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西征基本上带走了国家主力军队,为什么金国和西夏不趁机攻打他的国家?(说说中国历史上的三足鼎立都有哪些)
我们都知道成吉思汗率领蒙古主力从1218年开始发动对西方大国花剌子模的西征,灭掉花剌子模及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后,直到1224年,成吉思汗才完全回国,前后花了长达...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说说金国的历史”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成吉思汗西征基本上带走了国家主力军队,为什么金国和西夏不趁机攻打他的国家?
我们都知道成吉思汗率领蒙古主力从1218年开始发动对西方大国花剌子模的西征,灭掉花剌子模及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后,直到1224年,成吉思汗才完全回国,前后花了长达7年的时间。在这7年的时间里,金国和西夏为什么不趁蒙古国内空虚,主动进攻呢?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金国和西夏被蒙古打怕了,不敢发动进攻。先说金国。在蒙古大军西征之前,成吉思汗刚对金国发动了两轮猛烈的攻击。第一轮攻击,差不多占领了金国一半的土地,最后是金国割地赔款,还把岐国公主嫁给成吉思汗和亲,成吉思汗才撤军。成吉思汗撤军后,金国继位的皇帝金宣宗决定把都城南迁到开封。这一南迁的举动,就是他十分害怕成吉思汗的表现。再说说西夏国,成吉思汗先后对西夏一共发动了六次进攻,之前已经发动了三次,可以说,西夏对蒙古人已经相当畏惧。成吉思汗在西征前,下令让西夏派军参与西征。但是西夏没有答应。于是,成吉思汗又提兵,发动了对西夏的第四次进攻,攻打西夏京城中兴府,夏神宗吓得逃到西京灵州,留太子在应付。太子又赶紧派使者投降。成吉思汗因忙于西征,所以才撤军。可以说,当时无论西夏和金国,对蒙古都是万分的畏惧。
所以说即使成吉思汗西征基本上带走了国家主力军队,金国和西夏也不敢趁机攻打他的国家。
谁能跟我说说北宋南宋的历史?
南宋历史
[编辑本段]
在开封的北宋为金国所灭,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临安,史称南宋,赵构被推举为皇帝,史称宋高宗。
南宋与金国沿淮水—大散关为界。
公元1127年,金国从开封撤军,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1127)五月,赵构正式即位,是为宋高宗。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又继续大举南侵,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以加强对黄河以南地区的统治。南宋派出由岳飞、韩世忠、宗泽、刘光世、张浚等众多将领指挥抗金北伐,在黄河两岸曾经击溃伪齐军与金国的联军。
高宗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桧削去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岳云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南宋在宋孝宗、宋宁宗朝时比较安定。宋宁宗以后,国势日衰。
蒙古汗国灭金,金灭亡后,南宋所面临更强大的敌人——元朝。公元1271年,蒙古建国,国号为元,并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宋恭宗,后来,南宋光复势力陆秀夫、文天祥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宋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崖山海战失败后,走投无路的南宋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灭亡。
蒙古灭金时金国为啥往河南跑却不回东北老家?
导读:关于金国快灭亡的时候为何往河南跑不往被跑,我说说个人的理解。大概的原因有三个:第一:金国统治者不想回去。第二:金国统治者已经回不去了。第三:金国向南妄图消灭南宋进而鸠占鹊巢后建立南朝对抗蒙古。接下来我们来简单阐述一下这三点的详细情况。
构建金国的主体民族女真不堪忍受辽国的压榨愤而起兵。这支来自白山黑水的原始部落在完颜部的带领下居然如同无人之境迅速平定了庞大的辽国和北宋。从原始部落的境遇可能一把铁锅都是宝贝到忽然看到了这物质丰富中原的花花世界,女真的战斗力迅速下降。
从原始部落一举越过好几个社会形态迅速汉化为封建社会的女真,再也没有恢复像辽国那样对蒙古高原的统治。辽国的版图是东西长,所以耶律大石才能借助辽国西北招讨司的力量重建西辽。而金国是南北狭长,不但没有恢复对蒙古的统治反而在蒙古部落没有统一的时候被蒙古打的大败。畏惧蒙古侵略的女真居然修建了一条从东北向西南,从大兴安岭到张家口附近的长达上千公里的金长城。包含大兴安岭东麓、内蒙古高原、坝上草原地区,由主墙、护城壕、副壕、马面、烽燧、边堡、屯兵城组成,长度约1650公里长的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那时候蒙古还算是部落分散,还不是后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时候。都吓的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金国居然修建了长达上千公里的长城来防御蒙古。这军队的战斗力都下降到什么程度了。
金国被蒙古打上门来的时候不回老家,个人认为理由有三
第一、不想回去
古代大兴安岭地区地区,没有暖气、没有大量的城市,天寒地冻。如果一直生活在东北残酷的自然环境中也许也能坚持先来,但是经过几十年富庶、使奴唤婢的生活谁还想在回到那个严苛的环境中去啊。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以女真贵族做主的金国高层是绝不会回老家去的。
