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教育

佛教所言之“四相”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四相”?)

意思为:没有一个执着的自我形象;想着我是菩萨一言一行都要按照一个标准去做,与世间格格不入,这样就不能接近、亲近众生,如何度化众生。诗句出自《金刚经》,即是无我相...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四相是哪四相 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四相是哪四相 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佛教所言之“四相”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四相”?)

佛教所言之“四相”是什么意思?

意思为:没有一个执着的自我形象;想着我是菩萨一言一行都要按照一个标准去做,与世间格格不入,这样就不能接近、亲近众生,如何度化众生。

诗句出自《金刚经》,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人相就是别人之相,总在你的对面的别人,菩萨要有此相,如何度你,你会想他为什么要度我,对他有什么好处,他想占我什么便宜,在你的对面是永远无法度你的。

所以菩萨须无人相。六道轮回,菩萨要有任何一道的相,就难以度化其他道的众生,现鬼相、畜生相,人会轻慢他,很多人是以貌取人的,现人相、天人相,三恶道会觉得高不可攀,现阿修罗道会吓到人及三恶道众生,所以菩萨须得无众生相。

扩展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金刚经强调,前观所化境的众生不可得,此处内观发心能度众生的菩萨──我也不可得。依修行次第:先观所缘色声等诸法,人天等众生,皆不可得不可取;但因萨迦耶见相应的能观者未能遮遣,还未能现证。进而反观发菩提心和修菩萨行者──心亦不可得,不见少许法──色心有自性,可为发菩提心者。这才萨迦耶见──生死根拔,尽一切戏论而悟入无分别法性。中观广明一切我法空,以离萨迦耶见的我我所执为入法的不二门。这样降伏其心,能安住大菩提心,出三界而住一切智海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金刚经

四相是哪四相?

一、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

二、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

三、众生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

四、寿者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生老病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就是我们心理上或观念上所认为、所知道、所证得的境界。可以理解为心中想着的自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自己着想。

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人相的根本是我相,有了我相,就觉得我与你与他不同,人相是由我相所分化出来的。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存如是之心便是!

云何寿者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加命根。 对生死看得比较重。

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根源,根本上即是我相。因为有了我,有了一个我的观念,这是我的,我认为这是对的,那是错的;我喜欢,我讨厌等就有了我相。有了我,而后就有你、有他、有大众、有空间、有时间、有世界、有生死,也就是说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这四相的根源是我相,只要去除我相即无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四相是什么意思

四相的解释

三国 时 诸葛亮 、 蒋琬 、 费祎 、 董允 四人先后任 蜀 相(尚书令),时称“四相”。因有贤名,亦号“四英”。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於时 蜀 人以 诸葛亮 、 蒋 、 费 及 允 为四相,一号四英。” 佛教以离、合、违、顺为四相。《楞严经》卷三:“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 南朝 梁简文帝 《 庄严 旻法师成实论义疏序》:“四相乃无常之刀,三聚为苦家之质。”

词语分解

四的解释 四 ì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 四方 。四边。四序(即“四季”)。四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四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四 君子 相的解释 相 ā 交互 ,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互相。相等。相同。 相识 。相传(俷 )。相符。相继。相间(刵 )。 相形见绌 。相得益彰( 两者 互相 配合 ,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 一定 对象 的: 相信 。相烦。相问。

什么叫“四相”?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末学浅见:

四相以“我相”为主;若能“无我”,其余三者也必定相继断除。

而古来高人无数,最难断除者,就是这个“我”了!

断除我见,实证这个“能见闻觉知,能思考”的“我”本为虚妄;并且决然放弃这个“假我”,即是走上了“出离三界”的轨道;

然而,断我见却只是声闻乘初果:“须陀洹”,次第而到“声闻极果”(阿罗汉);此时,仍然不能测度大乘悟后菩萨之智慧,何况诸佛境界!

