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有车吗(日本连3亿公里之外的小行星都登陆了,真的比我们登月难度更大?)
有。人类首批探索小行星的探测器已经成功着陆在名为“龙宫”的小行星上。小行星是太阳系中的小天体。特指成千上万的小行星之一,它们的轨道大都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由波...
龙宫小行星多大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龙宫小行星多大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小行星有车吗
有。
人类首批探索小行星的探测器已经成功着陆在名为“龙宫”的小行星上。
小行星是太阳系中的小天体。特指成千上万的小行星之一,它们的轨道大都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由波得定则指定的平均轨道近似为2点8天文单位距离,小行星的大小范围从直径几百米到最大的760公里。
月球上的土是什么材质,有希望种植地球的植物吗?
大到直径数千公里的地球、火星、月球,小到直径仅几百公里的小行星,太阳系几乎所有固态天体上都留下了许许多多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
(左)遍布撞击坑的月球高地;(右)直径约900米的小行星“龙宫”上最大的撞击坑Urashima,直径约290米 | NASA、JAXA
不同于地球土壤,月球土壤(即月壤,也叫风化层)的物理特性和撞击坑一样,几乎完全是由撞击塑造的:大块的基岩在小天体的撞击之下被不断打碎、混合、翻动,最终在月球表面形成了这层细腻的沙土层。太阳风和宇宙射线也能改变月壤的一些特性,但这种影响更多的是化学成分上的,例如在月壤颗粒中形成羟基和水(详见:《自然·天文》:这一次,我们在月球的光照区发现了水分子)
(左)月球浅表的垂直分布,最上面那层细腻的表层就是月壤(风化层)| 参考文献 [1] ;(右)长期的撞击累积形成了月壤 | 参考文献 [2]
分析撞击坑的数目和空间分布,是行星科学家们反推小天体运行的特征和变化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例如我们去年介绍过的这个研究:《科学》杂志:地球在近几亿年里遭受了更频繁的小行星撞击。这种方式直观、高效,但缺点是:撞击坑太“脆弱”了。
在地球这样地质活跃的星球上,撞击坑很容易被地震、火山、冰川、流水等地质活动所抹去,即使是在月球这样没有什么地质活动的星球上,也很容易被更晚的撞击坑所侵蚀和覆盖。
(左)被各种地质活动剧烈侵蚀的地球弗里德堡撞击结构(Vredefort dome),形成于20亿年前,直径据估计超过300公里 | NASA/#STS51I-33-56AA;(右)先形成的撞击坑被后形成的撞击坑侵蚀和覆盖机制 | 参考文献 [3]
即使是月球这样的“撞击坑博物馆”里,年代古老、尺寸又小的撞击坑,也几乎没有机会幸存至今。
相比之下,月壤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月球和太阳系历史更忠实可靠的记录者。撞击坑会被侵蚀抹去,但撞击打碎的月壤不会消失。表面越古老的区域,经历的撞击就越多,因此月壤层也就越厚。
首次确定地球外有生命源,此发现有何重大意义?
这次的重大发现表明氨基酸确实存在于一些小行星的地下,为进一步探索地外生命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间接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而且这一成果也可以说是宇宙探索中的一个阶段性里程碑。
2020年12月,“隼鸟2号”的回收舱被从3亿多公里外的小行星“龙宫”带了回来,这个探测器从地球外的地方带回了5.5、4g的行星表明样本。
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天体生物学名誉教授小林宪正表示,“在地球以外天体上发现多种氨基酸“史无前例”,甚至可能暗示地球以外存在生命,这也意味着氨基酸可能存在于其他行星和天然卫星上,暗示生命可能诞生在宇宙中比以前认为的更多的地方”。
其实对于宇宙的探索,人类已经开展很久了,并且取得一些成果。部分科研人员认为“大约在37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蛋白质,这就是生命之源,因为构成生命的现代蛋白质是由20多种不同氨基酸组成的”。
如今在地球外发现了氨基酸也表明宇宙中除地球外还有其它地方存在生命源。存在生命源,就有可能存在生命,这也和部分科学家认为存在外星人的思想不谋而合。说到这不得不说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前不久某个国家还召开了一场关于“UFO”的听证会。
当时看到这个消息觉得很荒唐,但是现在想想或许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我们还是要敢于想象,不能局限于现有的认知,你说是不是!小的时候看动漫,在屏幕中经常会出现一批“外星人”,他们长相奇特,还拥有很多的特异功能。尤其是在“奥特曼”系列的动漫,我们都知道那些“巨人”来自M78星云。
好了,说得有点远,我们还是言归正传。当下科学界主流认为“地球形成至今,大约延续了45.5亿年。之后,44亿年前液化水注入海洋,38亿年前最早的生物留下痕迹,27亿年前最早的真核生物化学物质痕迹留下,26亿年前细菌登陆,18亿年前最早的多细胞生物化石留存,5亿年前植物产生并进化,4.5亿年前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登陆,2.25亿年前哺乳动物及恐龙起源,500万年前人类及黑猩猩祖先分离,15万年前身体结构一如现代人的人类出现在非洲。”
从这个主流认知中,能够看出大家更多认为外星人是不存在的,人类的生命起源于海洋,生命演化最初是从氨基酸开始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次的发现的确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给了我们继续宇宙探索的动力,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憧憬和向往。而且对于宇宙的探索,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航天技术能力,在多个层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及意义。
同时,我也觉得可能生命源并不仅仅存在于“龙宫”上,别的行星上面可能也有,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发现。
日本连3亿公里之外的小行星都登陆了,真的比我们登月难度更大?
