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志南(这个和尚只留下一首短诗,却让自己的诗名流传千古)
今天关注常识网给各位分享绝句志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绝句志南和尚翻译及赏析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释志南《绝句》《绝句》作者:南宋释志南古...
绝句志南
今天关注常识网给各位分享绝句志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绝句志南和尚翻译及赏析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释志南《绝句》
《绝句》
作者:南宋释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释义:
停船上岸,我把带篷的小船,系在一棵参天古树的树荫下;拄着藜杖,走过东面的一座桥。
阳春三月正是杏花开放的季节,春天的细雨淅淅沥沥打湿了我的衣裳;春风拂面,带来杨柳清新的气息,暖暖的令人心旷神怡。
扩展资料:
《绝句》由南宋诗僧释志南,志南是他的法号,这首绝句,主要写诗人在春风细雨中独自一人拄杖春游。“杖藜扶我”是将藜杖拟人化,仿佛拐杖是自己的同有人,”桥东“这里的东有东风的意味,借指春天,”杏花雨”和“杨柳风”也都点名了季节,把一幅杏花开柳叶飘的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诗人一路欣赏着红桃红柳绿,在清新暖人的春风里拄杖前行,春雨沾湿了衣裳,好不惬意,到他想要归去的时候,乘上那系在树荫下的小船,顺着溪流回到寺院,全诗多用拟人、倒装的手法,且首尾呼应,可见作者文学造诣之高。
参考资料:关注常识网-绝句志南
绝句绝句志南和尚古诗
《绝句》 南宋-志南和尚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扩展资料:
《志南和尚》也以描写二月春景而闻名,这是最受欢迎的七首诗之一。
前两句写诗人的下落,后两句写诗人的春天的眼睛。前两句文笔优美,给人一种清幽的美感:斑驳的老木,潺潺的溪水,轻盈的舟,扭曲的杖,简朴的桥,毫无问题的老和尚,构成了一幅春天的图画。
一句“扶我过桥”,诗意地表达了禅宗对物我合一的崇拜。小桥东侧,杏花似烟,柳树似线,细雨似脆,微风似丝。蒙蒙的杏花雨,摸不着衣服又不湿,多么惬意;杨柳和风,吹在脸上的寒冷而不觉得寒冷,它们是多么体贴。
这清凉的春天,不就是禅宗所宣告的清凉的春天吗?这迷人的春色,正是诗人眼中迷人的禅意境界。在诗人的眼中,禅宗在古老的树木,在水中,在船上,头上的一根棍子,东部的桥上,心里的老和尚,杏花在雨中,柳树在风中,在凉爽的感觉,是湿的,明确的柔软,不冷,禅宗是春天,它是一切,这是护符,是这首诗!
诗有四种美德:一是理性的美德,二是意义的美德,三是思想的美德,四是自然的美德。障碍和实际的理解,高理性说。
出于偶然,太阳的意义是伟大的;写下微妙,如望着湖底,越想越高;不怪也不怪,剥落文人才子,知道其妙又不知道其妙,说天人高人一等。姜奎,宋·《白石道家诗》)没有理由,不说禅,但很有禅意,这首诗可以说是自然而美妙的!
(绝句)志南诗句
宋代志南的《绝句》全诗诗句如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白话文意思: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注释:
系(xì):联接。
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扩展资料
《绝句》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古木阴中系短篷”它告诉我们,作者是乘船出来春游的。而且这个地方有树有水,是个好去处。古木成荫,又乘带篷的船,暗示了春来天暖,并会有风雨。
“杖藜扶我过桥东”将杖拟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间的感情,这句写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虽然年纪老了,但游兴很浓。其实在乘船途中,他已经在欣赏春天美景了,现在又徒步游赏,可见春天景色的迷人。
上两句主要写春游经过,于春游兴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作者在后面进行了具体描述,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
“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
志南和尚的《绝句》
志南和尚的《绝句》全文为: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是南宋人,志南是他的法号。全诗描写了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见闻,抒发了诗人春游时愉悦轻快的心情。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老树的树荫下拴着小船,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
杏花时节的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吹拂着脸庞的微风已感觉不到寒意,嫩绿的柳条随风舞动,格外轻飏。
赏析
全诗前两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写诗人的行踪,主要写春游经过,于春游兴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么春光到底怎样美好呢?作者在后面进行了具体描述。尾二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写诗人眼中的春光,表现了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全诗抒发了诗人春游时愉悦轻快的心情。
绝句志南拓展阅读
这个和尚只留下一首短诗,却让自己的诗名流传千古
古代僧人中,有许多多才多艺之辈,他们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事,还涉猎诗文书画。比如唐代的怀素和尚,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尤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
再如苏东坡的好朋友佛印和尚,也是个机警聪慧之人。史称佛印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三岁能诵《论语》、诸家诗,五岁能诵诗三千首,长而精通五经,被称为神童。佛印和尚与苏东坡过从甚密,称为至交。两人应酬文字很多,多为人所传诵。
老黄今天要给你介绍的这位和尚,也是个充满才情之人,他就是志南和尚。志南是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他来的生平事迹史上并不过多记载。现代的人们之所以还能记起他,完全是因为他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题目都没有,被后人冠以《绝句》之名,收录于《宋诗纪事》才得以流传至今。
这首《绝句》大家都非常熟悉,其中的诗句还常为人引用,其诗曰: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是首状景抒情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在古木的树荫下拴着一只小船,我拄着藜干制的拐杖过了桥东。春天的天气时雨时晴,杏花开时的蒙蒙细雨落在身上,衣服欲湿未湿,柔和的杨柳春风吹在脸上一点儿也不觉得寒冷。
诗中的“短篷”指的是带篷的小船。“杖藜”是用藜做的拐杖,“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一下子就突出了人间温意。“杏花雨”暗示了时令,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杨柳风”与“杏花雨”同,也是暗示节令的——古人把应花期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这时的风就叫柳花风,或称杨柳风,在此可引申为春风。
志南的这首《绝句》受到不少人的热捧,宋人赵与《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苏轼也在《赠诗僧道通诗》中称赞他:“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即便是到了现在,“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还常常被人引用,可见其诗歌的生命力有多强大?
虽然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史上没有留下他更的作品与传说,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一生创作的诗文并不止《绝句》这一首,其他的作品是被时间的逝水给淹没了。但是,就凭着这短短的一首诗,诗僧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就让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就是关于绝句志南(这个和尚只留下一首短诗,却让自己的诗名流传千古)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