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颊獴的特点(石獾是什么样的动物?它的生活特征什么的是怎样的)
红颊獴体长为28—36厘米,尾长为22—29厘米,体重650—750克。尾巴的长度大约是体长的80%以上。由于它眼圈、两颊及腮部毛均呈棕红色而得名红颊獴。其性凶...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红颊獴的特点”的话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红颊獴的特点
红颊獴体长为28—36厘米,尾长为22—29厘米,体重650—750克。尾巴的长度大约是体长的80%以上。由于它眼圈、两颊及腮部毛均呈棕红色而得名红颊獴。其性凶猛,时而拱背竖毛,喷鼻或发出“叽叽”叫声,以示威胁或自卫。红颊獴昼行性,多单独活动。善于游泳,能攀援上树,但并不生活在树上。
红颊獴体长为28—36厘米,尾长为22—29厘米,体重650—750克。尾巴的长度大约是体长的80%以上。由于它眼圈、两颊及腮部毛均呈棕红色而得名红颊獴。其性凶猛,时而拱背竖毛,喷鼻或发出“叽叽”叫声,以示威胁或自卫。
红颊獴昼行性,多单独活动。善于游泳,能攀援上树,但并不生活在树上。通常在白天觅食,所以又有“日狸”的称谓。在地面活动,觅食的本领很强,主要靠敏锐的嗅觉寻找猎物。它的行动机警敏捷,大多以窜跃的动作穿过路径,性情十分凶猛,常常用拱背、竖毛、喷气、“叽叽”乱叫的方式以示威胁或自卫,也 常以猫类捕鼠的方式,进行突袭,进攻敌人或猎取食物。
什么动物喜欢吃蚂蚁
食蚁兽是哺乳动物.主要以蚂蚁为食。
大多数品种的犰狳白天生活在洞里,晚上出来找食物。它们吃白蚁、蚂蚁.
穿山甲主要食物为白蚁。
黑猩猩有时候也捉白蚁吃。
还有一些蜥蜴也会吃蚂蚁,白蚁。
扩展资料
食蚁兽(拉丁学名:Myrmecophagidae),哺乳动物,仅3属4种,分布于美洲。
吻部尖长,嘴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粘液,适于舐食昆虫;耳小而圆;前肢力强,第三指特别发达,并呈镰刀状的钩爪,后肢4~5趾亦具爪;头骨细长而脆弱,无齿。
喜食蚂蚁、白蚁及其他昆虫。
头食蚁兽的舌头能惊人地伸到60厘米长,并能以一分钟150次的频率伸缩。舌头上遍布小刺并有大量的粘液 ,蚂蚁被粘住后将无法逃脱。
食蚁兽食量很大,一次可食一磅(454克)重的蚂蚁,在抑制蚁害方面有益。它全身毛很多,呈棕褐色,皮肤又硬又厚,以致不怕猛兽的尖齿利爪 。
一头食蚁兽在一个蚁穴中只吃140天左右的蚂蚁,吃完后就离开再另换一个蚁穴。靠这种吃法,它可以保证自己领地内蚁穴中的蚂蚁存活下去,以便它长期有蚂蚁可食。
食蚁兽性情温和,动作迟钝,但有极好的嗅觉,靠鼻子嗅出蚁穴,再用利爪把蚁穴弄开,它们总是十分小心,使蚁穴不至于被完全破坏。
参考资料: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的具体区划
本区包括云南与广东、广西的南部、福建东南沿海一带,以及台湾、海南岛和南海各群岛。境内地形复杂,但以海拔在1000m以下的丘陵为主。气候炎热多雨,年均温大都在22℃以上,终年不见霜雪。雨量丰富,一般在1000mm以上,植物生长非常茂盛,主要为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森林树种极为复杂,藤萝密布,层次很多,为动物提供了很好的食物条件和隐蔽条件。果实全年相继成熟,故树栖食果的兽类在本区最多。动物种类冠于全国。哺乳动物中,以热带森林树栖食果种类最为繁盛,其中最典型的有各种猿猴类、松鼠类及食果蝠类。我国产的灵长类,大多数均分布在本区,除广泛分布的猕猴和红面猴外,还有本区特产的蜂猴(懒猴)、叶猴、长臂猿、熊猴等。翼手目动物的繁盛是本区兽类的一个特点,特别是食果的蝙蝠种类甚多,如犬蝠、果蝠、狐蝠等。树栖的啮齿类更多,最常见的是几种赤腹松鼠、长吻松鼠、花松鼠、鼯鼠等,而在海南岛和云南南部产的巨松鼠,是树栖松鼠类中最大的种类。