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老舍的介绍(刘思齐的生父和继父均被军阀杀害,8岁时毛主席认她为“干女儿”)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邵华和刘思齐是亲姐妹吗 ”的一些看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老舍的介绍(刘思齐的生父和继父均被军阀杀害,8岁时毛主席认她为“干女儿”)

老舍的介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口》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著作书目: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

《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

《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

《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的代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Z9,人间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

《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

《骆驼样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

《残雾》(话剧)1940,商务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

《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

《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

《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

《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

《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

《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

《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l943,中西书局

《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

《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新丰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说集)l948,晨光

《方珍珠》(话剧)1950:晨光

《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

《老舍选集》1951,开明

《春华秋实》(话剧)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说选》19567,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馆》(话剧)1958,戏剧

《上任》(短篇小说)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1959,百花;l-3部,四川人民

《正红旗下》(长篇小说),人文

《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北京

《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安徽人民

《老舍选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戏剧全集》(1一4卷)1982,戏剧

《老舍新诗选》1983,花山

《四世同堂补篇》(长篇小说)1983,百花

《老舍散文选》1984,百花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墓。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六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己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著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赶集》,《牛天赐传》,《樱海集》,《蛤藻集》,《骆驼祥子》,《火车集》,皆小说也。当继续再写八本,凑成二十本,可以搁笔矣。散碎文字,随写随扔;偶搜汇成集,如《老舍幽默诗文集》及《老牛破车》,亦不重视之。

**《长津湖》为什么彭德怀总司令是跟其他人说毛岸英是刘秘书?

毛岸英上朝战,这在一般国家中是不多见的,而毛泽东却把他的孩子送去朝鲜战场,体现了主席作为伟人的伟大。因为是毛泽东之子,如果不化名可能其他人会处处照顾,工作上也放不开手脚,不好开展工作,所以化名刘秘书,这样便可以像一个普通战士一样驰骋疆场。

毛岸英作为***的子女上战场肯定是要化名的,一是毛岸英不愿别人区别对待他,他要做一名普通志愿军,二是不让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他的特殊身份,从而产生决策失误。

毛岸英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起初到朝鲜战场,除了彭总司令外极少有人知道毛岸英的身份。而彭总司令身边有三个秘书,一个军事秘书,一个政治秘书,还有一个是机要秘书。这个机要秘书姓刘,后来才知晓,他就是毛岸英。”“至于为什么姓刘,后来与毛岸英妻子刘思齐交谈时得到证实,这缘于刘思齐的父亲姓刘。”刘思齐,女,汉族,1930年3月2日出生在湖北省,毛岸英的妻子,刘谦初烈士和张文秋的女儿。刘思齐与毛岸英的婚姻生活虽然不长,但他们两家却有着深厚的渊源。刘思齐的母亲张文秋是毛泽东的革命战友,不仅刘思齐与毛岸英喜结连理,她的同母异父妹妹邵华与毛岸青后来也组建了家庭。

因为毛岸英烈士只想做一个真正的志愿军战士,为保家卫国而战,而不是做别人的包袱。最终证明他是优秀的共和国战士。为全军指战员作出了榜样。

主要的原因有二个。一个是为了毛岸英的安全,必须要保密。毕竟是毛主席的儿子,树大招风。另一个,则是使毛岸英容易与普通的官兵打成一片,避免有特权意识,及其生活的特殊化。

不仅仅是**《长津湖》,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里也出现了“刘秘书”这个角色。而且,在真是 历史 上,毛岸英烈士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的化名也的确是“刘秘书”、全名刘永福。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刚刚回到延安的毛岸英一身苏式军服,相当“洋气”。但他的父亲毛泽东主席对此却提出了严肃的批评,要求毛岸英脱下“洋装”、尽快融入中国的大环境、去深入了解自己的祖国,首要则是去学习怎样做一个中国农民!不久之后,毛岸英遵照父亲的意见换下了“洋装”、穿上了土布衣服,投入到了“土改”工作之中。为了不搞特殊、同时也是出于保密需要,在加入土改工作队之后,毛岸英使用了杨永福这个化名。

至于为什么使用这个化名,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毛岸英在“白色恐怖”时期出于安全考虑,曾经随母姓、叫过杨永福这个名字,他的胞弟毛岸青则叫做杨永寿。甚至在苏联期间,兄弟二人还曾经使用过这两个名字。之所以选择“永”作为字辈,很可能是取了兄弟二人谱名字辈“远”的谐音。毛岸英的谱名是毛远仁、毛岸青的谱名是毛远义,而他们的叔伯弟弟毛远新也同样是“远”字辈。

有人曾经的对电视剧《跨过鸭绿江》里“刘秘书”的刘姓提出过质疑,认为这是剧本的BUG,毛岸英烈士的化名应该是杨永福而非刘永福。这么重大的题材、又涉及如此重要的人物,编剧再没脑子恐怕也不会犯种低级错误,不是吗?事实上,毛岸英烈士在朝鲜战场上的化名就是刘永福、也被称作“刘秘书”,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机要秘书。

关于毛岸英烈士的化名为什么会由杨姓改为刘姓,目前没有比较正式的说法。个人认为,可能主要还是出于安全和保密需要,因为杨永福这个名字已经不再那么保密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在土改工作队期间,虽然毛岸英一直使用杨永福这个化名,但后来还是有一部分人知道了他就是毛岸英,继续使用杨永福这个化名不利于保密。毕竟,美帝的情报系统还是不容小觑的!至于为何选择刘姓,这个好理解,因为毛岸英烈士的夫人姓刘。彼时二人新婚燕尔,正处于婚后的蜜月期,用夫人的姓氏作为自己化名的姓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是吗?

综上所述,刘永福是毛岸英烈士在朝鲜战场上使用过的化名。作为彭总的机要秘书,彭总向别人介绍他是“刘秘书”,无可厚非。之所以要使用化名,一是出于安全考虑、保密需要,毕竟美帝的情报系统还是不容小觑的。二是出于“接地气”的考量,顶着“毛主席的儿子”这样的光环,毛岸英在朝鲜恐怕很难与周围的同事和群众真正打成一片。使用刘永福这个化名,更便于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也符合毛主席一向的行事作风。

一句话就是为了保密,没别的意思。

张文秋的个人简介

张文秋,女,乳名张前珍,学名张国兰,曾用名李丽娟,张双喜、陈盂君、张一萍等,中国湖北京山县人,中国***早期党员,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经历颇为传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毛泽东的亲家,其大女儿刘思齐嫁予毛泽东长子毛岸英,其二女儿邵华嫁予毛泽东次子毛岸青。张文秋堪称世纪老人,她几乎经历了中国革命全过程,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革命老人,她一生经历坎坷,曾两次坐过国民党的大牢。“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迫害。

详见/view/115475.htm

刘思齐的生父和继父均被军阀杀害,8岁时毛主席认她为“干女儿”

