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参老和尚念佛三问(请问在家里面晚上是否可以方三时系念光盘)
问:一心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行者,还需要闻思修吗? 梦参老和尚答:需要啊!怎么不需要!这离不开的,自念、自闻,南无阿弥陀佛,思惟为什么我要念佛?佛有什么?念...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佛法中的三时系念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佛法中的三时系念是什么意思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
梦参老和尚念佛三问
问:一心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行者,还需要闻思修吗?
梦参老和尚答:需要啊!怎么不需要!这离不开的,自念、自闻,南无阿弥陀佛,思惟为什么我要念佛?佛有什么?念佛有什么好处?就思惟、思惟吧!
我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因为他建立一个清净的国土,让大家能攀了这份修行,到了极乐世界,并不是就成佛了!你到了极乐世界,还得修行啊!他就给你做老师,阿弥陀佛给你做老师,你到极乐世界听法去了,不是到那儿吃饭去了。
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在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入灭了,什么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在说法,思就是观想的意思啊!我刚才说的,观自在菩萨就是观想,修的观想,思你的想一想,就是思,思就是含着定,明白吗?你得静下来,静下来念的阿弥陀佛,效果就大。
思,观照,思才能入三眜,三眜就是定,念阿弥陀佛是干什么呢?是不是修行呢?念阿弥陀佛就是修,闻思修三个字就是一个,边念边想,想就是思惟。在你念佛就是修行,一边念一边想阿弥陀佛就是思,闻思修是三个,不把他分开。如果你听经,边听又边观照,耳根就听进去,这话什么意思啊!你能不问问自己吗?听的懂没有啊!这里含着思。
你念的阿弥陀佛,就想成极乐世界,这就思,这是观照,当你念的阿弥陀佛,这不就是修行吗?那还有什么修的呢?所以闻思修,就有边念边观想,就是这个涵义。念就是修,但是你要念,想阿弥陀佛,想名号,最初要念阿弥陀佛,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阿」、「弥」、「陀」、「佛」四个字。但有的时候呢?「南无阿弥陀佛」,说我皈依阿弥陀佛,南无就是皈依。
完了你才思修啊!我就是阿弥陀佛,自己就是阿弥陀佛。
佛经上所提到的种种佛法的修行要义,我刚才跟你们讲啦!一句阿弥陀佛就包括了!这个咱们讲过,一句阿弥陀佛就包括十大愿王,包括《大方广佛华严经》,包括的很广!
问:哪里去找善知识?
梦参老和尚答:现在你找善知识,你把《金刚经》念一念,不是善知识吗?咱们在念《阿弥陀经》,阿弥陀佛就是善知识,还要去找善知识?你去找去吧!
你要能生到极乐世界,到阿弥陀佛那儿,不就是善知识吗?在这个世界找善知识,你打开佛经不都是善知识吗?佛没住世,法住世啊!法就是佛在。咱们参一个善知识,也得听他说话嘛!没方法,大家听就是释迦牟尼佛告诉你方法,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的老师,是善知识。
对经如对佛!佛不在世,他所说的话留下来,那我们把他说的话拿来用,所以找哪个人带着我修行?释迦牟尼佛那些个弟子,就是佛在世的时候,有弟子还没证得阿罗汉,照样成不了道。
在自己啊!找善知识吗?像我遇见那些善知识,我想大家也找不到的。我的老师,我自己认为,我那几个老师都很好的,都是善知识。善知识也只能够启发你啊!修行在个人。那么对经如对佛,那这个呢?我自己感觉到,现在这个身上,听到这位大德,那位大德,你就到那儿请示他,他也告诉你,那你念佛最好了!或者学教义跟你教,讲经听经,讲经,他只是说一下子,得你自己去学。
一般的说:善知诸法、识无量义,这就叫善知识,他能知道佛说一切法,能够给你解释,能把他义理告诉你,这就叫善知识。
问:末法时期,众生修习佛法,大多是属于种善根阶段,这样也可以达到念佛三眜吗?