2020年,我国发射的嫦娥五号从月球安全回归,并且将执行任务中采集到的一部分月球样品随舱带回。 虽然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航天研究一直进步飞快,但这个消息还是让不少群众振奋不已。
可有些人却认为同一时期的日本隼鸟2号小行星探测器回归的意义更大。 登月和 探索 3亿公里外的小行星,哪个航天项目的难度更大?日本的航天技术真的比我国先进吗?
日本登入小行星
一些吹捧隼鸟二号的言论可能和日本之前发射的全球首个前往小行星采取物质的隼鸟号有关,但不得不说, 隼鸟二号此次 探索 龙宫取得的成就也相当了不起。
首先,延续之前 探索 小行星思路的日本在2014年12月成功发射隼鸟二号, 然后这个609公斤的探测器一鼓作气用四年的时间来到距离地球3亿公里的小行星1999JU3,也就是“龙宫”。
紧接着“密涅瓦2号”等来自隼鸟二号的机器成功在这颗小行星表面着陆并发现水合矿。之后不久的10月28日,日本的相关研究人员又称他们借助这一神器发现龙宫星南极有一块巨大而“年轻”的岩石并将其命名为“龙女”。
值得一提的是隼鸟二号还在龙宫表面发现了有炉渣一样堆积结构。 对此,一些科学家猜测龙宫小行星很可能接近过太阳。
除去在这颗小行星上的一系列发现, 2019年5月10日日本JAXA发布的相关消息表示隼鸟二号还在“龙宫”上空300米处通过发射的2.5公斤铜弹丸的爆炸成功地在龙宫表面制造出一个大约两到三米深的直径10米的陨石坑。
并且在形成后不久,这个人造陨石坑中就喷涌出龙宫地底的岩石。而更让人惊喜的是,工作人员还发现当时被加速撞向龙宫的金属弹产生的碎片在龙宫表面还制造了产生了十个左右直径约1m的陨石坑。
而这些东西为之后深入研究这颗小行星的形成年代和表面强度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对象和参考依据。
之后的7月11日,隼鸟二号在龙宫上成功完成二次着陆并将共超过5.4克的样本在2019年的12月6日送回地球。 成功护送回龙宫样品后,隼鸟二号又马不停蹄的出发,而这次的新目标是2001CC21和1998KY26。
我国登月
说完新兴的小行星 探索 项目,再聊聊我国甚至世界近几十年一直在致力于攻克的登月问题。 在11月24日被长征五号火箭成功运送上天后,嫦娥五号经过两次轨道修正和变轨成功开始环月之旅。
紧接着的12月1日,这位外来客在月球的吕姆克山附近达成中国第三次月面软着陆的成就。同时这也是人类第一次踏足月球正面风暴洋,这形成年代只有大概短短37亿年的区域。
全部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嫦娥五号在达成这些额外成就的同时 ,也在短短二十几天的任务时间里出色地完成了采集月球表面和地下2米处共2公斤样品的任务。 而这些都离不开嫦娥五号上装备我国目前最复杂的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
但这些成绩并不是嫦娥五号交出的答卷中的高光时刻。 本次探月的最大亮点是嫦娥五号不仅成功的完成我国探月三步走的收尾工作,还幸不辱命的开创了在月球表面无人取样的先例。
在登月过程中,从在离月面600米范围内边下落边寻找降落点到分别用机械臂和钻机获取样本,再到从月面起飞等一系列过程都是嫦娥五号在电子计算下自主完成的。
而且众所周知,上次人类从月球拿到珍贵的样本还是44年前, 而嫦娥五号的任务圆满完成意味着我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制造出在月球采样后返回地球的探测器的国家。
两个项目背后的航天技术比较
从上述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我国和日本的这两个航天项目的可比性并不高,因为 探索 目标都不一样。所以隼鸟二号突出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日本航天技术远超我国的证据。
虽然隼鸟二号的航行距离已经超过52公里,但事实上,隼鸟二号在宇宙远航这方面用到的探测和通信技术甚至导航系统都主要还是来自于一直合作的美国。 而隼鸟二号除此之外展现的航天技术与我国嫦娥五号的侧重点不同很难比较。
