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赓金群是做什么的(吴素秋是什么职业)

赓金群赓金群(1921年9月25日-2008年4月10日),男,满族,北京人。出生于农历辛酉年八月廿四日。农历戊子年三月初五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7...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刘长瑜是什么时间逝世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刘长瑜是什么时间逝世的话题吧。

赓金群是做什么的(吴素秋是什么职业)

赓金群是做什么的

赓金群

赓金群(1921年9月25日-2008年4月10日),男,满族,北京人。出生于农历辛酉年八月廿四日。农历戊子年三月初五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著名京剧音乐家、鼓师,中国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奏员。原名赓宝群。

中文名:赓金群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日期:1921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2008年4月10日

职业:京剧音乐家、鼓师

代表作品:《古城会》、《独木关》、《薛礼叹月》等

艺术经历

11岁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音乐科,从师汪子良习司鼓。毕业后搭荣春社,与尚小云合作。后又为梅兰芳、程砚秋、李玉茹、傅德威、白玉薇等司鼓。1949年后,参加平剧研究院(原中国京剧院前身),长期为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司鼓。参与中国京剧院的《柳荫记》《白蛇传》《野猪林》《白毛女》《谢瑶环》等新剧目的音乐(打击乐)创作。1959年参与中国京剧院与北京京剧院合演的《赤壁之战》《西厢记》等剧目的音乐(打击乐)创作。1960年,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演出的《野猪林》搬上银幕,他参加了该剧的音乐设计工作。在现代京剧《红灯记》的演出伴奏中,他善于吸收西洋乐队的指挥方法,成为以手势、鼓楗子指挥中西混合大乐队的第一人。

艺术特色

他幼工扎实,能戏甚多,六场通透,伴奏富有激情,尤熟谙梅派艺术。他打文戏稳健舒展,打武戏明快洒脱,伴戏富于激情,有感染力,善于调动乐队及演员的情绪。

艺术贡献

赓金群多次随中国京剧院出访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足迹遍布四十多个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京剧艺术,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和与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课徒传艺,悉心培育后人,桃李遍布菊坛。并参加了中国京剧音配像工作。

任职情况

赓金群是中国京剧院的首席司鼓,曾任中国民族打击乐学会荣誉理事、顾问等职。

葬礼简介

2008年4月14日,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竹厅举行赓金群先生遗体告别仪式,来自全国及北京京剧界的名家、领导、生前同事、合作者及亲朋好友杜近芳、刘长瑜、景荣庆、冯志孝、李光、沈健谨、马小曼、燕守平、陈淑芳、宋小川、耿巧云、吴江、宋官林、龚和德、薛若琳、李大成等二百多人出席了告别仪式;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董伟等敬献了花圈;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山东省京剧院、湖北省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中心等单位敬献了花圈。

活动年表

录制剧目

1975年4月,农历乙卯年:“中央文革”成立录音录像组录制传统戏

“中央文革”成立一个录音录像组,为毛泽东录制传统戏。参加的人北京的有李金泉、赓金群、高盛麟、洪雪飞、万一英、侯少奎、李宗义、杜近芳、李慧芳、马长礼等,上海的方洋、刘异龙、闵惠芬等。

所录剧目计有:

京剧《古城会》(高盛麟,袁世海)

京剧《独木关》(高盛麟,高盛虹,萧盛萱,张春孝)

京剧《薛礼叹月》(高盛麟,郝庆海)

京剧《长坂坡·汉津口》(高盛麟,袁世海,俞大陆)

京剧《挑华车》(高盛麟)

京剧《洗浮山》(高盛麟)

京剧《走麦城》(高盛麟)

京剧《盗魂铃》(李宗义,李慧芳)

京剧《大·探·二》(李宗义,李长春,李炳淑,赵炳啸)

京剧《法门寺》(李宗义,李慧芳,罗荣贵)

京剧《空城计》(李宗义,萧英翔)

京剧《斩黄袍》(李宗义,王泉奎,吴富友)

京剧大赛

1996年1月11日,农历乙亥年十一月廿一日:海峡两岸五戏校蓝岛杯京剧大赛举办

由北京市戏曲艺术学校校长孙毓敏与蓝岛大厦总经理李贵保共同发起举办由北京、上海、天津、中戏附中、台北复兴五戏校参加的海峡两岸五戏校蓝岛杯京剧大赛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拉开了帷幕。11位评委为于世文、谭元寿、王金璐、吴素秋、李慧芳、于玉衡、李金鸿、景荣庆、赓金群、姜凤山、刘曾复。参加比赛的戏校学生有王佩瑜、王玺龙、穆宇、郭伟等。大赛于1月17日结束。中宣部长丁关根出席大赛的开幕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出席大赛的闭幕式。

戏曲晚会

1999年2月15日,农历戊寅年十二月三十日:1999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吉祥九九——1999年春节戏曲晚会在央视播出。

