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歌罢掉头东全诗的意思(周总理19岁时写下一首七绝,展现出了凌云壮志,全诗气势无比豪迈)
今天关注常识网给各位分享大江歌罢掉头东全诗的意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大江歌罢掉头东全诗的意思简单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大江歌罢掉头东这首...
大江歌罢掉头东全诗的意思
今天关注常识网给各位分享大江歌罢掉头东全诗的意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大江歌罢掉头东全诗的意思简单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大江歌罢掉头东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大江歌罢掉头东》是周恩来1917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起句气势雄伟,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
大江歌罢掉头东
原文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释义:
唱诵气势豪迈的歌曲东渡求真,精研社会学科挽救国家危机。
面壁刻苦求学力求突破磨难艰苦,难酬蹈海之志,出洋寻求真理亦是英雄所举。
诗的意思
“大江歌罢掉头东”起句气势雄伟,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大江歌罢”指刚唱罢令人豪情四起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其词开篇即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句子。
“邃密群科济世穷”,说的是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
“面壁十年图破壁”,借达摩面壁修禅的故事反映出诗人刻苦钻研欲达到的境界和追求。西来的达摩禅师从长江之南一苇渡江到达嵩山少林寺,在山洞里面壁十年默默修禅,终于将印度佛教成功传入中国,成为禅宗初祖。
难酬蹈海亦英雄”,则表明他此次为了革命需要放弃留学的豪气。“难酬蹈海”即难酬蹈海之志的意思。
大江歌摆掉头东这句诗的意思
大江歌罢掉头东 ,这句诗的意思是: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
该句出自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原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译文:
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
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扩展资料:
《大江歌罢掉头东》创作背景:
1919年3月间,周恩来离开东京。临行前,他的好友,南开学校的同学张鸿浩等人设宴为其饯行。张鸿浩与周恩来在日本期间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和友谊,这时,他已经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好友即将分别,他请周恩来题诗留念。
周恩来欣然提笔,将他第一次东渡时所写"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抄赠。
《大江歌罢掉头东》作者简介: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周恩来毕业于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地,回国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曾参与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并指挥长征,西安事变中,他代表中共中央与中国国民党签订合约,共同对日作战。
自194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49年至1958年间兼任外交部部长。1952年7月12日,周恩来针对美国空军F-86喷气式战斗机8架,侵袭中国东北部安东领空,杀死杀伤和平居民49人之事发表声明,严重抗议美国飞机侵略中国领空挑衅行为。
1974年6月1日,病情日益加重的周恩来作了第一次大手术,从此住在305医院,直至1976年逝世。
参考资料来源:
关注常识网-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这首诗的意思?
《大江歌罢掉头东》是中国革命家、政治家周恩来于1917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译文:
唱罢豪放雄壮的歌曲毅然掉转身躯向东而去,这是为了精心研究科学来挽救国家的危亡。
面壁钻研十年希望能像破壁而飞的巨龙那样,即使理想难以实现投海而死也不失为英雄。
此诗充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力图“破壁而飞”的凌云壮志和献身救国事业的革命精神。全诗感情强烈,气势豪迈。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17年,周恩来从南开学校毕业后,告别亲友,东渡日本留学。一年后,周恩来决定返回祖国继续寻求革命道路,临行前夕,他挥笔写下这首热血沸腾、感奋人心的七言绝句。
这是青年周恩来高歌猛进、无私无畏、矢志革命的真情表达。这首诗也是周恩来诗歌中最为中国人民所熟知、敬仰的诗篇。
