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故居的袁氏后人现状(方伯谦后人能与袁世凯后人比吗)
现在的袁寨已经没有那么多的袁氏后人了,只有袁启姝是目前惟一生活在袁寨的袁氏后人。袁启姝,73岁,其曾祖父是袁世凯的六弟。缺少守护人的袁氏故居经历百年风剥雨抽、人...
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袁世凯后人简介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袁氏故居的袁氏后人现状
现在的袁寨已经没有那么多的袁氏后人了,只有袁启姝是目前惟一生活在袁寨的袁氏后人。
袁启姝,73岁,其曾祖父是袁世凯的六弟。
缺少守护人的袁氏故居经历百年风剥雨抽、人为破坏、自然坍塌及人为的“现代改造”,保存的13座楼房正在逐年修缮。
2000年项城市委、市政府为使袁氏故居跃入 “华中旅游圈”,指示文物部门抓紧制定修建规划实施方案,为袁氏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根本保证。
近年来,袁氏旧居的旅游人次日渐增多,展览的文物也日渐增多,旅游价值也日益体现。
袁世凯之孙是举世闻名的大人物,身为美国人,却一生为中国奋斗
在近代史上,袁世凯是一位枭雄。清朝末年,大清王朝风雨飘摇,袁世凯掌握着北洋军一时间权势滔天,与皇帝无异。朝野之上,诸位大臣都十分忌惮袁世凯,毕竟在那个年代里,手握重兵才有话语权,后来太后慈禧与光绪皇帝相继离世,此时宣统皇帝继位。因为宣统皇帝年纪比较小,朝中大事交由摄政王载沣处理。后来摄政王知道袁世凯手握重兵,必将对朝廷造成威胁,于是就把袁世凯的所有职位都给撤了。殊不知北洋军只能由袁世凯领导,因为军中很多将领都只听袁世凯的号令。
袁世凯虽然不在朝廷做官,但是在自己家中设置了一个联络处,专门跟段祺瑞的人联系,掌握着北洋军的一切动向。后来为了镇压革命党,只好让袁世凯继续统帅北洋军,后来宣统皇帝退位,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帝制,在这件事上,袁世凯有功。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让众多人难以抑制心中的愤怒,袁世凯不顾众人的反对,在北京称帝了。后来他只做了两个多月的皇帝,便在人们的唾弃声中惊恐而死。其实关于袁世凯称帝,大多数人持批判的态度,他这样的行为是倒行逆施,不顺应 历史 的潮流最终走向灭亡。
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最想让他称帝,而袁克文则一直反对他称帝。为了让父亲称帝,袁克定想出了很多方法。当时袁世凯很喜欢看顺天日报,袁克定便打起了顺天日报的主意。袁世凯称帝前,他本人很想知道列强是什么样的态度,于是袁克定就在外面设立一个小的作坊,印制假的顺天日报,上面写满了列强想让袁世凯称帝的假新闻。袁世凯看见之后,更加深了他称帝的决心,而袁克文因为反对他称帝,受到了冷落。
袁世凯的后人中,袁家骝是最出众的那一位,其父正是袁克文。年幼的袁家骝和母亲一直在河南老家生活,因为远离京城,少了一些世俗纷争,在这样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更适合学习。袁家骝学习很认真,因为家境相对优越,袁家骝在父母的支持下前往英国留学。袁家骝去了英国之后,增长了见识,在英国留学结束之后,袁家骝为了深造又去了美国。后来袁家骝凭借着多年刻苦学习,在物理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还获得了博士学位。