梦参老和尚答:这个话是有矛盾的,有什么矛盾呢?种善根,种善根就是闻到一次,尔后也不修,也就放弃了,这是种善根。
像我们在佛堂里头,到这儿来念佛!或者定期的来这儿修行,这不是种善根的。
种善根是闻到就走了,不再修了!回想所说我们现在修的、念的、学的,都是种善根!那你为什么不求了解,不求了生死?为什么把他停留在种善根阶段呢?这是在个人,看个人怎么做。
就像我们大家都在修,刚才我们讲大家念佛,或者打佛七,或者平常自己,或者定时定量,给自己定上,我一天念一千声,我一天念一百声,数字不在多少,在你念的时候,心诚则灵,我这念一百声佛的时候,我任何都放下了!我念完一百声,那我明天再来念,定时定量,就这个功夫,就能使我们得到收获啊!
这就不是种善根,把他定为我要了生死,不是种善根,这要你自己发心,不过你就安心在种善根呢?那你就是不修行,不修行我就种善根而已,我想不是这样子。修行力度,达到念佛三眜,那得看你自己怎么修啦!你如果是懈懈怠怠的呢?那就光种个善根而已,因为我要达到,一定达到念佛生极乐世界,这个谁都能做的到的,就是不做。
什么叫三眜呀?当你习念一件事的时候,不间断,熟能生巧,生出巧来了,那就是三眜呀!我在监狱劳动改造时候,我看我们的一个犯人砌砖,也得劳动嘛!有的一个小时,能砌八百砖,我看他一甩一甩,我说你得了三眜了,真有意思,这里一甩那里甩一下。
刚才这位道友,问我这念佛三眛!能念个连个睡觉做梦都在念佛,那不就叫三眛了。所以你一天的不断,还有手里拿个念珠,这不是念,你手一摸念珠,喔!叫我念佛,念念不断就叫三眛,习惯的力量。
这三眛,不是佛教专用的名词,印度话呀!说你对任何事情熟练了,都叫三眛。当我们念佛念的非常熟练了,乃至于不念而念,你没念,没作意念,他脑壳里头就这样转,念佛,但是又不是念佛机喔!念佛机,电一开,它一直都在念,那个念没作用的,这个念的是心,念佛是心哪,不是念,也不是口,懂得这个意思不?是心!念念系念著,为什么叫三时系念?我的心系到这儿,你念佛,不是佛在系念吗?还另外找个什么系念?此来众生念佛,念念就走了,随着佛号就走了,那佛也就把他接走了。
佛来接你吗?西方接引?自己把自己送去的,那个佛是心佛呀!你自己想,这个要明白!
当你自己念佛,都说这佛接你去,你没念佛,佛能来接你吗?心跟佛合一了,佛来接是你心接你嘛!那自心接自心,这是秘密啊!为什么秘密呢?到时候,佛接你,实际上是你自己接你自己!这个明白吗?自心佛,接自心的净土,生净土还有什么生不了的呀!
佛教如何评价一件事做的是好是坏?
对执著于事相的人说:
好坏看动机,
一念为公为善
一念为私为恶
对爱好形而上道的人说:
空性,人无我;法无我
有什么好坏的分别心呢?
..............
这一教育方法,孔子也会
如学生们来问孔子同一个问题
孔子的答复是每人一样,
不给不同的病人吃同样的药
毕竟万金油的疗效不强烈
.........
总之,根据人的根器建立标准
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风潇潇,雨洒洒,飘飘黄叶止儿啼
其实世间真的有标准么?