“无四相即是佛”一句,算是“浅化”佛法吧。于理不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佛家中所说"三心 四相"是何意

三心是“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众生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过于执着往昔的想念,今日的焦虑,未来的担忧。

四相就是“我、人、众生、寿者相”,就是凡夫以二元对立心来认识世界宇宙人生的,故有此长彼短。

1、关于我相:

迷人恃有财宝、学问、族姓,轻慢一切人,名我相。”这个就是根深蒂固的我执,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自我意识。

2、关于人相:

就是以分别心看待别人,认为他是好人、很有本事的人,或者是小人、不可交往的人,等等,这样看待别人的时候,叫做“人相”。如果真是菩萨,念念都会看到众生本来涅_,看到众生的佛性,看到法界一相。

3、众生相:

就是超越了我相、人相,不再分别了,但是把所有的生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佛菩萨,一类是众生。众生还没有悟,而菩萨跟佛是开悟了的。如果这样看的话,是把迷跟悟看作是两样,就是没有照见众生跟诸佛平等的佛性,没有证到诸法空性。

4、寿者相:

指的是有一个命根,这个命根要比我相、人相、众生相都要微细得多,没有你我他的分别了,但是有一个存在、活着的相续的感觉,永恒的长寿,永生,道教内丹里讲的长生不死。

扩展资料

佛认为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又已经变成“过去”了,这个现象是不可得的,一切感受、知觉,都是如此。

可是一切众生并不了解这个道理,拼命想在一个不可得的“三心”中——过去、现在、未来,把它停留住,想把它把握住。因此,学佛的人要特别注意,想要打坐把心定住,那还是会犯这个错误。

佛学中的 四相,四见,十法界,

四相

 指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住、异、灭等四相,此又作四有为、四有为相.《成唯识论》卷二等记载,唯识宗主张“四相假立,过未无体”.就刹那而言,有为法依因缘之力,由本无而今有,乃属暂有还无者,为表示异于无为而假立四相.以本无今有,故称有位为“生”,暂停于生位即称“住”,住位前后之变异即称“异,以暂有还无,故称灭时为“灭”.其中,生、住、异三者为“有”,同属现在;灭为“无”,则属过去.就一期分位而言,初有称为生;后无称为灭;已生而相似相续,称为住;住之相续转变,称为异.又无论刹那或一期,皆以前三相为现在,灭相为过去.

 四见

 四见有三种,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也.

 一、单四见.

 一、执有.

 二、执无.

 三、亦有亦无.

 四、非有非无.

 二、复四见.

 一、有有有无.

 二、无有无无.

 三、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

 四、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

 三、具足四见.

 一、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

 二、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

 三、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四、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

 十法界

 [出佛祖统纪]

 法界者,诸佛众生之本体也.然四圣六凡,感报界分不同,故有十法界焉.(四圣者,佛、菩萨、缘觉、声闻也.六凡者,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

 〔一、佛法界〕,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觉具三义:一者自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谓运无缘慈,度有情众;三者觉行圆满,谓万行具足,为三界师,是名佛法界.(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菩萨法界〕,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自行成就,而能觉悟一切众生,是名菩萨法界.

 〔三、缘觉法界〕,缘觉者,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是名缘觉法界.(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四、声闻法界〕,声闻者,谓闻佛声教,依四谛法而修证真空,是名声闻法界.(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五、天法界〕,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清净光明,世间无比.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因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感报而生,是名天法界.(二十八天者,欲界有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也.色界有十八天:初禅有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有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有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有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无色界有四天: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也.谓之上品者,以作善时,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心俱不悔也.)

 〔六、人法界〕,人者,忍也.于世违顺之境,皆能安忍也.谓人生于四洲之中,能行仁义礼智信之五常,能持不杀、不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之五戒,具修中品十善,感报而生,是名人法界.(四洲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也.中品者,谓于作善已后,起少悔之心也.)

 〔七、阿修罗法界〕,梵语阿修罗,华言非天.净名疏云: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也.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行五常,欲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报而生,是名阿修罗法界.(下品者,谓于作善之时,即生悔心也.)

 〔八、鬼法界〕,谓此鬼类,遍于诸趣.有福德者作山林冢庙神,无福德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受苦无量.在因之时,谄诳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报而生,是名鬼法界.(下品者,谓作恶之时,即能悔也.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九嗔、十邪见也.)

 〔九、畜生法界〕,畜生者,亦云旁生.此类遍在诸处,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互相吞啖,受苦无穷.宿由愚痴贪欲,作中品五逆十恶,感报而生,是名畜生法界.(旁生者,谓其身形横生也.中品者,谓作恶已后,起少悔心也.)

 〔十、地狱法界〕,地狱者,在地之下也.谓八寒、八热等狱,其中众生,受苦无穷,经劫无量.因作上品五逆十恶重罪,感报而生,是名地狱法界.(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也.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上品者,谓人作恶,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俱不能悔也.)

佛教所言之“四相”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四相”?)

好了,今天关于“四相是哪四相 ”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四相是哪四相 ”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