第二、回不去
想回都回不去,由第一张图所示:从金国老家版图脱胎的东辽、东夏已经建国。两家和崛起的蒙古已经完成了对金国老家的瓜分。并且东辽的耶律氏和蒙古都跟女真有世仇;而东夏的建立者蒲鲜万奴又是金国的叛将。所以无论哪个政权都不可能让金国痛快的回去。
第三、金国妄图向南攻灭南宋然后鸠占鹊巢后对峙蒙古
金国居然把南宋当做软柿子,想要向南灭掉南宋后鸠占鹊巢后在对抗蒙古。可他打错了算盘,南宋的韧性之强超出了想象。居然南宋和蒙古合兵先灭了金国。
小结:
金国的灭亡不能完全归罪于汉化,中原正统几百年的国祚多了去了。一个金国的灭亡怎么能完全是因为汉化的原因的。后期的金国即使和南宋一对一单挑,南宋都不会怕金国。所以说腐败过度的没有信念和战斗力支撑的金国无论逃到哪里都无法逃脱灭亡的下场。
说说中国历史上的三足鼎立都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的这三次三足鼎立的历史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今天小编就说说它们各自的历史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汉末三足鼎立
汉末三足鼎立的三个主角是魏蜀吴三国。在赤壁之战之前,北方的曹魏实力最强,东吴孙权次之,蜀汉刘备最弱,赤壁之战后,蜀汉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迅速强大起来,实力一度超过了吴国。然而,无论诸葛亮如何智慧,他也没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态势。最终,蜀汉率先被曹魏攻灭,东吴紧随之,三国也终于归了晋。
这段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个人物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诸葛亮还未出山就给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策略,此后刘备按此策略联合吴国在赤壁打败了曹操,从此,三分天下的局势正式形成。诸葛亮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可以说其非常智慧,而司马懿父子却最终灭亡了吴蜀两国,实现了统一,其功劳在三国历史上无人可比。
宋金蒙三国是宋末三足鼎立的主角。宋起于公元960年的太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后由北宋过渡到南宋。金在北宋时期迅速崛起并灭亡了北宋,之后与南宋分庭抗礼。就在宋金相互对峙时,更北边的蒙古也开始迅速崛起并开始一点点的蚕食金。最终,在宋蒙联合打击下,金最先灭亡,金亡后,宋也步入了其后尘,蒙古坐拥了天下。
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与南宋名将孟珙无疑是这段历史上最出色的将领。黄金家族东征西讨,灭亡了金宋并征服了欧洲部分,最终建立起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南宋名将孟珙是南宋历史上岳飞之后的又一不世名将,他联合蒙军,灭亡了金国,洗刷了靖康耻,臣子恨。金亡后,孟珙又积极的率军抵抗南下入侵的蒙古铁骑,由于孟珙的存在,蒙古亡宋的时间推迟了几十年。可以说,孟珙对宋金蒙三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明末三足鼎立
明朝、大顺军、清(后金)是明末三足鼎立的主角。虽然是一段三足鼎立的历史,其实更像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戏码,气数已尽的明朝亡于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而清则是那只黄雀,明亡后,它便一口就吞掉了李自成的大顺军而最终坐拥了天下。
若要论这段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个人,无疑是大顺军领袖李自成与吴三桂了。当初不少明朝将领都不把农民军放在眼里,结果农民军却越打越多并最终亡了大明,而这其中,李自成无疑是最重要的人物。再说说吴三桂,手握大明精锐关宁铁骑的吴三桂本是明臣,但他却为了一个小妾陈圆圆而怒发冲冠为红颜,主动放弃山海关并与清联合起来灭了李自成,李自成一亡,本想与清划城而治的他便成了别人砧板上的鱼肉。试想,若吴三桂紧守战略要地山海关,那么历史定会重新改写吧。
这三段三足鼎立的历史虽然处于不同时期,但它们也有相同点,而这唯一的相同点便是北方政权打败南方政权而最终统一了天下。
那么,这三段历史又有哪些不同点呢?
联盟方式不同
汉末三足鼎立的联盟方式是弱小的吴蜀联合来抗衡强大的曹魏;宋末三足鼎立则是最强大的蒙古与最弱小的宋联盟灭了金,当然,金亡后,宋亡也就无可避免了;明末三足鼎立则未出现联盟的历史,都是各自为战,只不过明朝同时面对了两个敌人。
统一天下的政权的国力对比不同
汉末三足鼎立中的魏国实力最强,其凭借着强大的国力最终统一了天下;宋末的三足鼎立,则是国力次之的蒙古灭亡了宋金两国;明末三足鼎立时,清的国力可以说是最弱的,无论是其总体人口数量还是军队数量,都远不及明朝和大顺军,但它最终却坐拥了天下。
“亡”的性质不同
汉末三足鼎立,魏蜀吴三国是三个不同的政权,因此,吴蜀是亡了政权;宋末三足鼎立,宋金皆是亡了国;明末三足鼎立,明顺亡了天下。
南宋两次北伐,为何中原百姓没有帮助,协助金国攻打南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金国占据中原的过程,就如同后来的日本鬼子,总而言之,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再总而言之,中原的百姓都是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欧冠,日夜盼着南宋的北伐大军过来解救他们。?