近人陈天华留学日本,为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1905年毅然投海自杀,以示警醒。周恩来在诗末使用“蹈海”一词,当与陈天华的事迹有关。
大江歌罢掉头东这首诗的意思
大江歌罢掉头东这首诗的意思是:唱罢豪放雄壮的歌曲毅然掉转身躯向东而去,这是为了精心研究科学来挽救国家的危亡。面壁钻研十年希望能像破壁而飞的巨龙那样,即使理想难以实现,投海而死也不失为英雄。此诗充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力图“破壁而飞”的凌云壮志和献身救国事业的精神。全诗感情强烈,气势豪迈。
《大江歌罢掉头东》是周总理于1917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内容为: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此诗起句气势雄伟,表达了青年总理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周总理把自己出国求学看作是对自己的淘洗磨炼,所以引用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典,并赋予了积极的含义。“掉头东”一词,是出自梁启超的诗。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曾写过一首长诗《去国行》,诗一开始即说:“呜呼!济艰乏力兮儒冠容容,佞头不斩兮侠剑无功。
最后两句又说:“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梁启超歌颂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并表达了自己要效仿明治志士的愿望。周总理东渡时的立志救国的抱负和向日本寻求真理的心情和梁启超有一定的近似之处,再加上他当时熟悉梁的著作,于是化用了梁启超诗句。
《大江歌罢调东头》这首诗的意思
释义:
唱诵气势豪迈的歌曲东渡求真,精研社会学科挽救国家危机。
面壁刻苦求学力求突破磨难艰苦,难酬蹈海之志,出洋寻求真理亦是英雄所举。
原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作者:周恩来
1、“大江歌罢掉头东”起句气势雄伟,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大江歌罢”指刚唱罢令人豪情四起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其词开篇即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句子。
周恩来此处用此典,一是表明其志向的豪迈,二也是为了照应东渡日本横跨大洋江海的经历。“掉头东”,掉指船桨,则表明义无反顾的抉择。
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曾有诗句曰:“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梁启超表达的是离开中国而到日本寻求真理的决心,周恩来此诗句反映的也正是他1917年东渡时立志救国的抱负。
2、“邃密群科济世穷”,说的是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
周恩来自中学始就具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他所处的时代也正是国内掀起“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呼声高涨时期,留学潮中的中国青年大多抱有到国外寻求先进思想、先进技术以报效国家、拯救中国的愿望。
故他在国内革命需要时可以放弃在日本的留学,又可以为了革命的需要于1920年到欧洲勤工俭学。
3、“面壁十年图破壁”,借达摩面壁修禅的故事反映出诗人刻苦钻研欲达到的境界和追求。西来的达摩禅师从长江之南一苇渡江到达嵩山少林寺,在山洞里面壁十年默默修禅,终于将印度佛教成功传入中国,成为禅宗初祖。
周恩来表示东渡留学也要有达摩面壁的精神,而且学成之后要达到如巨龙破壁腾飞的境地。“破壁”之说源自《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载的传说,说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一经他点出龙的眼睛,巨龙则破壁而出腾空飞去。
周恩来将“面壁”和“破壁”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在修辞手法上是一种艺术创造,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一种不同凡响的人生追求。
4、“难酬蹈海亦英雄”,则表明他此次为了革命需要放弃留学的豪气。“难酬蹈海”即难酬蹈海之志的意思。
“蹈海”可有两种理解,一是跳海殉身之意,如近人陈天华留学日本,为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毅然投海自杀,以示警醒;二是到了晚清时,出洋寻求真理亦称“蹈海”。此处我取第二意,恐更符合周恩来此诗的背景。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1917年,周恩来赴日留学前夕,时年19岁。
一九一九年九月,周恩来为了投身到祖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毅然放弃在日本学习的机会,决定回国。
周恩来日本回国前夕,他的同学好友张鸿浩等人为他饯行,请书赠留念。周恩来挥毫书赠了这首诗,并在诗后写有“右诗乃吾时所作”,“返国图他兴,整装待发,行别诸友”等字句。 这首诗的手迹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参考资料关注常识网-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这首诗诗意是什么?