刚刚去世的刘思齐,她以毛主席的儿媳、毛岸英的妻子的身份而闻名于世。但是,她还有一个身份却鲜为人知,那就是,她是革命先烈的遗孤。

刘思齐的生父刘谦初,1897年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市田庄镇刘家庄。

1913年春,16岁的刘谦初考入平度知务中学。1916年春,他联合13名同学,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中华革命军东北军第三支队炮兵团,以满腔热血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因作战英勇,被授予“山东三支队义勇奖牌”。

1918年,退出军队的刘谦初以优异成绩考入齐鲁大学预科。五四运动爆发后,济南多所学校的学生联合组织游行示威。刘谦初因积极参与街头演讲、分发传单、宣传爱国思想,被山东反动当局勒令退学。

1922年,刘谦初被保送入北京燕京大学学习。他发起创立了《燕大周刊》,并与革命先驱李大钊领导的学生组织建立了秘密联系,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刘谦初首倡成立“燕大沪案后援会”,被选为燕大学生运动负责人之一。

1926年,刘谦初再度投笔从戎,来到武汉参加北伐军,在第十一军政治部宣传科 社会 股任股长,并兼任政治部理论刊物《血路》的副主编。

在北伐途中,刘谦初正式加入中国***,并与在大革命风云中脱颖而出的毛泽东相识。他十分敬佩毛泽东的胆识和才干,两位青年才俊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27年2月的一天,刘谦初应邀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作关于政治形势的演讲。他气宇轩昂、辩才滔滔,深深吸引了坐在台下的一位女子——时任中共京山县委副书记、24岁的张文秋。

张文秋,1903年出生于湖北省京山县孙桥镇青树岭村张家湾一个大户人家。少年时在孙桥、天门等地读书。1917年,她考入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

彼时,陈潭秋在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教自然科学和 社会 科学,董必武教国文和 历史 。这两位大名鼎鼎的革命者,是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建者。在这两位老师启发教育下,张文秋开始投身革命。

张文秋这次来武汉,是专程购买枪支的,抽空来校内拜访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负责人恽代英,碰巧就听到刘谦初的精彩演讲。

在恽代英的介绍下,张文秋结识了刘谦初,并很快堕入爱河,没过多久就喜结连理。

1927年4月4日,毛泽东主持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举行开学典礼,新婚不久的刘谦初与张文秋应邀参加。他们亲耳聆听了毛泽东所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刘谦初与张文秋还来到武昌都府堤41号,拜访居住在这里的毛泽东一家。毛泽东和杨开慧热情地招待了他们。时年5岁的毛岸英和3岁的毛岸青,学着妈妈的样子,伸着小手抓红枣、花生,想送给客人,不料撒到地上,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当毛泽东听说刘谦初与张文秋刚刚燕尔新婚,便幽默地说:

在座的杨开慧、刘谦初和张文秋,谁也没有想到,毛泽东看似玩笑的一句话,几十年后,竟然变成事实。

1927年7月,刘谦初告别新婚妻子,赴中共江苏省委工作。这个月中旬,汪精卫叛变革命,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京山县城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张文秋在暗道夹壁里躲了三天两夜后,伪装成死人,躺在棺材里被抬出京山城外,才成功脱险。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刘谦初奉命参加南昌起义,因在九江受阻,只好撤回武汉又转赴上海。

1928年夏,刘谦初出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29年4月,刘谦初回到齐鲁大地,重新组建中共山东省委,任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

张文秋京山脱险后,于1927年9月25日,与几位革命同志前往河南省驻马店,组织发动群众,成功地举行了一次武装暴动。

1928年夏,张文秋被派往湖北省委秘书处作机要秘书。12月,她抵达上海,找到了中共中央。

1929年3月,张文秋在上海大马路参加“三八”国际妇女节游行示威时,恰好被刘谦初的好友发现。从此,失去联系达两年之久的一对革命夫妻,终于恢复了联络。

1929年6月,在周恩来的精心安排下,张文秋化名“陈孟君”来到济南,担任省委执行委员兼妇工部长,与丈夫刘谦初并肩战斗。他们深入民众指导工农运动,指导建立基层党组织,使山东党组织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1929年7月2日,因叛徒出卖,刚刚组建的山东省委遭严重破坏,张文秋被捕。8月6日,刘谦初经青岛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时,也不幸被捕入狱。

在狱中,刘谦初和张文秋受尽严刑拷打,遍体鳞伤,但他们始终坚贞不屈。

刘谦初以惊人的毅力,在阴暗的光线下,翻译了《反杜林论》。他组织狱中同志学习马列著作,把“监狱当学校,法庭变讲坛”。他参与领导绝食、越狱斗争,并通过巧妙的秘密方式,写信给党中央和山东省委,汇报狱中斗争情况。

1930年1月,已有7个月身孕的张文秋,经党组织营救获释。离开监狱前,在张文秋苦苦哀求下,监狱长才勉强同意她与丈夫刘谦初见最后一面。

在昏暗的牢房里,刘谦初手腕戴着铁链的双手,和张文秋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一刻,张文秋痛哭失声。

离别前,张文秋让丈夫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取个名字。刘谦初深情地望着妻子隆起的腹部,说:

张文秋诀别了丈夫,来到上海。1930年3月2日,刘思齐在上海呱呱落地。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时,背叛冯玉祥、投靠蒋介石的韩复榘,被蒋介石任命为“讨逆军”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率部开赴山东,于9月在济南任山东省主席,开始了他对山东长达八年的反动统治。

1931年,为了向蒋介石效忠邀功,韩复榘决定处决刘谦初、邓恩铭等***人。

4月5日,刘谦初戴着沉重的镣铐,高唱着《国际歌》,高呼着“中国***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号,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与邓恩铭、吴丽实、雷晋笙等22名***员在济南纬八路一起英勇就义。

刘谦初壮烈牺牲时,年仅34岁!

丈夫牺牲后,张文秋先后在上海共产国际远东第四局、中共江苏省委秘书处、中共中央南方局中央联络部情报处,从事隐蔽战线的工作。

1937年9月,张文秋携带7岁的刘思齐,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这里,她与湖南籍老红军陈振亚结为夫妻。

刘思齐的继父陈振亚,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英雄人物。

1898年,陈振亚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磨市区黄龙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时到一个地主家当了牧童。缺食少衣、受苦受累的生活,磨练造就了陈振亚坚强的品质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16岁时,陈振亚经在铁匠铺做工的哥哥介绍,到一家制锡作坊当学徒。在这里,他深刻体验了工人的痛苦 。他发奋自学文化, 探索 人生出路。

1926年5月,广东北伐军经过湖南,已具有革命意识的陈振亚,毅然报名投奔国民革命军,参加了黄公略率领的部队。因他作战勇敢,一路被提升为班长、排长、连长。

1928年,经黄公略介绍,陈振亚加入了中国***。7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人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平江起义。陈振亚参加了这次起义,他指挥的连队作战勇敢顽强。

1928年8月,彭德怀等人将平江起义后的部队改编为红五军,并率领红五军向毛泽东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挺进。12月11日,红五军终于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在江西宁冈胜利会师。陈振亚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毛泽东。