山林和灌丛中地栖穴居的种类有刺毛鼠、巨鼠、板齿鼠等;猪尾鼠Typhlomys cinereus为本区特产,以往记载限于福建,近来在广西大明山亦有发现;豪猪也甚普遍。家舍和田野间常见的鼠类,如黑家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等都是盗食粮食和传染疾病的害兽。自云南南部至广东均产的竹鼠Rhizomys,栖息于竹林,以竹根为食。本区食肉目的种类相当多,尤以灵猫科为多,其中以椰子猫Paguma hermaphroditus、红颊獴Herpestes auropunctatus、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熊狸Arctictis binturong、缟灵猫Chrotogale owstoni等的分布完全限于本区。鼬科和猫科动物,种类亦不少,如山獾、蟹獴、云豹、华南虎等。广东的北部海中产有海牛目的儒艮Dugong dugong。此外,在云南还有长鼻目的亚洲象。有蹄类的种类较少,赤麂和水鹿Rusa unicolor主要分布于本区,华南野猪较为普遍。本区鸟类非常繁盛,产有许多热带种类,如鹦鹉、犀鸟、咬鹃、蜂虎、阔嘴鸟、八色鸫、三趾鹑、太阳鸟等,它们大多羽色艳丽,适应于色彩缤纷的植物环境。此外,还有原鸡(家鸡的祖先)、绿孔雀等仅见于本区的热带种类。爬行类种类很多,著名的有飞蜥、巨蜥、蛇蜥、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后者为我国特产,迄今仅见于广西瑶山,自成一科(亚科),是世界珍稀动物。蛇类的种数超过其它各区,有形似蠕虫的盲蛇和巨大的蟒蛇以及蝰蛇、金环蛇等多种毒蛇。两栖类中有热带产的浮蛙、湍蛙、小岩蛙、树蛙等,其中树蛙种类尤多。
石獾是什么样的动物?它的生活特征什么的是怎样的
食蟹獴(学名Herpestesurva)也叫山獾、石獾、水獾、白猸、笋狸、竹筒狸等。体长40—60厘米,尾长24—30厘米,体重1050—2250克。外形酷似红颊獴,但体形较大得多,且略微粗壮。尾长约为体长的2/3。躯体及尾部的毛甚长,且较粗硬。乳头有6个,位于腹部。有一对臭腺,腺外有小开口,但不及大、小灵猫的发达。产于印度西北部、尼泊尔、缅甸、东南亚等地的獴,中国南方地区也能看到。 食蟹獴 食蟹獴喜栖于山林沟谷及溪水两旁的密林里,尤其在间杂有山坑田的山地杂木林区,更是它们经常活动的良好环境。洞栖,洞穴结构较简单,多利用树洞,岩穴或草堆作窝。能攀缘上树捕捉鸟雀,但不栖息于树上。 日间活动。早晨和黄昏是活动的两次高潮,中午较少外出觅食。每天早晨5-7时及黄昏17-19时獴在田间或溪边觅食。 食蟹獴常常雌雄相伴或带幼仔外出活动,觅食时亦相距不远。如果一方受惊或受伤发出尖声呼叫,另一方常闻声前往探视。因此,猎人往往利用这一特点连续猎杀两头。带幼仔出外觅食的母兽,常边走边发出咕咕的叫声,有如母猪带猪仔,故有些地方称此兽为“吻田猪”。獴在田间或潮湿的草地上活动,以寻找昆虫之类的小动物。它拖着蓬松的长尾,用鼻吻在地面各处探索。当灵敏的嗅觉发现地下有蚯蚓或昆虫幼虫等食物时,立即用鼻吻和前爪挖掘,连掘带扒,吻和爪协同动作,十分迅速,片刻便可挖出食物。因此,在它们经常活动的地方,可见许多被挖掘地下昆虫后形成的小洞。洞宽5-8厘米,几乎呈圆筒形,深可达20厘米。 它们在田间或溪河边活动,必留下许多足迹。足印略似小灵猫的足迹,但趾印较长,爪印比较明显。观察足迹可推想它们的大致活动情况。春天,当农田进行犁耙耕作的时候,獴便经常到田间活动,觅食被耙翻出的小动物。冬天,堆放在田野间的草堆,藏着各种昆虫和小动物,便成了獴觅食的好地方。冬旱水浅,河溪两边也常可发现獴的足迹。
好了,关于“红颊獴的特点”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红颊獴的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