后来袁家骝为了能继续从事研究,只好加入美国国籍。因为在顶尖的科学研究领域,美国对其他国家的人十分警惕,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入美国的国籍。在美国学习期间,袁家骝遇到了同在美国学习的吴健雄,两人在物理研究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两人在异国他乡相知相恋,后来两人结婚。袁家骝知道他虽然远在美国,最需要他的其实是祖国。于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两人决定回国探亲。中美关系改善了之后,袁家骝与夫人吴健雄一起坐飞机回国。这次袁家骝回国,周恩来知道消息之后,亲自迎接,接待规格很高。
虽然袁世凯称帝违背了 历史 的潮流,受到人民的批判,但是对于他的后人,应该区别对待。袁家骝先生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这种为国为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祖国的繁荣需要众多人一起努力,在当代亦是如此。
家世显赫却自己靠自己的努力成功
袁世凯孙女的财富人生
她曾是购物不花钱,出门有保镖的千金大**;“文革”抄家后,她被下放农村,成为劳动妇女;改革开放后,她靠买原始股起家,成了天津西餐厅的女老板。她为何要在花甲之年闯荡商海?她又经历了怎样的创业历程?她的成功仅仅是靠着她显赫的家世吗?让我们走进这个传奇的老人——至今仍在商场打拼的袁世凯84岁的孙女,去探寻她的商场不败秘诀和分享她的财富人生。
袁家倜是袁世凯目前在世的孙辈中年龄最大的。她精力旺盛,69岁开始下海经商,如今还在商海“打拼”。老人家皮肤细腻,看上去十分年轻,举手投足间,还留有旧时大家闺秀的味道。
袁家倜底气很足:“我现在很独立,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现在的生活让我很快乐。”袁家倜在天津做了24年的政协委员,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扶贫救灾,她总是冲在最前面,为天津的经济发展做了不少贡献。
谈起过往,袁家倜反而庆幸自己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大起大落。“这对我是极大的改造和历练。半个世纪的巨变反而救了我,刺激了我的求生欲,让我学会自力更生。
生存本领是一种能力
袁家倜是袁世凯四子袁克端之女,其母亲是天津最有名望的大盐商何仲瑾的女儿。
袁家倜童年时期,曾有过13年优越的生活。在她4岁时,被无子女的二姑妈过继到门下,来到了江南水乡无锡。“二姑妈家是一个新式家庭,二姑父曾留学美国,是中国较早接受实业救国思潮的民族工业家。他在无锡办有丝绸厂,是当地的首富。”袁家倜在二姑妈的教育下,开始学习英文,了解经营,并考取了上海中西女子高中。
在无锡的日子,是袁家倜最快乐的时光。然而,袁家倜17岁时,因二姑妈出国,她又被送回天津的家,回到死气沉沉的袁家。“家里人不让我上学,因为大学男女同校,他们在家里给我请了汉文先生。我念了4年古文,现在诗词歌赋,都还会一些。”
后来,袁家倜嫁给了当时天津民族工商界颇有名望的“元丰五金行”的老板丁先生。但不久,随着政策形势的变化,她的命运发生了逆转。
1956年开始公私合营,袁家的特权被取消了。而后来的“文革”,更让她感到了“真正的末路”。袁家倜接到最后通牒,全家到农村去接受改造。她当时已有三儿一女,大女儿已经在甘肃祁连山插队。她和丈夫带着三个儿子,一床铺盖,告别生活了几十年的小洋楼,来到天津西郊大寺王庄子。
农村对袁家倜和她的全家来说,遥远而陌生。荒凉的土地,坎坷的土路,低矮的土屋和呼叫的北风,让一家人不知所措。“没有吃的,只能把捏不拢的散窝窝头和着野菜吃。经过锻炼,40斤的土豆我背起来就走。”袁家倜突然发现,她的意志力竟如此坚强。
