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提出的“贤人之治”是主张由什么样的人来治理国家?(柏拉图被称为什么之父)
柏拉图提出的“贤人之治”是主张由哲学家这样的人来治理国家。他借苏格拉底之口说: “除非是哲学家们当上了王,或者是那些现今号称君主的人像真正的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哲学王是什么 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柏拉提出的“贤人之治”是主张由什么样的人来治理国家?
柏拉图提出的“贤人之治”是主张由哲学家这样的人来治理国家。他借苏格拉底之口说: “除非是哲学家们当上了王,或者是那些现今号称君主的人像真正的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集权力和智慧于一身,让现在的那些只搞政治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不搞政治的庸才统统靠边站,否则国家是永无宁日的,人类是永无宁日的。”
“哲学王”的重要性
柏拉图认为,“哲学王”具有理性的灵魂,智慧的品德,他有管理国家的才能,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只有“哲学王”才能破除感官的障碍,在不断的“死之练习”中得到理念的知识。
哲学王是最有知识的人,他可以把国家权力与哲学合二而一,以哲学为工具来治理国家。柏拉图所主张的“哲学王” ,强调所谓哲学与政治结合,哲学家当国王,体现了他关于理性应当在国家组织中居绝对的统治地位的思想。
由这样的统治者作国王,再加上其他二个等级的成员各安其职、各守其德,这样奴隶主的国家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才会免于灾难,国家或个人才能得到幸福。
柏拉图有谁给我解释解释指什么最好是具体点!
柏拉图(希腊语:∏λ?των,英语: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家中排行老四。柏拉图是其体育老师给他起的绰号。
他出生于雅典,父母为名门望族之后,从小受到了完备的教育。他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使他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他同自己的老师一样,反对民主政治,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农民只管种田,手工业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参与国家大事。苏格拉底的死更加深了他对平民政体的成见。他说,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清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竞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荒唐?
老师死后,柏拉图不想在雅典呆下去了。28岁至40岁,他都在海外漫游,先后到过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地,他边考察、边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公元前388年,他到了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想说服统治者建立一个由哲学家管理的理想国,但目的没有达到。返回途中他不幸被卖为奴隶,他的朋友花了许多钱才把他赎回来。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_--学园(或称“阿卡得米”,Academy)。学园的名字与学园的地址有关,学园的校址所在地与希腊的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关,因而以此命名。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也因此而得名,它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学园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园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较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
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再度出游,此时学园已经创立二十多年了。他两次赴西西里岛企图实现政治抱负,并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遭到强行放逐,于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写作。直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高龄去世。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三人对古希腊以及后来的西方思想和文明有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主要著作
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底之名进行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思想。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主要有:
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篇》 《斐多篇》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飨宴篇》《斐德罗篇篇》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尔吉亚篇》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
柏拉图伪作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以下著作被认为是后世伪托的作品:
《米诺斯》(Minos)《欧律克西亚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爱人》(Lovers)
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译本的译者主要有严群、陈康、王晓朝等。目前使用广泛的是《柏拉图全集》(四卷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晓朝译。
柏拉图思想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在柏拉图的《理想国》(The Republic)中,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在《律法》(The Laws)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他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图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柏拉图的教育观
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7岁以后,儿童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柏拉图指出了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5年后,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
柏拉图对体育的看法
柏拉图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在他的奴隶主教育学体系中,体育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对妇女体育也很重视。他认为:“做女孩的应该练习各种跳舞和角力;结婚以后,便要参加战斗演习、行营布阵和使用武器……因为一旦当所有的军队出动去打敌人的时候,她们就能保卫儿童和城市”(《柏拉图论教育》)。在柏拉图的论述中,几乎涉及到当时体育的各个方面。他认为,体育应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术。他对当时雅典出现的竞技主义和竞技职业化倾向曾给予猛烈的抨击,同时也批评市民轻视体育的思想和态度。他主张心身和谐发展,强调“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柏拉图丰富的体育思想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理想国还很重视教育,因为国民素质与品德的优劣决定国家的好坏。柏拉图甚至设想在建国之初就把所有10岁以上的人遣送出国,因为他们已受到旧文化的熏染,难以改变。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音乐、体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教育内容要经严格选择,荷马、赫西俄德的史诗以及悲剧诗人们的作品,一律不准传入国境,因为它们会毒害青年的心灵。 柏拉图自称这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国,其他的政体都是这一理想政体的蜕变。理想政体由于婚配的不善引起3个等级的混杂,导致争斗,军人政体(Timocracy)随之兴起。军人政体中, 少数握有权势者聚敛财富, 形成寡头政体(Oligarchy)。贫富矛盾的尖锐化导致民众的革命,产生民主政体(Democracy)。民主政体发展到极端时又会被僭主政体(Tyranny)所取代。
