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堂馒头放多少(中元节|七月十五不供仙)
仙堂馒头放多少要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是保家馒头要放十五个,摆放规矩是上下排放分三摞。出马仙用二十五馒头,分成五垛。供奉祖宗需要十个,分成两垛。此外,需要注意的是,...
红叶满山 “醉”美仙堂
仙堂馒头放多少
仙堂馒头放多少要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是保家馒头要放十五个,摆放规矩是上下排放分三摞。出马仙用二十五馒头,分成五垛。供奉祖宗需要十个,分成两垛。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供奉的馒头要完整,破皮缺馅要不得。供奉祖先的馒头要点红点,供奉仙家的馒头倒不必。
上供无外乎有三种:上大供、节日上供、平时上供。大供每年有两次,三月三,九月九,大供四荤五素——四荤:鸡、鱼、肉、蛋。五素:素食即可。初一十五节日供,人间节日也适合,与平时上供区别不大。平日供就是平时供,例如你要吃水果,随手尽心放一个。
上大供注意要点:
1、物品要熟的。
2、供鸡时要整只,保家堂鸡头向内搁,出马鸡头要向外。
3、供鱼多供鲤鱼,鱼头向里。
4、肉类以猪头肉为好,切成方块。
5、鸡蛋保家堂3枚,出马堂9枚。
节日上供注意要点:
1、节日水果供单数。
2、荤素搭配不宜偶数。
平日供注意要点:
1、荤的香尽撤下,素的不过3天,水最好天天换。
2、保家仙供三杯酒,出马仙五杯。保家馒头十五个,上下排放分三摞。
3、出马仙用二十五,分成五垛。
4、供奉祖宗为十个,分成两垛。
5、供奉祖先点红点,供奉仙家不用。
拓展阅读
中元节|七月十五不供仙
七月十五不供仙
任晋渝
80年代后的乡间,总有人用自行车驮着两个布袋在县城沿街叫卖,“大米来——小河的。”抑或“苦地的”。两个地方不远,都在河边沿。有水地,能种稻谷。平素就长好“庄户”。这庄户,一个是指女人。女人什么?水色好。不光白,还像扑了层水,嫩盈盈的。另一个就是指稻米,当然还有玉米、高粱。不过,那些,都不算,别处也能长。稻米却独家生意。这片乡野就认它家的。什么东北大米、四川大米,差别太大。
“大米来——小河的。”
若是换城里,都掏钱买卖。出了城却不行。没几个愿掏现钱的。都换。拿什么换,玉米、高粱、糜谷、豆子。为什么换,大米是细粮,细粮换粗粮能多换,回来该磨的磨,该剥的剥,再不济,粜了。一来,好糊嘴,多顶两顿,二来能调剂,天天细粮,怕不把,嗓子眼都吃细,肠子吃细,回头再不肯弄粗。庄户人家,不弄粗,那是个能行?
也换别的。
比如说,遇见了养鱼的,喊住,“几斤能换你一斤鱼?”
再比如,遇见了卖瓜果的,也商量,“几斤能换你一斤香瓜?”
什么针线葫芦、酱油醋……但凡需要的,都先想到个换。
不光大米,其他也一样。玉米换爆米花,高粱换猪肉。谁都觉知,换比杂花心头舒服。
“杂花”就是花钱。
城里人啥也杂花。没办法,就缺那二亩地。可打心眼里看不起农民。娶媳妇、上学、参加工作,啥也不问,就问啥户口。“啥,非农户。”自信满满,总觉是吃公家粮的,看不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就算娶了个农户,也觉得自家是个爷,得娘儿们供在炕头上。其实呢,浑身上下,除了那个本本,再无值钱。回头呢,还得那娘儿们种二亩地养活。
上学,也是牛气冲天。眼总是长额头上。其实呢,只能看见鼻子底下那屁大点地方。
参加工作,啊啊,都是非农户的事。临时工、协议工、合同工才关乎农民。
不过,也就凭这个,有可杂花的进项。不管干啥行当,都可按步就班,每月挣到二毛三分钱。娶媳妇、睡钢管床、吃馒头,想杂花就杂花。但终究不能全顾及,远不如庄户人家,院里种棵枣,到秋就能天天吃枣。院里种个苹果,到夏就能随便摘苹果。再不济,野地里,酸枣啊、野葡萄啊、马奶啊,随便抓。不像城里人,到点儿,只能抓瞎。
到点儿,是指初一、十五,过时节。
乡间不论啥户口,多供仙。啥仙?有玉皇,有观音,有财神爷,还有不知名姓的大仙。
怎么供?