在农村时间久了,袁家倜开始动起脑筋:“那里生活非常贫穷,一天劳动下来,只有一个工分,而一个工分才1毛5分钱。我大胆向村里提出了开办五金小工厂的建议。”在农民们的支持下,袁家倜办起了当地第一个镀锌厂,她当工厂会计,丈夫当厂长。在他们的努力下,小工厂越来越红火,给农民们带来不少实惠。工厂开张的第一年,村里的工分就提高到8毛5分钱。袁家倜一家在农村干了整整8年。1973年,堂哥袁家骝受周恩来总理邀请回国。根据周总理的批示,袁世凯第三代后人逐渐恢复自由。1978年,袁家倜回到天津,住进了位于天津成都道40号的小洋楼。她百感交集,“8年的改造,我认识到什么?并不是钱的重要,而是一个人生存的本领,在什么状态下都能活,这是一种能力。”
用炒股赚的钱开西餐厅
在袁世凯的第三代中,有一人改变了整个家族的面貌,他便是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学家、美籍华人袁家骝,袁世凯二儿子袁克文之子。袁家骝曾获全美华人协会杰出成就奖,他的妻子吴健雄博士,是世界上首颗原子弹研制人员中唯一的女性,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这位堂哥,对袁家倜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1987年初,袁家倜来到了深圳。已经63岁的她,被这个地方深深吸引,在深圳一干就是6年。“我参与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度假村建设项目,成为深圳第一批创业者。”6年后,袁家倜在深圳买了一些原始股票,赚了70多万元。袁家倜印象很深:“当时深圳不让汇款,我就用大皮包把钱装着,带回了天津。”
一个老人,有70万元的养老金,晚年可以尽享天伦了。但袁家倜却决心要在天津再干一番事业。在袁家骝和吴健雄的建议下,她开了一家西餐厅。
“人家都说大餐厅火5年,小餐厅火3年,我的餐厅一下开了15年。”如今已年过八旬的袁家倜,还是老板,还在拼搏。“现在竞争很激烈,要想常盛不衰,大要关注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变化,研究西餐的发展,及时更新菜肴,小要管理各项账目和各类人员,检查厨房食品、卫生……”她分析了“苏易士”不垮的秘密,“特殊之处是没有外债。房产是我的,资金是我和儿子凑的,就我一个独号,不开分号。有多少大企业想和我合作,我都不。为什么,一变味就完了,开分店多是好,但只要一家出事了,说倒全部倒”。
越老越要争取经济独立
2003年,袁家骝去世后,将他和妻子的毕生积蓄,全部捐赠中国,这让袁家倜非常受触动。
“我照顾堂哥7年,他没给我一分钱遗产。他说,那样就把我害了。袁家活生生的例子太多了,花花公子都穷困潦倒,只会花钱不会挣钱,挥金如土。”
谈起自己的儿女,袁家倜说,“我不养闲人,因为我还在工作呢,从依靠家族到后期自己置办一草一木,我完全是自己拼出来的。儿女们也要自己奋斗,现在他们都有车有房,自食其力。”
袁家倜在天津蓟县先后共资助了20多个孩子,每批培养到小学毕业。现在,第二批已经培养到五年级了,每个孩子一年5000元。
采访时,袁家倜的小孙女跑来告诉奶奶,她大学毕业正准备出国深造,今天接到了中央团委和中组部消息,被选中去陕西做赈灾志愿者。袁家倜肯定地告诉孙女,“不出国,也要先去灾区!”
袁家倜把邓颖超在一次妇联会上的话作为座右铭:“女同志越老越要争取经济独立,越老越要争取政治地位。我现在体会很深,女人老了,要是没有地位,那就是被人遗忘的角落;要是没有经济基础,问儿女要钱,不是很可怜?女人半边天,我既有政治上的荣誉又有经济上的独立,我是双赢户了。”
方伯谦后人能与袁世凯后人比吗
不能,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在抗战期间,拒绝与日本占领军合作,生活陷入贫困。1949年后,在章士钊的安排下出任中央文史馆馆员。袁克定的长子袁家融曾留学美国,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地质学博士学位。袁世凯次子袁克文除擅长书法、作诗、填词、写文章是,昆曲名家,他的儿子袁家骝后来成了闻名世界的华人物理学家。方伯谦的后辈多是国军低级军官,大多战死,还有个侄子临阵逃脱