《政治家篇》约作于柏拉图后两次去叙拉古之间(公元前367~前361),这是他在叙拉古的政治实践受到挫折,思想发生变化的时期。《政治家篇》主旨是讨论真政治家及政治的定义。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提出了政治中道、混合的概念;首次明确论述了法律的作用并以法律作为划分政体的标准。他认为,真政治家(哲学王)无需用法律统治,但现实中真政治家极为罕见,即使有真政治家,法律也还有一定的作用。因为政治不仅是一种艺术,亦是一门科学。法律对于政治家,犹如教练和医生的训练方案和处方一样,法律虽然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却是必要的。
柏拉图在其最后的作品《法律篇》中进一步发挥了关于法律的作用的思想。从理想出发,他推崇哲学王的统治,“没有任何法律或条例比知识更有威力”;从现实出发,他强调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如同最野蛮的兽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在12卷的《法律篇》中,设计了他的“第二等好”的城邦,包括地理环境、疆域大小、人口规模与来源、国家经济生活、阶级结构、政治制度、法律等细则。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第二等好的城邦与《理想国》中的正义之邦相比,在具体措施上有很大区别。主要有:政治制度由哲学王执政的贤人政体转为混合政体,以防止个人专权。《理想国》主张统治者实行公产、公妻、公餐、公育制,《法律篇》则恢复了私有财产和家庭。《理想国》中划分公民等级是依照其先天禀赋的优劣,而《法律篇》则是按照后天财产的多寡。
柏拉图在西方的地位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一直被教廷排斥,甚至欧洲已经不再流传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当时,柏拉图的学说占统治地位,因为圣奥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图的思想,以服务神学教义。直到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解释宗教教义,建立了烦琐和庞大的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视。
柏拉图在中国
柏拉图的理念论,被1949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对西方哲学的启蒙作用被普遍认可,也因为他卓越的人格而备受尊重。
究竟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呢?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柏拉图著书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表述说,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而有一位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而美国的社会学者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只有神交的"纯爱情",还是虽有形交却偏重神交的高雅爱情,也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他说,对活得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情那样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见,都不会像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
爱情,无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经济学图表:柏拉图
柏拉图是为寻找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问题,用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成矩形,表示各原因出现频率高低的一种图表。
柏拉图是美国品管大师朱兰博士运用意大利经济学家柏拉图(Pareto)的统计图加以延伸所创造出来的,柏拉图又称排列图。
柏拉图《理想国》对婚姻自由问题的观点是什么?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师从苏格拉底,并成为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他一生著述颇丰。在他留给后人的36篇对话录中,《理想国》和《法律篇》最为有名。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对话的形式,集中阐述了柏拉图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美学等方面的思想,其核心则是柏拉图的理想政治制度。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追求最完备、最崇高的统治,是寄希望于哲学王。这不单纯是因为哲学王能够凭理智治理国家,更因为哲学王是眼睛盯着真理的人。他们能够认识“善本身”,即“理念”。
柏拉图的“理念论”作为他思想的主轴,贯穿于所有的对话中。其基本内容是:“理念”是独立于具体可感事物之外而客观实在的本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原因。在《理想国》中,“理念”就是世界的最终目的,“正义”的国家要以它为本才能建立。国家要成为正义的模范,就必须自觉地以“理念”为本,追随“理念”。
在柏拉图那里,“至善”的理念是和社会政治学说紧密相连的,其具体方向就是追求“正义”。如果说这是“至善”理念的体现的话,那么其具体的突破就是论证“分工”。这便是社会政治学说获得铺展的第一道台阶。
柏拉图认为,由于天赋的原因,人的个性、能力、智慧实际上是各不相同的。它们之间在一个城邦里所构成的需要关系,必须是各尽所能,彼此依赖,相互补充的。由此,柏拉图便把国家的公民分成为三个等级。最低等级是生产者,具体指农夫、工匠、商人等(用神话的形式来表达,这些人是神用钢和铁所造),他们为城邦提供物质需要,但同时也必须得到统治者的保护和领导。中间等级是守卫者,具体指辅助者、武士(这些人是神用银子所造),他们为保卫城邦而执行军事任务。最高等级是统治者,具体指哲学王(这些人是神用金子所造),他们人数很少,但因为具备最高的知识,服膺绝对的至善,便“能够以完美理型及‘实在’理想的配景来思考,在理型和理想的启示之下了解经验界之事实,并用以引导他们的政策。”
柏拉图还详细地考察了四种不完善政体,并认为它们是不断堕落的。第一阶段就是指斯巴达和克里特政体。第二阶段是寡头政体,第三个阶段是民主政体,第四个阶段是僭主政体。四种不完善政体的危害,是顺着一个阶梯下滑的,其代表者是从军人、商人、平民至罪犯。
柏拉图深信,真正的理想国必定是由理性的智慧所支配的国家,真正的统治者则必定是具有真知灼见的智者。所以,权力、道德和知识也必定是结合在一起的。
柏拉图认为,教育应该从学前儿童开始就给予高度的重视,不分性别,不分阶层,即金、银、铜、铁质均可享受。其课程除了一般的阅读、写字、计算外,主要是体操、赛跑、琴弦、歌唱等体育和美育的内容,目的是强健体魄、陶冶情操、锻铸品格。16岁以后,将对学习者实施第一次淘汰。主要是去掉第三等级的子女,即钢铁者,然后对留存的金银者进行高等军事训练,目的是培养坚韧勇敢、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品质。20岁以后,便对学习者实施第二次淘汰,仅存金质者中擅长思辨的贵族子弟进入大学深造,10年后可成为高级官吏。其中更有少数杰出者,其道德高尚,学养厚实,可继续钻研,然后回到普通人中去体验生活,50岁时方可成为“哲学王”。届时,柏拉图为理想国培养统治者的目的达到了,一套教育体制也建立起来了。
柏拉图还在《理想国》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艺术问题。他更多地是关心艺术的教育作用,关心如何通过适当地调和感情将心灵导向真正的知识。
柏拉图被称为什么之父
柏拉图被誉为哲学之父