一般是,在家寻个清静,箱柜上、案台边。有冲东,有冲西,啥缘由,一般不是风水,而是随自己舒服。干个啥?摆爷爷的像。爷爷就是仙,观音和财神最多。家里有病人的,就得供大仙。有讲究的,还弄个龛。还得上香。供销社、土产日杂都有得卖。供香就得有香炉。那会儿,用香炉的极少,都用罐头瓶或把易拉罐剪了上半截,里边装土、沙或小米。然后呢,还得点蜡。啥蜡?红蜡。有粗的,有细的,粗的有大脚趾那么粗,细的像筷子。都一包一包地卖,一般十根一包。粗的散,细的粘成两排。一点一对儿,双喜。母亲那会儿好买细的,供一次香,点一次蜡,正好是香完了,蜡也完了。就算不完,也损失不了多少。省得像粗的,点不完得好好存着,过个夏,不是弯了,就是流了,整个儿全拧,分不开。然后呢,一块儿点。
除了香烛,还得瓜果或糕点。
这些,庄户人好讲究,随便儿抓,家里有啥上啥,四时果蔬,实在没有,到野地里现摘。不一定是梨枣,如果没有,毛豆、玉米棒子也能上香案。当然,正赶巧,有赶毛驴来换的,就换上些。其实呢,香和蜡,也能换。那会儿乡里的供销社和土产日杂,大多能换给。城里人却没这方便,必须专门去杂花。除非有人送。
那会儿送,不像这会儿,多是礼。那会儿,一般是,亲人给亲人尝鲜。当然,也有朋友、晚辈。我父亲在文革时当过工宣队,在学校里驻扎,那边的学生便连他一块儿喊老师,有时候也会送来毛豆、黑枣、柿饼子啊什么的。母亲把能放的都藏在箱柜里,到日子,便上些盘,省却杂花。待供完,裹我们的腹。
不过,这时候很少。该杂花还得杂花。往往是,快到时间,就让我们专心听着,胡同里,屋后头。有呐喊的赶紧喊住。经常是隔着墙,隔着窗,隔着老远问。
“什么果?”
“红元帅(后来是红五星)。”
“好不好?”
“保你心满个溢溢的。”
然后是价钱,合适了便让到门口,两斤三斤买上些。不可能多买,钱要花到正经处。一般不买梨,虽然母亲最爱吃梨,但说,“梨就是分离,不好。”不知道,后来家中变故,是不是就应了这个验。也幸好,乡里是梨乡,笨梨、酥梨、香蕉梨,到秋上,比旁的瓜果要便宜许多,不时节的时候,母亲也会杂花些,换之我们,也会饱个口福。
不过,不是所有日子都能供仙,一个七月十五,一个十月初一。但凡这两天,人都不在屋里供,都跑十字街、大野地供去了。供谁,供逝去的亲人。
夜里,点烛,烧纸钱、烧瓜果、点心或馍。
河曲地方稀罕,七月十五放河灯。在黄河上放,成了庙会。
那感觉就像放生,放走了人的生,放留下的人的生。
许多年。阿弥陀佛。
以上就是关于仙堂馒头放多少(中元节|七月十五不供仙)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