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生活常识

殿试由谁创制(古代文化常识备考要点)

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生在殿适上亲友策问的考试叫殿试,也称廷试。始于唐武则天时,殿试后将试者分甲。明清时分三甲,一甲子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通称为状元,第二...

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生在殿适上亲友策问的考试叫殿试,也称廷试。始于唐武则天时,殿试后将试者分甲。明清时分三甲,一...更多殿试由谁创制的这个问题,以及大家所关心的古代文化常识备考要点的内容,我们小编一一为大家详细解答,欢迎浏览。

殿试由谁创制(古代文化常识备考要点)

殿试由谁创制

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生在殿适上亲友策问的考试叫殿试,也称廷试。始于唐武则天时,殿试后将试者分甲。明清时分三甲,一甲子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通称为状元,第二、三名通称为榜眼、探花,二甲均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均赐同进士出身。皇帝亲临殿廷,对会试录取的贡生进行考试,称为殿试,亦称“廷试”,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殿试源于西汉时皇帝亲策贤良文学之士,始于武则天天授二年(690年)于洛阳殿前亲策贡举人,但尚未成定制。宋开宝八年(975年),太祖于讲武殿策试贡院合格举人,并颁定名次,自此始为常制。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将殿试后的进士分为五甲,三甲及一甲。明清考试时间在会试后一个月,本在三月,乾隆时改在四月。中试者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通称为“状元”,第二、三名称为“榜眼”及“探花”。二甲均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均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由谁创制拓展阅读

殿试由谁创制(古代文化常识备考要点)

古代文化常识备考要点

古代文化常识备考要点

一、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垂髫(tiáo):指幼童(又称“总角”)。   4.豆蔻:指女子13岁。

5.及笄(jī):指女子15岁。         6.加冠:指男子20岁(又“弱冠”)。

7.而立之年:指30岁。           8.不惑之年:指40岁。

9.知命之年:指50岁(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60岁。

11.古稀之年:指70岁。          12.耄耋(màodié)之年:指80~90岁。

13.期颐(yí)之年:100岁。

二、主要节日

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2.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元宵节”。

3.社日:祭祀土地神,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4.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吃寒食(介之推,又称“介子推”)。

5.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6.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屈原)。

7.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向织女星乞求巧智)(牛郎织女)。

8.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9.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0.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1.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2.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3.除夕:一年的最后一晚,除旧迎新。

三、纪年法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天 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 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①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等。

②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③每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所以每60年称为“一甲”。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康熙元年等。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春秋战国时使用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四、刑 罚

1.黥(qíng)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2.劓(yì)刑:割犯人鼻子。

3.笞(chī)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4.刖(yuè)刑:将犯人的脚砍掉(和氏璧,卞和)。

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犯生殖器(司马迁)。

6.大辟(pì):对犯人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7.膑(bìn,同“髌”)刑:剔去犯人的膝盖骨(孙膑)。

8.炮(páo)烙:将犯人烧烤死。后泛指用烧红的铁器烧烫犯人。

9.车裂:俗称“五马分尸”、“五牛分尸”,用绳索把犯人的头和四肢与车相连,用五马(或五牛)拉车,拉扯为六块(商鞅)。

10.汤镬(huò):也作“烹”,将犯人煮死。

11.腰斩:将犯人从腰部斩成两截之刑。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把犯人处死后暴尸街头。

五、官职的授、升、降、免、调、代

1.授官:除、拜。

2.升官:迁、擢。

3.降官:谪、左迁。

4.免官:罢、黜。

5.招聘:征、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徙。

8.代理官职:行、守。

9.暂代职务:署、权、假。

10.兼任官职:兼、领、判(以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兼任州郡官)。

11.大臣申请退休或申请辞职:乞骸骨。

12.官员退休、离职(不再任职,含不辞而别):致仕、致政、致事、休致。

六、六部职能

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工部:营造工程水利等。

七、地理及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多义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泛指中原地区。“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司马光《赤壁之战》)。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泛指中原地区。“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三国志》)。今为中国别称。

【九州】传说中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为中国别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秦居雍州,加其他八州即九州。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

【八荒】四面八方,指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鸿门宴》);“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山东】山的东面。“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所指地域也不尽相同。下面几句中的“山东”指崤山:“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汉书》);“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鸿门宴》);“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地区。“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三辅】西汉时指治理京畿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张衡传》)。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的名称,与县相当。唐代的道,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军】产生于五代后期的地方行政单位,宋时广泛设置,北宋初期为县级。如“火山军巡检”。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因山的南侧向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汉阴”指汉水南面;“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登泰山记》);“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八、汉代的察举与征辟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之意,又称荐举。由侯国、州郡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或“贤良”与“文学”分称)、茂才等。“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张衡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孝廉】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之意。实际上察举多被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民间名人到朝廷任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九、明、清科举制

科举制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考查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总 纲:

考试级别:童试(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取得功名: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1)【童生试】简称“童试”,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两次,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童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促织》),童子:童生,亦称儒童、文童,“操童子业”是说正准备参加童生试。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的考试,生员参加,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各省主考官由皇帝钦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中举即获得选官资格,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的贡院举行的国家级考试,在乡试的次年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清制称会试考中者为贡士,再经殿试赐出身,乃为进士。

(4)【殿试】由唐高宗创制,但唐时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策问,以定甲第。有时,皇帝委派大臣主管殿试,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称“状元”(殿元、鼎元),第二称“榜眼”,第三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唐代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状元。

(5)【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祭妹文》),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祭妹文》),“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6)【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第一名为元,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7)【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限定。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内容不得超出四书五经的范围,考生要模拟圣贤口气,传达圣贤思想,不得自由发挥。

十、学校称谓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十一、风俗礼仪

【寒食】寒食节,节日里禁烟火,吃寒食。在清明前一两天。相传,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途中,某日,饥寒难耐,大臣介子推悄悄割股烹而啖之。重耳做国君后,规定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以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曹刿论战》)。

【三牲】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也称鸡、鱼、猪为三牲;夏、商、周三代也指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20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内进行,父亲主持,由指定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他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配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男子20岁行冠礼,后世称20岁为“弱冠”。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不参加娱乐活动、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主要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位以待宾客称“虚左”。“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信陵君窃符救赵》),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有“虚左以待”一语。


以上就是关于殿试由谁创制(古代文化常识备考要点)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