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玉玺和孙坚的玉玺是同一个吗?(秦始皇的传国玉玺目前在哪)
秦始皇的玉玺和孙坚的是一块肯定无误。这块玉玺从发现原石开始,就浑身是故事。春秋时期匠人卞和于荆山发现一块玉石献于楚历王,被认为是用普通石头欺君,挖掉了一个膝盖。...
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秦始皇的玉玺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秦始皇的玉玺和孙坚的玉玺是同一个吗?
秦始皇的玉玺和孙坚的是一块肯定无误。这块玉玺从发现原石开始,就浑身是故事。
春秋时期匠人卞和于荆山发现一块玉石献于楚历王,被认为是用普通石头欺君,挖掉了一个膝盖。卞和不死心,楚武王时再次献宝,又丢了另一个膝盖。此后在荆山日夜啼哭不止。楚文王召见问其原因,他说:“我不哭膝盖,只哭有宝无人识。”楚文王见他双膝尽失,没理由再骗自己。命人开石一看,果见美玉,雕刻而成和氏璧(卞和所献故名之)。卞和也因此成了赌玉界的祖师爷。
至战国时,和氏璧因楚赵联姻,流落到了赵国。秦昭王恃强凌弱,提出要拿十五座城换赵惠文王的和氏璧。赵王一时两难,又怕失璧,又怕得罪人挨揍。蔺相如主动提出他去以璧换城,换不来城一定完璧归赵。
蔺相如进了秦王宫,果然秦昭王拿了和氏望绝口不提换城的事。蔺相如知道秦昭王这是明显要耍赖不顾契约精神啦!他假意说:“你们看来看去,难道没发现这块璧有个很大的瑕疵吗?”秦昭王好奇,让他指给自己看。蔺相如拿起和氏璧就作势要砸,口中发问:“大王说要拿城换,现在就把地图拿来指明怎么换。不然我就砸了玉,大家一拍两散!”秦昭王一看这就尴尬了,和氏璧再好,我也不能真拿十五座城换呀!不然岂不成了昏君了吗?秦昭王打哈哈自我解嘲道:“我原本以为这和氏璧是啥私奇宝贝。你们又没传个相片啥的过来看看。现在我亲眼看了也就那样。这种玉石我家也有。算了,我不换了。你慢走,不送。”
后来秦灭六国天下一统,始皇将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未料传到二世手上,秦朝就灭亡了。再后来这个传国玉玺就成了历代皇权觊觎者想拿来证明自己合法性的神器。
王莽篡汉,向亲姑姑皇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老太太一生气,就想砸碎算逑。可惜老太太力道和准头都一半,只把玉玺砸缺了一个角。王莽怕老太太碰瓷,捡起玉玺就跑,半路拐进家玉器店,拿金子把缺角给镶了起来。(金镶玉的来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讨代董卓。董卓眼前打不过,一把火烧了洛阳城。孙坚一马当先冲进了洛阳城帮助灾民重建。不料却在一个枯井发现了传国玉玺。孙坚得了玉玺回了江东也作起了千秋基业皇帝梦。不料当年就被荆州刘表的部将黄祖给一箭射死。树倒猢狲散,孙坚一玩完不但老孙家的皇帝梦断了,连江东基业也眼看着要完。孙策一看这不行,皇帝当不上,草头王也滋润呀。就拿玉玺跟袁术换了部队去江东稳固局势发展壮大去了。袁术一得了玉玺就赶紧制作行头修建皇宫称帝。当时汉献帝还在,各路诸侯刚讨伐完董卓,这又出个不怕死的。董卓有西凉铁骑,有潼关天险,你袁术有什么?不到两年被连追带揍凉凉了。
之后传国玉玺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于各位也不知道真有天命还是假有天命的天子中间不停的倒手,一直流传到五代后唐皇帝李从珂手中。大将石敬瑭造反,引契丹兵灭了后唐,李从珂自焚身亡,传国玉玺从此消失,再无音信。
历史解密: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最终流落何处?
什么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就是那个能证明皇帝身份和权威的巨大的印章。
我们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能看到县太爷升堂的时候都有一块巨大的官印放在案几一旁。这官印是皇帝给的,用来证明他的官员身份和权力的。而玉玺就是皇帝的"官印",是天底下最大的官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他官印都是由玉玺派生出来的。
那么这个"传国玉玺"是什么样子的?它从何而来,现在又在什么地方呢?