柏拉图(Plato,约前427—前347),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柏拉图出生在雅典城里的一个奴隶主贵族家庭里,家庭非常富有,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给他请了三位启蒙老师,一位教文学,一位教美术和音乐,一位教体育。 柏拉图的文学老师经常给他讲故事,有时让他模仿着讲,渐渐地,柏拉图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柏拉图除了写作外,在美术老师的培养下,对美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在雅典最有学问的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非常崇拜他,决心拜他为师。一天,柏拉图来到苏格拉底的家里,恭恭敬敬地说:“苏格拉底先生,我想拜您为老师,请您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苏格拉底说:“据我所知,你已经很有学问了,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柏拉图说:“因为您有一句话,我牢记在心,那就是‘认识自己’,我觉得我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够。
”苏格拉底:“那么,我还要告诉你一句话,‘我所知道的是,我始终一无所知’,这是我对自己的评价。”“大家都认为你最聪明,可是您还这样谦虚,您真是伟大的人,这正是我学习的地方,请您收下我吧。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苏格拉底终于收下了柏拉图这个学生。从公元前407年开始,柏拉图在苏格拉底身边学习了8年,成了他最好的学生。 公元前399年,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以“传播异端”和“腐蚀青年”罪被判处死 刑,苏格拉底在法庭上慷慨陈词,锋芒毕露。
或自辩无罪,或反驳原告,或抨击当 局,或直抒人生哲学。老师死后,柏拉图把老师的辩词编写成文。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 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知识。
在40岁时(约前387年)他结束旅 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米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卡德米 学园,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 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
阿卡德米坐落于一处 曾为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德摩斯住所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 学院存在了900多年, 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公元前386年,他回到雅典,在近郊开办了一所学园,一边从事教学,一边著 书立说,力图按照自己的政治哲学,培养从政的人才。
柏拉图的理念是善,他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 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世界,只不过是 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 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 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 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教学目的是为了恢 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 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 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 童的作用。
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 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 的理念知识。后来,他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 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 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 教育年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 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 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
文法和修辞是 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 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 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 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 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这些都给了后世教 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 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
特别是他把理性 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 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他有一句名言: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后来,柏拉图建立的学园由他的弟子们代代相传,一直持续了9个世纪,为古 代的西方培养了大批学者。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 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 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 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
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 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 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 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
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 的一个初步的解说。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 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 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
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 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 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
他们面前有一 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 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 西。 最后,有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
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 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 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 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 体系的人。柏拉图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 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