方尔谦的个人简介
方地山出生在扬州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才思敏捷。地山十四岁,弟泽山仅十一岁,兄弟俩参加府试,双双中榜,同入黉宫,传为美谈。父亲喜出望外,带兄弟俩过江游焦山,山上有尊四面佛,方丈见他俩年龄尚幼,谈吐不俗,有心试他们的才情,当即指着佛像口诵上联:
面面皆空佛;
地山不假思索,朗声应答:
高高在上人。
方丈合掌称奇,随即命小沙弥捧出笔砚,记下此联。地山也不推辞,略一沉吟,提笔便写:
面面皆空,佛也须有靠背;
高高在上,人到此要回头。
小地山此联,可谓意象超逸,出语不凡。 方地山少年并不得志,一直在外漂泊,1915年,他到天津主持《津报》笔政。因发表有关揭露日本侵略行径的文章,言辞犀利,语气峭拔,引起了袁世凯的注意。袁慕其才名,邀他到北京中南海总统府觐见。延聘他为儿子袁克文的家庭教师。方、袁两家遂成世交。后方女方庆根,嫁袁世凯之孙、袁克文之子袁家嘏,两家又成亲家。方女与袁世凯孙结婚时,方曾作一联:
两小无猜,一个古泉先下定;
万方多难,三杯淡酒便成婚。
表面上看,联语实事实写。上联谓两家子女从小亲近,订婚从简,仅相互交换一枚古币。下联谓当时国家多难,婚事便移风移俗,喝几杯淡酒成亲了事。但在平淡之中极见匠心。“两小无猜”、“万方多难”分别由李白、杜甫诗句化出,而贴切无痕。写“古泉”不写“古钱”,使对仗更工,且显示出双方的古雅。联语自然流畅,借贺婚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更表现了作者开明、进步的新思想。 方地山性喜诙谐,有一次,袁克文纳姨太太,邀友朋小聚,正当酒酣耳热之时,方地山即席书一联相赠:
欲夺天无工,便指星分光,都难乞借;
何曾地不爱,怕入山妙手,总是空回。
联前又戏题跋云:“寒云眷属第十一人于佩文,小名巧宝,余甚涎之“.
1916年,袁世凯在万众唾骂中病死,方地山失去了他最大的靠山。他撰联挽云:
诵琼楼风雨之时,南国皆知公有子;
忆便殿笑谈相对,北来未以我为臣。
此联写出了他和袁世凯的特殊关系,也表明他对袁世凯的隆遇深恩,萦绕在心,难释于怀。但绝不是不明是非大义。
反袁将领蔡锷去世后,他曾代小凤仙挽云蔡锷联:
不幸周郎成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联语将蔡比作赤壁之战时的周瑜、“风尘三侠”中的李靖,不仅用典精当,寓意深刻,而且也是对袁世凯倒行逆施、颠覆共和,危害国家和民族大业丑恶行径的一种认识与评判。
1931年3月,袁克文患猩红热,年甫四十即去世,地山悲恸欲绝,挥泪撰联:
谁识李峤真才子;
不见田畴古世雄。
李峤是初唐时期与王勃、杨炯齐名的风流才子,其品性高雅、才思敏捷,是后人所称道的文章宿耆;田畴是三国时期的隐逸高士,此人好读书,善击剑,适逢董卓之乱,他率宗族及附从数百人避入深山之中,躬耕养亲,百姓望风归顺,数年间聚至五千余家。这副挽联以李峤、田畴的典故设譬,仅用了寥寥十四个字,便将袁克文的处境、际遇与其秉赋、操守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及其给他本人所带来的内心冲突刻画得入木三分,且极富文采,实可谓是对这个出生于贵胄之家而又聪明绝顶风流才子的“盖棺论定”。
方尔谦与画家张大千性情相投,结成忘年交。1934年,大千赴朝鲜,友人为其饯行,方尔谦即席作嵌名联两副相赠:
世界山河两大;
平原道路几千。
八大到今真不死;
半千而后更何人。
第二副尤为工巧,借清代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和龚贤(号“半千”),联语巧嵌大千二字,不留痕迹.