1930年1月18日,红六军成立,陈振亚作为高级干部被调到红六军。5月,红六军改为红三军,从此,陈振亚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指挥下作战。

1930年8月,陈振亚在进军万载的战斗中左腿负重伤,从此,他在湘鄂赣军区医院接受了近三年的治疗。

1933年1月,陈振亚担任湘鄂赣军区医院政委。后又转湘赣医院治疗。由于伤势过重,医生只好将其左腿截肢。

1934年3月,湘赣军区政治部任命陈任湘赣医院政治处主任。他一面治疗,一面带病工作。这个时期,苏区的粮食、药品和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医院里的伤病员一天只能喝上两次少量的稀粥。陈振亚带领同志们一面筹粮食,解决吃饭问题;一面想方设法找药品,采中药,为伤病员进行治疗。

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陈振亚还创办医院职工政治训练班。白天,他伏在床上写教材,架着双拐去上课;深夜,他认真批改学员们的作业。

1934年秋,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敌人放火烧山,陈振亚行动不便,被敌人所俘。他机智地说自己是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士兵。敌人见他是身体残疾,便信以为真,将他辗转押回石门原籍。经亲友保释,他才得以出狱。

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后,陈振亚的家乡陷于白色恐怖之中。他冒着极大危险,把周围的群众组织起来,成立秘密的农民协会,并在农协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支部,建立游击队,领导农民与土豪劣绅进行各种不屈不挠的斗争。

1935年9月,红二、六军团集结于石门西北地区休整扩军,陈振亚秘密到红六军团,汇报了被俘过程及组织秘密党支部的情况。部队***给予他很高评价。

陈振亚动员自己发展的党员和游击队,集体参加了红军。他本想自己也跟随队伍北上抗日,但因腿部残疾,不便跟随队伍长途行军作战;又因为他在当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便于开展工作。于是贺龙与关向应同他谈话,劝他暂时留下来坚持地下斗争,在原地进行建党扩军工作。陈振亚接受了这一决定。

直到1936年7月,陈振亚接到中央军委调令和关向应的来信,他才用双拐支撑着一条腿,千里跋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于1937年到达延安,回到了党中央的怀抱。

1937年冬天,陈振亚与张文秋结婚时,老首长彭德怀很关心他,特地批给他60块银元作为婚后生活费。彭德怀还为他们送来一副新婚对联。

彭德怀用湖南话对陈振亚说:“你这条‘老光棍’,总算是有个家了,也了却我一桩心事。祝你们白头偕老,革命到底!”

彭德怀还把刘思齐拉到怀里,对陈振亚说:

从此,刘思齐叫陈振亚为“爸爸”。

1938年春节期间,毛主席等中央***来到延安党校礼堂,观看话剧《弃儿》。当演到一对革命者被国民党军警逮捕时,剧情达到了高潮:寒风中,一位七八岁的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在惨淡昏暗的街头边奔跑边哭喊:“妈妈,妈妈!……”

小演员演得惟妙惟肖,感情真挚,催人泪下。在场观看的中央领导都被深深地打动了。

话剧结束后,毛主席派人把小演员叫到身边来,抚摸着她的头,亲切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呀?你的爸爸妈妈是谁呀?”

小演员回答道:“我叫刘思齐。”然后朝人群中一指说:“那就是我的爸爸妈妈。”

毛主席回头望了望,张文秋和陈振亚赶紧走到他的身边。毛主席问陈振亚:“这是你的孩子吗?”

陈振亚赶紧回答:“报告主席,这是张文秋和烈士刘谦初的女儿,我只是她的继父。”

当毛主席听到刘思齐是自己早期的战友刘谦初的女儿后,神情严肃,继而动情地说:

说着,毛主席抱起时年8岁的刘思齐,风趣地说:“我做你的干爸爸,你做我的干女儿,就这样一言为定了。”

从此,刘思齐经常去“干爸爸”毛主席的窑洞里玩耍。

1938年10月,张文秋生下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陈振亚和张文秋经商议,一改传统习惯,让女儿随母姓张,取名“少华”,后来改名“邵华”。

193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派一批荣誉高级干部去苏联治疗养伤。陈振亚也在这批干部之中,他准备到苏联安装假肢。为了照顾他的生活,张文秋也带着刘思齐、邵华,与丈夫同行。

然而,当一行人途经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时,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扣留了。陈振亚与陈潭秋、毛主席的二弟毛泽民等***人,被软禁在一起。

新疆军阀盛世才被人们称为“新疆王”,他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惯于采取两面手段。他为了自己的私利投靠外国势力、出卖国家利益,独吞大量新疆财富。他排除异己、滥施酷刑、大搞牢狱、实施特务统治,据统计他统治新疆时期有10万多人被罗织入狱,其中5万人惨遭杀害。

1941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了侵苏战争,中国国内处于艰苦的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的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面对这种形势,两面三刀的盛世才更加动摇。新疆形势日趋恶化。

陈潭秋领导在新疆的全体党员干部,本着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对盛世才的种种倒行逆施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陈振亚积极勇敢地参加了一系列尖锐斗争,被推选为党支部宣传委员兼小组长。

1941年5月中旬,陈振亚与一些同志以郊游为名,到迪化郊区水磨沟聚会,商讨应付国民党顽固派的对策。

陈振亚在一座小桥上刚刚坐下,谁料这座年久失修的小桥突然坍塌了下去,陈振亚落入河水之中,并被砸伤。随行的同志们急忙把他抢救起来,送进了迪化南关医院。

在南关医院,在张文秋的精心护理下,陈振亚很快恢复 健康 。6月13日,陈振亚正准备出院时,盛世才竟然密令白俄医生,谎称陈已痊愈,不用陪护,先将张文秋强行赶出医院。随后,白俄医生又按丧心病狂的盛世才的授意,给陈振亚注射了毒剂,将他暗杀于病榻之上。

陈振亚等被盛世才杀害之后,张文秋与女儿刘思齐、邵华被关进监狱长达4年之久。在此期间,中共中央与国民党当局反复谈判和交涉,竭力营救被监禁在迪化的中共党员及其家属、子女。

1946年4月4日,素有“和平将军”之称的张治中兼任新疆省主席。经他努力,中共党员及其家属、子女终于获准无罪释放,返回延安。

1946年6月10日,对刘思齐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经过精心准备,刘思齐和妈妈张文秋、妹妹邵华,及叔叔、阿姨、小伙伴们,分乘10辆大卡车向着延安进发。

卡车穿戈壁,过火洲,闯关卡,历经坎坷,终于在7月11日抵达革命圣地延安,回到了党的怀抱。

7月12日上午,毛主席亲自来看望从新疆归来的全体人员。当他走到张文秋面前时,停下了脚步,说:

“你回来了,好不容易呀!思齐呢?怎么没有见到她?”

张文秋就把站在她身后的刘思齐拉到毛主席面前。毛主席拉着思齐的手,高兴地说:“七八年不见面,你长成大人了,我都认不出来你啦!你还是我的干女儿呢,记得吗?”