无明妄想而已
zhuao1997/ 05.12.14
============================
善恶的标准是动机的事了例子
<了凡先生四训讲义>
..............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
他们十位所做的事不一样,但都是善行,都是积善。
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修善最重要的是,出于真诚而无所求,这是真善。有条件的善,不但不是善,而且是造恶。譬如我们这个世间不少人,尤其是佛教徒,不明白佛陀教化众生破除妄想执著的道理。他们来寺庙烧香拜拜,都是有所求而来的。他要没有所求,就无事不登三宝殿。他在佛菩萨面前许愿烧香拜拜,求佛菩萨保佑,目的达到之后再来还愿供养奉献。谈条件,把佛菩萨当作什么人?不但心不诚,且把佛菩萨当做恶势力包庇者,岂非罪过。
支立的父亲,是正人君子,囚犯那种做法,就等于把他当作小人看待。支立的父亲不生气,仍旧帮他忙,难中之难。所以他得的果报是应当的。前面举十个例子,现在再讲道理,也就是积善的事和理不可以不知道,先说真、假。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
中峰和尚是元朝时候人,我们对他应该相当熟悉,因为常常拜的(三时系念)就是中峰和尚编集的,这是专修净土的一个方法。那时有一些念书人去拜访中峰禅师。
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佛家常讲,道家也讲:〔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他们说:〔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这是讲现世、现前的善人子孙不好。〔某人恶,而家门隆盛〕。恶人反而〔家门隆盛〕。他们就说:〔佛说无稽矣〕,佛法说的果报与事实不符。拿这个问题来向中峰禅师请教。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
一般人是肉眼凡夫,他的俗情,他的心地不干净,就是妄想执著还很多,没有慧眼,看不到事实真相。〔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善恶颠倒了,这就叫迷惑颠倒。〔往往有之〕,不但这样的人在世间确实有,而且还很多。禅师客气,不说很多,说有这种人就是了。
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众曰。善恶何致相反。
他不晓得自己反省,不辨是非,反而怨天尤人,说老天报应不公平。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世间迷人,为什么把善看成恶,恶看成善?
中峰令试言其状。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中峰大师就叫他们自己说说。一个人就讲:〔詈人殴人是恶〕;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这是那些学生自己说的,他们善恶标准在此地,骂人打人是恶,恭敬人对人有礼这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
中峰禅师说:你的标准不可靠。一个人又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贪赃枉法是恶,廉洁有守有为的是好官。中峰禅师又说,〔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这些标准禅师皆不同意。〔因请问〕。于是大家就请问老和尚,我们的标准你不同意,你的标准讲给我们听听。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这是佛法讲的标准。〔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打他、骂他都是善。〔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所谓有意讨好、巴结、谄媚之类是也。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
这就找到一个真正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存心利益社会大众,为一切众生造福,这是善。为大家造福,自己还要得相当的报酬,这是善里夹杂著恶,善不纯。先讲真善、假善,后面还讲圆满的善、不圆满的善,掺杂在一起,有半满有圆满,有纯有杂,都要搞清楚。
所以诸佛、菩萨,世间圣、贤没有想到自己,完全是利益众人,那是真善,那是圆满的善。世间的人,不说别人,我们说范仲淹。范仲淹的行善积善就是真实,就是圆满,是我们的好榜样。他从来没有替自己著想,也没有替儿女打算一下,一心一意只知为国家、为社会造福,连自己的身家都忘掉了。我们读他的传记,他自己积善,一家积善,子孙皆知行善。自己做到宰相,五个儿子中,有两个做过宰相,一个作过御史大夫。自己死的时候买不起棺材。钱到那里去?全都拿来做社会福利事业去了。所以印光大师赞叹他,说他的德行仅次于孔夫子。他的家庭一直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不衰,子子孙孙都好,积德积得厚。