换句话说,只要南宋的北伐大军一到,中原人民就会都拿着美酒牛肉来欢迎,甚至帮助他们一起打金国鬼子。但其实,这不过是南宋方面史书的政治宣称而而已,再金国征服中原的整个过程,显然是充满了各种政治攻势。?
这一套流程,简单点来说,就是启动各种舆论造势,不断告诉中原的百姓,大宋皇帝昏晕残暴,大宋官员贪污腐败,在他们的统治下,你们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在,我们大金国是特意来来解救你们,总而言之,开城门,迎金军,金军来了不纳粮。?
当然,金国并不是口头上说说,他们的军队在出征前,大金皇帝也会反复告诫各级将领:遇到敢抵抗大金军队的,自然一律格杀勿论,但是有人敢不顾大金国征服天下的战略,为了自己私利,就随便烧杀抢劫的,也一律严惩不贷。?
所以,从金国的宣传上来看,那也是要解放大宋人民于水火之中,所以走到哪里,也得表现出王者之师的样子。当然,金国的真正目的,那是放长线钓大鱼。
因为,只要中原地区给征服,以后就可以躺在家里当公仆,到时子孙后代都享福。 相反,如果真奉行抢光、杀光和烧光的政策,那不是饮鸠止渴吗?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益,而放弃后面无尽的长远利益,实在得不偿失?更何况,弄得大宋人民都起来反抗,那损失就更大。?
从这层意义上说,金国统治下的中原,和北宋统治下的中原,本质不会有任何区别。所以对于广大百姓来说,不管是金国统治还是北宋统治,他们都是干种地和交税的事情,既然如此,那他们管你狼吃狈还是狈吃狼。?
当时,在南宋进行北伐时,中原已经被金国统治近七八年,说句不好听的,当地的百姓早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而且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生活,谁愿意再打战?所以从内心里,当地的百姓并不愿意看到南宋军队又跑到北方来打战,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又要经历战乱之苦。
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军政长官,豪强大户,都曾有过亲金的历史,因为他们毕竟在金国统治下存在了七八年。如果大宋收复了中原了,中原地区的军政长官、豪强大户,都多多少少都有汉奸的嫌疑,可能会受到大宋各种形式的打压。
所以基于他们这群人的利益,显然不希望南宋政府收复这片土地,否则他们将来搞不好会被清算。也正因为此,在宋金开战时,这些人的政治可靠性,那是非常差劲的。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北伐那是需要巨大的钱粮支持,一旦北伐开始,又是多收税,又是多征丁,尤其是当南宋的北伐军进入中原地区后,应该如何解决后勤问题呢?
如果从江南运粮过来,恐怕北伐还没有什么结果,大后方就会乱了套。想当年,宋徽宗收复幽云后,就是这种结果,因为帝国收复了大片国土,老百姓什么现实利益也没有见到,就是看到多了一大笔沉重的赋税。于是,一时间叛乱遍地都是。
而且,江南距离中原路途遥远,一时间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如果仅靠江南来供给北伐军的后勤,显然是支持不起军队长时间作战。在这种背景下,北伐军就免不了只能就地取粮,要求当地百姓交钱交粮交壮丁。
这样一来,当地百姓还会积极拥戴南宋的北伐吗?因为,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吗?总而言之,南方军队过来解放我们,见面就是为了北伐大业,让大家勒紧裤腰带,把家里的余粮都献出来,你说当地老百姓真会欢迎他们吗?
事实上,当时南宋军队在中原地区的群众基础非常糟糕,对此我们只需要看一件事,那就是刘琦在打顺昌大捷时,都不敢让顺昌本地军民参与战斗,因为害怕当地军民背后打黑枪。更主要的是,在开战前,为坚壁清野,刘琦把顺昌城外几千户民房都烧毁了,更拆当地人房屋的门板做工事。
面对这种内容,如果你事生活在顺昌的百姓,会怎么看待来解放自己的宋军?恐怕拿刀砍他们的心都有了吧!也正因为此,南宋的二次北伐,中原百姓不仅没有帮助,而且还协助金国攻打南宋,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南宋才是侵略者。
为何成吉思汗放弃了金国,而是前往攻打中亚的花剌子模呢?
因为成吉思汗当时觉得金国是一个看似弱小实则强大的国家,而花剌子模则是一个看似强大实则弱小的国家,而且先拿下花剌子模对成吉思汗下一步攻打金国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成吉思汗才会放弃了金国,而是前往攻打中亚的花剌子模了。我们先说说为何成吉思汗觉得金国很强大这一点。
首先,金国的防守非常强。虽然金国迁都南方,但是迁到了潼关和黄河以南。这样一来,金国就有了黄河和潼关镇这两道天然屏障,蒙古军队是很难突破的。
第二,蒙古军队缺乏水军和攻城武器。如果你想横渡黄河,你就必须得有一支水军。蒙古人在之前进攻金国时,花了太长时间都没能攻入城中,原因就是蒙古人的攻城能力太差了。基于以上两点,成吉思汗才会考虑暂时对金国停止进攻,那接下来我们再说说为什么花剌子模很弱小。
首先,花剌子模是一个新的国家。此外,它与辽西及周边伊斯兰国家,特别是与伊斯兰教领袖哈里发有着深刻的矛盾,国内统治也不稳定。第二,花剌子模整个国家的战斗力十分有限。它的崛起主要是由于推翻了西辽王朝,但实际上它并没有太多的战争经验。第三,它的地理位置与金国不同,攻打它不需要强大的攻城武器和水军。
最后,我们再说说成吉思汗先攻打花剌子模,对他日后拿下金国有什么帮助。
首先,拿下花剌子模后,成吉思汗就可以获得大量的食物和药品,为进攻金国提供后勤支持。第二,可以得到攻击城墙的武器。花剌子模拥有大量能制造非常强大的攻城武器的熟练工匠。著名的?回回炮?就是从花剌子模这里出来的。所以,基于上述考虑,成吉思汗才会选择先放弃攻打金国,而是先攻打花剌子模。
金和南宋到底哪个是正统王朝?是否是阻碍国家统一呢?