节目单

1.《中华大拜年》(作词魏子晨,作曲孟庆华,编舞冷明宇;演员耿其昌、邓沐玮、陈淑芳;演出单位中国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团、吉林省桦甸市歌舞团)

2.京剧《四郎探母·坐宫》(鼓师苏广忠,琴师赵建华,演员于魁智、李胜素;演出单位中国京剧院、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

3.京剧《双投唐》选段(鼓师张景霖,琴师李祖铭,演员孟广禄、李军;演出单位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上海京剧院)

4.京剧《螺丝峪》选段(鼓师谢光荣,演员赵永伟;演出单位中国京剧院)

5.评剧《剪窗花》(作词魏子晨,作曲刘文田,配器黄平,编舞韩剑英、杨华;演员宋丽、曾昭娟;演出单位中国评剧院、天津评剧院、空军蓝天幼儿艺术团)

6.黄梅戏《游春》(编舞冷明宇;演员韩再芬;演出单位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团、吉林省桦甸市歌舞团)

7.越剧《吕布与貂蝉》选段(作曲谈声贤;演员何赛飞、钱惠丽;演出单位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上海越剧团)

8.苏淮锡扬四剧种联唱《盛世花怒放》(作词张弘,作曲卢小杰,编舞林阳,演员卞燕敏、汤红英、顾慧英、李霞;演出单位江苏锡剧团、江苏兴化淮剧团、江苏扬剧团、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团、吉林省桦甸市歌舞团)

9.“新闻界长安戏迷俱乐部”戏迷联唱

京剧《四进士》选段(演员李丹)

京剧《群英会》选段(演员翟慧生)

京剧《苏三起解》选段(演员鞠萍)

京剧《淮河营》选段(演员罗京)

京剧《凤还巢》选段(演员任涛)

京剧《三家店》选段(演员白燕升)

10.群丑荟萃《考状元》(编剧周保平,导演赵德芝,演员朱世慧、朱军、金不换、苏明德、孙存蝶、王福民、张海静、韩剑英;演出单位湖北省京剧团山西省京剧院、河南省鹤壁市豫剧团天津市艺术学校、四川新都芙蓉花川剧团中国京剧院、中国评剧院;乐队北京京剧院乐队)

11.京剧《西厢记》选段(演员赵秀君;演出单位天津市青年京剧团)

12.京剧《雏凤凌空》选段(演员赵葆秀;演出单位北京京剧院)

13.《共绘吉祥图》(作词魏子晨,作曲张磊,编舞林阳;演员李欣、刘桂娟、刘继英、吴素秋、刘雪涛、刘方亭、张继蝶、董汝南、王希玲)

14.京剧歌舞《欢乐的月宫》(作词周保平,作曲朱维英,编舞杨华;演员陆地圆;演出单位北京市戏曲学校、空军蓝天幼儿艺术团)

15.扬剧舞蹈《女娃兵》(作词范广和,作曲卢小杰,演出单位南空小百灵幼儿艺术团)

16.京剧《锁麟囊》(鼓师张景霖,琴师李祖铭;演员孙爱珍;演出单位上海京剧院)

17.京剧《红娘》(鼓师张景霖,琴师李祖铭;演员王桂荣、章尔琴;演出单位辽宁省锦州市京剧团、河北大厂县评剧团)

18.京剧《大登殿》选段(鼓师金惠武,琴师艾兵;演员阎桂祥、王蓉蓉、杜镇杰;演出单位北京京剧院)

19.豫剧《抢妈妈》(编剧张晓亚,作曲朱超伦,导演王为念;演员小香玉;演出单位小香玉希望艺术学校)

20.评剧《小女婿》(演员王冠丽;演出单位天津评剧院)

21.河北梆子《杜十娘》(编舞冷明宇;演员彭蕙蘅;演出单位河北省梆子剧院)

22.眉户戏《五更鸟》(演员李梅;演出单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

23.吉剧《喜贴春联》(编剧华景坤,作曲李凌元,导演刘富英,编舞冷明宇;演员安静芳、王桂芬;演出单位吉林省吉剧团、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团、吉林省桦甸市歌舞团)

24.京剧歌舞《靓丽行》(作词魏子晨,作曲张磊,编舞林阳;演员史敏、刘桂娟、张艳玲、耿巧云、张萍;演出单位上海京剧院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团、河北省京剧院落吉林省桦甸市歌舞团、中国京剧院青年团)

25.京剧《青城十九侠》片段(鼓师张景霖,琴师李祖铭;演员孙明珠、胡小毛;演出单位陕西省京剧院、天津京剧院)

26.京剧《飞虎山》(鼓师冯洪启;演员尚长荣、叶少兰;演出单位上海京剧院、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

27.京剧《龙凤呈祥·洞房》(鼓师李素阳,琴师张素英;演员李维康;演出单位中国京剧院)