刘思齐羞涩而激动地点点头。

几十年后,刘思齐回忆道:

但这次从新疆回来的见面,是经历了生死考验后的相逢,让刘思齐铭记在心,她回忆道:

回到“干爸爸”毛主席身边的刘思齐,此后的历程,人们是耳熟能详的。

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与刘思齐相识。1948年,他们在西柏坡确立恋爱关系。

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与刘思齐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的西房里举行了婚礼。而此时,刘思齐的生父刘谦初牺牲已经整整18年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岸英主动请缨,加入志愿军,入朝抗美,于1950年11月25日壮烈牺牲。

1961年,张文秋与陈振亚生育的女儿,也就是刘思齐的同母异父妹妹邵华,与毛岸英的弟弟毛岸青结为伉俪。而此时,邵华的生父陈振亚牺牲已经整整20年了!

毛主席1927年对张文秋所说的“对亲家”的那句话,也竟然奇迹般地变成了现实,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佳话!

说说古今一家父子、兄弟、夫妻、姐妹……出名的。比如宋代三苏,近宋氏三姐妹等。

古代:

二乔:三国吴国乔公之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二陆: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二王: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二程:宋哲学家程颢、程颐兄弟;

三班:汉史学家、政治家班固、班超、班昭兄妹;

三曹:三国诗人、文学家曹操、曹丕、曹植父子;

三张:晋文学家张载、张协、张亢兄弟;

三柳:宋词人柳永、柳三复、柳三接兄弟;

三苏: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三袁:明诗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

三魏:清散文家魏祥、魏禧、魏礼兄弟;

近代:

宋氏三姐妹:宋蔼龄(嫁孔祥熙)、宋庆龄(嫁孙中山)、宋美龄(嫁蒋介石);

陈氏兄弟:陈果夫、陈立夫;

林氏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林彪;

刘氏姐妹:刘思齐(嫁毛岸英)、刘邵华(嫁毛岸青);

近代:

太多了,不一一列举了……

毛泽东与杨开慧的三个儿子

毛泽东与杨开慧育有三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毛岸英出生于1922年,次年毛岸青出生。这时一家住在长沙清水塘22号租借的房屋。毛泽东东奔西走,杨开慧既要照料孩子,又要做着革命工作,忙不过来,幸好,有母亲向振熙搬来同住,刚强的母亲帮助着他们。而随毛泽东奔走各方的时候,杨开慧带上长子毛岸英。自小毛岸英便没过几天安稳的日子。也许正是这颠沛流离和毛、杨的基因,造就了毛岸英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1926年三子毛岸龙降生。如果不是血雨腥风的年代,这将是多么幸福的一家。这一年保姆陈玉英来到他们的家。

1927年国共决裂,刹时阴风怒号。杨开慧携母亲、孩子回到板仓杨家老宅隐蔽。回湖南搞秋收暴动的毛泽东曾赶奔板仓探望他们。一个儿子尚在襁褓,还不会喊他大大,能喊他大大的儿子望他的眼神也显着陌生,叫得也不是那么清晰。那稚嫩的脸颊他亲吻了又亲吻,不叫泪水流下,怕烫了孩儿,他知道前路万般凶险。他心中一万次地说:“儿子,父亲爱你们!”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此一别,是他与三儿子的永诀。妻子送他一程,此一别是毛泽东与爱侣的永诀。

秋收暴动,三湘大地震颤。何健悬赏一千块大洋缉拿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母亲常在孩子们的眼前突然消失,躲避着追捕。姥姥和保姆照护着他们,他们弄不明白那个要叫做大大的人为什么总是离开,弄不明白娘为什么也总是突然离开,甚至离开得那么匆忙。回也匆匆,去也匆匆。岸英应该向姥姥问到这一个问题。姥姥会掩饰心酸。岸青会因想念母亲而号哭。岸龙会因喝不到奶水而号哭。板仓的杨家老宅,敌人一次次光顾,搜寻杨开慧。在群众的掩护下她数次化险为夷。

母亲在家的时候,孩子午夜醒来,会看到母亲在油灯下写着什么,会看到母亲流泪。发现母亲把写下的东西隐藏,他们想不明白那些东西为什么要像藏宝物一样隐藏。他们不明白,此时他们的母亲已确切感知着恶魔的脚步临近,恶魔的气息她已经嗅到。

1930年10月24日,孩子不知道那是哪一个日子,但那一个日子被 历史 铭记。前一天是岸青的生日,她冒险潜回给岸青过生日。那一个日子的夜晚,太累太思念孩子的杨开慧,想跟孩子好好地睡一晚。24日凌晨的时候敌人突然闯进。杨开慧和八岁的岸英和保姆被带走。追赶母亲岸青撕心裂肺的哭喊在 历史 的深处你听得到那回响吗?不幸中的幸,岸英能再陪陪母亲,母亲能再陪陪他。八岁了,他能懂事了,能记事了,如果他不在抗美援朝中牺牲,在和平的日子里,当跟我们讲述与母亲在牢狱的铭心往事。那是他心中的痛,是父亲毛泽东心中的痛。因为父亲是毛泽东母亲是杨开慧,八岁的毛岸青也做了囚徒,是要拿他要挟母亲。该来的终来了,母亲倒平静了。从容面对。这是她最后的斗争。1930年11月14日,母亲被押出牢房,此前她被多次从牢房提出,但这一次有些异样,他因牵挂母亲而哭泣,母亲尽管有万般牵挂然决绝而去。该来的终来了,她从容面对。这一天两声枪响后,母亲倒在血泊。她两手抓进泥土,仍存丝丝气息。凶残的敌人又补上一枪。毛岸英和保姆走出监牢, 然 身旁再无母亲。他们成为了敌人的饵。

地下党冒险从板仓接走了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送上海。在上海地下党中央机关工作的毛泽民,他们的叔叔,经请示党组织同意,做此安排。为了安全,毛岸英改名杨永福,毛岸青改名杨永寿。这名号,也许是向振熙老妇人所起,寄寓着她对外孙的祝愿。商定了护送人李崇德、杨母与孩子们的关系,让孩子们管李崇德同志叫妈妈,管杨母叫奶奶。当时毛岸英九岁,毛岸青七岁,毛岸龙四岁。对路线也精心设置。启程时间选在了1931年的春节。爆竹声声中,手推车推着三个孩子离开了板仓,送到粤汉线的白水火车站,乘火车去汉口,由汉口改乘船去上海。

毛泽民安置好他们后,将他们抵达上海的情况向周恩来做汇报,决定将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送到我地下党主办的戈登路大同幼稚园抚养。这里抚养的主要是舍生忘死而正在战斗着的我党***的子女和烈士的遗孤。险境中的孤岛。难以想象***人是如何精心呵护这里每一日的欢笑。尽管那欢笑坠着沉重。岸英早已不再懵懂。他们总算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尽管经常会在梦魇中醒来,甚至哭喊中醒来。这是一所全托幼儿园,大的孩子要上文化课。大同的名号,寓意世界大同,挺***的。但是,周恩来特意请宋庆龄为大同幼稚园题写牌匾,又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大同幼稚园题写园名,有了这两块金字招牌作掩护,警探一般不敢随意前来骚扰。

在这里,岸青变得懂事,懂得呵护弟弟,还照顾哥哥呢,懂得兄弟情分,还与小伙伴团结友爱。

1931年端午节前后,毛泽民和妻子钱希钧临去苏区工作前,趁孩子们游园的机会,去看望小哥仨。毛岸英问:爸爸也在上海吗?

