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武士道是什么道? (武士道就是残暴杀戮野蛮的代名词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作为一种精神表征和信仰符号,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反映。日本人最追崇的便是武士道,武士道一直是日本武士的精神内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武士道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代名词,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害。 那么,武士道究竟是什么道?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日本武士道的古称……...
日本的武士道是什么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作为一种精神表征和信仰符号,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反映。日本人最追崇的便是武士道,武士道一直是日本武士的精神内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武士道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代名词,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害。
那么,武士道究竟是什么道?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日本武士道的古称为《叶隐》,是日本江户时代佐贺藩所传颂的武士修养书籍。“叶隐”是何意思?其原意便是如树木之树荫,树荫为主公庇护有“舍身奉公”之意。这本书最早由当时的藩士山本常朝传述,由田带陈基整理成书,书籍共11卷1200多节。书中分不同章节记录了这一时期藩邦武士的言行和事迹,还有一些藩主及其继承人的事迹。
转载或解者调情引用本文分响内容请注明来源于芝士回答
《叶隐》是一部奇葩的书,它所宣扬的理念与平常书籍背道而驰。全书的核心思想便是一个“死”字,对于一般人对生命的执着和渴求,武士道则持反对态度,认为人的一生只是虚妄,死亡才是新生的开始和走向真正人生的开端。
面所得间心比军位次式器,共白声斗织。
“不要命”是武士道的道德律,只有不要自己的命,从精神上获得优越才能够要敌人的命。为了培养这种“不要命”的精神,《叶隐》中记录里山本常朝一家训练武士的故事,武士5岁的时候就得学会杀狗,10岁时就得亲自斩杀一名死囚,14、5岁时便要带刀进行实战并成功斩首敌人。
书中一藩主为了培养儿子成为武士,让15岁的儿子接连斩杀了8名死囚,这一举动得到了藩主的赞许和肯定。而这种残忍行为,成为了后来日军“百人斩”的滥觞。
除了对别人的残忍和不要命,对待自己也是如此。死是武士道的最高追求,切腹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是武士道最忠义的表现。日军一直继承了这一陋习,为了培养日军的凶残本性,日本不仅从小培养孩子学习武士道,就连军校也经常举行切腹训练。
切腹训练当然用的不是真刀,而是木刀。切腹训练最为著名的是日军少将、旅顺大屠杀的元凶之一的大寺安纯。此人10岁练习“切腹”时,为了显示自己英勇,竟然将木刀猛力插入腹部,鲜血如注,差点要了他的命。日本安政天皇为此对他大加赞赏,下诏赏赐其为“英雄小武士”的称号。可见,这种残忍至极的行为被日军奉为荣誉,真是丧心病狂。
时力点变图她改需,界影持始。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武士道便是“忠君、节义和勇武”,实则不然。这是统治者对武士道残忍精神的掩饰,是用为国效力的美好谎言来掩盖赤裸裸的凶残本性,用国家的意志来毒害一批批无辜的青年,让这些人养成为统治者侵略战争的杀人工具。
就连《叶隐》时代的日本武士,也是打着武士道的幌子弑君夺权、父子相残,无所不用其极。例如,日本源氏家族的血亲相残,导致了正嗣的灭绝,德川家康听信了织田信长的话,杀死了亲生儿子德川信康等等。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为了激励更多的日本青年为侵略战争卖命,日本明治天皇甚至下诏要求日本青年尊崇武士道精神,为日本天皇及其帝国鸿运勇献生命。近代日本作家新渡户稻造用英文写了《武士道》一书,成为日本近代以来第一个向西方介绍武士道的人,新渡在书中极力为武士道正名、鼓吹,对其危害却只字不提。
日本的武士道传承于日本邪书《叶隐》,被历来的日本统治者将这种精神通过国家意志放大,培养起一批批凶残成性的杀人工具为侵略战争服务。
日本的武士道并非其传统精神,如果是。那么,日本战败,日本天皇作为武士道的倡导者,战败负有重大责任的决策者,最应该切腹自尽以告慰无数死去的生灵。这种精神也是《叶隐》一书中倡导的,而日本天皇还不如古代的藩王有自尽的勇气。
可见,所谓的武士道不过是一操控人心、蛊惑灵魂、培养杀人机器的工具。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这种邪书歪道与黄巾起义与义和团又有何区别?二战远东大审判未将武士道作为邪道审判(如纳粹一般)也不得不说是一个失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芝士回答立场。系作者授权芝士回答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