虽然我国探测的月球距离地球只有38万公里,但我国的嫦娥系列都是我国自主研发完成的。 由于一些原因从零开始的我国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中继卫星,还完成了搭建天链系统等壮举。所以,在各方面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没必要强行拉踩任何一方。
而且在航天器本身的建造工艺上,我国的技术完全不输日本。就拿探测器 探索 星球的第一步来说, 星球表面引力的差别让登陆月球的难度比登陆龙宫这颗小行星的难度大很多。
著名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质量越大的物质对其他物体的吸引力越大。虽然目前人类还没有确切的龙宫星的质量数据,但我们可以估算出龙宫星的半径大约在900米左右。
而身为地球卫星的月球却有大约1370.10km的平均半径。 所以,相对于月球表面约等于地球引力六分之一的引力,龙宫这类小行星表面的引力小到几乎为零的地步。
这就意味着隼鸟二号在设计过程中不需要着重克服1.62米每秒的下降加速度以及其他一系列可能会导致探测器故障的问题。而在航天器常用的重量数据方面,嫦娥五号高达8200公斤的数值几乎是隼鸟二号的13.5倍。
结语
日本隼鸟二号对3亿公里外的“龙宫”小行星的成功 探索 固然十分了不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同时期回归的嫦娥五号取得的登月新成就不值一提,反而嫦娥五号是我国甚至世界上的一个里程碑。
登月和小行星 探索 只是人类正在 探索 的宇宙这颗大树上的两个分叉而已,而我国也在小行星 探索 方面有了详细的计划。
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第二次收集的样本包括尺寸较大的石块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派出的“隼鸟2号”(Hayabusa2)小行星探测器曾两次尝试从小行星“龙宫”表面收集材料。正如现在返回的样品所显示的那样,最初的尝试收集到了细小的颗粒和沙质材料,但第二次尝试则给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JAXA介绍说,第二次收集的样本中包括了近0.5英寸(1.3厘米)的岩石,而且它们非常坚硬。
JAXA第一次揭示的“龙宫”样本信息有些不尽如人意,揭示了第一次样品收集尝试中的一些黑色的、类似木炭的灰尘和小卵石。现在,在JAXA展示了第二批小行星样本材料后,可以确定这次任务绝对是非常成功的。
正如Komo新闻所报道的那样,最近发布的小行星样品的图像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更清晰的画面,让我们了解日本科学家在未来几个月和几年内的工作。特别是第二个样本看起来相当有希望,根据JAXA的说法,大块的岩石显然非常坚硬。
样本材料的差异被认为是由于它们的采集环境非常不同。第一个样本是在“隼鸟2号”在小行星上短暂着陆时收集到的,所以主要是表面的灰尘和较小的卵石。对于第二个样本,JAXA团队实际上是利用“隼鸟2号”向小行星发射了一个弹丸,在表面炸开了一个洞,这样就可以从岩石内部收集材料。
JAXA空间材料科学家Tomohiro Usui表示,第二个样本包括大大小小的岩石,这说明小行星的基岩在硬度方面存在差异。目前对小行星样本的研究并不详细,只是注意观察,但对材料和岩石可能包含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将在许多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里进行。
与此同时,小行星探测器本身的工作并没有结束.在把样品丢在地球上之后,探测器又巡航到了太空。它正前往JAXA想要研究的另一颗小行星,但这颗小行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前往小行星的旅程需要11年的时间。
亚洲双花:嫦娥5号和隼鸟2号同期采样返回,谁更技高一筹?