就在毛泽民夫妇去苏区不久,一天夜里,毛岸龙突然生病,腹泻、高烧,由保育员陈凤英抱到附近的广慈医院就诊,经救治无效当夜病亡。岸英、岸青见小弟去,不见小弟归。

上海的地下党中央机关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在汉口被捕叛变,上海地下党机关陷入险境。地下党解散大同幼稚园,对孩子做疏散安排。岸英、岸青先是由一保育员带回家中抚养,后来又被送到一黄姓人家抚养。虽然地下党给予黄家补贴,日子过得也十分艰难。1933年初,上海党中央机关迁移到江西瑞金,留下的党组织遭到敌人破坏,毛岸英、毛岸青生活费的供给中断。孩子一开口就湖南腔,黄家严禁往外跑。黄姓人家担惊受怕。有回岸青挨了打,哥哥一赌气,带上弟弟偷跑了。黄家找不到人,惊动了中央特科。李云奉命寻找。

李云回忆:“接到寻找两个孩子的任务后,我赶紧上街,可上海那么大,到哪里找?找了好些天,都没有发现他们,同时寻找过程中还要小心自己的身份不能暴露。一天,我一路寻找,后来走到城隍庙附近,想买碗粥填肚子。我看到粥摊边上有两个孩子,很瘦,穿的衣服也很破,年龄是符合的。旁边的人说,这两个孩子,从来不说话,很可怜的。我就请他们吃碗粥。吃后他们还是不开口,问什么都不讲。当时我也不敢多问,急忙回去向上海地下党***冯雪峰汇报了这个情况,并领着他们两人洗了个澡,换了衣服。冯雪峰立即换了便装赶来。冯雪峰来了后,连哄带骗带着两个孩子去了吃饭的地方,还不断跟他俩套近乎,可两个孩子很警惕。饭吃过后,大概跟冯雪峰熟悉了,冯雪峰问他们是哪里人,其中一个孩子才说了句是湖南人。”

刘思齐(又名刘松林)回忆道:“我们结婚后,岸英曾带我去西四胜利影院看**《三毛流浪记》。当时,他触景生情,非常激动。**结束了,影院里的人都走空了,他还沉浸在**的情节中。母亲被枪杀那一年,他才八岁,在妈妈被押赴刑场时,抱着妈妈的腿不放,他知道,妈妈这一走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他和弟弟在上海流浪的经历与三毛非常相似,三毛所吃的苦他都吃了。和三毛不一样的,就是他没有给资本家当过干儿子,没有偷过东西。”

任你浮想联翩:严酷的境遇,他们顽强地生存,警觉地保护着自己,小哥哥紧牵小弟的手。

两个孩子找到后,地下党派人通过张学良的帮助,乘法国邮船斯芬克司号从上海启程,在海上航行了约一个月,途经香港、西贡、孟买、苏伊士、地中海,于1936年7月底8月初抵达法国马赛港,改乘火车到达巴黎。中共驻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团副团长康生专程前来将毛岸英、毛岸青接往苏联莫斯科,被送到国际第二儿童院,各自取了苏联名字,开始了在苏联的生活。

毛岸英先后在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苏德战争爆发,毛岸英多次请求参战未被批准,直接致信最高统帅斯大林:

敬爱的斯大林同志,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青年,我在您的领导下的苏联学习了五年,我爱苏联,就像爱中国一样,我不能眼看德国法西斯的铁蹄蹂躏您的领土,我要替千千万万被杀害的苏联人报仇,我坚决要求上战场。请您一定批准我的请求。

落款是: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

在苏军大反攻中,毛岸英头戴坦克帽,胸挂报话机,以坦克连党代表的身份,带领全连战士千里长驱奔袭,跨越波兰、捷克等东欧国家,一直打到德国柏林。听到毛岸英的英勇表现,斯大林接见了他,将一支手枪奖励给他。

毛泽东让毛岸英上“劳动大学“,去和农民睡一样的土炕,吃一样的粗粮,干一样的农活,和劳动群众打成一片。后来毛岸英参加中央土改工作团,去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参加土地改革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毛岸英向组织提出下基层的要求。他被安排到北京机器总厂任党总支副书记。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前夕,新婚不久的毛岸英在家中遇到了准备出征的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便向其请求入朝参战。这遭到毛泽东身边的人反对,毛泽东已经为中国革命失去了五位亲人,更何况此次要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毛岸英态度坚决,多人劝毛泽东出面阻止,毛泽东的答复:“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此时毛泽东的内心中该是多么地为有岸英这样的儿子感到欣慰。

10月19日,毛岸英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入朝,担任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除了彭德怀等少数几位领导了解他的身世外,其他人都只知道他是一个活泼、朴实、能干的普通年轻人。

战火 分纷 飞的朝鲜战场,制空权完全被敌方掌控,志愿军司令部几次易地。

11月25日上午,美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几十枚凝固汽油弹,正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毛泽东听闻噩耗,强忍悲痛,缓缓地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这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牺牲的第六位亲人。毛岸英葬在了朝鲜。

毛岸青 1947年回国,由李富春、蔡畅介绍加入中国***,遵照父愿参加了黑龙江克山县土改试点。1949年7月,毛岸青回到北京,在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列著作编译室任俄文翻译,他翻译出版了十多部马列经典著作和政治理论书籍。后来脑病复发,再次被送苏联医治。归国后他与毛岸英妻子刘松林的妹妹邵华结为夫妻,育有一子,毛泽东为孙子取名新宇。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脑伤的后遗症 几乎影响了他一生。

1990年,工作人员整理毛泽东遗物时发现毛泽东一直珍藏着的毛岸英遗物: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毛泽东瞒着所有人,把毛岸英的这些衣物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身边,悄悄地珍藏了20多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当他碰触这遗物,心中泪成大江大河,但却不想让你知道。

三子的故事,是毛泽东故事的章节。

2020/10/20

(本文根据诸多资料整理而成。)

刘思齐32岁改嫁,婚后生有两子两女,90岁依然怀念前夫毛岸英

1949年10月15日,是刘思齐难忘的一天。这天她和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举行婚礼,这场婚礼,可以用八个字形容:场面虽低,规格却大。

