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起源(文姓起源是什么?)
文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一百0九位姓氏,在两广、湘川地区颇有影响。当今文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4%,总人口大约有170万。 文的名义和图腾: 《说文》注释...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文姓的由来 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常见和深入的问题,我将详细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分享我的见解和观点。
文氏起源
文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一百0九位姓氏,在两广、湘川地区颇有影响。当今文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4%,总人口大约有170万。
文的名义和图腾:
《说文》注释:文是交错的花纹。象形字,像纹理交叉的形状。文也可解释为“文身”的文,甲骨文、金文中的“文”字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胸前剌画有花纹图案,这其实就是古代“文身”习俗的形象描述。后来才引申出文字、文章、文化、文明等意义。“文”字更深入的含义是指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某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如天文、人文等。因此,“文”被赋予文雅、华丽、美善、和谐之意,往往被用作赞美先人的修饰文字。
文姓的起源与演变:
文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姬姓、姜姓和妫姓。
第一支源出姬姓。以谥为氏。周文王之支系子孙以文王的谥号为氏。周文王即姬昌,为商朝末西部诸侯周族的领袖,纣王封为西伯,亦称昌伯,曾被纣王囚禁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他在位50年,把周部落治理得国强民丰,解决了虞、芮两国争端,使两国归附,又先后灭了黎、邗、崇等国,建立了以丰(今陕西长安沣河以西)为国都的强大周国。其子姬发继位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灭商朝,后追封姬昌为周文王。
以字为氏。西周初周文王第九子康叔被封为卫侯,卫国在今河南禹州西北。春秋时卫献公时卫卿孙林父,字文子,亦称孙文子,其后裔有以其字为氏。以上文姓均出自周文王,是文姓最主要的成分,至今文姓的历史有3000年。
第二支源出姜姓。炎帝之裔四岳之后,在周朝初被封在许,称许文叔,许国在今河南许昌。到战国初,许元公结时为楚国所灭。许国的后代以国为氏,其中一支以许文叔的谥号为氏。
第三支源出妫姓。尧舜时期的舜氏族以妫河之名姓妫。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后,周武王封舜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为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裔孙悼子建立田齐,公元前378年姜姓齐国为妫姓齐国取代。战国时齐威王之孙田文封为孟尝君,死后谥号文子,其子孙遂以谥为氏。
外族基因的流入: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外族血液流入文姓主要发生在宋朝以后,主要的事件有:宋时潞国公文彦博本姓敬,其先人避后晋石敬瑭之名讳,去“苟”为文氏,至后汉时复为敬氏。彦博之祖父为避高祖名讳,复改为文氏。清朝时满洲八旗姓喜塔喇氏、文扎氏等氏族集体改姓文,其族人后多成为汉族。
历史上文姓的分布和迁移:
春秋时,文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山东、湖北一带,战国时,文姓已经播迁到江准地区。两汉时,文姓西进四川、北上山西、南下跨过长江。唐朝时文姓已经出现在两广地区,尤盛在江西和安徽。其后,文姓在各地都有了分支。
宋朝时,文姓大约有18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3%,为宋朝第七十九位姓氏。文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约占全国文姓总人口的30%。文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四川、江西,这三省文姓大约占全国文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广西。全国形成了北部晋豫冀、南部江西两块文姓聚集地。
明朝时,文姓大约有1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为明朝第一百位大姓。宋、元、明600年中,文姓人口增长为负值。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支姓。文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四川、江苏四省,大约占文姓总人的64%,其次分布于广东、山西、湖北、广西、陕西。江西为文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文姓总人口23%。
宋、元、明时期,文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文姓聚集区。
当代文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文姓的人口已达17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排在全国第一百0九位。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文姓人口由16万激增到170万,增长了10倍,文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目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西、四川、广东四省区,大约占文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重庆、海南,四省市又占了25%。湖南为当代文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文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湘桂粤、川鄂两块文姓聚集区。在600年间,文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向南和向西是流动的主流。