坦白说,所有的王朝所谓的?正统?其实都是自己诠释的。在他们没有取得天下之前,在前代王朝眼中,都是叛上作乱的乱臣贼子,哪里存在什么正统性。
南宋与金国之间,除去民族矛盾的问题,实质上也是两个政权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底盘,从天然的法理上来讲,大家半斤八两。
但是,弱不代表就天然应该被消灭,再说,南宋也不一定真的弱,起码抵抗了上百年,最后还熬死了金国,跟蒙古抗衡了半个世纪,这已经不算弱了,只是进取不足而已。
金,宋之间,真要论一个正统的话,笔者倾向于南宋。南宋继承于北宋,北宋虽然也没有统一传统的汉地江山,但并不代表这个朝廷就代表了不了汉人。
在传统概念里面,以汉人为主,或者直接点说主要统治阶层是汉人的政权,才是正统王朝,毕竟这片区域的文化文明缔造者是汉人,金人崛起于白山黑水之中,在割完一茬又一茬的北方游牧部落世界,女真是个萌新,没有什么历史传承,也没有什么文化基因,它的强盛是建立在之前强大的契丹倒下的基础上,而它的繁荣是依靠军事掠夺来实现的,单纯就制度设计而言,他们缺乏统治帝国的底蕴和实力,所以金国的强盛没有延展性,昙花一现,很快就暗淡了下去。
这样的政权,像极了五胡十六国,只是金人的运气比较好,在北方他的敌人只有契丹,蒙古,而蒙古还很弱小,不足以撼动金人。
说南宋是正统王朝,是因为其文化的延续性,它传承的是自先秦以来的华夏文化,倘若说金国是正统,那么半奴隶半封建,半游牧半农耕的金人王朝,是不能够代表这片土地上的主要文化的,毕竟南方人口基数是北方的好多倍。
说完这个,再来说说法理依据这个问题。
在封建时代,是不存在什么法理依据的,这种说法都是现代人强加给古人的。古代社会讲的就是一个弱肉强食,强者为尊。大家也不讲究谁占了谁的家,谁的土地,反正都是凭实力抢来的,有本事反抢回去就好了。
抢来了,要能好好经营下去才是正理。金人前期很猛,强了北宋大片土地,就差那么一点,就征服了整个宋朝,可问题是金国的统治根基不稳,比起辽国对北方的统治还要落后,而金国上层堕落腐化太快,三代人不到,战斗力就不行了。
它们战斗力全胜时期,大致上也就维持了二十几年的样子,之后与南宋就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随着金人制度趋于汉化后,游牧民族式的战争方式(不怎么依赖补给线,都是靠抢)已经被淘汰,然而北方的经济体量又不能够支撑金国大举灭宋,所以南北对峙也就出现了。
统一,讲的是斗争,里面利益攸关,不是说大家高举民族大义的旗帜,放弃自己的家产,心甘情愿去给人家做奴隶,做下等人,就是最爱国的举动。
何况,不要用现代国际的概念去要求古人,古人心目中的家国概念,跟今天的我们所理解的是不一样的。
最后,岳飞虽然能打,但并不是南宋跟金国形成南北对峙的主要原因,对抗金国的南宋将领还有好几个,不能因为一个岳飞,就忽略了其他人。
宋朝历史~!