28.京剧《百鸟斗金蟾》(作词孙元喜,鼓师李凤阁,导演张正秋;演员张幼麟、王立军、周龙、王平、程和平、艾金梅、胡小毛、年金鹏;演出单位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上海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江苏省京剧院湖北省京剧院、河北省艺术学校保定市分校)

29.昆曲《长江殿·小宴》(演员杨春霞、蔡正仁;演出单位中国京剧院、上海昆剧院)

30.川剧《别洞观景》(演员沈铁梅;演出单位重庆市川剧团)

31.赣剧《八仙飘海》(演员陈俐;演出单位江西省赣剧团)

32.少数民族戏曲联唱《五色花》(编舞冷明宇、吴琼;伴舞吉林市歌舞团、吉林省桦甸市歌舞团)

彝剧《铜鼓祭》选段(演员张红艳、郭建设;演出单位云南省楚雄州彝剧团)

藏剧《文成公主》选段

蒙古剧《满都海斯琴》选段(领唱其其格额尔德木图;演出单位内蒙古民族剧团)

白剧《阿盖公主》选段(演员叶新涛、李泽新;演出单位云南省大理州白剧团)

傣剧《娥并与桑洛》选段(演员万小散、李小喜;演出单位云南省德宏州傣剧团)

《刘三姐》选段(演员段泓、白燕升、朱军)

33.京剧《武家坡》(鼓师张景霖,琴师李祖铭;演员叶复润、张火丁;演出单位台湾复兴剧社、中国京剧院青年团)

34.大陆、港、澳粤剧联唱《圆梦》(作词阎肃,编舞冷明宇,演员张明敏、秦翠萍、杨小秋)

35.京剧《马前泼水》选段(鼓师张景霖,演员何玉蓉;演出单位江西省京剧团)

36.京剧《群英会·回书》(鼓师赓金群,琴师沈玉才,演员袁世海、郑岩;演出单位中国京剧院)

37.《中华神韵》(作词魏子晨,作曲姚明,编舞林阳,演员袁慧琴、胡璇、李佩红、张晶、李海燕、杜鹏、张克、朱强、杨赤、陈俊杰;演出单位中国戏曲学院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修班、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团、吉林省华甸市歌舞团

与梅兰芳的合作

国庆十周年,赓金群为梅兰芳排演《穆桂英挂帅》司鼓。梅大师对“捧印”一折极具创造性,为表现老年穆桂英不服老的坚毅果决的报国之情,运用了各种形态的舞蹈身段、脚步、头型、眼神,还借鉴、吸收了武生与花脸的表演,赓金群对这一折的音乐伴奏付出极大心血,将想得到的旦角、武生、老生的起霸、行进、_望、观星等表演用过的锣鼓,如“九锤半”、“一封书”、“阴锣”、“马腿儿”、“走马锣鼓”、“正、反搜场”等拆解,根据人物表演的需要重新组合,将“捧印”一折打得令大师气定神闲,令观众荡气回肠,令整出戏神采飞扬。后来,杜近芳去天津演出《挂帅》,演至“捧印”一折,观众不仅为杜近芳的表演鼓掌,也为赓金群的司鼓喝彩。天津大戏院内,“好鼓!”的叫好声此伏彼起。人们听过观众喊“好弦儿”,赓金群开了让观众喊“好鼓”的先河,成为中国京剧院同仁中的一段佳话。

担任顾问

2002年10月,农历壬午年:中国京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成立

中国京剧院成立艺术指导委员会,聘请剧院知名艺术家袁世海、刘长瑜、刘秀荣、杜近芳、李世济、李维康和知名专家吕瑞明、苏移、赓金群等14人为艺术委员会顾问,聘请王晶华、冯志孝、孙元意、寇春华、杨春霞、吴钰璋、邹忆青、李光、李学忠等22人为委员,刘长瑜任艺委会主任,高牧坤为副主任。

艺委会是对剧院艺术创作、艺术生产、日常演出、人才培训等工作进行指导、咨询、参谋和监督的机构。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的方针,艺委会对剧院制定的艺术创作规划及确定重点剧目提出指导性和建设性意见;参与新创剧目、重点剧目的选择、研究、论证工作;指导剧院排演工作,特别是重点剧目的创作、修改、加工和提高;协助制定剧院艺术人才培养规划,并充分利用剧院老艺术家多的优势,承担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向全国甚至海外京剧院团开办进修班;对剧院举办的“演出季”以及其他日常演出进行质量监督和评议等。

评价

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宋官林评价,赓金群司鼓功底扎实,六场通透,戏路宽广,尤熟谙梅派艺术,与尚小云、梅兰芳、程砚秋“三大名旦”都合作过。在现代京剧《红灯记》的演出伴奏中,赓金群善于吸收西洋乐队的指挥方法,成为以手势、鼓楗子指挥中西混合大乐队的第一人。