我们今天行善,拿出自己百分之一、二的力量来行善,已经觉得我是善人了。而且还要舍一得万报。大家到庙里来烧香布施。为什么?这个利润最大,一本万利。所以到佛门里来烧香拜佛,心想这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今天布施一块钱,明天得一个**中一万块。是这种心态到佛门里布施修善的,冤不冤枉?把佛菩萨看得真连小人都不如了。所以有很多人到佛门时,你看他很虔诚拜佛念佛,他自己不好,他的家庭后世都不好,真正的原因在此。好像不是有心把佛菩萨看成一个坏人,看成一个接受贿赂的人。可是有意无意他就是这种心态,虽然不明显,还是有这个心态。这是绝大的错误。
我们在公家办事,要去拜托人要送红包。所以跟佛菩萨打交道也送红包。接受拜托的都不是好人。那佛菩萨接受红包,也接受贿赂,也不是好人。这个罪就重了。
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根心〕是从真诚里发心的,这是真善。我们跟人家去做,不是发自于真心,这是假善。〔无为〕,就是没有希求。没有希求的善是真善;行善而有所求就不是真善,就是〔有为〕了。〔皆当自考〕,自己要考量。
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我们一定要从心地里面去区别,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行善。贪财、妄取是恶,而中峰禅师说:未必然也。〔如果取得为了做好事,利益众生,也是善,不能算是恶〕。
常常有一些经商的同修来找我,说五戒里的〔不妄语〕他们不能持。因为做生意天天打妄语,希望把别人荷包里的钱,骗到自己的荷包里来。不打妄语怎么做生意?我说,真正行菩萨道未尝不可以。现代的人,你劝他行善他不肯,骗他他肯。问题在那里?在我们自己是不是菩萨心。如果用这种手段,当然这是一种非常手段,把他的钱财骗来了,替他做好事,你是行菩萨道。如果把他的钱骗来自己贪图享受,就是恶了。凡夫不知道做好事,不知道行善,我们替他修善,替他修福,这是好事。所以单单看表面,确实善恶难分,善恶在心地。积大善、建大功都要从心地上去修。尤其是大菩萨外表上不露痕迹,不注重小节,纯粹是利人济世,所以他的观点确实跟普通人不一样。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
〔端〕是端庄正直,〔曲〕是委曲婉转。〔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见到唯命是从的,恭恭敬敬顺从的,这个人是好人。现在一般在位有权的人,想用人,都喜欢用这种人。为什么?他听话,叫他怎样,他就怎样。认为这是好人,喜欢用这种人。所谓愿意用奴才,奴才听话。一天到晚对你很恭敬,侍候你舒舒服服的。
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
大圣大贤他们用人,不用乡愿、谨愿。乡愿之士,是一般人讲的好人。圣贤用人才。人才倔强、傲慢,有时候无礼。为什么?他有一技之长,值得骄傲,有时候不一定能顺你的意思。可是这样的人能干,能办事。那个老好人,人是好人,不能办事,墨守成规。不能自动自发做事情。所以圣贤人〔宁取狂狷〕。狂狷之人勇于进取,不拘小节。
〔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这种好人往往不明事、理,不辨是、非,所以是〔德之贼〕。〔德〕是风俗道德,往往都被他们不知不觉当中破坏了。
〔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大圣大贤的善恶标准跟世人的善恶标准不一样。即使在佛门中,大乘的善恶标准跟小乘的就不一样。小乘著重在事相上,所以小乘人守戒守得很严格,一点都不敢犯;大乘人你看他好像是不拘小节,小乘人看不起大乘人。大乘戒在心地,小乘戒在事相。
前面讲的三种改过之法,是从事上改。小乘从事上改,大乘从心上改,不一样。所以小乘,就是谨愿之士,大乘是狂狷之人,成就也不相同。譬如说大乘好像是不持戒,其实不然,他心地清净平等,人家往生的瑞相,站著走、坐著走、不生病;小乘人往往临终还是手忙脚乱。这就能看到结果。
中国历代大乘修学,明心见性,了生死出三界,确实不少!诸位在〔高僧传〕、〔神僧传〕、〔居士传〕、〔善女人传〕都能看到。〔善女人传〕是专记在家女居士修行成就的。所以小乘不了解大乘。就是因为是、非,善、恶的标准不相同。
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
这是真善、假善,我们很清楚就能辨别。天地鬼神与圣人的标准相同,而不与世俗的标准相同。为什么?因为天地鬼神与圣人的用心见解是一样的。
凡欲积善。绝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我们真正要发心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发心度自己,首先〔绝不可徇耳目〕。就是决定不可贪恋五欲六尘,一定要看淡。五欲六尘看不淡,你的自私自利断不了。自私自利的意识是恶业的根源,由恶根所做的一切善,善也变成恶了。这就是为什么世间人讲的那些善,中峰和尚都不同意。不同意的根源就是你还有私心。有私心所做的一切善事,都希望获得自私的利益,这个善就不真、不纯。所以先要把五欲六尘看淡,然后逐渐舍掉,不受五欲六尘干扰。这样才从〔心源隐微处〕,没有人见到的地方,念头才动的地方,就要觉察。
〔默默洗涤〕,〔洗涤〕就是洗心。也是〔无量寿经〕讲的〔洗心易行〕。〔易〕是换,改变。改变我们从前不善的行为。心地干净、光明,才充满智慧!