宋朝(960年—1279年)
分为两个阶段:北宋(960~1127) 和南宋(1127~1279)
国号释义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即位,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宋”,定都汴梁(今开封),靖康年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徽宗第九子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
北宋历史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朝开国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虽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不敌北方邻国,先于1127年使徽、钦二帝受金人掳去,迫使宋室南迁。到1279年宋朝又在崖山海战中亡于蒙元。但相对而言,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之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也颇有人在。
立国之初
[编辑本段]
宋太祖赵匡胤
宋朝开国皇帝是赵匡胤,庙号太祖。他本来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由于战功卓著,成为了后周世宗的左膀右臂。世宗死后,继位的恭帝年幼,赵匡胤于是有了称帝的野心。显德七年春节,赵匡胤的党羽制造辽国进攻的假情报,当时的宰相范质急令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正月初三,赵匡胤抵达陈桥驿,当日夜里他酣睡之时,被手下黄袍加身,三呼万岁,拥戴为天子。后周官僚得知后已知无力回天,只得面对现实。周恭帝被迫逊位。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与开宝二年(969年)十月,宋太祖前后两次“杯酒释兵权”,将手握重兵的将军与地方官吏的武将军权予以剥夺,委以虚职,并改以文官带军,将军权与财政大权全部集中到中央。宋朝因此得以免于出现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这也导致地方资源狭少,最终让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败。
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祖所面临的另外一项事业就是统一全国。赵匡胤在与赵普雪夜商讨后,决定以先南后北为统一全国之步骤。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太祖一心希望统一全国,还设立封桩库来储蓄钱财布匹,希望日后能够从辽朝手中赎买燕云十六州。开宝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进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其弟赵光义忙于即位,全国统一事业暂告停止。宋太祖弟赵光义即位,庙号太宗。太宗稳固统治地位后,继续国家统一事业,先是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及吴越钱氏归降,其后再灭亡北汉。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太宗不顾大臣反对,趁灭亡北汉的余威,从太原出发进行北伐。起初一度收复易州和涿州。太宗志得意满,下令进攻燕京。结果在高粱河遭遇惨败。此役之后,宋朝的战略便转为被动。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再次北伐,结果又败,著名的大将杨业也在此役中阵亡。之后宋朝在对党项的战争中也多失败,四川又爆发民变。太宗的施政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太宗本人附庸风雅,喜好诗赋,政府也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重教之风因此而开。太宗还喜好书法,善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尤其是飞白体。连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上的字也是太宗亲题。
太宗即位之事颇有疑云,是为“烛影斧声”事件,民间也一直传说赵匡胤是被赵光义害死的。为确保政权的合法性,赵光义抛出其母杜太后遗命之说,即“金匮之盟”。金匮之盟起源于杜太后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杜太后称要赵匡胤死后先传光义,再传光美(后改名为廷美),再传德昭(赵匡胤长子)。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虽然有金匮之盟的说法,但是太宗却先后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和德芳,又贬黜廷美到房州,两年后廷美就死于谪所。太宗长子元佐也因为同情廷美而被废,另一子元僖暴死,最后襄王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太宗驾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继恩等企图立元佐为帝。幸亏宰相吕端处置得当,赵恒才顺利即位,庙号真宗。宋朝也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步入盛世
[编辑本段]
宋真宗赵恒
太宗死后,真宗赵恒接替即位。真宗奉行太宗末年的黄老政治,无所作为。自从雍熙北伐之后,辽朝就经常在宋辽交界处抢劫杀掠,到景德元年(1004年)终于演变成大规模侵宋战争。宰相寇准力主抗战,结果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与辽军相持在澶州城下,辽军被迫求和。经过几番交涉,两国议和成功。和约主要内容是:宋每年给辽绢廿万匹,银十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史称该和约为“澶渊之盟”。
后来,寇准渐渐失宠,最终被罢相。真宗开始信用一佞臣王钦若。王钦若擅长逢迎,深知真宗希望营造天下太平的氛围,于是极力鼓吹真宗封禅。王钦若本人也与另外一位宰相王旦联手,在各地制造很多“祥瑞”之象,深得真宗之意。结果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先后三次封禅。这严重损耗了民力。
真宗与皇后刘氏无子。一次真宗偶尔临幸刘氏的一名侍女李氏,结果李氏与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产下一子(赵受益),也就是后来的仁宗。后来刘氏与另外一名嫔妃杨氏共同抚养这名孩子。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真宗正式封赵受益为太子,并改名为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廿日,真宗驾崩。太子赵祯即位,刘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在仁宗成年前代理军国大事。从此开始了刘太后十六年的垂帘听政时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仁宗执政早期一直处在刘氏的阴影之下,直到刘氏死后他才得以施展抱负。仁宗皇后虽是曹氏,但他一直特别宠爱一名张贵妃。但张氏出身低贱,一直未能成为皇后。皇佑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张氏去世。仁宗竟以皇后之礼处理丧事,并追封为温成皇后,结果出现的一生一死两皇后,可谓旷古未见。