著名京剧旦角荀慧生简介 荀慧生的作品有哪些

荀慧生是伟大的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演员,荀派艺术的创始人。

表作品:《红娘》《红楼二尤》《玉堂春》《棋盘山》

荀慧生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伟大的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演员,荀派艺术的创始人。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1925年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名为荀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

与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一起称为“三小一白”。1927年和1931年两次当选“四大名旦”,有“无旦不荀”的美誉。诞辰:1900年1月5日,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初五日;逝世:1968年12月26日,农历戊申年十一月初七日。

荀慧生一生收徒之众,不计其数。其长子荀令香工旦,其女荀令莱亦为其传人。

他1900年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由于家庭生活艰难,从小被卖给天津一个梆子戏班学戏,后又“写”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为徒,受到严格的训练,也吃尽了苦头。8岁登台表演,11岁跟师父入北京三乐班。后从陈桐云、乔惠兰、曹心泉、陈德琳、吴菱仙、孙逸云、路三宝等名师改学京剧。与侯喜瑞、刘鸿声合演《胭脂虎》一炮打响。1919年与杨小楼一起组班赴沪,被剧院一再挽留,前后在沪达四年之久。四年之中投师访友,技艺日进,成为崭露头角的旦角名伶。1927年和1931年两次当选“四大名旦”。

早在1933年,他已誉满全国,为了抗日,他曾参加过捐献飞机的活动。之后不久,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举行登基大典时,曾邀请北京“名角儿”赴东北做庆祝演出。有些艺人惧于权势被迫前往,但荀慧生坚决不去,知道硬抗不行,便悄悄躲到天津一位友人徐先生家中,以养病为名,息影舞台达一年半。他常言:“绝不与汉奸为伍”!这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荀慧生一向刻苦努力,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个梆子演员19岁才正式改唱京剧,必然遭到一些人的非议,据说当时的龚云甫,大个儿李七等人就很保守,看不惯他,常在幕后边嘲笑他,故意学唱他那稍带梆子味的南梆子唱腔,声音之大甚至扰乱了舞台上的演出。他听在耳里气在心头,忍气吞声而已。所以,荀慧生称自己的艺术发展史是“一部伤心史”。

荀慧生具有平民性格,他表演的人物多为底层的丫环、侍女,小家碧玉。他自己也是平易近人的。他看到当时的艺人社会地位低下,生活无保障,甚至死后无葬身之地,他除常常解囊相助外,还发起了募捐购买义地的活动。在他的倡议和筹备下,以四大名旦为首,加上余叔岩、杨小楼等人齐心协力,每人出300元,在自新路买下了12亩空地,盖了个小祠堂,派人看守,此即所谓“梨园公墓”。这件事本是荀慧生先生倡议的,但他从不在人前炫耀自己的功德,只在日记中写了一句“关注贫穷同仁,乃是吾等应尽之责”。

荀慧生在文革的10年中,倍受迫害,最后诸病齐发,猝然而逝。连他总结表演艺术经验的专著也未能留下,真是京剧界的一大损失。

荀慧生在京剧四大名旦中,唱念做打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他的唱腔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在传统唱腔、唱法的基础上,他结合剧中人物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天赋条件大胆创造,如《勘玉钏》中的“二黄快板”、《红娘》中的反汉调“听琴吟”、反四平调“佳期颂”、《还珠吟》中的四平“节妇吟”等等都成为学习荀派的必修课。在念白上他创造出介于京白、韵白、苏白三者之间的所谓“风搅雪”的念白,顿挫有致,娓娓动听。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生活美。

荀慧生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戏,其中常演的也有三四十出:六大喜剧、《元宵谜》、《丹青引》、《绣襦记》、《勘玉钏》、《红娘》、《卓文君》;六大悲剧《钗头凤》、《杜十娘》、《鱼藻宫》、《红楼二尤》、《霍小玉》、《晴雯》;六大武剧:《陶三春》、《大英杰烈》、《荀灌娘》、《美人一丈青》、《婚姻魔障》、《盘丝洞》;六大传统剧:《贩马记》、《玉堂春》、《十三妹》、《棋盘山》、《得意缘》、《金玉奴》;六大移植剧:《花田错》、《赵五娘》、《辛安驿》、《元宵谜》、《香罗带》、《庚娘》;六大跌扑剧:《蝴蝶梦》、《东方夫人》、《九曲桥》、《东吴女丈夫》、《战宛城》、《翠屏山》;可见其能戏之多,绝不似有些人所认为的荀派仅能够唱花旦。