说这场婚礼规格大,是因为这场婚礼是毛主席亲自请客的,出席婚礼的人有周恩来、邓颖超、朱德、康克清、刘少奇、董必武等,可见全是贵宾。

之所以又说场面低,是因为这场婚礼有“三无”,一没有礼金,二没有迎亲队,三没有“三媒六聘”,与其说是婚礼,不如说是一场重要的家宴。

婚礼上,毛主席送给了毛岸英一件大衣,他说:岸英啊,这件大衣是我在重庆谈判的时候穿的,如今也没用什么礼物,就把这件大衣送给你吧。

但是刘思齐也在一旁,毛主席有点不好意思,便对着刘思齐说:齐儿,也没用什么礼物给你,这样吧,这件大衣你们晚上一起盖,也算你一份。

说完,在场的人哈哈大笑。婚礼虽然简单,但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欢快气氛下结婚,实在是喜上加喜。当时毛岸英27岁,刘思齐仅仅19岁。

一年后。

1950年10月14日晚,毛岸英骑着自行车到医院看望妻子刘思齐。刘思齐前几日正在医院做阑尾炎手术,此时刘思齐不知道,毛岸英已经瞒着他报名了前赴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这次来医院,毛岸英便是来道别来了。

坐在刘思齐的床前,毛岸英多次欲言又止,一度吞吞吐吐,刘思齐已经察觉出来了异样,便询问毛岸英。毛岸英说: “我明天将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出差’,那里可能通讯不方便,希望你不要担心,如果没有收到我的信,也千万不要着急。”

刘思齐感觉到不对劲,一年来,也从来没有见过岸英去哪里出过差,便反问道:“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去多久?”毛岸英沉重地说道:“要去很远的地方。”

随后,毛岸英对刘思齐嘱咐了是三件事:不管发生了什么,都要把学业完成了,不要着急去工作;每个星期记得去中南海看看爸爸;替他照顾好毛岸青。

刘思齐望着毛岸英,望着这个最爱的丈夫,沉默许久。明天就是二人结婚一周年纪念日了,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去很远的地方出差”?刘思齐很想说一句,不去行不行,但他知道毛岸英可能有任务了,便没有说出口。谁知道,临走时,毛岸英转过身来,紧紧抱住了刘思齐,随后站在床前对着刘思齐深深鞠了一躬。刘思齐瞬间泪流满面。

她没有想到,这次离开,就是此生诀别了。

和刘思齐告别完,已经是晚上11点,毛岸英独自骑着车来到岳母张文秋家。

张文秋看到毛岸英这么晚来了便问道:“这么晚了,岸英你有什么事?”

毛岸英说:“妈妈,我要出国了,我来向您辞行。”毛岸英刚说完这句话,眼眶就湿润了。

“孩子,保重,你早点回来就好。”张文秋不知道毛岸英即将奔赴战场,表现得非常坦然。“岸英,你没事吧?”张文秋疑问。

“没事,妈妈,弟弟岸青一直我照顾,我走了,他就托付给您了。”

“放心,我会照顾他的。”

说完,毛岸英就转身离去,刚要走出门口,他突然回过头来说:“妈妈,我那块手表不顶用了,您那块自动表,借给我用吧,等我回来还给您。”

张文秋愣住了,觉得岸英今天怪怪的,而且这块手表是好朋友送的,她自己都不舍得带,一直珍藏着。张文秋赶紧把手表拿出来说:“岸英,我送给你吧,哪有女婿借了丈母娘的东西还要还的,这就是妈妈给你的纪念物。”

毛岸英感动地迈出了大门,张文秋没有想到,这块手表最终成为辨认毛岸英遗体的标志之一。

从那以后,刘思齐遵循毛岸英的嘱咐,继续读书,曾收到过一封书信,信中毛岸英自责没有照顾好刘思齐,但是这封信没有寄信地址,刘思齐也无法回信,她就这样等啊等,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半年……每次去中南海看望爸爸毛主席时,也很想问问毛岸英的情况,但是想到毛岸英的嘱咐,就又把话咽了回去。

1950年11月25日上午,28岁的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当毛泽东看到彭德怀发回来的电报时,泪水在眼眶里不住地打转,心如刀割。但是考虑到自己的儿媳妇还在读书,便下令不要把这消息告诉刘思齐,毛主席便独自承受这份失去爱子的巨大痛楚。

一年后,刘思齐无意间获得了一张毛岸英的照片,看到穿着军装的毛岸英,刘思齐恍然大悟,原来丈夫是去参加抗美援朝,当了志愿军了。看到丈夫的照片,她心里也慢慢安慰自己,可能真是那边通讯不好,无法寄信。

直到1953年,很多志愿军都陆续回国,唯独看不到毛岸英。刘思齐觉得很奇怪,有一次开英雄大会,刘思齐扯住几个战斗英雄问岸英的情况,那几个战士像是刻意隐瞒什么,赶紧走开了。索性刘思齐来到中南海,找到毛主席直接问:“爸爸,为什么这么长时间岸英还没有来信,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毛主席听到刘思齐的询问,愣了一下随后说道: “思齐儿,岸英已经牺牲了。” 刘思齐顿时呆住了,大脑一片空白,突然嚎啕大哭。周总理看到这一幕,也泪眼婆娑,安慰刘思齐道:“思齐,你要节哀,你爸爸的手都冰了。”

在大家的安慰下,刘思齐才渐渐平静了下来,毛主席为了安慰刘思齐,说到了自己家里的烈士,他深沉地说:“思齐儿,我知道你对岸英的感情很深,亲人之间的离别,是很痛苦的。我至今还记得当年和你们的开慧妈妈离别时的场景……3年后,就传来了她不幸的消息。对了,还有你们的泽民叔叔、泽覃叔叔、泽建姑姑、楚雄小哥哥……”

毛主席知道,当年知道杨开慧牺牲后,自己常常辗转反侧因为无法接受而睡不着,在刘思齐离开的时候,特意把自己的安眠药给了刘思齐3颗,嘱咐她如果晚上睡不着就吃一颗。

毛岸英牺牲的时候,刘思齐才刚刚20岁,这样一个青葱的年龄就失去了最爱的丈夫,毛主席不忍心,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啊。最后毛主席决定让她去苏联留学,等她学有所成归来后,可以改嫁。

1955年9月至1957年9月,刘思齐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数理专业,在这期间,毛主席对她的学业非常关心,刘思齐也给爸爸在信中说了自己的情况,说不擅长数理,想转专业,毛主席回信道:

这封信中,毛主席写的非常有感情,也很有原则,既提出自己的意见,又对刘思齐进行鼓励。5天后,刘思齐发现自己又选错了专业,她喜欢中国古典文学。这次毛主席再一次鼓励她,还给她列了一个很长的书单,上面就有很多毛主席喜欢看过的书,比如《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红楼梦》、《水浒》、《聊斋志异》等经典名著。

经过两年的学习,刘思齐用自己坚强的毅力,秉承毛岸英的“遗愿”,在苏联完成了学业。

其实毛主席知道,等刘思齐完成了学业,也该考虑下找新对象了,便想找个机会试探下。有一次毛主席趁着几个孩子和刘思齐在一起玩耍,便把话题引到结婚上,毛主席说:“你们几个女娃娃,可以考虑找对象喽!”,几个孩子嚷嚷着说:“去哪里找?找不到哦。”毛主席有趣地说:“那你们去大街上抓一个呗!”,刘思齐也开玩笑地对父亲说: “那万一抓了个麻子怎么办?” 毛主席听到后便知道,刘思齐没有什么找对象的心思,便没有再说。

1957年,刘思齐回国。这时距离毛岸英已经牺牲7年。自从刘思齐回国后,还和往常一样来中南海看望父亲毛主席。此时的刘思齐已经27岁,毛主席知道,现在是该和刘思齐说改嫁的事情了。毛主席给刘思齐写了一封信,大概意思就是: 你年纪轻轻的,就这样孤苦伶仃地生活,爸爸心里不安,很难过。让爸爸给你找个对象吧!

