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只需5招治好孩子的拖延症)
今天关注常识网给各位分享拖延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拖延症背后的心理原因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拖延症的表现有哪些 拖延症的表现有哪些...
拖延症
今天关注常识网给各位分享拖延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拖延症背后的心理原因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拖延症的表现有哪些
拖延症的表现有哪些
导读:一个人认为自己5天之内可以做完一件事情,所以在离期限还有15天的时候一点不着急,直到最后只剩5天了才开始。想了解更多的心理资讯,请跟我来应届毕业生心理网吧。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人都认为自己是长期拖拉的人,其实对于他们来说拖拉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觉得它并不好,但是这种状态却总是会充满他们的生活。那么,拖延症的表现和特点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拖延症的形成:
一个人认为自己5天之内可以做完一件事情,所以在离期限还有15天的时候一点不着急,直到最后只剩5天了才开始。 这种紧迫感和焦虑往往促发人的斗志,会让自己觉得,自己只有在压力状态下才有做事情的状态。最后拿到成绩的时候,成绩往往不是很差,这样子就强化了自己最适合在deadline之前短期高压的状态下工作的心态,并且对以后的行为不断进行自我暗示。
拖延症的的表现:
1、百分之二十的人认为自己是长期拖拉的人。对他们来说拖拉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并不适应它。这种状态充满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不能按时付帐单,他们忘了买音乐会的门票,他们直到圣诞前一天才去买礼物……
2、拖拉并非不重要,虽然通常我们不把它当作一个严重问题。它其实是一个自我调节的深奥问题。通常我们都宽容别人拖拉的借口,这也是问题的根源。
3、拖拉并不是时间管理或者计划方面的问题。拖拉并不因个人对时间的估计能力而不同,虽然这些人会更乐观一些。法拉利教授强调说:“要一个拖拉的人做一个有计划的人,就像让一个长期消沉的人马上振奋起来一样。”
4、拖拉不是天生的。它是从周围的人学来的,但并不直接。它可能来自强权的.家教,拖拉甚至可能是一种反抗的形式。这种家庭环境下,朋友对拖拉者的宽容会助长这种习惯。
5、拖拉的饮酒者会有更高的酒精需求量。拖拉的人会喝的更多,这是自我调节有问题的表现。
6、拖拉的人对自己撒谎。比如“我更想明天做这件事”,或者“有压力我才能做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拖拉者的另一个谎言是时间压力会让他们更有创造力,其实这只是他们的感觉而已,他们是在挥霍时间。
7、拖拉的人不断找消遣的事儿,特别是自己不需要承诺什么。查看电子邮件就是绝佳的目标,这样的事情成为他们调节情绪(比如害怕失败)的一个途径。
8、拖拉并非一模一样。拖拉的人有不同的原因,例如法拉利教授前文定义的三种基本的拖拉者。
9、拖拉带来的损失巨大。健康是其中之一,研究表明拖拉的人更容易患病。拖拉也影响人的情绪,也会破坏团队协作。
10、拖拉会改变人的行为,但不会耗费多少精神力量。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念头就能马上改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高度规范的认知行为治疗来解决。
其中很具体的表现之一就是:严重的不守时!毫无时间时间概念,不把别人的时间当时间。
对行事拖拉的人进行劝诫就如同让抑郁症患者高兴起来那么困难。”法拉利教授认为,劝导对拖拉症患者来说作用微乎其微,关键还是要靠自己下定摆脱拖拉惯性的决心,这需要很大的精神动力才能完成。
以上就是拖延症的表现以及对生活的相关影响,得了拖延症并不可怕,我们应该认识到拖延症属于后天形成,是可以医治的,只要我们从点滴做起,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一定可以治愈。
;
拖延症的表现是什么
拖延症有哪些表现
1.拖延症的表现症状
缺乏自信
在工作或学习中遇到过困难的人,遇事就会产生逃避的心理,能躲一时算一时,长期以后就会产生拖拉的症状。
对自己撒谎
拖拉的人面对工作,会充满幻想,觉得“明天更适合做”或“等有压力会做更好”,如此不进行实际行动,白白浪费时间。
缺乏干劲
拖拉症患者对于工作或学习,没有积极主动的心理,觉得每天做这样的事情毫无意义,便会心生反感,做事能拖则拖。
怎样克服拖延症
1、撕掉自我标签:去你的拖延症,我可是个很棒很优秀的人
首先,请跟我一起撕掉拖延症的标签,这个标签啊,会害人的。
完不成工作项目的时候,你想着反正自己以前也经常拖延,除了被leader说几句也没啥,索性多一次也无所谓,于是任务再度被搁浅;读书计划难以坚持执行下来的时候,你想着反正都那么多周没读书了,这周不读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然后默默把应读书目挪到下周。
人的自我暗示的力量非常强大,一旦给自己设定拖延晚期的角色,做什么事情都会渡上拖延的影子。
请马上在内心大念十遍:我不知道拖延症是什么!我以前从未有过拖延症!我很棒很优秀,我应该马上解决这个问题!给自己一些鼓励,才有接下来战胜困难的动力。
2、树立价值感:完成了这些我有好多糖吃呢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行为以目的为导向,所有行为的首要目标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树立价值感,就是告诉自己完结任务的诱惑力。我们经常因为刷微博,看电视剧耽误了工作和学习,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要去哪,不明白就算完成了那些所谓的to-do list能为自己带来什么价值,没有方向也就没有了动力,也就带来后面的一拖再拖。
就拿我个人举例,工作的时候把升职加薪实现自我价值当作我消灭任务的价值,写文章的时候把抒情觅知音赚点稿费当作我熬夜码字的价值,有了这些可以憧憬的价值之后,自然而然有激情挨个清除路上那些拦路虎。
目标思维的建立,让你明白绞尽脑汁去做这些事情的意义。
3、有效计划:假大空滚开些啊喂
说拖延症不喜欢计划你问问自己你信吗?越拖延,越爱计划,为什么?因为计划不需要你解决实际问题啊!