〔纯是济世之心〕,只有一个念、一个心,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明理、帮助他破迷开悟。他只要明理,破迷开悟了,他自然就会知道要断恶、要修善。所以佛法在世间的第一大功德,就是帮助人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都认清了,十法界你愿意取那个法界,随心所欲,佛不干涉,佛也不勉强。佛不是说佛好,你们都成佛,佛没有这样要求。佛希望你们成佛,但是绝不勉强你们。愿意来生做人,佛就教你做人的道理;愿意到三恶道,就搞贪、嗔、痴,到三恶道。佛不会去阻扰我们,也不会帮助我们,佛只教人破迷开悟。这是纯真,所以这个叫〔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媚〕简单的说,就是巴结讨好群众之心,取得世间名闻利养。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求取名闻利养为目的,他所做的一切善事、善行,都是〔曲〕,不是〔端〕。
〔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处事的态度应当谨慎。〔慎〕就是慎重。待人、接物、处世都要用谨慎恭敬的态度,玩世不恭是错误的。不可以不辨别清楚。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
〔何谓阴阳〕。这一条也很重要。古圣先贤都叫我们要积阴德,什么是阴德?
〔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你所做的善事、善行,大家都知道,人人看到都赞叹你。赞叹就是福报。政府表扬,送个匾额给你挂著,你是好人,你做了很多好事。果报都报掉了。
〔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所以诸位要晓得,无论做多少善事,不必要让人知道,则善果永远就积在那里而不求现报,叫〔积善〕。别人知道了,善就积不住。随修随报,到后来一点善果都没有了。反而造了很多恶,恶慢慢积,愈积愈多,后果就不堪设想。
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现在我们讲知名度。知名度就是〔名〕。人贪名,好名,名也是福报之一,为善以此报掉了。而且,〔名者造物所忌〕。造物,是讲天地鬼神。也为世人所嫉妒。
〔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奇祸〕就是有非常的灾难。你的名跟你的德行不相符,灾祸随之而来。 〔人无过咎〕,这个人没有什么过失。 〔而横被恶名者〕。别人都嫌弃他、冤枉他、侮辱他,他并没有什么过恶。
〔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所以积功累德,自己默默的去做,知道的人愈少愈好。也不必要人家赞叹恭敬。人家愈是不满意,愈是嫉妒、毁谤愈好。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毁谤、障碍之来,是消自己的罪业。罪业都报掉了,你的善德愈积愈厚,后来果报就大。所以子孙往往骤发,〔骤发〕就是突然发达。细观今日台湾许多发达者,其先人多类此。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真正晓得阴德之可贵。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
〔是非〕很难辨别,因为我们世间人的标准,跟圣贤人的标准也不相同。
〔鲁国之法〕,春秋时候鲁国的法律。
〔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府〕是官府。这个人为什么会到诸侯家里面去做臣妾呢?〔臣妾〕就是佣人,都是有罪,犯法的人,分发在达官显要家中服劳役。只要有人肯拿钱把他赎回来,就等于替他缴罚金,他就可以恢复自由。这是好事情。政府奖励社会上有钱的人多做一些好事。能帮助这些人恢复自由,让他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所以政府有奖励。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子贡在诸侯家里,把佣人赎回来,政府的奖励他不接受。
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子贡不接受政府的奖励,孔子听了很不高兴。〔曰:赐失之矣〕。〔赐〕是子贡的名字,老师叫学生是称名字。说:〔赐,你做错了〕。
〔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这就是圣人的是非观念,跟世人不一样。他看的是整个社会,良好的风俗习惯、道德标准。圣人的教导是普遍为老百姓所建立的,不是为个人。如果单就个人来讲,子贡这种做法是难能可贵,值得赞叹的。但是他把风俗习惯破坏了,他的过失在此。
〔非独适己之行也〕,不是为某个人。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鲁国在当时,社会上贫穷的人多,富有的人少。
〔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政府的奖励对一般百姓有鼓舞的作用。今天子贡不接受奖励,大家称你好人。以后有人做这件事情,政府的奖励,他们也就不敢接受了。一接受,人家就说你为图奖励而做的,于是大家都不愿做了。那么政府这个好的制度就被破坏了。如果要鼓励一般人都行善事,子贡应当要接受政府奖励,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社会大众。这是圣人与常人见解不同处。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子路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掉在水里,快要淹死了,就下去把他救上来。这个人牵一头牛送给子路,感谢他救命之恩。子路就接受。孔夫子知道了很欢喜,赞叹子路说:从今以后鲁国人〔多拯人于溺矣〕。人有急难的时候,勇于救人的人就多了。为什么?被救的人一定感谢;救人的人他还会接受感谢。这是鼓励大家救助灾难。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这是孔子的真实教诲,应当切记深思笃行。
〔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孔子的看法跟世间人刚好相反。他赞叹子路,而不赞成子贡的做法。这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你看大圣大贤,眼光看得远大,看得深微。凡夫眼光浅近,只看眼前,不知道他的行为对于后世的影响。我们要为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于
=======================================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
一般人是肉眼凡夫,他的俗情,他的心地不干净,就是妄想执著还很多,没有慧眼,看不到事实真相。〔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善恶颠倒了,这就叫迷惑颠倒。〔往往有之〕,不但这样的人在世间确实有,而且还很多。禅师客气,不说很多,说有这种人就是了。
2.大乘:
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你看大圣大贤,眼光看得远大,看得深微。凡夫眼光浅近,只看眼前,不知道他的行为对于后世的影响。我们要为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于
佛教是如何请圣开坛,有科书仪规以?