方地山为人疏狂,尤喜狎妓携游,在他留下的联语中,有不少嵌名联是赠给青楼女子的,但在其调侃戏谑之中仍不失妙语天成,珠联璧合,且亦能寄情遣兴,写出真性情。如赠歌女妙玉联:
妙语解颐,若不可言应更好;
玉人留我,敢云且住便为佳。
又如赠歌女媛媛联:
女室女家,我视如传舍;
爰居爰处,人望若神仙。
又如::
来是空言,且借酒杯浇块垒;
喜而不寐,坐看明月照婵娟。(赠妓女来喜联)
马上琵琶千古恨;
掌中歌舞一身轻。(赠妓女马掌联)
杨柳岸晓风残月;
牡丹亭姹紫燕红。(赠妓月红)
第二联最为巧妙。上联用王昭君典故,下联用赵飞燕故事。“马掌”之名本来粗俗,未料经他匠心独运,竟“化腐朽为神奇”。
又有赠妓小楼联:
吹彻玉笙寒,休去倚栏,絮絮说东风昨夜;
生愁金漏转,偶来听雨,匆匆又深巷明朝。
表面上看,不见嵌名,细细读去,却是“明隐暗嵌”。上联化用南唐李璟词“小楼吹彻玉笙寒。”下联化用唐诗“小楼昨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皆隐去“小楼”二字。
步入晚年后的方地山寓居天津,以鬻文卖字为生,自署落款为“大方”。他才思敏捷,作联更多,所作的嵌名联往往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故十数年间名扬沽上,人们常以争获其联而为荣。其贺马文季、罗韵玲九月结婚联,公推名作:
玉骢马,少年场,白眉世家,一代文章传季子;
金叵罗,合欢酒,黄花门第,三秋韵事斗玲珑。
玉骢马,一种名马。白眉,马姓之典。出《三国志·马良传》:蜀汉马良,字季常,眉有白毛,才华出众,兄五人,皆以“常”字为名。乡谚云:“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金叵罗,酒杯名。马文季,桐城派古文家马其昶之子,有才名。罗韵玲,善艺菊。两人九月结婚,故曰:“黄花门第”、“三秋韵事”。此联切人、切事、切时、切景,韵味无穷。分联叙说中不知不觉嵌上新婚夫妇姓名,不露斧痕。作联作到这个份上,真可谓是空前绝后了。 方地山自青年时代起便不求仕进,不治生业,且又有钱便花,家无余帑,更兼恃才傲物、放荡不羁,而鬻字求售亦向无定例,以致老来落拓不堪,生计艰难,时常为衣食所虞。晚年曾写一副春联以记其哀:
埋愁无地,泪眼看天,叹事事都如昨日;
剪纸为花,抟泥作果,又匆匆过了一年。
读来不得不令人唏嘘感叹。但他始终安贫乐道,不改初衷,曾有自题联云:
捐四品官,无地皮可刮;
赁三间屋,以天足自娱。
又书联一副贴于自家门楣:
说破廊风雪甚么,不五鼎烹当五鼎食;
有醇酒妇人足矣,先天下乐后天下忧。
其生平操守,由此可略见一斑。
晚年方地山衣冠不整,须发常蓬,但有所请,则有约必应,因而常遭一些人的冷眼,但他从不曾折腰屈膝,以媚事权贵而邀赏。一次,一位朋友请客聚会吃海鲜,他应邀出席。酒至半酣,旁人早已备好笔砚,座中客人纷纷请他书写对联。有某名士一旁见了顿生妒意,讥诮他有辱斯文。他淡淡一笑,即席撰联写道:
安知凤凰不如我;
且食蛤蜊休问天。”
众人见了,忍俊不禁哑然失笑,弄得那人下不了台。 1936年12月14日,方地山在天津病逝,相传他病危之夕,医生上门应诊,劝他服药。他对医生笑道,我为君诵唐诗一句以为谢,即以手指满嘴胡须,吟道:“蓬门今始为君开。”医生大笑:先生真名士也。次日即逝。《北洋画报》挽曰:
联堪称圣,书已成家,沽上早知名,遗墨顿成和氏璧;
病已濒危,心犹念国,中原何日定,思君怕成放翁诗。
好了,关于“袁世凯后人简介”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袁世凯后人简介”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