这首诗出自近现代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无题》,诗意是:
在当时荒芜的中国已经找不到拯救未来和人民的方法,我只好东渡日本,在新世界学习各种新式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来发现拯救中国的道路。我像达摩祖师一样,面壁十年寒暑苦读,只为能够掌握真正的一身本领。即便我无法实现拯救民族的伟大理想,至少我也要成为这个时代英雄中群星闪耀之一。
在《无题》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具有多么重要的导向作用。正是这种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价值观,决定了周恩来革命的人生道路。
作者在雄壮的歌曲之中告别好友,决心向东渡海回国。他想在诸多的社会改造主义之中找到正确的那一个去改造危亡的中华民族。为了给民族找到正确的出路,他愿意付出一切。即便到头来壮志难酬,他仍然称得上是英雄。
周总理写下这首诗是在1917年,那时国内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他深受震动,依然决定回国,参加到这股洪流之中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释义:抱着为国家为正义而死的决心去奔赴国难,把死亡看得就像回家一样)”在民族利益面前,每个人都必须全力以赴。正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
首句“大江歌罢掉头东”,写出作者出国时的激动与豪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释义: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是啊,滚滚东去的大江大河,自古以来奔流不息。千百年中淘尽了天下多少的英雄志士啊!而今,年轻的周恩来神采奕奕,意气风发。
他满怀救国救民的理想,高声吟唱雄浑、悲壮的诗词,告别灾难深重的祖国,即将东渡扶桑。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讲“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中的“有我之境”,就是讲究诗中有“我”,情溢于诗。诗中有“我”,诗才有主宰;诗中有情,才不致味同嚼蜡。
周恩来此诗就善用此法,诗歌开篇,即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并巧设一疑:远离家邦,掉头不顾,究竟是为了什么?“邃密群科济世穷”,哦,原来是要努力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探寻拯救祖国于危亡之境、解人民于倒悬的真理啊。
穷,绝境。看来,周恩来东渡求学,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实现自己少年时代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原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近现代: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释义:
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扩展资料:
周总理的名句中,除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释义: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这句,其实周总理也有很多流传广泛的诗句。
比如这首《无题》,一样非常的豪迈霸气、斗志昂扬。那是在1919年三月,当时周恩来正在日本求学。五四运动和共产主义思想已经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势如烈火的传播开来。周恩来决定放下学业,回到祖国来实现拯救人民创造和平强大国家的理想。当他准备回国的时候,将上面这首诗送给了他的好朋友张鸿诰等人。
这首诗是一首气势雄强的壮美诗篇,表现了青年周恩来的凌云壮志和救国济世的巨大决心,通篇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豪迈之情,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关注常识网——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全诗的意思拓展阅读
周总理19岁时写下一首七绝,展现出了凌云壮志,全诗气势无比豪迈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周总理素来被视为一位“文武双全”的大才子。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周总理在南开大学求学,尚未毕业之时,就已经当上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记者,并通过撰写文章,成功发动、组织了天津地区的学生运动。
1920年,周总理曾经在天津的《新民意报》上,连载过一篇长达7万字的回忆录《检厅日录》。留学日本后,他学习的方向也是文科。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总理出版过文集,但是并没有像毛主席一样,留下大量的诗词歌赋。长于理性思维的周总理,一生中最出名的诗歌,还是他在19岁时写下的《大江歌罢掉头东》。
