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正确理解(国之大事在什么)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正确理解是: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出自《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我很荣幸能够为大家解答关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什么意思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什么意思的各个方面,我将从多个角度给出答案,以期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正确理解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正确理解是: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出自《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相传为左丘明著,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国之大事在什么与什么之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意思是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现在成子(成肃公)懒惰不恭的表现,丢弃了天命,恐怕回不来了吧。
《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儒家介绍
儒家,注重“人道大伦”,希望推衍“爱与敬”。儒家中道思想注重以人为本,以人性为主体,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为历代儒客推崇,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独尊儒术之前,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为历代儒客尊崇,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谁说的?出自哪里?
1、大意为:“战争是国家大事,是国家兴亡的紧要之处,是千万生民存亡的关键,是必须要认真考察研究的”,这句话强调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军事建设的重要性。
2、出自孙武的《孙子兵法·始计篇》
扩展资料
1、《孙子兵法·始计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2、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
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参考资料孙子兵法·始计篇_百度百科
国之大事在什么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
“祀”即祭祀,“戎”即战争,在古代社会,这两件事决定着国家的盛衰,甚至存亡绝续。时至今日,“祀与戎”仍是关系到国家稳定与和平的大事。
原文节选: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译文:有能力的人保持这些可以得福,没有能力的人败坏这些足以取祸。所以君子勤于礼法,小人竭尽力量。勤于礼法莫过于恭敬,竭尽力量莫过于敦厚笃实。恭敬在于供奉神灵,笃实在于各安本分。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现在成子表现出懒惰不恭,丢弃天命了,恐怕回不来了吧!
《左传》
《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反映出什么问题?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一个国家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战争.
祀:祭祀.
戎:军事,战争.
祭祀反映古人对于天地,神明,自然界,先祖等等的敬畏和崇拜,同时也反映古代社会的迷信思想.
战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统治者对于武力征伐的崇尚思想.
好了,今天关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什么意思”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什么意思”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