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关心的上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哪个朝代谁写的)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
对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上一句 的话题,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供相关的资讯和建议。
事事关心的上一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顾宪成——“事事关心”与“两耳不闻窗外事”
? 顾宪成,明朝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明朝中十分重要的政治集团东林党的创办者及领袖。他曾经写过一副十分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名思义,这一副对联写的是顾宪成作为一个朝廷中十分重要的官员,为国为民的操劳,从家,到国,到天下,从小到大的事,他都在操心着。对于任何事情都会过问一句。但是除了他“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说法之外,还有一种说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这句话的本意其实有两种理解方法,一种理解起来与上面的说法就是对立面,另一种理解起来则是好学与勤奋的体现。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有什么不同?
“活到老,学到老”。相信这句话不少人都听自己的老师或者父母讲过。意思就是,人活到多少岁就要学到多少岁,这就是所谓的“学无止境”,因为学习是没有尽头的,不管在哪一个程度上,你继续学的时候都会是在以前高度上的一个提升。而这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描述的则是在学上比较极端的一种情况。说到这里,我就会想起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说:知与行是一体的,有知就必然会有行,有行就必然会有知。如果你一旦真正的懂得了真正的知的话,那么你就必然会行。而这里所说的反而显得不太对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同时也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也是孔子所说的利己,利人,利天下。而如果你读了圣贤书,却并不去实施在行动之中,那么只能说明你根本就没有读懂。那么这样下去,就算读多久也是读不懂的。因为古代圣贤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懂得一个道理上面,同时也在于实践。而你只懂得了道理却不实践,那反而说明你根本就没有懂得这个道理。
再来看顾宪成所说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其实我认为他这句话并没有说错,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朝廷的官员,有着守护国家和肩负重任的责任。而这本来就是他需要具备的东西。“能者任之”。有些人可能会问,如果你只在那一心的读圣贤书的话,那么又有什么用呢?就像上面所说的一样,如果真的懂了,怎么可能不会去行呢?
我还认为,这其实中间有一个能力范围的问题。立己,达人。如果你不读书,一点能力也没有,既没有权威,也没有真正的本事,那么你就算对那些大事再操心也没有用。因为你根本就管不着,有的是比你有能力的人去管。可是当你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后,你可以接触到那些你触手可及的事情,当你有了能力,别人都认同你时,只有这时候你才能做到事事关心。不然的话,就算你每天打探着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你也都无能为力。当然,虽然学是必要的,但是也不是绝对的。你如果学了一辈子却什么都没干,只不过是自己独善其身自己懂了,那你依旧是什么都没有学到。因为那根本带不来实际上的意义。当你的能力到达一定的范围之后,你就可以操心那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渐渐的继续往上攀升,继续学习,然后渐渐的从家事再到国事再到天下事。这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说其实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没有错,都有其中的合理之处。爸爸他们结合一下才最为正确。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上一句是什么
1、原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来源
此联传为顾宪成所撰,顾死后,这副对联被后人刻写挂在惠山寄畅园旁顾氏祠堂里,后毁坏无存。抗战胜利后,东林书院重修,此联被重新刻写挂在院内。而这副对联能传之于众,则有赖于在“文革”中被打成“三家村”之一的邓拓。1960年,邓拓来无锡参观东林书院时见到这副对联,印象非常深刻,回京后有感而发,写了篇《事事关心》的文章,收入《燕山夜话(合集)》中,提倡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关心国家大事,于是此联便名扬天下。“文革”后,备受摧残的“三家村”只存廖沫沙一人在世了。1982年重修东林书院时,无锡有关方面便恳请廖沫沙先生题写了这副抱柱联。该联现仍挂在东林书院依庸堂里。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哪个朝代谁写的
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顾宪成所撰。
顾宪成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撰有这副心怀远大抱负之名联,后被广为传诵,成为许多学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和座右铭,此联现悬于依庸堂内。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扩展资料
顾宪成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在万历八年(1580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授户部主事。万历十五年(1587年),因为上疏申辩,词语中有触怒当权者的地方,被圣旨责备,贬谪为桂阳州判官,慢慢提为处州推官。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朝廷会同推荐选任内阁大学士,顾宪成提名的人,都是明神宗所厌恶的,从而更触怒了神宗,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顾宪成回到家乡以后,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东林书院,偕高攀龙等讲学其中,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农历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东林会约》。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吸引着许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批评朝政而被贬斥的官吏。他们不顾道路远近,纷来沓至,人数之多,竟使东林书院的学舍都容不下。
顾宪成曾经说:“在朝廷做官,志向并不在皇上,在边地做官,志向不在民生,居于水边林下,志向不在世道,君子是不这样做的。”他在讲学之余,往往议论朝政,品评人物。朝廷之士仰慕他的风范,多和他遥相呼应。由此东林名声大噪,而忌恨的人也多,从而被他们的反对者称为“东林党”。
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由于许多东官员纷纷上疏推荐重新起用顾宪成。顾宪成被正式任命为南京光禄寺少卿,但是顾宪成不接受任命,继续留在家乡从事讲学议政。
百度百科--顾宪成
请问“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出自何人之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出自明末顾宪成之手。
这是顾宪成写在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幅对联,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要认真读书,又要有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风声、雨声、读书声要听进心里,家事、国事、天下事都要关心。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对联是什么
解释上联是说在山间幽静的地方,认真的读书学习,风声、雨声、读书的声音不断的传入耳朵里。强调读书学习要有好的环境。下联说家里的事,国家的事,乃至天下的事都应该关心。这是说明读书的人,要多为别人考虑。要忧国忧民,为了百姓要有一番大的作为 。
出处 明·顾宪成《东林书院门前对联》 。
鉴赏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都听在耳里; 家事,国事,天下事,每一件事都是我所关心的。这首对联常用来表示读书人对国事民生的关切。读书不忘救国,满腔热血豪情,抱着 “以天下为己任” 的大志。
扩展资料类似表达的经典例句
1、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姜子牙《六韬》
2、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3、所谓以天下为己任,通俗解释就是天下都是老子的,天下事就是本人的私事。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道德经》
5、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中庸》
6、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罗贯中《三国演义》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今天关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上一句 ”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