荀派艺术丰富多彩,流传极广,传人甚多。其中童芷龄、吴素秋、赵燕侠、毛世来、宋德珠、许翰英、李薇华、宋长荣、孙毓敏、刘长瑜等等比较有名。

马三立共有说了多少部相声

现有可查资料的有五十段左右,其实老人家光两分钟左右的小段子当有两百来段--这是他自己承认的,有关马派相声史可以去看看马志明的回忆录

马三立(1914-2003)是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相声“泰斗”。祖籍甘肃省永昌,生于北京,回族。 曾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学艺进步很快,视野也日渐开阔。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内紧外松、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的风格。他12岁跟父亲马德禄学艺,后拜著名相声演员周德山(周蛤蟆)为师,马三立大师艺术功底扎实,有口皆碑,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

退演出的传统相声有200多个,其中主要有:《吃元宵》《卖挂票》《黄鹤楼》《相面》《卖五器》《开粥厂》《夸住宅》《地理图》《文章会》等。他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的相声节目六七十个,包括《买猴》《十点钟开始》《偏方治病》等。多年来他还培养了阎笑儒、班德贵、连笑昆、方笑天、常宝华、高笑林等许多相声演员。2001年12月8日,马三立大师在天津举行告别演出,正式隐江湖,结束了八十年的从艺生涯.2003年2月11日6点45分因病在天津辞世,享年90岁。

马三立大师在漫长的舞台生涯中,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矢志不移地以相声为武器,讽刺假恶丑,歌颂真善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受到群众爱戴,在海内外享有相当高的声誉。他家学渊源,博采众长,承前启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推动了相声艺术的发展,不愧为当代的相声泰斗、幽默大师.

马三立代表作

《吃元宵》 《卖挂票》

《黄鹤楼》 《猜戏名》

《卖五器》 《开粥厂》

《蜡点灯》 《白事会》

《地理图》 《窝头论》

《文章会》 《梦中婚》

《对对联》 《三字经》

《买猴》 《相面》

《反八扇屏》

《十点钟开始》

《似曾相识的人》

《偏方治病》

《夸住宅》等

作品目录列表:

黄鹤楼、迎春曲、开粥厂、扒马卦、对春联、查卫生、

情绪与健康、起名字的艺术、买猴、偏方、吃元宵、

让座、讲卫生、练气功、西江月、写对子、卖挂票、

学瞎话、卖黄土、大会见闻、马唬人、十点钟开始、

开会迷、苏三不要哭、三字经、找糖块、八大改行、

谁的心灵美、追、天王朝、八十层楼、秘方、

老头醉酒、算卦、吃饺子、大上寿、相声的魅力、

白事会、夸住宅、美容医院、钓鱼、拉洋片、

逗你玩、学李多奎、相面、美人赞、汽车声音、

马三立拜年

马三立遗笔

弟兄十二我行七

推倒四六二十一

祖传秘方太找乐

东北买猴乐不疲

包罗万象西江月

入木三分开会迷

老叟从艺八十载

江湖笑面写传奇

马三立生前事

德高望重的相声艺术大师马三立,一生从事相声艺术80余载,自幼向其父马德禄、兄马桂元学说相声,9岁从艺,15岁正式登台演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解放后还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并称他为“国宝”。他两次随志愿军赴朝鲜慰问演出,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

马三立的辈分

提起相声,现在的观众大都会想到马季、冯巩。其实冯巩与姜昆、刘伟等人是一辈,他们的祖师爷是马三立,而师爷则是侯宝林,马季只能算是他们的师傅。

在相声圈里,辈分是有严格规定的。现在普通的说法是“德寿宝文明”,“德”字辈的老先生现在都已作古了;“寿”字辈的只有众所周知的马三立老先生,如今马老也走了,那么马老被称做相声界的祖师爷的位置也就空缺了;“宝”字辈的杰出人物很多,像相声大师侯宝林等即是,虽然侯宝林也已经逝世了,但现在说起来他这一辈分上的人,全国也不会超过20个了;“文”字辈的领袖是苏文茂先生,之所以被称作“文”字辈,就是从他的名字来的;“明”字辈的相声演员很多,基本上就是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中青年演员们。

马三立89岁告别舞台

2001年12月8日,马老在天津人民体育馆登台演出,向喜欢他的相声艺术观众们做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

马老当时89岁高寿,仰慕者遍布四面八方。为马老办好告别舞台演出,也成为文化界特别是相声界的一件大事。当时,全国文化界多位著名人士和相声界众多名家云集天津,参演人员当中有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倪萍;演艺界名流有马季、姜昆、冯巩、黄宏、李光曦、马玉涛、郭颂等,马三立在节目进行当中也登台为观众献艺,曾经的相声名家、从安徽蒙城而来的牛群副县长也加入了节目主持人的阵容。

相声名家赞马老为相声领袖

在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演出晚会上,马季对马三立始终透露出那一份崇拜之情。他说:“就是到现在,我还经常拿出马三立先生的相声磁带来听,越听越过瘾。相声界还有这么一位老先生健在,是我们的福分,我们真心希望他老人家健康长寿,为我们的相声艺术把一把舵,马三立可以说是我们相声界的精神领袖。”姜昆、冯巩也纷纷称赞起马三立的人品。