文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桂琼、湘渝、贵州大部、云川东段、鄂赣大部、福建西端,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有的达到2.4%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l 4.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9%的文姓人群。在福建中部、江西东部、湖北北段、安徽西南、河南南部、山西西南、陕宁大部、甘肃东南、云川大部、贵州西端、黑吉东部交界处、新疆西北,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5%—0.3%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3%。该地区居住了大约15%的文姓人群。
文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文姓的郡望主要有雁门。文姓堂号主要有信国、正气。“信国”和“正气”堂号均出自宋朝文天祥。文天祥为南宋左丞相,封信国侯。抵抗元军南下,进屯潮阳,元将张弘范掩至,文天祥被俘后,拘禁于燕京三年坚贞不屈,作《正气歌》就义。
楹联 文姓的重要楹联有以下五副:
兴文化蜀;定策灭吴。
竭忠体国;尽节勤王。
抚国附民;专诗说礼。
擅一时丝竹之奇;兼八法丹青之胜。
洛邑耆英,出将入相;卢陵正气,取义成仁。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文姓历代名人73名,占总名人数的0.16%,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一十六位;文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1%,排在并列第九十九位;文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4%,排在并列第一百0二位;文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6%,排在并列第七十七位。
历史上重要的人物有:春秋蔡大夫文锴,越大夫文种;西汉蜀郡太守文翁;东汉益州太守文齐;晋朝名士文立;北宋宰相文彦博,湖州太守兼画家文同;南宋大臣文天祥;明朝大臣文献,画家兼文学家文徵明,篆刻家兼书画家文彭,画家文嘉,南明大臣文安之;清朝小说家文康,词学名家文廷式。
文姓血型
文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6.8%,A型占29.2%,B型占26.2%,AB型占7.8%。
文姓起源和来历 以周文王谥号为氏百家姓中排355位
文姓,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355位,目前总人口数约170万。文姓起源和来历主要有五:一是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二是出自卫国,为孙文子之后,三是出自姜姓,为姜文叔之后,四是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五是出自敬姓避讳改姓。
一、文姓起源和来历1、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
商朝末年,住于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渐强盛起来,商王文丁感到威胁就杀了周人领袖季历(姬姓)。后来,季历之子姬昌即位,他励精图治,最后吞并多国,实力超过商王朝。
姬昌死后,其子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灭商大业,建立周朝,并追谥姬昌为周文王。周文王的支庶子孙中有以他的谥号?文?为姓氏的,称文氏,此为今天的陕西文氏。
2、出自卫国,为孙文子之后
据《姓氏考略》等所载,西周初年建立卫国(周武王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到了春秋时期,卫国君主是卫献公时,他麾下有个将军叫孙文子,是个很有声望的人物。后来,孙文子的子孙有以祖字为氏,称文氏,此为今天的河南文氏。
3、出自姜姓,为姜文叔之后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炎帝后裔姜文叔于许,建立许国,为姜姓诸侯国。战国初年,许国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子孙四散。除有以原国名?许?为氏外,还有以许国开国君主文叔之字为氏,就是文姓,这也是文姓起源和来历之一。
4、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
战国时,齐国有贵族田文,他是齐威王(妫姓)的孙子,号称孟尝君,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门下有食客数千。后来,齐国田甲叛乱,孟尝君逃到魏国,并出任魏相,死后谥号文子。孟尝君的后人有以?文?为氏的,是为山西文氏。
5、出自敬姓避讳改姓
五代后晋时,为避晋高祖石敬塘之名讳,?敬?姓改为?文?姓,后来宋代的文彦博、文天祥,其祖先皆为敬姓,所以文姓起源和来历之一是出自敬姓避讳改姓。
二、文姓在百家姓排第几位文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文姓起源和来历较多,主要有以上五处,目前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55位,位于国姓之后,寇姓之前。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看看国姓起源和来历,以及寇姓起源和来历。
三、文姓人口数量文姓在百家姓中排名虽不高,但它起源多,发展也较好,目前文姓总人口已达17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排在全国第109位。如今文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西、四川、广东四省区,大约占文姓总人口的51%,其中湖南为当代文姓第一文大省,居住了文姓总人口的14%。
文姓是怎么得来的