看到这封信后,刘思齐泪流不止,她坚决不想改嫁,但是也深深体会到父亲对她的一片心意。她让妹妹邵华跟毛主席说: “岸英牺牲了这么多年,生不见人死不见鬼,我没有尽到妻子的责任,连给岸英扫墓都没有。如果不祭奠岸英,是不会改嫁的。”

毛主席听到这番话也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刘思齐对毛岸英这样的爱,这么久了还一直想着岸英,便同意了刘思齐前往朝鲜扫墓。在她去朝鲜前,毛主席提了三个要求:第一、此行不能花国家一分钱,一切开支从他的稿费中支取;第二、扫墓以秘密、从简方式进行,不能报道;第三、扫墓不得惊动朝鲜政府。

1959年春节刚过,刘思齐在邵华等人陪同下,来到了朝鲜桧仓郡西北山坡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

进去陵园后,工作人员告诉她,不远处那个白色的圆形墓就是毛岸英的墓,这座坟冢普普通通,简简单单,墓前立着一块三尺高的花岗石石碑,正面写着: 毛岸英同志之墓 。刘思齐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痛楚,扑在墓前双膝跪地大哭起来,一时间,周围的人都被哭声感动,从四面汇聚而来,现场的人无不落泪,抽泣声传遍了整个陵园。

“岸英啊,我来看你了,我也代表爸爸来看看你,你知道爸爸有多伤心吗?真对不起啊,过了这么多年才来看你,我来晚了,来晚了!” 在极大的悲痛中,刘思齐差点哭晕过去。

在离开的时候,刘思齐在墓前捧起来了一把土,用手绢小心翼翼地抱起来,装在了口袋里,随后向墓地三鞠躬,算是最后的告别了。她说: “岸英,我走了,我还会再来看你的。”

从朝鲜回来后,刘思齐大病一场,还住进了医院,一住就是三个月。毛主席知道后,专门派卫士去看望她。后来刘思齐来到中南海看望毛主席,把在朝鲜的情况作了汇报,毛主席含泪说道: “思齐儿,以后你如果再去朝鲜,记得去岸英牺牲的地方看看。” 刘思齐听说了,岸英是在大火中牺牲的,1800度的高温,几乎什么都没有留下,她也特别想去看看。但是毛主席的这个愿望,直到40年后她才完成了。

1961年,刘思齐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解放军工程兵的科研部门从事翻译工作。毛主席知道结婚的事情可以说了,便给刘思齐写了一封信:

看到这封信,刘思齐被父亲深深感动,她深深体会到父亲的一片心意,她终于答应找对象了。

不久后,空军学院院长刘震向毛主席推荐了一名青年才俊,刚从苏联归来的 杨茂之 ,毛主席也做了一些了解工作,发现杨茂之的人品和刘震介绍的完全一样,于是就推荐给了刘思齐。

实际上,刘思齐早就见过杨茂之,早在苏联红旗红军学院时,刘思齐就见过他,杨茂之刚满30岁,身高1米8,身材魁梧,憨厚老实,毛主席便让两个人相处试一试,后来发现两个人相处的非常融洽,这门婚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1962年2月,两个人举行了婚礼,此时已经距离毛岸英牺牲过去12年了,跟当初毛岸英的婚礼一样,这次的婚礼也非常简单。

看到32岁的刘思齐改嫁了,毛主席也很高兴,便将自己的《卜算子·咏梅》作为贺礼送给了他们,还拿出300元作为礼钱。

两个人结婚后,生活的也非常幸福,婚后他们生有两儿两女。当两个人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给孩子起名“杨小英”,这是为了纪念毛岸英。

刘思齐一生都在思念毛岸英,据报道,从她第一次来朝鲜扫墓,至今已经有7次赴朝扫墓。

2006年5月12日,刘思齐来到了大榆洞毛岸英牺牲地,完成了48年前毛主席的嘱咐。

2010年,在拍摄电视剧《毛岸英》时,剧组想拍一下刘思齐扫墓的真实镜头,便跟着刘思齐来到了朝鲜。当刘思齐站在墓前,看到毛岸英的石像,不由地想到了毛岸英牺牲的过程,岸英在1800度的高温中丧生,她情不自禁地用手抚摸了上去,她哭着说:“岸英啊,疼不疼啊。”

她亲自写了一段话并配了一段音,她写道:

初春的一个早晨,白雪刚刚融化,我来到朝鲜会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墓地,来看望长眠在苍山之下松柏之中的我的爱人毛岸英。60年的和平阳光,照耀着这片你深爱的土地,没有战争,没有硝烟。岸英啊,我的岸英,你离开我已经整整60年了。

当剧组人员看到这段话,都禁不住流出泪来。他们无法想象,几十年来,刘思齐女士对毛岸英的思念从未衰减,尽管刘思齐已经步入了老年,甚至白发苍苍,但是她仍然忘不了那个她爱过的人,毛岸英。

去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朝美术交流展”在朝鲜万寿台美术馆开幕,已经90岁的刘思齐亲自来到了现场,纵然她已经是个满头鬓发的老人,但是这种活动,她还是亲自来参加。在会上,她亲手揭开了朝鲜艺术家创作的毛岸英雕塑,看到雕塑,刘思齐痛哭地抽泣起来。

她说:“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和朝鲜牺牲了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毛岸英也是其中的一员。他是我心中永远的痛和骄傲。谢谢艺术家完成了我多年的心愿,愿中朝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友谊万古长青。”

在毛岸英牺牲的大榆洞,现在已经被种上了很多松柏,刘思齐去的时候,带回了一撮土和松树上的一个松塔,如今,距离毛岸英牺牲已经过去了70多年,刘思齐一直保存着这两件珍贵的物品。

她说,这两件东西对于她来说太珍贵了,这上面可能有岸英的血,也有可能有岸英的泪,如果它们有记忆的话,这就是毛岸英留在人间最后的东西。

为巩固毛岸青与邵华的婚姻,主席曾写信劝儿媳:多读《上邪》

毛岸青,伟人和杨开慧的第二个儿子。毛岸青从小也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前半生十分坎坷。很早的时候母亲杨开慧就遇难牺牲了,父亲也因为革命不在身边,他只身一人前往上海生活,饱受磨难。后来他又从上海前往苏联学习,最终回到国内,生活才开始逐渐安稳下来,还收获了美满爱情。

1927年,中共第五次党代表会议在武汉召开,在休息的间隙,大家都向刚刚结婚的张文秋和刘谦初道喜。这时,伟人也开玩笑说道:“别人都祝你们早生贵子,我希望你们生一对千金,我们两家好对亲家,我有两个儿子。”张文秋还回答说:“好哩!”