姜昆当场说,他家客厅里挂的唯一一幅字,便是马老写的“趣味”。姜昆介绍说,有一回马老跟我开玩笑,“我活了80多岁了,不知道税务局的门朝哪边开,你的腕大,什么时候你也带我走走穴,赚点钱也好过回交税的瘾”。姜昆说,马三立的能耐大,架子却小,这是马老非常可贵的品格。

冯巩则对马老的艺术十分佩服,他称马三立为“中国相声的精神支柱”。他告诉马老说:“平时一闲下来就喜欢听两段您的相声,那才叫享受。我最喜欢的是您说的《似曾相识的人》和《十点钟开始》。”

马三立住院也逗乐

马三立生病住院期间,在病房里,老人也总跟医护人员和陪伴他的儿子、儿媳、小孙子说笑话,病房里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

据悉,马老手术那天,医护人员怕老人情绪紧张,便对他说:“马老,您别害怕。我们都爱听您说的相声。一会儿还让您给我们说‘逗你玩儿’呢!”马老连忙摆手,煞有介事地说:“千万别。这回可是动真格的,我不‘逗你玩儿’,你们也别‘逗我玩儿’。”在融洽的气氛里,手术非常成功。

马老住院期间,每天都有许多人前去医院探望他。有一天,马老对老儿子马志良说:“志良,在我病房门上贴个告示。”志良应了一声,正准备写“请勿打扰”什么的,老人却说:“你就写本室代卖鲜花。”志良一愣,望望病房里摆满的一束束、一盆盆鲜花,立时明白老人是躺在病床上“抖”了个包袱。

马三立活动年表

1938年,农历戊寅年:王世臣、班德贵共赴天津演出

王世臣与班德贵先生共赴天津,在三不管、鸟市、谦德庄、三角地等处与马三立先生、马桂元先生、高贵清先生等共同撂地表演。

1943年,农历癸未年:王世臣1943年返回天津演出

王世臣回到天津在东兴市场附近的连兴茶社、鸟市附近的声远茶社等地与马三立、郭荣启、尹寿山、闫笑儒、高笑临、马四立、赵佩茹、耿宝林等先生共同演出。

1943年7月,农历癸未年:王世臣赴济南演出

王世臣应相声名家孙少林先生之邀赴济南大观园辰光茶社演出,当时在此表演的还有马三立、周德山、刘宝瑞、郭全宝、白全福、刘桂田、高德光、孙宝才、高笑林、连秀全、王长友、王凤山、郭宝珊、孙少臣等人。

1992年11月,农历壬申年: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

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共设6个奖项,38人获奖。

获奖的戏曲曲艺类演员

金唱片奖:杜近芳、关肃霜、袁世海、刘长瑜、谷文月、赵志刚、王盘声、牛得草、李开敏、倪惠英、马三立、姜昆、杨振雄

享年89岁

吴素秋是什么职业

吴素秋

吴素秋,女,1922年出生,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旦角演员。山东省蓬莱县人。原名吴玉蕴、丽素秋。

吴素秋成名很早,她曾跟四大名旦中的两位学戏,先拜尚小云为师,后来荀慧生收她为义女。上世纪30年代末,她曾与金少山合作《霸王别姬》,并因《孔雀东南飞》一剧走红。亲传弟子有于淑敏、张云、朱虹、王慧娟等人。

代表作品有《孔雀东南飞》、《二进宫》、《四郎探母》、《苏小妹》、《柜中缘》等。

中文名:吴素秋

别名:吴玉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省蓬莱县

出生日期:1922年

逝世日期:2016年3月30日

职业:京剧演员

毕业院校: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霸王别姬》

人物生平

1922年,吴素秋出生在烟台,后移居北京。7岁时便登台演出了《贺后骂殿》。

1932年,考入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因嗓哑退学,在家继续学戏,先后从师李凌枫、何佩华、赵桐珊、魏莲芳等。后曾拜尚小云、荀慧生为师。十三岁挑班演出,担任“秋文社”主演,与许多名家同台,她虚心请教,学戏认真,又颇有天赋,技艺大进。因酷爱荀慧生的荀派花旦艺术,荀慧生也很喜欢她,但她已拜了尚小云,荀慧生便认她为义女。

1938年与金少山合组松竹社,赴东三省演出《霸王别姬》,赢得“大霸王、小虞姬”的美誉。接着,吴素秋又在上海以《孔雀东南飞》一炮打响,从此红遍大江南北。其间,她也几次来过青岛演出。