历史上的玉玺是秦朝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印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下令镌造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方圆四寸,螭虎纽,一说龙鱼凤鸟纽。玉玺正面刻有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从此,历代帝王无不把传国玉玺当作权力的重要象征,当作一统天下的象征。传国玉玺不仅成为野心家觊觎和割据君王争夺的目标,也是中央王朝后宫的珍宝,国之重器。得到玉玺的人将玉玺解释成自己"受命于天"的表现;而一旦失去玉玺则被视作王朝"气数已尽"的表现。如果有哪个皇帝登基的时候没有传国玉玺捧在手里,就被讥为"白版皇帝"。意思是说你这个皇帝是自己封的,根本没有办法证明。他们发出去的没有玉玺印章的诏书自然也不那么令人信服了。
传国玉玺据说是用著名的"和氏璧"制作的。这"和氏璧"可是古今罕有的绝世宝玉。传国玉玺的传奇要从这块和氏璧说起。
据说春秋时的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认定是稀世珍宝,就献给楚厉王。楚厉王难以判断,就叫玉工来辨识一下。恰好这宝玉属于深藏不露的那种类型。楚国的玉工看不到它的宝贝之处,就说是一块普通石头。这下可害惨了卞和。卞和以欺君罪被砍去左脚,落下了终身残疾。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又一次献上宝玉。楚武王和玉工们又一次冤枉了卞和。卞和再次被判处欺君罪,连右脚也被砍去了。楚文王即位后,年老的卞和抱着这块玉在荆山下号啕大哭。楚文王知道后很奇怪,派人去问。卞和说:"我并不是悲叹自己的命运,还是为手中的宝玉被世人看做是普通石头感到悲哀。总有一天会有人证明我没有撒谎。"楚文王就叫人将卞和的石头剖开,细心考察,果然雕琢出了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因此得名。
奇怪的是,和氏璧诞生后,围绕在它身上的传奇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楚威王时,昭阳灭亡越国,为楚国建立了大功,得到了和氏璧的赏赐。和氏璧进入了"流通渠道"。后来昭阳出游赤山。赤山下有很深的水潭。昭阳是个很喜欢炫耀的人,在水潭畔高楼里宴请宾客,拿出和氏璧来让大家鉴赏。根据在场人事后回忆,当时水潭中突然跃起一条大鱼,足足有一丈多大。这条大鱼还带出了一群各式各样的小鱼来。大家都觉得很稀奇,都跑到水边去看鱼了。等大家赞不绝口地回到房间后,发现和氏璧不见了!昭阳震惊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怀疑是门人张仪偷的,对可怜的张仪严刑拷打,死命要审出宝贝的下落来。可和氏璧并不是张仪偷的,再怎么打也打不出宝玉来啊!结果是张仪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休养后背楚入魏,最后入秦帮着秦国人出谋划策,专门和楚国人作对。和氏璧没有找回来,楚国反而多了一个死敌。
和氏璧其实是被其他人偷盗的。昭阳在楚国的势力很大,在失窃后出千金悬赏,追查和氏璧下落。风声实在太紧了,偷盗者在很长时间里都不能将和氏璧"脱手"。后来,赵惠文王时期,和氏璧突然出现在了赵国首都邯郸。内侍缪贤只用了五百金就买到了这个宝贝,喜欢得了不得。赵惠文王知道后,多次暗示缪贤将宝玉送给自己。缪贤就是舍不得。赵王急了,干脆派兵到缪贤家生抢和氏璧。这事闹得很大,让西边的秦昭襄王知道了。秦王就给赵王写了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当时秦强赵弱,赵惠文王怀抱着宝玉,急得不知所措。下人蔺相如临危 *** ,引出了一段"完璧归赵"的故事来。和氏璧之后长期保存在赵国的宫廷中。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和氏璧这才落入秦国人手中。
和氏璧与生俱来的曲折命运似乎预示着用它加工制作的传国玉玺的多舛命运。秦始皇用它造至高无上的玉玺,本来希望这个皇权的象征能够世世代代在嬴姓子孙手中传下去,永保江山。不料愿望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秦朝迅速灭亡,和氏璧造就的传国玉玺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历79 程,并最终湮没无闻,成为一大历史谜团。
这里又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湖面风浪骤起,秦始皇的御舟眼看就要被风浪给颠覆了。秦始皇情急之中,把传国玉玺抛入湖中。奇怪了,洞庭湖顷刻间水平浪静,秦始皇一行得以平安过湖。八年后,秦始皇出巡道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拿着玉玺站在道中,对秦始皇说:"玉玺还给祖龙(指秦始皇)。"说完,那人就不见了踪影。传国玉玺重新进入秦国手中。这个故事对塑造秦始皇的光辉伟大形象很有帮助,所以被秦朝广为宣传。我认定这完全是一个官方主导的政治谎言。
秦始皇玉玺的作用是什么?
传国玺或传国玉玺,为中国古代皇帝信物。相传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获得和氏璧(一说是蓝田玉,非和氏璧),将其琢为传国玉玺,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一说是蓝田玉)上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后为历代王朝正统的象征。帝王有六枚玉玺,而LZ所说的签署文件的玉玺通常用六枚中的一枚;传国玉玺只做象征之用,象征天道正统和国运长久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目前在哪
秦始皇使用的传国玉玺,是秦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使用和氏璧所镌刻,后来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据说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秦代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作为国之重器。据说,元末年元顺帝将玉玺带到草原,从此玉玺销声匿迹。也有野史是这样说的:
传国玉玺传到十六国时期,在冉魏灭亡的时候,东晋、燕、后秦各得到了一块,都自称是真的,其中东晋的这一块,一直传到后唐李从珂自焚。
后来宋朝建立后,一农民在李从珂的废墟中找到这个玉玺,献给宋。
最后,到了金,然后到了元,被元顺帝带到北元。
明成祖朱棣灭北元,传国玉玺消失,后被农民发现,献给了蒙古王爷。
多尔衮征服蒙古后获得。后来溥仪变卖,后被翡翠大王铁保亨获得,但在坐船前往南京时不慎坠入海中。
今天关于“秦始皇的玉玺”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秦始皇的玉玺”,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