西夏李元昊于大庆三年(1038年)称帝后,宋夏之间爆发了数年的战争,宋军屡战屡败,导致了重熙增币。尔后仁宗任用范仲淹、吕夷简、富弼、包拯、韩琦等能臣推行庆历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国家进入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但是一些守旧派人物指称这些改革派官吏拉帮结伙,互相吹捧,是朋党。由于仁宗一向最厌恶结党营私,这些官僚后来多被贬为地方官。短暂的庆历新政就此结束。在边疆上,仁宗任用大将狄青,先后弭平了南蛮侬智高的叛乱和西夏的挑衅。
仁宗死后,接替即位的是英宗赵曙。他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之孙。嘉佑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太子。英宗多病,最初朝政都由曹太后掌管。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后,英宗才开始亲政。但是英宗亲政半个月后就爆发了濮议事件,这场争论长达十八个月。时间起因是宰相韩琦提请讨论关于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朝中因此分成两个派别,一派认为应称英宗生父濮王为皇伯,另外一派则认为应该称为皇考。最终曹太后下旨,称英宗之父为皇考。才平息了这场争论。但总体来说,英宗还是一位有为的君主。他继续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胆挖掘新人。英宗也非常重视书籍的编修,《资治通鉴》的写作就是英宗所提出发起的。
熙宁变法与新旧党争
[编辑本段]
有“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当开元天宝时”之叹的王安石英宗死后,他的长子神宗赵顼即位。神宗在位期间,宋朝初期制订的制度已经产生诸多流弊,民生状况开始倒退,而边境上辽和夏又虎视眈眈。神宗因此锐意改革。神宗启用著名改革派名臣王安石进行朝政改革,将其任命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输、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马、方田均税等。但是,新法的实行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对新法强烈反弹。加上全国天灾不断,神宗的新法实行的决心也有所动摇。熙宁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一名名叫郑侠的官员向神宗上呈一幅流民图,图中景象惨不忍睹,神宗因此受到极大震撼。第二天神宗就下令暂罢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项法令。尽管这些法令不久之后得到恢复,但神宗与王安石之间已经开始不信任。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后来变法派中的官员吕惠卿肆意妄为。王安石因此回京复职,但是他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坚决阻挠。熙宁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长子去世,王安石借机坚决求退,神宗于十月再次罢免王安石的相位,此后王安石便不问世事。
尽管后人对熙宁新法的评价非常两极,但无庸质疑,新法的推行效果远不如王安石预想。新法的实行虽然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耕地面积,但是却严重增加了平民的负担。熙宁新法在军事上的改革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军队战斗力无明显改善。加上王安石操之过急,将需要很长时间社会演进才能完成的十余项改革在短短数年内全盘推行,使变法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而且,新法实施到了后期,条文与执行效果相差越来越大,一些措施从利民变成扰民。新法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也是最后失去民心的原因,变法派中如吕惠卿、曾布、李定和蔡京等都是人品相当有争议的人物。有的更被视为小人。对于这次改革,以“大历史”著称的史学家黄仁宇评论这次变法:“早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概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王安石被罢后,神宗继续改革事业,号为“元丰改制”。元丰改制虽与熙宁变法并称为“熙丰新法”,但改革力度无法同熙宁变法相提并论。伴随著国力的增强,神宗将焦点转移到外患上。他决心消灭西夏。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神宗开始西征西夏,取得了很大胜利,也大大鼓舞了神宗的信心。元丰四年(1081年)四月,西夏发生政变,神宗借此再次征讨西夏。结果却遭到惨败。神宗因此一病不起。元丰八年(1085年)正月初,神宗立六子赵佣为太子。而神宗颁布的新法虽然曾短暂被其母高太后废,但不久又陆续恢复,不少甚至沿用到南宋时期。
神宗驾崩后,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对刚即位的哲宗赵煦严加钳制。高太后信用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并冷落哲宗,结果引发严重的新旧党争,是为元佑党争。哲宗亲政后,贬斥旧党,信用新党,变法事业因此得到了持续。
靖康之耻
[编辑本段]
宋徽宗 是一位天才艺术家,却也是亡国之君。
哲宗没有留下子嗣,死后由他弟弟赵佶即位,是为宋徽宗。徽宗专好享乐,对朝政毫无兴趣。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等。赵佶的生活糜烂,喜好逛青楼。还大兴土木,听信道士所言,在开封东北角修建万岁山,后改名为艮岳。艮岳方圆十余里,其中有芙蓉池、慈溪等胜地。里面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应有尽有。徽宗还在苏州设立应奉局,专门在东南搜刮奇石,是为花石纲,引得民怨沸腾。