1940年2月26日,李鸣盛搭吴素秋剧团。

1943年她演出的《十三妹》拍成**,她曾经常在京、津、沪、宁、汉、鲁及东北一带演出,获得很好的声誉。

1943年她脱离舞台。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又重返舞台,排演了新编历史剧《节烈千秋》。后受聘为北京市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并与评剧的李再雯(小白玉霜)、曲剧的魏喜奎一同,在北京建立“戏曲界妇女联谊会”,为同业分忧解愁。在抗美援朝时,她们组织“捐献飞机大炮义演”,工作十分出色,被誉为“舞台三姐妹”。

1952年参加北京京剧四团,任团长,该团与李万春的一团,谭富英、裘盛戎的二团,张君秋的三团成为四大民营公助剧团,与梅、尚、程、荀的四大流派剧团共同成为北京市属京剧团的主力。

1956年9月1日-3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三天。

1958年3月21日,李玉茹拜荀慧生为师,在北京举行拜师典礼,吴素秋到现场致贺。

1960年,吴素秋响应支边号召,率团支援辽宁,调任辽宁京剧院院长,两年后调回北京,与尚小云剧团联合演出。

1964年,担任北京风雷京剧团前身的新燕京剧团团长、主演。

1979年转入北京京剧院二团,并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政协常委。八十年代以后,她一面总结自己的表演经验,一面努力参与教学工作,在她的培育下,一批青年旦角演员迅速成长。

1984年12月20日上午,纪念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大会在新侨饭店大宴会厅举办,吴素秋是来宾之一。

1986年吴素秋应天津市市长李瑞环邀请到天津为青年演员说艺,即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百日集训。

1988年4月28日,侯喜瑞艺术专场演出举办。

1988年5月,荀派花旦短期进修班成立,结业后,吴素秋提携学生,同台演出《红娘》、《红楼二尤》、《杜十娘》、《金玉奴》等剧,受到社会各界首肯和各级领导的表扬。

1990年3月14日晚上,演出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第一场,在《游龙戏凤》中饰李凤姐。

1995年7月16日,北京市首届“燕京杯”少儿京昆大赛开赛,吴素秋是评委之一。

1996年1月11日,海峡两岸五戏校蓝岛杯京剧大赛举办,吴素秋携于世文、谭元寿、王金璐等名家做评委。

1997年,吴素秋出席在长安大戏院进行的第二首届北京市少儿京昆“韶山杯”大赛以及“戏迷联谊会暨庆祝北京文艺台《戏迷乐俱乐部》开播两周年”活动。

1999年2月15日,吴素秋和其他八名艺术家为春节戏曲晚会当场作画《共绘吉祥图》。

2005年8月29日,吴素秋收朱虹为徒、张学津收穆宇为徒,李慧芳、梅葆玖、王蓉蓉、迟小秋等众多京剧名家前来道贺。

2011年1月11日,由中国戏曲表演协会主办的“中国京剧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在梅兰芳大剧院多功能厅举行,吴素秋名列荣誉榜。

2016年3月30日,吴素秋在京去世,享年94岁。

主要作品

早期经常演出剧目有《孔雀东南飞》、《二进宫》、《四郎探母》、《红娘》、《奇双会》、《虹霓关》、《小放牛》、《棒打薄情郎》、《拾玉镯》、《红鬃烈马》、《玉堂春》、《大英杰烈》、《十三妹》、《金山寺》等。

在北京京剧四团期间先后排演了新剧《伊帕尔罕》《春香传》《张羽煮海》《苏小妹》《柜中缘》《团圆之后》《辞郎洲》《司棋》《武则天》《人面桃花》《杨娥传》、《节烈千秋》、《武松与潘金莲》、《宝莲灯》、《柜中缘》等。

1964年后参加演出了现代京剧《南海长城》、《六号门》、《红嫂》等。

1978年后恢复上演了《苏小妹》、《柜中缘》、《红娘》、《拾玉镯》、《十三妹》等。并排演了新编古装戏《溜须老店》。

吴素秋京剧音配像录音主要代表剧目有:《柜中缘》、《四郎探母》等。

艺术特色

吴素秋女士自幼拜尚小云先生为师,认荀慧生先生为义父,承袭这两派艺术;又经博学广纳,融会贯通,有所变革。从自己女性出发,在演唱方面再做处理,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达到“似与不似”的境界。她演出的《十三妹》、《红娘》既不失两派风貌,又有自身特色。“文革”后,有些人称之为“吴派”。

吴素秋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尚”、“荀”两派的戏都学了不少,既按尚先生的路子唱青衣为主的戏,也按荀先生的路子演花旦、闺门旦的戏,不过根据她的条件、年龄、成角以后,所演“荀派”戏多于“尚派”戏,并融合这两派的特色于戏中创成自己的新戏。吴素秋的特点在于极善于刻画剧中人,反应出剧中人物内心,达到感人至深的地步。她自己虽是女性,但平时仔细观察所有女性的一切,不论是比自己大的、小的,还是年龄相仿的,使演出的女角色更为逼真。吴素秋既能体现出唱腔之优美,又能结合剧中人的身份,时而能显示才女的高傲之气,时而又立马转换成伟男的男子气概。无论与旧有的戏“似与不似之间”,还是在借鉴前人演唱后的创新,都能给人以清新别致之感。