拖延症做计划的方式是这样子的:
早睡晚起锻炼身体;多读一些书;学会做一些菜;多背英语单词
很完美是不是!毫无死角地把自己缺的都撩上了,好像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不再是梦想了呢,但这只能给予你一时的满足感,潜意识里面你压根不想去解决它,这些看似完美的计划实则是你对自己懒惰成癌的一种慰藉。
那么怎么列出自己的有效计划呢?
量化目标,积小灭大
目标太大往往难以吃下去,而且日后一旦到了该正式动工的时候看到那些抽象的任务就倍感头疼,那就试着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有规律,有操作性地加以解决。
例如我要学习好英语,制定一日计划的时候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每天7:00-8:00背诵80个单词,每天中午13:00-13:30听读一篇听力,每天晚上19:00-20:00练习两篇阅读理解,有空闲时间看看美剧,睡前回顾当天知识。
在一日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一周计划和月度计划,万事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方面,将难办复杂的事务切分成小任务有助于你慢慢消化理解,另一方面,当你潜意识里觉得那件事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之后,会更容易迈出实践的那一步。当你真正把这些小事儿都落到实处的`时候,相信离你成功也就不远了。
优先重要事项,给任务分级
有没有时候觉得嫌弃一件事太过麻烦了就不想去做?心里盘算着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再干掉那些烦人的任务,但是后来你便发现,过了deadline,你所谓那些的“重要任务”压根还没有开始执行。人都会有畏难情绪,但问题难办你能躲得了一时躲得过一世吗?
在你第一时间列出待办事项的时候,你应该试试给他们排个序。那些复杂的,你越是不想做的,统统首个消灭,完成了这些棘手的任务后,后面那些简单的就会更得心应手了。当然,如果你有要紧事首先考虑把它们做完,在此基础上建立先后待办次序。
全局回顾,增强成就感
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天的任务吧,还是感觉心里空空的,就像什么事情都没做一样,这时候你需要建立起个人的“升级打怪表”。比如下面这张:
今天完成了什么事情,一一列出,成就感顿时爆棚,同时,为了维持这种成就感,你会更努力地坚持下去。
4、快速启动:信奉完美主义然并卵
“眼看着自己今天的任务完不成了,今天做一点也等于白做,那还不如明天全力投入,好好执行。”
有些人会像上面那个例子一样把自己的拖延冠之“我有完美主义”这样的美号,可是这种完美主义真的然并卵,等到了“明天”,又发现后天做比较合适。做一件事情,如果你真的想以最完美的方式去解决它的话,就应该马上去做,做多次,在这个过程中去不断改善蜕变。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赛跑,你若一直在等待,只有被别人赶超的份,在工作和学习当中,你只有行动起来,才有达成目标的可能。所以无论如何,先让自己动起来,克服开始的困难之后,后面也会愈加容易进入状态。
5、构建奖罚机制:想不做?没那么简单!