徽宗不理朝政,政务都交给以蔡京为首的六贼。蔡京以恢复新法为名大兴党禁,排斥异己。蔡京即位次日,就下达了一个禁止元佑法的诏书。此即谓元佑奸党案。正直的大臣因此全被排斥出政治中心。徽宗本人好大喜功,当他看到辽国被金国进攻后,便于重和元年(1118年)春,派遣使节马政自登州渡海至金。双方商议两国共同攻辽,北宋负责攻打辽的南京和西京。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过去宋朝给辽国的岁币改缴金国。此即为海上之盟。但宋朝军队却被打得大败。最后金兵掠去燕京的人口,并克扣营、平、滦三州。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两路南下攻宋。赵佶吓得立刻传位其子钦宗赵桓。钦宗患得患失,在战和之间举棋不定。后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启用李纲来保卫东京。虽然一度取得了胜利,但是金朝并未死心,二度南下。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太原沦陷。十一月,开封外城沦陷,金军逼迫钦宗前去议和。闰十一月卅日,钦宗被迫前去金营议和,三日后返回。金人要求索要大量金银。钦宗因此大肆搜刮开封城内财物。开封城被金军围困,城内疫病流行,饿死病死者不在少数。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六日,徽、钦二帝被废,贬为庶人。七日,徽宗被迫前往金营。金朝另立张邦昌,建立一个名为“大楚”的傀儡政权。徽钦二宗被金人掠到五国城,史称靖康之耻或靖康之祸。徽宗被封为昏德公,钦宗被封为重昏侯。最后两人客死异乡五国城。
尽管徽宗在朝政上毫无建树,但无庸质疑,他在书画上的造诣无与伦比。徽宗的书法和绘画都在中国艺术史上有重要地位。徽宗独创瘦金体,并重视书画事业。翰林书画院的地位大幅提高,著名画家,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就是其提拔。就连其子赵构也受到薰陶,成为杰出书法家。
建炎南渡
[编辑本段]
金朝在靖康之难中俘虏了众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算是其中的一位漏网之鱼。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从今天的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之后,赵构一路从淮河、长江,到杭州恢复宋朝,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元年(1131年)正式定都临安,名为“行在”(陪都),实为首都。金朝也一路南扑,直逼临安,高宗无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温州沿海漂泊了四个月之久。由于南方天候潮湿河道纵横,加上南宋军民的英勇抗战,金主帅完颜兀术决定撤兵北上。在北撤到镇江时,被宋将韩世忠断掉后路,结果被逼入黄天荡。宋军以八千人之兵力围困金兵十万,双方相持四十八日,最后金军用火攻才打开缺口,得以撤退,金军又在建康被岳飞打败,从此再不敢渡江。
在南宋“中兴四将”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飞。他通过北伐夺取了金朝扶植的伪齐政权控制的土地。但岳飞功高盖主,又与高宗意见相左,为他之后被杀埋下伏笔。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人再度撕毁和议南侵,由于宋朝军民抗战英勇,金军在川陕、两淮的进攻皆告失败。七月,金将兀术转攻郾城,被岳飞打败,转攻颍昌,又败。岳家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距开封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北方义军也纷纷响应岳飞。以至于金人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并一度打算放弃开封,渡河北逃。但此时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北伐之功毁于一旦。最后,岳飞以莫须有之罪名被害。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宋每年向金进贡银廿五万两,绢廿五万匹。
高宗任用秦桧为相。秦桧在靖康年间曾主张抗金,后被金人掠去。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秦桧南返,由于他奉行投降政策,与高宗之意甚合。秦桧归朝仅三月就成为副宰相,八月后又成为右丞相。由于秦桧积极培植党羽,却对议和不甚热心,一年后就被高宗罢免。罢相后的秦桧韬光养晦,侍机而动。绍兴八年(1138年)五月,高宗又任命秦桧为右丞相。秦桧上台后,迫害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官员,联姻外戚,结交内臣。高宗对于秦桧的行为也只是默许。后期由于秦桧权势太大,引来高宗的警觉。例如高宗亲下命令,使秦桧的孙儿失去状元。秦桧的权势日渐下降。绍兴廿五年(1155年),秦桧病重,他又策划让其子接替相位,被高宗否决,不久就一命呜呼。
秦桧死后,高宗一方面打击其余党,一方面重用投降派官员。高宗没有生育能力,因此他从太祖的两名后裔赵瑗和赵璩中选择继承人。最后赵瑗胜出。绍兴卅二年(1162年),赵瑗被立为太子,并改名赵慎。绍兴卅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侵,被虞允文在采石击退。此事让高宗萌生退意。绍兴卅二年六月,五十六岁的高宗下诏退位,太子赵慎即位,是为孝宗。他自己则称太上皇,居德寿宫,高宗成为太上皇后,纵情享乐,花费巨大。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八日,高宗逝世。
偏安江南
[编辑本段]
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图恢复,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孝宗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孝宗令李显忠、邵宏渊等出兵北伐。北伐虽然一度胜利,但由于各路将领不和加上轻敌思想,北伐历时仅廿日就告失败。之后,孝宗不得已与金和谈,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签定和议,史称隆兴和议。但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继续整顿军备。不过由于虞允文等一批主战派将领的辞世,最后北伐事业不了了之。在内政上,孝宗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总体说来,宋朝的内政形势有所改观。高宗死后,孝宗对政治日益冷感,最后决定让位于其子赵敦,也就是光宗。然光宗即位不久就患了精神疾病,加上他对自己非常不孝,让孝宗十分伤感。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孝宗去世。
光宗性好猜忌,非常不信任其父孝宗的周遭大臣,因此他即位两年后就日渐疯癫。绍熙五年七月,孝宗病死后,光宗依然不服丧。临安城内混乱不堪,局势不稳。宗室赵汝愚和赵彦逾便开始秘密策划立新君。最后,太皇太后下诏,光宗被奉为太上皇。他的儿子赵扩即位,是为宁宗,改元庆元(1195年)。六年后,光宗去世。史载宁宗“不慧”,智商低下。宁宗一朝都被两名权臣——韩侂胄和史弥远操控。尽管宁宗智商低下,但总体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
内忧外患
[编辑本段]
宁宗初期,赵汝愚任宰相。赵汝愚本人政治操守良好。但由于皇室任职宰相本就不合礼法,加上韩侂胄煽风点火,最后他被罢去相位。但是,民间依然十分怀念他,临安城门上每天都有悼念的诗文。韩侂胄为了彻底清除赵汝愚的影响与排斥异己,假借学术之名,制造庆元党禁。将理学称为“伪学”,而朝中信仰理学的大臣又多反对韩侂胄。韩侂胄借此将信仰理学的士大夫全部赶出政府。
庆元六年(1200年),韩侂胄见理学已构不成威胁,便解除党禁。但是,党禁不得人心,为了笼络士人,韩侂胄又借北伐的名义蛊惑人心。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贸然进行北伐,结果很快就遭到了失败。北伐的失败让韩侂胄成为众矢之的。他的政敌史弥远借此与主和派和韩的反对派集结成联盟。而金人又以杀韩侂胄作为和谈条件之一。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弥远等伪造密旨,将韩侂胄杀死。从此之后开始了史弥远专政时期。史弥远与杨皇后勾结,大权独揽。