吴素秋善于表演,戏路广博,青衣、花旦皆工,四大名旦流派戏均能演出,刀马旦也有光彩,还常串演小生。吴素秋扮相秀丽,台风绮丽,做工细腻,嗓音甜润,行腔动听,有很好的基本功,她博采众长,善于创新,以精湛的艺术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形成了自己的演出风格。

荣誉成就

1952年9月吴素秋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玉堂春》获得演员一等奖。

1954年参加北京市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柜中缘》获表演一等奖。

2011年,吴素秋荣获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颁发的中国京剧“终身成就奖”。

人物评价

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因为吴老师小时候学过武生,有童子功,前半部也特别有女才子的气质。《苏小妹》在香港演出的时候,台下观众叫好不绝。吴老师非常认真,连我化装,拍定装照,什么角度面对镜头,都教给我。吴老师早年红的时候,受到日本侵略者特别残酷的迫害,搜身、扣押她的道具和演出服,吴老师这一辈子真是很不容易。

荀慧生先生:男演员演女角色必须深入体察所有女性的言、行、坐、卧,吃透了才能演的逼真。有些女演员自认为是女的,而不再去体察生活中各种女性的言行,只仗着本能去演,演出来的妇女形象反而不真实。吴素秋不然,虽然她自己是女性,也按照荀先生的做法,平时仔细观察所有女性的一切,不论是比自己大的、小的,还是年龄相仿的。

张火丁和迟小秋到底谁算是更正统的程派传人?

张火丁(1971年1月24日-),生于吉林省白城,毕业于天津戏曲学校,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自1994年以来中央电视台和国内多家电视台、电台播放张火丁的演出和演唱实况。国内二十多家报刊媒体发表过专家,戏迷对张火丁高度赞扬和衷恳希望的评论文章。

迟小秋(迟淑新,1965年-),中国内地京剧女演员、国家一级演员,程派青衣,出生于辽宁省阜新市,毕业于辽宁阜新戏校,师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吟秋先生。

迟小秋,原名迟淑新,1977年入阜新市戏校学戏,毕业后分配在阜新市京剧团。她文武兼备,艺术功底深厚。

先把赵荣琛和王吟秋二位先生放开,程祖嘴上不说,心里最认可的程派,我想该是新艳秋先生。去看看怹八十岁进京的骂殿,还有五老合演的锁麟囊最后团圆一折,啥叫程派,这叫程派!汝等舌战可以休矣!

火丁和小秋谁是正宗程派,是不是有点伪命题?她们各自的师父都是程祖入室弟子,二位先生所会剧目也不尽相同。她们既然是如今程派中为数不多的翘楚,就该联合起来,把绝迹多年的老戏翻出来,恢复上演,别成天都是锁春荒或者那些不着四六的东西在台上晃悠了。

张火丁和迟小秋都是程派传人啊,没有正不正派的区分,我想题主问的应该是谁的程派唱腔更接近于程砚秋先生吧。那我们就来比较比较:

先来看看硬件设施,她们二人的共同点:都是国家一级演员,都得过梅花奖,都演过一些相同的剧目,演绎水平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各有各的长处,都是当今程派的****,都是“五小程旦”之一。

再看看不同之处,迟小秋比张火丁年长几岁,拜师于王吟秋先生,学得又快又好,如果比谁更接近于程砚秋的话,迟小秋应该更胜一筹,她在表演上更符合程派青衣的程式,还被翁偶虹赞为“程派标准传人”。

而张火丁则师承赵荣琛先生,赵荣琛本身就没有得到多少程派艺术指点,前期还是靠书信与程砚秋交流,相比于王吟秋,很大程度上会错失很多跟程砚秋面传亲授的机会,很多都是他自己研究的程派。

不过赵荣琛很有天赋,他自己领会的程派,虽说并非得到程砚秋的全部真传,但也不遑多让。张火丁作为赵荣琛的关门弟子,她所学到的,实际上是掺和了赵荣琛特色的程派艺术。

虽然张火丁的程派没有迟小秋的正宗,但是正宗却不代表一定就很好。迟小秋虽然正宗,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却囿于这种正宗的唱法,缺少了自己的特色。而张火丁则能很好地唱出自己的特色,又有程派艺术,又有自己的创新。

总的来说,迟小秋在程派艺术的传承中,走的是传统的路子,算得上是正宗程派艺术。而张火丁的路子有些偏,但也没有失去程派的特色。两个人类型不同,各有千秋。

赓金群是做什么的(吴素秋是什么职业)

好了,今天关于“刘长瑜是什么时间逝世”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刘长瑜是什么时间逝世”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