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道德经》第41章这句话怎么理解,不是简单的翻译。(《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译文,自解)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我相信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现在,我将我的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经》第41章这句话怎么理解,不是简单的翻译。(《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译文,自解)

《道德经》第41章这句话怎么理解,不是简单的翻译。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理解:

有悟性的人听说“道”后深信不已,没有疑惑,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去练习运用它。

悟性一般的人听说“道”后,有时记起来,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并且半信半疑的行动。

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一听说“道”就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并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道如果不被嘲笑,就不能说明道的伟大。

所以古人立下言论的时就说过:

明道若昧:有道之人很有智慧,却总是感觉自己很愚昧;

进道若退:有道之人在前进的过程中,却总是后退一步考虑问题;

夷道若纇:有道之人走在平坦的路上,却总感觉哪里有瑕疵有缺陷。

上德若谷:有上德的人,极为虚心,其学习精神仿佛如山谷一般;

大白若辱:有着极高名誉的上德之人,做事做人非常谨慎,总感觉自己时时刻刻受辱一般;

广德若不足:上德之人胸怀宽广,可是他们自己却感觉不怎么宽广;

建德若偷:上德之人的说话举止是社会的标杆,他却总感觉自己说话办事偷偷摸摸;

质真若渝:上德之人纯朴率真,自己却不觉得有什么好的,总觉得自己做的很差很污浊。

大方无隅:巨大的方正,根本没有棱角;大器晚成:庞大的器物,很晚才能成型;

大音希声:恢弘的音乐,却是无声之音;大象无形:宏伟的形象,根本无法形状。

道广大无比,无法用简单的定义来描述。

但是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注意:

呼应第二十八章。

注释:

勤字本义:短期内格外用力。存,存在。建,建立、创设。言,主张、号令、话。

明,智慧。昧字本义:天未大明。夷,平也《说文》。纇,缺陷、瑕疵。

谷,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白字本义:日出与日落之间的天色。渝,变污也《说文》。

隅,角落。器,皿也《说文》。成,形成、成就、完成。象,形象、好像。

形,对照、表现。希,罕也《尔雅》。褒字本义,衣襟宽大。

名,定义、名称、命名。善,善于、美好、善良。

译文:

上士听道之后,勤勉地实行;中士听了道后,若有若无;下士听了道,大声嘲笑。

不被嘲笑,就不足以称其为道。

所以古人立言时说过:

智慧之道好似暗昧;前进之道好似后退;平坦之道好似崎岖;

崇高的德好似山谷;大白好似受辱;广大的德好似不够;标杆的德好似小偷;纯朴率真好像污浊。

大方正的无棱角,大器皿晚形成;大声响没有声音;大形象没有形状。

广大的道无法定义。

只有道,善始且善终。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出自?

出自春秋战国老子所作《道德经》。

原文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上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等人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能够装东西的器物,反而不装东西;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主旨赏析:

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称其为“道”。

然后引用十二句古人说过的话,再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

百度百科-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百度百科-道德经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什么意思?

这是道德经41章的翻译:上等人听说“道”,就赶紧去实施次等人听说“道”,有时想起,有时忘记下等人听说“道”,就大家嘲笑

如果不大笑的话,这个“道”就不是真的“道”了。说明对悟道的3种不同态度,也说明“道”不易为一般人所领回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译文,自解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自解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自解: 上士,中士,下士,说的是三种人,听到了真正的道之后的反映,因为道之出口淡乎无味,平平淡淡。都是十分平凡的道理。

上士听到了这些道理,努力执行,中士听到了这些道理,执行的并不认真,有也可无也可。下士听到了这些道理,哈哈大笑,一笑置之。然而道就是这样的平淡无味,不一笑置之的就不是道了。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自解: 所以古时就立下了言论:明白了道理好像倒愚昧了,执行进入了道理好像道退步了。夷道(我的理解是:失道,地火明夷中的夷,指的是光明被遮住的意思)失去了道,远离了道,丢失了道,好像倒是得到了道。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自解: 最好的德是能够虚怀若谷充满了包容。

最明白的人,好像最受屈辱, 能虚心接受别人指出缺点的人,在某些人看来接受别人的指点似乎是受辱一样。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自解: 广大的德行显得有许多不足

奴隶制下的奴隶不被当人,封建社会的不平等也都接受了,人人平等的社会,倒是许多人都说起了制度的不足起来

建立德行,不需要宣扬的人人都知道,自己知道就好,好像偷偷摸摸的一样。(阴德)

品质真诚的人,不会孤芳自赏,不孤高,能够和不入自己的人打成一片,让有些人觉得有些不高洁。 和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呼应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自解: 很大的方形,人们感觉不到它的角,越小的方形越容易显现出来角。

越大的器皿,肯定完成的越晚。

能量越大的声音,越是难以听到,比如地震的次声波。

越是大的形象,现象越难以看到完整的形体。 天是什么形状,地是什么形状,还是什么形状

道是隐含在世间的,难以说明的。

夫唯道,善贷且成。

自解: 只有道,善待世间的一切,成就世间的一切。

《道德经》第41章这句话怎么理解,不是简单的翻译。(《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译文,自解)

今天关于“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是什么意思”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