构建奖罚机制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给自己的大脑增添仪式感。
一天工作下来,发现任务都完成了,效果还不错,那就给自己一些甜头吃吃呗!比如周末和朋友出去一起看个电影,逛逛街为自己添件新衣裳,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乐意接受这种“先苦后甜”的生活方式。
相反,如果你一天下来全部都在浪费时间,那么你可以小小地惩罚一下自己,例如今天的晚餐不准吃肉,今天也没有刷微博的权利,如果你容易违约的话,可以试着找个人相互监督。
6、换个环境:此地我拖延,自有留爷处
大部分的拖延是因为自己“活得太好了”,那些时间都处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状态下,提供方便你进行各种“犯罪”的可能性。所以,你一定要谨记一个原则:工作就是工作,与娱乐不可交融。拿手机百度查资料这样的话纯属放屁,我敢打赌你刷朋友圈的时间远远超过你检索知识的时间。
环境里面呢,又有三件东西是罪魁祸首:
手机。
一沾上手机便像是被黏住,各大APP不刷个遍不安心。其实吧,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你从1点刷到10点会找你的还是那几个人,不想找你的也不会主动联系你。而且手机那么大辐射,多对身体有害啊。忍不住怎么办呢?强行隔离!工作学习的时候关上机,占用你大多时间的APP归个类藏个隐秘的文件夹,如果怕有人电话联系你那就断网呗,总而言之,手机有毒,敬而远之。
床。
一看到床就想钻进暖暖和和的被子里,这时候又说出“把电脑带上床工作”这类的鬼话。然而上床没五分钟就想睡觉,正经事便抛到九霄云外了。所以,工作学习的时候千万远离床!
人。
这个“人”指的是工作学习的时候尽量选择安静的地方,想要一群人聚在一起严肃事,不可能的,而且往往导致效率奇低,做出来的东西,也漏洞百出。
拖延症有哪些类型 拖延症的6种类型
1、工作拖延症:每个人应该都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有时候工作做一半不想做就草草收场。可能当时觉得工作问题难以解决,太耗费时间和精力去做。有时候这样的问题会一直放着,每次看到这个问题感觉心里面很压抑。
2、苛刻拖延症:对任何事物总想达到最好最理想的状态。稍微有点缺点瑕疵就无法忍受。往往喜欢全部否定重新开始。这样不光浪费时间而且难以做好工作。在生活中也会不停为自己找麻烦。
3、瞎忙拖延症:现在有个现象就是很多人动不动说没有时间吃饭,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等等。可实际上忙了那么久也没有什么大的用处。一些比较重要的应该早日完成的也被遗忘。这些人看起来是很忙,可是创造的价值不比别人多。
4、学习拖延症:这个情况可能会导致很多后果,现在因为学习不再上学而出门在外的人比比皆是。简单讲不管在公司、家里还是学校自己想好好学习的时候,却觉得非常无聊乏味,没有任何兴趣。而且自己还有事要做以后再学。或者感觉问题比较难自己却知难而退。
5、被动拖延症:这种情况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尤其是家里。都想和人和睦相处,喜欢到处去帮助别人。导致自己的事情没有做完。到最后自己却成为了拖延别人的人。
6、侥幸拖延症:明知道那样做不好会出现问题,但是心存侥幸,认为不会碰巧倒霉在自己身上。这种侥幸心理是不行的。如果遇到大问题,比如疾病、工作等等抱着侥幸心理很有可能一发而不可收拾。
拖延症怎么治?
治疗拖延症的方法
一、改变认识
拖延与一些认知心理呈负相关,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如运用积极暗示、增加成功体验和放大优点等方法获取自信;改变完美主义,帮助拖延者分析完成任务带来的益处。
二、积极情绪和调节动机
可以通过适当休息,转移注意力,适当地放松娱乐等来转换心情,获得暂时的积极情绪,不能逃避现实,忽视长远利益和问题的根本解决。在动机方面,任务性质中的任务厌恶影响拖延,所以需要将厌恶的任务转换为喜欢的任务或附加一些奖励。
三、增强自我效能感
增强自我效能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拖延的发生。鼓励个体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积极监控自己的行为并评估干预期。
四、发挥群体的作用
群体氛围可以为成员提供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
扩展资料:
拖延症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因素
拖延者的拖延行为与完成任务所受的时间压力和来自外界的娱乐方面的诱惑有关。拖延者往往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尤其是娱乐方面的诱惑,从而导致了拖延行为。
二、任务特征
1、任务难度:任务的难易程度会影响个体拖延行为的发生,任务越复杂,人们越容易拖延,当个体认为某项任务超出自己的能力时,由于缺乏对成功的控制感,通常会采用拖延的方式推迟或逃避执行该项任务
2、奖惩时限:任务的奖惩时限也影响任务的完成。如果任奖赏及时,会减少任务完成时间的拖延。
3、任务的厌恶程度:对于可能带来令人乏味、产生挫败感和怨恨的任务,人们会首先选择回避,如果不能回避,就会尽可能地推迟面对。
拖延症拓展阅读
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只需5招治好孩子的拖延症
急性子的爸妈有了一个“拖延症”的孩子是什么感受,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是,打吧,心头肉舍不得。不打吧,会被气死!