近期两个人类的探测器将分别携带不同的小行星质地样本返回地球。
日本隼鸟2号已完成6年任务并且于12月6日凌晨降落在澳大利亚南部沙漠;而#嫦娥5号#也早已挖土成功,预计将于12月15日-16日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并按原计划将2千克月球土特产带回地球。
在此之前,日本的隼鸟2号已经飞行了3亿公里,坚持6年之才成功取样返回地球。 日本此番飞行距离如此之远,深空测控技术难度如此之大,那对比我们的嫦娥5号又如何呢?
到底是嫦娥5号的采样难度大,还是日本的隼鸟采样难度大,今天本文就做一个全面的详细对比。
日本作为亚洲航空强国,其能力不容小觑。
日本隼鸟2号是人类第一个成功采集小行星地下物质样本的国家,其实小行星采样并非第一次,第一次还是日本,那时是隼鸟一号探测器。只是这次的采样难度更高,通过撞击获取了地下物质。
日本此次采样的小行星“龙宫”1999JU3距离地球3亿公里,尽管“龙宫”的直径只有1公里,但是它却被广泛认为含有水和有机物,与46亿年前的地球类似,这也就是日本探测器去采样的目的,这对于研究地球的发展和太阳系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而我国嫦娥5号此次采集月球土壤,除了验证载人登月技术外,还对月球的起源、月壤的成分以及月球的水和以后组建月球基地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隼鸟2号由日本的H-IIA火箭发射升空,不过“隼鸟2号”探测器的质量只有609千克,单独用H-IIA发射有点浪费,所以当时H-IIA除了携带“隼鸟2号”,还带有另外3颗卫星。
在我国长征5号出现以前,日本一直占据着亚洲火箭技术的领先地位,比如H-IIB(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9吨)、H-IIA(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5吨),其中发射“隼鸟2号”的火箭就是H-IIA。
我国嫦娥5号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着陆器、轨道器、上升器和返回舱,总重8.2吨,由长征5号携带升空。
长征5号系列为中国第一个从总体到分系统均采用最新技术的大型液体运载火箭系列,是中国目前研制规模和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运输系统工程,新技术比例达95%以上。目前是中国现役起飞质量最大、芯级直径最粗、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也是亚洲能力最强的火箭。
长征5号是新一代五米直径低温液体捆绑式重型运载火箭系列。其到达近地轨道的最大理论载荷为32~33吨,而到达同步转移轨道的最大有效载荷能力为14.4吨。
隼鸟2号的深空测控由NASA深空网络支持完成,由于地球的自转,有些时候测控站转到地球背后就无法持续对探测器进行测控,所以在深空测控这一块上,无论是日本、还是我国,都需要跟全球测控站进行合作,以达到持续不间断测控的目标。
但隼鸟2号的测控还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由于它到访的小行星距离太远,有时候会因为太阳系的自转,导致探测器被太阳或其它行星遮挡,从而导致测控难度大增。
我国嫦娥5号的测控由欧空局(ESA)协助我国完成,但无论是距离、还是测控难度,显然都远不如日本的隼鸟2号。
隼鸟2号的姿态控制吸取了1号的经验,增加了2个高增益天线、1个测星仪、1个着陆器(MASCOT)和3个巡视器,隼鸟1号在探测“丝川(Itokawa)”小行星时,两次“触碰”小行星都出现问题,高度不正确、收集装置不能正常工作等,其中最大的一次事故就是因为姿态失控失联了近2个月。
另外隼鸟2号升级了自动和自主控制系统,所以此次任务才得以圆满完成。
嫦娥5号由于要降落在月球表面,而且是“软着陆”,所以对测控、姿态控制以及自主控制、避障系统都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其难度远远大于隼鸟2号。
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探测月球时,需要利用反推器反推,为了实现安全着陆,嫦娥五号在月球轨道附近实现了两次“刹车”。第一次刹车是在月球附近时,嫦娥五号点燃3000牛顿推力的火箭发动机进行反推减速,经过17分钟减速后,嫦娥五号的速度才能降低到被月球引力捕获的程度,之后月球进入到环月轨道。
在月球表面降落时,又会利用到发动机反推,才能使得嫦娥五号安然无恙地在月球表面着陆。