佛教无请圣开坛法事。
法事是寺院道场重要行事之一。在所举办的法事当中,有的是自我忏悔的方式,如忏摩;有的是经大众附议通过者,如布萨;有的是对大众宣说佛法,如升座说法;也有于新春时为国家、檀那祈福祝祷者,乃至到山门迎春等;一年当中更有春秋二祭,及三皈五戒、八关斋戒的多次举行等,方便社会大众参与修持。今略述数条于下:
一、布萨羯磨:僧团中,僧众若有犯戒者,则于大众前发露忏悔,称为“布萨”。凡与大众有关的决策,须经大众三次决议通过,称为三番羯磨。
二、忏摩请戒:三坛大戒中,每于登坛受戒前夕,由羯磨和尚引导戒子忏悔发愿,以便身心清净,纳受戒体。
三、护戒诵戒:僧团中受过菩萨戒的僧众,每半个月诵菩萨戒法一次,藉以勉励自己不忘发心,行菩萨道。
四、升座说法:丛林中,大和尚晋山就职,或逢节日庆典,乃至平日对大众说法,都称为升座。升座就是正式对外宣布、通告。例如新春升座即正式昭告一年的行事。
五、年庆祈祷:丛林中,在大年初一的早课时,大众一起唱赞、诵经,为国家祈祷国泰民安,为护法檀那祈求福慧圆满。所以︿宝鼎赞﹀中有“端为世界祈和平,地久天长”。
六、山门迎春:丛林生活,僧众平日不轻易走出山门,唯过年时,在初一到十五的某一天,早课后,由大和尚或监院领导大众,从大雄宝殿到山门外巡礼参访,藉此接触大自然。
七、上灯胜会:灯代表光明,点灯主要是点亮自己的心灯,因此,信徒在佛前点灯,是表示佛与人的心光互相辉映。一般寺院均在新春期间举行上灯法会,江苏省的扬州,有所谓:“十三上灯,十八落灯,十九算帐,二十开张。”在台湾的北港灯会是从农历二月一日才开始,佛光山则自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举行半个月的春节平安灯法会。
八、结夏解居:结夏就是结夏安居,日期为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解居则于农历七月十五日。另有冬安居,是于每年十月十五日至隔年一月十五日解居。
九、大座讲经:以讲经为主,讲演前先唱香赞、钟声偈等,并有信徒请法等仪式,是一种解行并重的佛事法会。
十、三皈五戒:指皈依三宝及受持五戒。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乃至“自性三宝”,皈依即是肯定自己、尊重自己;受持五戒则是尊重别人、不侵犯别人的善行。
十一、八关斋戒:提供在家信徒学习出家生活,培养出离心,而于一日一夜远离家庭,进住寺院,并持守八条戒。过去一般均于六斋日举行,现在一般寺院均在星期日举行,一个月举行四次。
十二、家庭普照:以信徒家中为聚会场所,一般均邀请法师主持并说法,透过轻松的佛法座谈方式,增进参与者对佛法信仰的理解及解答有关信仰、行持上的疑问。
十三、供佛斋天:供养三宝并请诸天吃饭,台湾习俗称为“拜天公”,佛教则称为“供佛斋天”。一般于农历元月初九举行。
十四、春祭秋祭:指农历四月清明法会与七月孝道月的报恩法会,称为春秋二祭。
十五、生亡普佛:指延生普佛与荐亡普佛。延生普佛用于消灾、作寿、喜庆;荐亡普佛用于往生、超荐、冥寿。普佛者,即对三世一切诸佛普遍恭敬,普遍礼请,普遍结缘的意思。
十六、三时系念:元朝中峰明本禅师着。属净土法门,主要目的是藉着系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超荐亡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离业海,直证不退,圆满无上菩提。
十七、蒙山施食:为超度亡者举行的施食法会,有大小蒙山之分。源于宋朝不动法师(也称甘露法师)于蒙山所发起,后由上海兴慈法师大力倡导,今日一般寺院大都于晚课后随堂施放小蒙山。
