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教育

成语孟母三迁和芦衣顺母的主人公分别是谁?(讲一个孝敬的小故事不超过二十字)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芦衣顺母的故事的问题。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同时分享一些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希望这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成语孟母三迁和芦衣顺母的主人公分别是谁?(讲一个孝敬的小故事不超过二十字)

成语孟母三迁和芦衣顺母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芦衣顺母

周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扩展资料:

1、孟母(公元前392~公元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尽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萧县历史悠久,孕育了众多饱学之士,像我们平时所熟知的广陵散绝的嵇康,五代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被唐明皇封为辟邪将军的钟馗,唐代诗论大家司空图,孔子高足、二十四孝子之一的闵子骞,等等。

闵子骞生于公元前536年,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在千年之后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

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就是在萧县的“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在那里还竖一块石碑,上写“鞭打芦花”处。

值得一提的是,“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是全国最长的一个村名。这个村春秋时期是叫“杜村”,后来为了纪念闵子骞的孝行,就改为了“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还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古会,在“鞭打芦花车牛返”处逢会三天,引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百度百科-孟母三迁 (汉语成语)

百度百科-芦衣顺母 (《论语·先进》中的典故)

讲一个孝敬的小故事不超过二十字

1、陆绩怀橘

陆绩六岁时,在九江拜见袁术。袁术让人(招待)他吃橘子。陆绩在怀里藏了三个橘子。临走时,陆绩(弯腰)告辞袁术,橘子掉落在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怀里怎么还藏着橘子?”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橘子很甜,我留给母亲吃。”

2、芦衣顺母

周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两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3、刻木事亲

丁兰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向他人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4、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 姿态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假装自己跌了一跤,于是他模仿小孩子啼哭的“呜呜”声?[1]?,二老大笑。

5、孝感动天

舜的母亲早亡,继母生子名象。继母与弟象对舜心怀嫉恨。舜的父亲眼瞎,又不辨善恶,偏听偏信,对舜虐待,以至加害于舜。有一次,他们要舜去修仓,待舜登上仓顶,他们却抽去梯子,放火焚烧。舜挟着两个斗笠,从仓顶飘然而落,毫发无损。

又有一次,他们要舜去淘井,舜刚下到井中,便有土石滚落,舜从井下的地道中不慌不忙走出,使继母及弟象十分惊恐。尽管他们对舜屡次加害,舜对父母孝敬如初,对弟象依然友好。

6、百里负米

孔子的学生子路,他非常孝敬父母。因为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整理的芦衣顺母的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1

 前几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芦衣顺母》。文中讲述了一个古时候的小男孩,母亲死了,父亲给他找了一个继母,他的继母又生了两个小弟弟,对那小男孩更不好了。冬天两个弟弟都着棉衣,可他却穿着芦花衣服。有一次,他的父亲让他赶马车,他因为太冷了,瑟瑟发抖,父亲以为他偷懒,就用鞭子抽他,结果衣服破了,芦花飞了出来。父亲看了很恼火,就要休了那个继母。那个小男孩跪下来说:“留下后妈,只有我一个受苦,休了后妈,两个弟弟也要受苦。”他的父亲很感动。他的继母知道这件事后也很惭愧。我觉得那个小男孩懂得宽容,懂得感恩。我看了这个故事感到很惭愧。

 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条运动裤,我嫌它太难看,不肯穿,硬要穿牛仔裤,最后还是穿了牛仔裤上学的。可是那一天都很难受,牛仔裤很紧,穿了很不舒服。那天还有体育课,跑步很不方便,还被体育老师骂。这时我才明白妈妈的用心良苦。

 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和古时候的那个小男孩比,差得太远了。就从这个小男孩为父亲赶马车这件事来说。今天我们好多同学是由父母开着汽车接送上学的,父母充当司机,车夫。有这么好的`条件,还不懂得感恩。吃穿用度跟最好的比,成绩跟最差的比。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不明白幸福的来之不易,好的条件也是父母辛苦创造的,我们要懂得感恩和珍惜。

 通过读了《芦衣顺母》这个故事,我懂得了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努力学习,体谅父母。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2

 今天,老师要我们写中华美德的故事。这让我想起了《芦衣顺母》。

 字子,春秋时代,孔子的徒弟,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经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折磨他。冬天,两个弟弟都穿着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应寒冷打颤将绳子落掉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折磨。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生子。

 我看完这个故事十分感动,眼泪都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太感人了。闵损为了不让两个弟弟受冷挨冻,不让父亲休妻,宁可自己受委屈如果是我的话,就依父亲把母亲给休了让她四处流浪回到娘家,这时我会呵呵大笑,因为可恨的继母总算尝到了苦头。

 俗话说:“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一切至善的美德”。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资产,她维系着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为人子女者如果都能学习古人“二十四孝”的精神,多感念父母的恩情,不计较父母的错误,那么这个世界就就美好了。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3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对自己不好的人,我们应该选择埋怨、记恨报复,还是宽容、谅解呢?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二十四孝中“芦衣顺母”的故事。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叫闵损的人。他的生母很早就过世了,他从小只能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娶个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把好东西都留给了她的两个儿子,却天天让闵损干那些脏活累活,还经常折磨他。冬天,弟弟们都穿着棉花做的棉衣,而继母却让他穿着芦花做的“棉衣”。父亲让闵损备车马准备出门,闵损却因为太冷了手抖把绳子掉在地上,结果受到了斥责和鞭打。父亲从裂开的衣缝里看到飘出的芦花,盛怒之下便要去写休书。闵损跪求父亲说:“留下母亲只有我一个人挨冻,母亲走了我们三兄弟都要挨冻啊!”父亲被感动了,就依了他。继母非常惭愧,从此待闵损如同亲生儿子一般。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百善孝为先,闵损对继母都能做到如此,多么难能可贵!面对继母的折磨,没有丝毫的抱怨,更没有报复。相反在父亲要休逐继母时,首先想到了两个年幼的弟弟,恳求父亲饶恕继母。这是多么宽广的心胸和高尚的品德。反观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能为父母分担点什么。我以后要向他学习,做一个宽容,善良的中华好少年。

成语孟母三迁和芦衣顺母的主人公分别是谁?(讲一个孝敬的小故事不超过二十字)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芦衣顺母的故事”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