单独值得拿出来一说的就是嫦娥的自主避障系统,这跟我国发往火星的天问一号一样,都采用了自主避障系统,通过接近地面一定高度时减速至“悬停”,然后利用光学相机和激光以及雷达寻找安全的区域进行降落,这可是比美国还先进的姿态控制方式,全球独一份。
可能很多网友会误以为隼鸟2号先降落在小行星才采的样,所以对隼鸟2号赞赏有加,但这里要说的是:隼鸟哦2号并未降落在小行星上,而是在采样过程中与小行星一起“伴飞”。
日本此次取样的“龙宫”小行星直径不到1公里,引力干扰可以说微乎其微。隼鸟2号采用的取样方式是逐渐接近小行星,在小行星表面精确控制减速到跟小行星同速,相当于“悬停”在小行星上空,然后通过发射重量为5克的钽质子弹击中小行星表面,爆炸溅起的尘埃状物质或碎片被隼鸟2号的取样机械臂收集到样本容器里,接下来换地方总共收集3次。
应该说日本这个采样方式是很有创新性的,“龙宫”小行星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为了收集到小行星地下的物质,隼鸟2号采取了撞击的方式,这样可以把岩石底下的物质给撞出来,不过缺点就是只能收集到小颗粒粉尘和碎片,而且质量只有100毫克。
嫦娥5号由于月球的巨大引力,有地球的1/6,在采样前就必须精确地软着陆月球,不同于隼鸟2号的精确减速,嫦娥5号所需的反推和精确控制能力要远远大于隼鸟,才能克服月球的引力。
嫦娥采取了“表取”+“钻取”两种取样方式,利用机械臂对月球表面土壤进行铲、掘等方式,还能够利用打孔的方式获取月球内部的土壤或者岩石,取样的标本更为丰富,样本更多。不过就难度和创新性而言,这个环节还是日本的隼鸟难度要更大些。
隼鸟2号由于没有降落,同时由于采样的小行星质量过于小,引力影响微乎其微,所以只需稍微点火加力即可离开,不存在什么技术难度。
重点要说的是嫦娥5号,嫦娥5号由于要先克服月球的引力,所以需要在月球表面进行“无依托”起飞,对自身位置定位、推力大小、交汇轨道的时间和交汇点计算等都提出非常严苛的要求。
上升器飞升至月球轨道时还要和轨道器对接,把月壤样品转移给返回舱,然后在轨道器的助力下,借助引力弹弓返回地球,从而把返回舱送回地球。
隼鸟2号在接近地球大气层时把直径不到40CM的返回舱卸下,直接丢回大气层,由于体积和质量不大,所以直接用降落伞就顺利回收了,难度并不大。
嫦娥5号的返回舱质量远大于隼鸟2号返回舱,所以在返回时需要利用“桑格尔/钱学森”弹道进行“水漂弹道”减速,最后利用降落伞才能安全降落。
日本的航天领域实力不容小觑,在长征5号其运载火箭一直是亚洲领先。 不过日本依靠在美国这颗大树上,既受益同时也受到制约。
所以日本展开的大多是“小而精”、“低成本”、“创新性强”的深空探测任务,很多关键技术还是仰仗美国提供。
但我国不同, 我国历来走的都是“独立自主”的道路 ,在航空航天领域也是如此,既是逼出来的,也是自己创出来的。所以我国的航天技术都比较全面,从发动机到火箭上的一个小零件都是自主研制,综合实力要远远大于日本。
日本此次的隼鸟2号探测任务有亮点,有难度,但综合来说只是部分技术上的突破,正所谓 “一枝独秀不是春” ;
我国嫦娥5号的探测任务综合性和全面性比较强,更像是 “百花齐放春满园” 。
“生命之源”在地球外首次确认
“生命之源”在地球外首次确认
“生命之源”在地球外首次确认,此次“隼鸟2号”带回的样本,是在不暴露于地球空气中的形式下对其进行了分析,从而首次证实了太空中存在着氨基酸。“生命之源”在地球外首次确认。
“生命之源”在地球外首次确认1据日媒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称,科学家在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采集的样本中检测到20多种氨基酸。这是首个在地球外存在氨基酸的证据,对理解这些至关重要的有机分子如何到达地球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12月,由探测器“隼鸟2号”搭载的为期6年的回收舱从3亿多公里外的小行星“龙宫”(Ryugu)返回地球,并带回约5.4克行星表面样本。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等团队分析了样本后,从中检测到20多种氨基酸。
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天体生物学名誉教授小林宪正表示,在地球以外天体上发现多种氨基酸是“史无前例”的,甚至可能暗示地球以外存在生命,“证明氨基酸存在于小行星的地下,增加了这些化合物从太空到达地球的可能性”。这也意味着氨基酸可能存在于其他行星和天然卫星上,暗示“生命可能诞生在宇宙中比以前认为的更多的地方”。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部分,是形成生命不可或缺的有机分子。虽然还不知道氨基酸是如何到达古代地球的,但有一种理论认为,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氨基酸就已大量存在,但在地球被岩浆覆盖变得极其炎热后便不复存在,但随后又被流星从外太空重新引入。也有理论认为,氨基酸本身就存在于地球表面。