宁宗本有八子,但都夭折了。于是他立沂王的儿子赵竑为太子。赵竑对史弥远的专政非常不满。因此史弥远废赵竑太子之位,改立赵昀为皇位继承人。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三日,宁宗去世。赵昀接替即位,是为理宗。但是,史弥远继续其的专政,而赵昀也奉行韬光养晦的策略。
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弥远去世。理宗终于摆脱了史弥远的阴影。次年,理宗改元端平,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理宗将史弥远旧党尽数罢斥,朝政一度得到了改观。同时在北方,金朝正面临蒙古的步步紧逼,面临亡国。朝中的对外政策也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联蒙抗金;另一派认为应该铭记唇亡齿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训,援助金朝,让金成为宋的藩屏。
绍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来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朝,当朝大臣大多赞同,只有赵范反对。理宗答应了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诺灭金之后将河南还给宋朝。但是这只是口头协定,没有留下书面协定,因此埋下了后患。金哀宗得知后,也派使节来宋朝陈述厉害,希望联合抗蒙,但被理宗拒绝。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灭金事宜。
绍定六年(1233年),宋军攻克邓州。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蔡州被攻克,金哀宗自缢,金朝灭亡。宋将孟琪将金哀宗遗骨带回临安。理宗将金哀宗遗骨供奉于太庙,以告慰徽、钦二宗在天之灵。
灭亡
[编辑本段]
宋端宗赵是和赵昺被元朝军队相逼南逃避难,途经香港九龙半岛一块估计约有300公吨的巨岩休息,后来附近的民众在那块可以容纳50多人的巨岩上,刻上“宋王台”三个汉字。金朝灭亡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理宗意图据关(潼关)、守河(黄河)、收复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归德),光复中原。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下诏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复南京。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但由于粮草不济,贻误战机,宋军进攻洛阳时被蒙军伏击,损失惨重。各路宋军全线败退。端平入洛宣告失败,宋在此役中损失惨重,大量精兵与物资付诸流水,也为之后蒙古侵宋提供借口。端平入洛之后,理宗怠于政事,沉迷于声色犬马,朝政大坏。理宗两子早夭,因此最后理宗择其弟赵与芮之子赵祺为皇储。由于赵祺其母曾在怀孕期间服用过堕胎药,因此赵祺先天不足。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理宗下诏立赵祺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十二月廿六日,理宗去世,赵祺即位,是为度宗。
赵祺即位后不理朝政,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右丞相贾似道因此擅权。贾似道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终日在葛岭别墅中与妻妾玩乐,由于他好斗蟋蟀,时人称他为“蟋蟀宰相”。他禁止让前线战事让度宗了解。襄阳、樊城被围三年后,度宗才得知此事。端平二年(1235年),蒙军首次南侵,被击退。蒙军并不甘心失败,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两次南侵,其前部几乎接近长江北岸。由于宋军奋勇作战,打败蒙军,再一次挫败蒙军度江南下的企图。而后,南宋军民又在抗蒙将领孟拱、孟瑛、余玠等人的指挥下,多次击败蒙军,使其不得不企图绕道而行。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战合州时受宋军的流矢所伤因而死于军中。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与宋军交战,听到消息后,立即准备撤军以便夺取大汗之位,贾似道借机派人与忽必烈议和,以保太平。这样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为汗。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国号为元。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九日,度宗去世,终年35岁。
度宗去世后,其长子赵?即位。当时,宋朝的统治已进入瘫痪状态。德佑元年(1275年)春,元军攻克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威逼建康,长江防线崩溃。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贾似道能出征,结果宋军大败。贾似道被贬,在赴任途中被监押官郑虎臣所杀。德佑元年十一月廿日,常州沦陷,元军举行大屠杀。不久平江也告沦陷,临安人心惶惶。德佑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临安城里举行受降仪式,赵?正式退位。但赵?之弟赵是和赵昺被大臣保护逃出临安。赵是在福州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但是,小朝廷内部斗争不断,景炎元年十一月,蒙军逼近福州,十一月十五日,朝臣陈宜中、张世杰护送赵是和赵昺乘船南逃,从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达雷州。四月十五日,年仅十一岁的赵是去世。陆秀夫与众臣拥戴赵昺为帝,改元祥兴(1278年)。在元军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迁往崖山。元军在南宋汉人叛将张弘范领军紧追在后,对崖山发动总攻,宋军无力战斗,全线溃败。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世人不耻张弘范,特于此立碑“宋张弘范灭宋于此”嘲之,宋朝到此宣告彻底灭亡。崖山海战极为惨烈,战后,有十万人自杀殉国,海上都是尸体。身在元营的文天祥亲自目睹惨状,作诗云:“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好了,今天关于说说金国的历史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说说金国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说说金国的历史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