文姓来源有两支。一支源出于姬姓。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起周朝后。追谥他的父亲姬昌为周文王。周文王有庶子以文王的谥号为姓氏,称为文氏;另外,战国时齐国有个孟尝君,是齐威王的孙子,他门下有食客三千,势力很大。孟尝君名叫田文,他的子孙有以他的名为姓氏的,称为文氏。文天祥,南宋大臣。杭元名将,文学家,吉州庐陵人。元军南下时,他以右丞相的身份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来在镇江脱险。流亡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收复了多处失地,不久被元军所俘,不屈而死。他在被俘后所作的《过零丁洋》诗及《正气歌》.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一直为后世所传诵。文徵明,明朝书 画家“长洲人,擅画山水、花卉、兰竹及人物,多描绘江南湖山庭园和文人悠闲生活,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书法上工于草书,精于小楷,也能隶书。当时跟从他学书画的人很多,形成“吴门派”;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他的儿子文彭、文嘉、侄子文伯仁都是有名的书画家。
文姓发源于陕西、河南、山西省境,其中陕西(周文王一支)文姓为发展主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文姓族人播迁于江淮一带。如辅佐勾践成就大业的越国大夫文种,即是今湖北江陵一带人。西汉时,有安徽文姓迁入四川。《齐东野语》载有:“蜀中多文姓,为茂族,汉文翁之后。”文翁即汉景帝时蜀郡守,原为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汉至三国时期,河南、山东、山西为文姓繁衍望地,山西文姓以“雁门”为其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连年战乱,文姓也加入到中原士族南迁队伍之中,这次南迁奠定了后来南方文姓旺于北方文姓的基础。唐宋时期,史料记载文姓活动地点主要在山西、河南、四川、江西、江苏等地,尤以江西、四川发展最旺,同时,这两地后来成为南方文姓的繁衍中心。明朝时,山西文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周边各省及安徽等地。抗元英雄文天祥(南宋江西人)后人在河南、四川一带繁衍旺盛,北宋画家文同之后人在四川境内亦呈兴旺发展之势。此期,见诸史册之文姓名人辈出,堪称为文姓发展史上之最。清代以后,文姓更是广播于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今日文姓以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和四川多此姓,以上五省文姓约占全国汉族文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九。其中广东一省约占全国汉族文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文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文姓起源是什么?
1、文姓出自姬姓。有说以谥号命名。周朝建立后,武王追谥父亲西伯为周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孙中有以他的谥号“文”为姓氏的,是为陕西文氏。一说姬昌八代孙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门。祈改以祖(姬昌)谥(文)为姓,这便是文姓的得姓始祖。
2、文姓出自姬姓。有说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春秋时期的卫献公时,有个将军叫孙文子,他的子孙有以祖字为氏,是为河南文氏。
3、文姓出自姬姓。有说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之子范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范燮,又名士燮,字子文,史称其为“范文子”,简称“文子”、“范叔”,是晋国范氏家族首领的继承人。史籍《晋语》中韦昭注:“文子,武子之子燮也。”
4、文姓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
根据有关资料所载,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孙太岳之苗裔文叔于许(在今河南许昌市),建立许国,为姜姓诸侯国。战国初年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子孙四散。除有以原国名“许”为氏外,还有以许国开国君主文叔之字为氏,就是文姓。
5、文姓出自妫姓,为妫满之裔孙,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战国时,齐国(今属山东)有贵族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号称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后来齐国贵族田甲叛乱,孟尝君逃到魏国(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西芮城北),在魏任相国,死后谥号文子。其后人也有以“文”为氏的,是为山西文氏。
文姓名人:
1、文嘉(1501-1583),文徵明次子。官和州学政。工诗文书画,继承家学。著有《和州诗》。
2、文震孟(1574-1636),明代官员,书法家,文徵明曾孙。年五十始成进士。崇祯初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3、文震亨(1585-1645),文徵明曾孙。天启五年(1625)恩贡,崇祯初为中书舍人,给事武英殿。书画咸有家风,山水韵格兼胜。明亡,绝粒死,年六十一,谥节愍。
文姓起源地在哪里?
文姓起源
文姓来源有两支。一支源出于姬姓。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起周朝后。追谥他的父亲姬昌为周文王。周文王有庶子以文王的谥号为姓氏,称为文氏;另外,战国时齐国有个孟尝君,是齐威王的孙子,他门下有食客三千,势力很大。孟尝君名叫田文,他的子孙有以他的名为姓氏的,称为文氏。文天祥,南宋大臣。杭元名将,文学家,吉州庐陵人。元军南下时,他以右丞相的身份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来在镇江脱险。流亡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收复了多处失地,不久被元军所俘,不屈而死。他在被俘后所作的《过零丁洋》诗及《正气歌》.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一直为后世所传诵。文徵明,明朝书 画家“长洲人,擅画山水、花卉、兰竹及人物,多描绘江南湖山庭园和文人悠闲生活,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书法上工于草书,精于小楷,也能隶书。当时跟从他学书画的人很多,形成“吴门派”;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他的儿子文彭、文嘉、侄子文伯仁都是有名的书画家。
今天关于“文姓的由来 ”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