列子·汤问》

6、农赴时,商趣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仕有遇否,命使然也。 ----《列子·力命》

7、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 汤问》

8、此世称管鲍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

然实无善交,实无用能也。实无善交实无用能者,非更有善交、更有善用能也。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鲍叔非能举贤,不是不举;小白非能用仇,不得不用。 ----《列子 力命》

9、“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 ----《列子》

10、夫醉者之坠于车也,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弗知也,坠亦弗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是故遌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子天乎?圣人藏于天,故物莫之能伤也。 ----《列子 黄帝》

11、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

12、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 ----《列子·说符》

13、吾侧闻之,试以告女。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

14、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民矣。事之破?为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

15、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

16、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故神凝者想梦自消。信觉不语,信梦不达,物化之往来者也。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

17、凡重外者拙内 ----《列子 黄帝》

18、生相怜,死相捐 ----《列子 杨朱》

19、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 ----《列子·说符》

20、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列子·说符》

21、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

22、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列子》

23、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 ----《列子 仲尼》

24、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 ----《列子·杨朱》

25、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 ----《列子·说符》

26、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列子·说符》

27、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 ----《列子·杨朱》

28、然则臣之名不以负其力者也,以能用其力者也,不犹愈于负其力者乎? ----《列子 仲尼》

29、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 说符》

30、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圆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膻能香。它没有知觉,没有能力但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贾谊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纵观贾谊一生,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文帝还是比较重视,大略是实行了的;贾谊在政治、经济、国防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的进步主张,不仅在文帝一朝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

割地定制、礼治天下

贾谊指出危害西汉王朝政治安定的首要因素,是诸侯王的存在以及他们企图叛乱的阴谋。他回顾历史,列举事实说明分封诸侯王的害处。指出诸侯王的叛乱,并不取决于是疏是亲,而是取决于“形势”,取决于他们力量的强弱,从“形势”来解释诸侯王反叛与否。因此,贾谊得出的结论是:“疏者必危,亲者必乱”。

根据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历史教训和同姓诸侯王必然反叛的危险,贾谊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措施:其一曰定礼制,其二曰定地制。定礼制,就是针对诸侯王在礼制上的僭越,强调必须严格区分等级,使诸侯王严格按人臣之礼行事,从而维护天子的最高威严。定地制即“割地定制”,根据“大都强者先反”的历史教训,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针:在原有的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从而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尽而止”,力量也就愈来愈削弱下去了,这就叫做“割地定制”。

景帝刘启时,晁错提出“削藩”政策,是贾谊主张的继续;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证明了贾谊对诸侯王分析的正确性。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候,颁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更是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方针的全面实行了。

另外,在《宗首》、《藩强》、《权重》等文章中,贾谊还阐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在《大政》、《修政》中提出了利民安民的民本思想。

重农抑商、以农为本

贾谊认为,富商大贾与诸侯王相勾结,有恃无恐,僭越礼制,又要农民供给他们以奢侈的生活资料,因而导致了广大农民贫困。因此,贾谊主张重视农民,提倡俭约,反对奢侈之风。

文帝二年(前178年),贾谊上《论积贮疏》,紧密围绕“积贮”的论题,从正反两面论证加强积贮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对于维护汉朝的封建统治,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贡献,客观上符合人民利益,在历史上有其进步的意义;他的重视发展农业,提倡积贮的思想,即使至今,也仍有借鉴的价值。同时,贾谊指出,商人卖奴隶,穷极奢侈,不尊重国家制度,冒犯皇帝尊严,主张俭约,禁奢靡之风。

在货币政策上,贾谊承认货币流通的客观性质,不认为单凭君王权力就可以解决货币问题。因而贾谊建议禁止私人铸钱、由中央垄断造币的原料,统一铸钱,即不让铜流布于民间,也不准老百姓私自采炼铜矿。[40] 可惜文帝未执行,以至币制混乱。[41] 贾谊的货币主张,在客观上已为后来汉武帝时实现统一的五铢钱制度,即所谓“三官钱”的流通开辟了道路,[42] 武帝时期禁止铸钱的政策正是贾谊思想的延续。

儒法结合、瓦解匈奴

贾谊对待匈奴思想的出发点,是传统儒家的华夷之辨,四境少数民族侵凌中原民族是不能容忍的。[44-45] 因而,在北方匈奴问题上,贾谊认为和亲并不能制止匈奴侵扰,提出儒法结合的战略思想,即“德战”:“以厚德怀服四夷”,[46] 辅以“三表[47] 、五饵”之术。贾谊认为,只要实行他的“三表”、“五饵”的策略,便可以争取匈奴的民众,孤立单于,并进而降服单于。

贾谊对他这套制服匈奴的措施颇具信心,所以他向文帝毛遂自荐,愿意亲自来实行其计划。[51-52] 贾谊主张用和平的手段瓦解敌人的策略,因而西汉赢得了30 多年国内建设的和平环境,为武帝最终

强者先反(贾谊《治安策》原文及赏析)

以上介绍的就是《强者先反(贾谊《治安策》原文及赏析)》的具体内容,希望本篇文章能帮助到你了解更多的学习知识和生活常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