一、《大江歌罢掉头东》赏析
《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白话译文(仅供参考):
吟诵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毅然决定东渡日本。这些年来,为寻找济世良方,我也曾经深入地、细致地,遍研各门科学。在中国面壁十年,一直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现在,我要像南北朝那位画家笔下的飞龙一样,打破认知的壁垒,飞到域外去寻求真理。哪怕壮志难酬,像陈天华一样蹈海而死,也不失为一位真正的英雄。
苏轼写《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词激励着少年时代的周总理,一定要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哪怕是血荐轩辕也在所不惜。
“掉头东”在大部分的辞典里解释为:表示毅然决然地东渡日本。不过这里的“掉”字的解释,是有一些让人疑惑的。有人认为它是出自杜甫诗中“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但是,这句诗里的“掉头”是摇头的意思。周总理这首诗里,显然不能解释为“摇头”。于是又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错字,周总理本来写的是“棹”。棹是船浆的意思,这里引申为船。
按照这种理解,周总理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一开始人就在船上。他当时站在“棹”的东头,吟诵《念奴娇·赤壁怀古》,然后开始回溯过往,显得非常自然。
但是由于权威的词典和文献当中都写为“掉”,所以我们在此处只按照“掉”来理解。即作者是受到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启发后,才决定要东渡日本。
不过,苏轼的词作,只是激励周总理东渡求学的一个引子。那么,他东渡背后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诗的第二句中就解释了,是因为“邃密群科济世穷”。
周总理曾经深入钻研当时的社会科学,想要找到挽救国家的办法,可是一直找不到。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科学就叫“群学”,所以说是“群科”。
诗的第三句,周总理用了一个比喻,来形容自己十年以来的求知状态。他说,自己好像在面壁一样,独处一间密室,苦苦思索答案,而不能得。
“破壁”的典故,出自于《历代名画记》。说的是在南北朝的时候,著名画家张僧繇在一个寺庙的墙壁上画了一条龙,但是却没有画眼睛。
张僧繇说,只要一画上龙的眼睛,这条龙马上就会飞走。别的人都不信,于是他就点上了龙的眼睛,结果龙突然就腾云驾雾地飞走了。
“破壁”这个典故用到这里就是说,周总理应该是得到了某种提示,决心要打破这个壁垒,到外面去,睁开眼睛看看外面的世界,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但是,出去以后到底会怎么样?周总理也不知道,因此他在诗的最后才会说,就算是壮志难酬,就像陈天华一样投海而死,也是有价值的。
陈天华是近代民主革命家,他留学日本的时候,为唤起民众意识,就在日本投海自尽了,死前留下了《绝命书》。
二、“棹”还是“掉”
周总理这首诗,上个世纪70年代在香港的杂志上刊出来的时候,里面的“掉头东”,曾经印为了“棹头东”。
因为有学者认为,如果诗里写的是“掉头东”的话,诗意会显得非常费解。本来第一句就说“大江东去”了,为什么还要“掉”头向东?难道周总理一开始的时候,是背着江水站立的吗?
即使周总理当时是背向东方站立,也没有必要浪费笔墨,去刻画这种毫无意义的动作。至于有人认为,猛然“掉头”会显得态度坚决的看法,也不能被全部的学者接受。
据说,当初周总理写这首诗是为了自我激励。后来他的同学张鸿诰,请周总理给自己题字的时候,周总理才把这首诗给写出来了。
因为周总理是使用“行书”题字的,所以导致他笔下的“棹”字,看上去就更像是“掉”字了,于是产生了误会。“棹”的本义是指船桨,在这里代指“船”。
所以如果诗中写的是“棹头东”,那么诗的意思就成了:作者唱罢了苏轼的名词后,受到了启发,当即决定东渡。但是这种说法,并未得到主流的支持。
不过,即便是存在“掉”、“棹”的争议,但是周总理的这首诗,依然因为诗中展现出的志气与风骨,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一般长于理性思维的人,其实很难把诗写好。就像宋代的很多文人写诗一样,由于理性压制了情感,写诗总是偏向议论,不够抒情。
周总理参加革命以后,长期都负责处理复杂的事务,又指挥地下斗争。因此他理性思考的时间,非常非常多,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写感性的诗歌。
不过,这一首诗却不一样。因为这首诗确实写得文情并茂、无比豪迈,令人读来感到热血沸腾。
结语
普通人印象当中的周总理,总是温文尔雅、面带微笑。不过,周总理在南开求学的时候,曾经跟随八卦掌大师韩慕侠学过武功。所以,周总理是真正的文武全才。
如今,看到周总理在少年时代写的诗,更见识到了他血性、执着的一面。周总理19岁时,就立志为经世济国的理想而读书。后来远涉重洋,甚至立下“蹈海”的誓言,让人敬佩不已!
以上就是关于大江歌罢掉头东全诗的意思(周总理19岁时写下一首七绝,展现出了凌云壮志,全诗气势无比豪迈)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