此次,“隼鸟2号”采集样本来自不受阳光或宇宙射线侵蚀的小行星地下物质,对其分析是在没有将其暴露于地球空气中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意味着研究人员首次证实了外层空间中也存在生命的组成部分。
随着对来自“龙宫”样本数据的更多分析,科学家将获得关于这颗小行星的组成和如何形成的更多信息。通过将“龙宫”样本物质的结果与从小行星“本努”(Bennu)收集的样本进行比较,科学家将更好地了解宇宙中的各种化学混合物,以及生命是如何产生的。
“生命之源”在地球外首次确认26月6日的日本广播协会(NHK)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表示,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探测器“隼鸟2号”,从小行星“龙宫”带回的沙子样本中发现了20多种“氨基酸”。这也是人类首次在地球以外发现被称为生命之源的氨基酸。
NHK报道的截图
据日媒报道,“龙宫”是一颗碳质小行星,主要由碳组成,但也有一些水。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日本的“隼鸟2号”小行星探测器抵达“龙宫”进行探测。在此期间,它采集了“龙宫”地表和地下的沙子样本,并于2020年12月返回地球,带回了约5.4克的黑色砂粒状物质。
经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等研究所发现,沙子中含有构成有机物的物质,如碳和氮。今年6月,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沙子中含有20多种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氨基酸。
横滨国立大学名誉教授小林宪正认为,这些氨基酸可能与地球的生命诞生有关,这表明氨基酸在宇宙中并不特殊。
其实,此前在地球上发现的陨石中已多次检测到氨基酸的存在。 但这类陨石被发现时,已经与地球的土壤和空气接触,无法排除氨基酸是在它们到达后混入的可能性。
而此次“隼鸟2号”带回的样本,是在不暴露于地球空气中的形式下对其进行了分析,从而首次证实了太空中存在着氨基酸。
“生命之源”在地球外首次确认32020年12月,日本的探测器“隼鸟2号”从3亿多公里外的小行星“龙宫”(Ryugu)被搭载的回收舱带回了地球,这个探测器收集了大约5.4g的行星样本,这些样本来自不接受太阳光和宇宙射线的地下。除此之外,科学家们还很谨慎,设立了不会接触地球空气的.研究条件,结果在这些样本中居然检测出了20多种氨基酸!
这种发现是史无前例的,拥有重大的意义。因为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部分,对于生命来说是不能没有的关键分子。科学家们不敢就此确定地外生命的存在,但这确实证明了氨基酸存在于一些小行星的地下。
之前有人认为,46亿年前的地球就存在大量氨基酸,但因为岩浆覆盖,让氨基酸都消失了,后来又被流星带回了地球,因此地球生命其实并不那么“原生”,这种说法只是假说,但这次的发现稍微为这种假说提供了点证据。
关于这样样本的分析还在继续,没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关于这个行星的组成和形成,也能更多地了解一些宇宙物质和外星生命的诞生的可能。
但这个新闻又让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再次出现了:为什么总以地球生命的形式来寻找外星生命?外星生命不能是别的形式吗?
外星生命的形式
上个世纪的科幻作家幻想了各种样式的外星生命,有昆虫型的,类人形的等等,但都逃不开地球生命的限制;到了现今,作者们的思路放开了,开始出现纯能量体,气体甚至可以不同维度活动的不可名状生命。
既然有这么多可能,为何科学家们就这么“死板”呢?
因为只有从现有的科学知识入手,才能考虑合理性,这其实就是可操作性的问题,科学不可能靠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定义外星生命,只能用地球生命的形式来作为参考,毕竟地球生命的形式确实诞生了现在的地球生灵,那某个星球符合条件,是不是就说明也能诞生了生命了呢?
因此科学家们想从其他星球得到生命的线索,只能从最直接并且目前唯一掌握的证据出发。
同样是去太空挖土,我国嫦娥五号和日本隼鸟二号谁更厉害?
