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中国首家面向网友的大众传媒是什么(“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斯人”版为何流行?哪个版本权威?)

中国首家面向网友的大众传媒是什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主管、人民邮电报社主办的中国首家面向网友的大众传媒《中国网友报》于2000年6月5日正式创刊。互联网...

中国首家面向网友的大众传媒是什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主管、人民邮电报社主办的中国首家面向网友的大众传媒《中国网友...更多中国首家面向网友的大众传媒是什么的这个问题,以及大家所关心的“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斯人”版为何流行?哪个版本权威?的内容,我们小编一一为大家详细解答,欢迎浏览。

中国首家面向网友的大众传媒是什么(“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斯人”版为何流行?哪个版本权威?)

中国首家面向网友的大众传媒是什么

中国首家面向网友的大众传媒是什么?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主管、人民邮电报社主办的中国首家面向网友的大众传媒《中国网友报》于2000年6月5日正式创刊。

互联网用户,也就是我们大家经常称之为“网民”、“网友”这个群体,已日益迫切需要一份直接面向他们的大众传媒为之服务。在这个背景下,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中国网友报》,它将积极推广网络信息的应用与普及,在政府、网络运营企业和网民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为网络规范化管理、引导信息业作出贡献。

(网罗)


中国首家面向网友的大众传媒是什么拓展阅读

中国首家面向网友的大众传媒是什么(“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斯人”版为何流行?哪个版本权威?)

“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斯人”版为何流行?哪个版本权威?

这两天

话题“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

登上微博热搜榜

关于“斯人”还是“是人”

网友们已经吵翻了天

此次争论源自日前一位网友发布的文章《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文章中这位网友称记忆中初中时期背诵的课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变成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认可。到底是网友记忆出现了偏差,还是教材真的变了?

记者多方调查后发现,至少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中,都曾出现过“斯人”的版本。

从小到大都学错了?

三本教材中都有“斯人”

其实,“斯”和“是”这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两个字的用法和意思本来就非常接近,因此也容易发生混用。

一位北京的网友翻阅了自家孩子2019年上初中时的语文课本,发现里面写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这篇文章被收录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的《古文三则》。这位网友告诉记者:“这是我家孩子2019年上中学的时候用的书。”

记者随即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搜索此书的ISBN(书号),确实找到了这本教材。搜索结果显示,此书出版于2019年1月。

还有网友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中找到了“斯人也”的字样。

此外,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85页的引用中也出现了“斯人也”版本。

换句话说,起码在一些网友的记忆中,他们学到的的确是“斯人也”。

哪个版本权威?

人教社称其教材一直为“是人”

而在更多网友的记忆中,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古文出现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一篇题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课文中,选自《孟子·告子下》。

这个话题出现后,网友们纷纷翻箱倒柜找出各版语文教材并在网上晒出截图。截图显示,人教社1961年、1982年、1991年和2001年四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确实均写着“是人”。

对于此次争论,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在10月26日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就表示,自从1961年该出版社收录这篇课文以来,历届教材文章一直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杭州惠兴中学教龄39年的语文老师程建飞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关于“是人”还是“斯人”的问题,老师们在教学中也时常会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近些年学校使用的几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都是“是人”。程建飞表示,作为面向全国中学生的规范教材,里面的文章都经过编辑团队的仔细校对,应该都是参照了较为权威的古代文献。

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语文教师陆晨华家中收藏了不少古文书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相对权威的古书,如汉代赵岐注的《孟子注疏解经》以及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十三经》,上面记载的都是“是人”。“其实很多出土的简牍帛书上面,也可以看到很多的错别字。”陆晨华说。

“斯人”版为何流行?

可能有语义学、传播学

心理学等多种原因

在央广网昨天发起的投票中,85%的网友选择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为何“斯人”版更流行?这可能要从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等方面来找原因。

浙江古籍出版社资深编辑路伟从大众“口口相传”特性的角度,提供了一种解惑思路。

他告诉记者,“是”作为“这”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用了,因此人们可能对这种用法相对陌生一些:“发生误传也可能是因为,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平翘舌音发音不标准,因此在口口相传中将翘舌音‘是’发成了更快、更好发音的平舌音‘斯’。”

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的看法也比较接近。

他此前曾发微博表示,大家读作“斯人”可能是因为这个词在许多名诗名篇中出现过,并且生活中“斯人已逝”这些常用的表达使我们对“斯人”这个词较为熟悉,也感觉更有“文气”,所以读作“斯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某些事情上,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可能比老师上课教的大得多。

有网友表示,自己对这句话最深的印象来源并不是课本,而是古早的电视剧之中,当时演员的台词念的就是“斯人”。也有网友认为,群体性错误记忆的出现和心理暗示有关。因为人倾向于相信别人所说的是正确的。一旦有错误信息出现,很可能误导了既有记忆的真实性。”

10月27日晚,记者也就这个问题请教了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

她的说法挺有意思:“我个人认为这个考据意义不大,应该属于学术领域的研讨。大众只要关心大任之所受的磨砺就好,这是文化真正的意义。”

一个热搜,能让大家更关心《孟子》的文本,从而愈发走近中国传统文化,这才是争论的价值所在。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首家面向网友的大众传媒是什么(“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斯人”版为何流行?哪个版本权威?)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