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 护,汇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 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 的教育意义。7岁以后,儿童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 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
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 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 让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 柏拉图指出了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
他主 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5年后, 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而有一位美国学者却对今 人所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
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 《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 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 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
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 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 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真 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唯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唯有超凡脱俗 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而美国的社会学者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只有神交的“纯爱情”,还是虽有 形交却偏重神交的高雅爱情,也众说纷纭。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 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
他说,对活得髙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 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情那样深植人心。一 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 见,都不会像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失去一切的一切,无力 面对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
柏拉图这种哲学王的思想对当时和现代有什么影响?
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来自于他的《理想国》,就是由哲学家或接受了哲学教育的统治者管理国家。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对于现代社会领导者的素质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尽管他的哲学王思想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是对完美的一种追求,也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但是他对哲学王的要求标准,在摒弃抽象的成分之后,对于治国者道德品质、应该具有的整体价值观、协调的权力观念等诸方面的构想是比较到位的。这种古老的、质朴的思想,对领导者自身完善具有全方位的影响,也是现代社会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素质的高度概括。时代的变迁可以实现物质世界的转变,但是不能引发思维与意识的纵然断层,研究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对现代领导理论的完善和治国者品质的培养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来源于网上,仅供参考。
伯拉图到底是什么
柏拉图(希腊语:∏λ?των,英语: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家中排行老四。柏拉图是其体育老师给他起的绰号。
他出生于雅典,父母为名门望族之后,从小受到了完备的教育。他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使他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他同自己的老师一样,反对民主政治,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农民只管种田,手工业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参与国家大事。苏格拉底的死更加深了他对平民政体的成见。他说,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清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竞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荒唐?
老师死后,柏拉图不想在雅典呆下去了。28岁至40岁,他都在海外漫游,先后到过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地,他边考察、边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公元前388年,他到了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想说服统治者建立一个由哲学家管理的理想国,但目的没有达到。返回途中他不幸被卖为奴隶,他的朋友花了许多钱才把他赎回来。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_--学园(或称“阿卡得米”,Academy)。学园的名字与学园的地址有关,学园的校址所在地与希腊的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关,因而以此命名。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也因此而得名,它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学园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园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较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
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再度出游,此时学园已经创立二十多年了。他两次赴西西里岛企图实现政治抱负,并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遭到强行放逐,于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写作。直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高龄去世。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三人对古希腊以及后来的西方思想和文明有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主要著作
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底之名进行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思想。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主要有:
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篇》 《斐多篇》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飨宴篇》《斐德罗篇篇》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尔吉亚篇》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
柏拉图伪作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以下著作被认为是后世伪托的作品:
《米诺斯》(Minos)《欧律克西亚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爱人》(Lovers)
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译本的译者主要有严群、陈康、王晓朝等。目前使用广泛的是《柏拉图全集》(四卷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晓朝译。
柏拉图思想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在柏拉图的《理想国》(The Republic)中,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在《律法》(The Laws)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他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图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柏拉图的教育观
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7岁以后,儿童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柏拉图指出了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5年后,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
柏拉图对体育的看法
柏拉图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在他的奴隶主教育学体系中,体育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对妇女体育也很重视。他认为:“做女孩的应该练习各种跳舞和角力;结婚以后,便要参加战斗演习、行营布阵和使用武器……因为一旦当所有的军队出动去打敌人的时候,她们就能保卫儿童和城市”(《柏拉图论教育》)。在柏拉图的论述中,几乎涉及到当时体育的各个方面。他认为,体育应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术。他对当时雅典出现的竞技主义和竞技职业化倾向曾给予猛烈的抨击,同时也批评市民轻视体育的思想和态度。他主张心身和谐发展,强调“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柏拉图丰富的体育思想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理想国还很重视教育,因为国民素质与品德的优劣决定国家的好坏。柏拉图甚至设想在建国之初就把所有10岁以上的人遣送出国,因为他们已受到旧文化的熏染,难以改变。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音乐、体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教育内容要经严格选择,荷马、赫西俄德的史诗以及悲剧诗人们的作品,一律不准传入国境,因为它们会毒害青年的心灵。 柏拉图自称这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国,其他的政体都是这一理想政体的蜕变。理想政体由于婚配的不善引起3个等级的混杂,导致争斗,军人政体(Timocracy)随之兴起。军人政体中, 少数握有权势者聚敛财富, 形成寡头政体(Oligarchy)。贫富矛盾的尖锐化导致民众的革命,产生民主政体(Democracy)。民主政体发展到极端时又会被僭主政体(Tyranny)所取代。
《政治家篇》约作于柏拉图后两次去叙拉古之间(公元前367~前361),这是他在叙拉古的政治实践受到挫折,思想发生变化的时期。《政治家篇》主旨是讨论真政治家及政治的定义。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提出了政治中道、混合的概念;首次明确论述了法律的作用并以法律作为划分政体的标准。他认为,真政治家(哲学王)无需用法律统治,但现实中真政治家极为罕见,即使有真政治家,法律也还有一定的作用。因为政治不仅是一种艺术,亦是一门科学。法律对于政治家,犹如教练和医生的训练方案和处方一样,法律虽然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却是必要的。
柏拉图在其最后的作品《法律篇》中进一步发挥了关于法律的作用的思想。从理想出发,他推崇哲学王的统治,“没有任何法律或条例比知识更有威力”;从现实出发,他强调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如同最野蛮的兽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在12卷的《法律篇》中,设计了他的“第二等好”的城邦,包括地理环境、疆域大小、人口规模与来源、国家经济生活、阶级结构、政治制度、法律等细则。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第二等好的城邦与《理想国》中的正义之邦相比,在具体措施上有很大区别。主要有:政治制度由哲学王执政的贤人政体转为混合政体,以防止个人专权。《理想国》主张统治者实行公产、公妻、公餐、公育制,《法律篇》则恢复了私有财产和家庭。《理想国》中划分公民等级是依照其先天禀赋的优劣,而《法律篇》则是按照后天财产的多寡。
柏拉图在西方的地位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一直被教廷排斥,甚至欧洲已经不再流传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当时,柏拉图的学说占统治地位,因为圣奥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图的思想,以服务神学教义。直到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解释宗教教义,建立了烦琐和庞大的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视。
柏拉图在中国
柏拉图的理念论,被1949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对西方哲学的启蒙作用被普遍认可,也因为他卓越的人格而备受尊重。
究竟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呢?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柏拉图著书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表述说,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而有一位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而美国的社会学者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只有神交的"纯爱情",还是虽有形交却偏重神交的高雅爱情,也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他说,对活得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情那样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见,都不会像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
爱情,无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经济学图表:柏拉图
柏拉图是为寻找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问题,用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成矩形,表示各原因出现频率高低的一种图表。
柏拉图是美国品管大师朱兰博士运用意大利经济学家柏拉图(Pareto)的统计图加以延伸所创造出来的,柏拉图又称排列图。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哲学王是什么 ”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