如今,嫦娥五号已经成功取得了2公斤的月球土壤并处于返航的途中,然而在中国航天事业鼎盛发展的同时,日本的航天事业也迎来了重磅消息,日本在2014年发射的隼鸟二号探测器也将从太空返回。
作为亚洲的两个强国,这是航天先进技术的体现,那么中国和日本的天外采样难度有什么不同,嫦娥五号和日本隼鸟二号相比谁更厉害呢?
太空任务相似。日本的隼鸟二号探测器在2014年发射升空,经历了长达四年的飞行之后,于2018年抵达了一颗被命名为“龙宫”的碳制岩石小行星,2019年正式开始对该行星进行探测采样工作。
而我国的嫦娥五号是在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发射升空,主要任务是对月球进行土壤及岩石的采样,最后带回地球。
从任务上看,嫦娥五号与隼鸟二号探测器的任务相似,但是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第一,距离不同。日本隼鸟二号的目标是一个距离地球约3亿公里的“龙宫”小行星,而嫦娥5号的目标则是距离地球大约40万公里的月球,单纯的从距离上来看,隼鸟二号的飞行距离是嫦娥五号的750倍。
众所周知,飞行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着信号的传输,距离越远,信号就越弱,在隼鸟二号的飞行过程中,最难的两点就是姿态控制和测控信号传输,如果从这一点来说,隼鸟二号的难度确实要比我们的嫦娥五号要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嫦娥五号要比隼鸟二号落后。
第二,取样方式不同。隼鸟二号采样的方式是在靠近小行星表面后,通过发射重量为5克的钽质子弹去轰击小行星表面,将爆炸溅起的尘埃状物质或碎片通过隼鸟二号的取样机械臂收集到样本容器里,然后换个地方,再来一次,总共进行3次。
而我国的嫦娥五号采用的是自动化钻探获取月球表面的样本,在采样、封装全程实行的无人设备进行操作,由于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取样方式,所以说带回地球的样本重量也不尽相同,获得的物质自然也不如嫦娥5号。
第三,操作技术不同。日本隼鸟二号的目标小行星龙宫的体积和质量与月球简直是天差地别,这颗小行星的直径只有900米,而月球的直接达到了3476公里,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天体的质量越大,万有引力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月球的万有引力是龙宫的数千倍!
在这种状态下,嫦娥五号还要考虑月球软着陆、飞行器起飞、返回舱轨道对接等一系列问题,对每一项技术都要求非常高,如嫦娥五号要想成功实现软着陆,对于航天器的指挥与控制要求更为严格,这比宇宙飞船返回地球的控制系统技术难度还要高;
从月球返回时,同样也需要非常大的推力才能升空,这对发动机反推技术的要求又很高。而且要知道,月球是没有发射站的,月面上升、交会对接、环月等待、月地转移、轨道分离,整个操作都是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完成的。由此可见,我国嫦娥五号的任务操作难度要远远大于日本的隼鸟二号。
第四,飞行器的结构不同。日本的隼鸟二号只有单一的结构,全重只有600公斤左右,而我国的嫦娥五号是由多个舱段组合而成的,重量已经达到了8.2吨,相比之下,两者之间明显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第五,研究意义不同。“龙宫”小行星位于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轨道上,被初步估计含有水和有机物质,比起其他小行星来说,相对原始,通过隼鸟二号的取样将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小行星的形成以及太阳系早期的一些信息,有助于揭示生命起源。
而嫦娥五号的月球取样,意义重大,能进一步帮助人类了解月球状态、物质含量、地质演化历史,也可以为了解太阳活动等提供新的信息,除此之外,研究月球岩石对开发月球资源(氦-3)同样具有很大的意义。
目前实现月球取样的,只有美国和前苏联,其中美国是在阿波罗计划中,进行有人采样并带回的,而苏联则是使用无人探测器登陆月球取样。
这两次月球取样项目都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之后的50年再也没有一个国家进行过月球取样了,此次嫦娥五号探测器的月球取样意义非同,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进行月球取样的国家。
此次任务的成功不仅会使我国航天技术水平得到提升,而且对于我国未来的探月工程而言也是意义非凡的。
总体而言,嫦娥五号的技术难度更大,操作也更复杂,此次任务将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复杂的一次航天任务。
今天关于“龙宫小行星多大”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龙宫小行星多大”,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