十八、盂兰盆会:是藉着供佛斋僧的功德,以解救饿鬼脱离苦趣,并且报答七世父母恩德的佛事法会。一般寺院道场均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
十九、瑜伽焰口:施放焰口,能令饿鬼得度,也是对亡者追荐的佛事之一。除了施食,以解除饿鬼的饥虚之外,最重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授戒,令其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以祈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
二十、水陆法会:中国佛教中,仪式最隆重、功德最殊胜的法会,着重对水陆众生的普济,除了施食,并有诵经持咒的法施,可令受苦众生心开意解。
弘法利生是寺院的使命,虽然接引众生的法门很多,然而八万四千法门,皆是不离佛语,重要的是,要能应机教化,应病与药,如此才能示教利喜,接引众生悟入佛的知见。
请问在家里面晚上是否可以方三时系念光盘
当然可以。
你问这句话,肯定是听了“晚上不可以在家念经(尤其是地藏经),以免招来鬼道众生”这样的观点,这是扯淡的说法,是对佛法的曲解。
经咒真言,皆为佛菩萨加持。如有诵念,诸天加持,众神守护,如果真有鬼来听,那么你超度了它们,岂不是功德无量?如果没有鬼来听,那你岂不是虚张声势,无端端的浪费了精力?用我师父的话来说就更有趣了,他说,念经重在恭恭敬敬,一心不乱,众生有感,菩萨有应,你还念经的时候想着有没有鬼来听,你这样不专心,鬼才懒得听呢!鬼都嫌弃你!?
居士们作三时系念法会,没有和尚主法,这样如不如法
佛法是心法,离开本心,无处求道。
要看他们发什么心,
1,如果是组织一帮人,专门为别人消灾,解难,消业障等,收红包,贪图名,这就不如法。
2,如果为了修行,组织志同道合的道友,一起修行,是好事。
如法与否,以心论断,咱们不是当事人,不知道他们发什么心做这件事,所以不妄加评论别人如法不如法,比较好。
三时系念中忏悔文唱几遍
每一段念三遍。
忏悔文因为每个人都有轮回,而且佛陀说人生无常,谁都没有把握。所以,人人都应该把握有限的人生,把握现在的当下,先择法,择怎样的法?
使自己在今生的现在就能够解脱轮回的法,不然的话,学佛就变成是一种随缘,就像你刚才所讲的,因为母亲学佛,因为父亲学佛,或者因为祖父母学佛,因此就跟着学佛。当然,没有福报是不能遇到佛法的,但是进一步要晓得,每一个人最现实、一定要面对的,就是生命结束之后的“轮回”。
扩展资料在印度古时候,很多人年纪大了都会到山上去修行;但是佛陀之所以出家修行,就是因为感悟到有轮回的事实,并不是随顺印度的文化。人生无常,无常一到,我要到哪里去?今生有福报学佛,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我们遇到了,因此就要找一个法,能够解脱自己轮回的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我们为什么选择净土法门?因为净土法门在方法上容易,而且在境界上高超,念佛必定往生极乐世界,现生阿弥陀佛的光明就照耀我们。若要找“一世圆满,当生成就”的法门,那就是净土法门,因为天台、华严、三论、唯识等各宗各派,那样的教理与行持,以我们的根机都无法理解、无法修持,所以变成是讲学问的。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佛法中的三时系念是什么意思”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