而“拖延症”最显眼的特征就是:做什么事都很磨蹭、不着急。
比如:
写作业——刚坐下来写五分钟,就各种乱七八糟的要求。一会要喝水、一会肚子饿了、一会又要上厕所。原本半小时就能写完的作业,硬生生拖了一个多小时。
吃饭——吃一口玩一下,再来一口吵着看视频,一顿饭下来得催促十几遍。
出门——明明约定的时间快到了,一直催促孩子快点,还在那里慢腾腾的穿鞋,穿了半天去看,才刚把半只脚塞进去。
而正是因为上面这些情况的存在,部分家长嫌弃孩子吃饭慢,就亲自给孩子喂饭,不让孩子自己吃饭;嫌弃孩子穿鞋慢,就替孩子穿衣服、穿鞋;甚至少数父母还会帮孩子写作业、告诉孩子答案。
其实这种种行为,不是在帮孩子解决问题,反而害了他。
很多孩子恰恰因为父母的这些行为而失去高效率的学习与生活。
知乎上有非常多因为拖延而导致错过高薪工作、错失留学甚至文凭的人。而拖延的习惯是从小时候开始养成的。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人格教育》一书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
在孩子眼里,我的事情都有爸妈帮我做,我干嘛要那么着急做完,自然能拖就拖。
所以,要改掉孩子拖延的坏习惯,自然要对症下药,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开始。只有让孩子认识到,这些原本就是他该完成,任何人都没有义务去帮他做,他才能渐渐建立起个人责任感。
1. 别太勤快,把孩子的责任还给他们
俗话说“懒妈养出勤快孩”,这句话还是有点道理的。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是“孩子这些事情你都不用做,好好认真学习就行了。”更甚者将孩子的书包、作业都摆好,等孩子来写作业。
还记得之前的“东方神童”魏永康吗?4岁已经达到初中学生水平,13岁成为大学生,17岁成为中科院研究生,达成普通人一生的梦想。但是却被中科院中断课程,只因为其母亲只让他读书,三餐送到他嘴边,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导致魏永康成为一个生活白痴,吃饭都不能自理。
父母应该多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培养责任感。
比如购物时让孩子帮忙拿东西;让孩子独立照顾一株植物,告诉孩子多久浇一次水。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经常忘记,那么没有什么能比一盆枯萎的植物更能教会他什么叫做责任。
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关键在于父母的态度和自己的思考。
2. 鼓励+表扬,百试不爽的良方
国外某机构研究发现,对于3-4岁的小孩子,经常鼓励孩子解决问题,并在他独立完成后给予表扬,可以促进孩子责任感的培养。
比如:“你刚刚把自己的玩具给小弟弟玩,懂得分享这种美好的品质,小弟弟因为你的分享很开心,你做的很棒。”而不是简单的说:“真棒,妈妈为你骄傲。”这样带着个人感受的话语。
孩子通过家长具体的表扬,知道了自己哪方面做得好、为什么好。也就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心。
就是在这样一次次小小的“鼓励+表扬”中,孩子渐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
3. 布置任务+复盘,试错中的成长
国外那项研究同时还发现,对于5-6岁的孩子,给他们布置任务、从错误的行为中总结经验更能培养其责任感。比如,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
我很能体会很多妈妈的心情,不是舍不得孩子干活,而是让他们动手,后果可能很严重、我们可能更累。
但是,孩子的成长从来都是试错的过程,给他犯错的机会,告诉他正确的方式,慢慢地他就能够独挡一面。
4. 适当的惩罚,也是必须的手段
关爱孩子、给予孩子鼓励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给予孩子必要的惩罚。
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美国一个小学生因破坏性行为受到停乘校车一周的处罚,孩子只好每天步行上学。
有人问他的父母,“为什么不用家里的汽车送他去上学”,孩子的母亲坚决地说:“不,他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说“孩子犯错”是教育的良机,那么“适度惩罚”就是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的开始。
从适当的惩罚或者事情本身带来的可见后果,能直观深刻地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帮助他们养成对行为负责的习惯。
5. 民主的氛围,给孩子发言权
经常有父母对孩子说“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插嘴”,家里的大小事务也都由父母决定。其实很多大人的事小孩都是可从参与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大人一味地阻止他们发言,会导致孩子逐渐丧失主见。家长不妨多听听孩子的意见,说不定还能从他们的言论中获得一些启发。即便最后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勇敢地说出来,也会令孩子感到自己在家庭里是受尊重的。
研究发现,民主的父母有利于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而专制/独裁的父母不利于孩子责任感的培养。
爸妈在给孩子布置任务比如家务工作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先进行选择,这样年龄小一点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得到了优待,而青春期的孩子则会觉得大人是尊重他们。
当然,父母在生活中的表现,才是孩子最先获得的责任感体验。
一个对自身、家庭、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
我们要和孩子们一起努力,赶走拖延症,真真正正地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未来才能成大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以上就是关于拖延症(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只需5招治好孩子的拖延症)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