这本来是活跃气氛的一个玩笑话,没想到却成了真的事实,张文秋真生了两个女儿,一个是思齐,另一个是邵华。因为他们两家从小在一块玩耍,两家孩子从小青梅竹马在一块长大,也逐渐产生了一些 情感 。

1949年,毛岸英和刘思齐成婚。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也举行了婚礼。成婚后的他们,相亲相爱,也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毛岸英后来在朝鲜战争中牺牲了。或许是因为已经有一段婚姻已经被战争摧毁了,伟人也十分希望毛岸青与邵华能够在一起幸福生活下去。

伟人在毛岸青和邵华举行婚礼之前,伟人还关切地给毛岸青写信:“听说你和邵华不少通信,是不是?你们有没有做朋友的想法?邵华是个好孩子,你们可谈一谈。”后来,因为伟人的鼓励,两人就走得更加近了,也加强了对方对彼此的了解。

在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举行的婚礼时候,伟人还随了两份大礼。一份是手表,另一份则是收音机,要知道在当时,这些东西是十分稀有的,这也足以看出了伟人对他们的重视。

不过生活毕竟是生活,尽管两人确实是因为有感情才走在一起,大多数时候还是十分恩爱的,但也不可避免会因为一些琐事而有一些小矛盾。这些伟人都看在眼里,1962年,伟人为了巩固毛岸青与邵华的婚姻,还写了一封书信给韶华,内容如下:

伟人以其渊博的学识巧妙地告诉儿媳,要坚强些,既要以事业为重,也要坚信美好的爱情可以成为战胜生活中、家庭中的困难和烦恼的武器。伟人这一封信,可谓是用心良苦,意味深长。

刘思齐与毛泽东父子情缘:童年喊爸爸,19岁嫁岸英,32岁改嫁

1938年的春节,延安,一场精彩的话剧正在上演。毛泽东在台下观看着,他的内心被深深地触动,鼻子一酸,泪水打湿了眼眶。

舞台上,一个约莫7、8岁的小女孩,衣衫破旧,她撕心裂肺地大声哭喊着“妈妈,妈妈……”,她革命的母亲就在刚才被敌人压上了车。在阵阵刺耳的警笛声中,伴随着小姑娘的哭喊声,那位母亲的背影永远消失了。这是话剧《弃儿》里一个很感人的场景,真的让舞台上的小演员演活了。

毛泽东触景生情,他想起了妻子杨开慧的被捕遇害,自己的三个孩子失去母爱,在上海流浪的往事。多年后,小儿子岸龙一直没有找到,……这样的情景怎能不让他心酸难过,他感到对孩子们无比的歉疚,望着台上这个可怜的小姑娘,毛泽东情不自禁地把她叫下台来,和蔼地问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呀?”

“我叫刘思齐”,小女孩看着眼前这个亲切和善的长辈回答道。毛泽东很喜欢刘思齐的演出,让她又演了一遍。

这时,刘思齐的妈妈张文秋走了过来,两个老战友又见面了。1927年的那次会面,又一次浮现在张文秋的眼前。那时24岁的她和30岁的老公刘谦初才结婚三天,毛泽东携同妻子杨开慧见到他们夫妇。老战友相见分外高兴激动,他们愉快地交谈着,气氛非常融洽。

当时,毛泽东已经有了三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他笑着祝福这对幸福的新人说:“别人都祝你们早生贵子,我希望你们早生、多生千金。生了女娃,我们就要‘对亲家’,我有3个男娃呐!”,大家都高兴地笑了,谁也没想到这句看似玩笑话后来竟成真的了。

一晃十年过去了,这十年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

杨开慧为革命牺牲了,刘谦初也为革命牺牲了……

1930年3月2日,张文秋在湖北生下美丽可爱的女儿刘思齐,这是她和刘谦初唯一的孩子。

张文秋告诉毛主席,孩子的爸爸刘谦初,1931年在山东牺牲。“思齐”这名字不只是有“见贤思齐”的意思,更是刘谦初为女儿起的,让她记住山东齐鲁大地,这个爸爸妈妈工作过的地方。可惜的是,他至死也没有见过女儿一面。毛主席听了怔了下,强忍着伤痛对刘思齐说:“你愿不愿意做我的义女?我做你的爸爸吧。”又对张文秋说:“这是烈士的后代,要好好照顾她、培养她”。毛泽东从此就把刘思齐认作自己的义女,第二天就把义女接到自己家里,让她经常到家里来玩,他很喜欢这个孩子。

尽管刘思齐经常在毛泽东家里玩,但她和毛岸英初次邂逅,却是刘思齐16岁的时候。1946年,刘思齐16岁,她第一次见到毛岸英。毛岸英给她的第一印象是,一身笔挺的苏式军装,骑着高头大马,很帅气。还说着一口流利的俄语,很有才气。 1948年,18岁的刘思齐,出落的亭亭玉立、端庄大方。她去西柏坡看望母亲,正是在这里她和毛岸英再次相遇了,一个帅气的精神小伙。两人相见恨晚,毛岸英和她有谈不完的话题,他们促膝长谈到晚上11点多。第二天,毛岸英直率地去向刘思齐表白。刘思齐觉得毛岸英是主席的儿子,留过学,懂俄语、英语,而自己只是初中文化,和他年龄又相差8岁,觉得不太合适,有些顾忌,也就犹豫不决。

毛岸英见状,就对她说:“你的爸爸牺牲了,我的妈妈也牺牲了。你小时候和妈妈一块坐过牢,我8岁也和妈妈坐牢。我们没有差别,都是一根藤上的苦瓜。……我们是有共同语言的”。刘思齐听了,想到自己在出生前就陪同妈妈坐牢。从未谋面的父亲年仅34岁就离开了自己,1938年又和母亲一块被捕入狱了8年,眼前这位大哥哥经历了和自己一样艰辛充满磨难的童年,一个失去了父爱,一个失去了母爱……。是命运让两颗心交融,相依,放下了顾虑,决定托付终身。他们很自然地相爱了,这样的爱情蕴含着温暖和力量。

刘思齐在西柏坡住了近一个月,花前月下的闲庭信步让刘思齐真正感受到,毛岸英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他阳光、善良、热情,忠诚于革命事业,说话幽默妙趣横生,从陕北土话到古典诗词妙语连珠。刘思齐对毛岸英的崇拜油然而生,她决心要永远和他在一起。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举国欢庆。15天后,毛泽东主持了毛岸英和刘思齐简单而隆重的婚礼。之所以选择建国后结婚,毛岸英说要先国家后个人。国喜、家喜双喜临门,毛家有很多年没办喜事了,毛泽东很高兴,将一件重庆谈判时,穿的黑色大衣作为他们的新婚礼物,他说:“这衣服白天岸英穿着防寒,晚上盖在被子上,这样思齐也有份了。”又说:“爸爸欠你们、欠亲人的太多了,只要你们幸福,我也就别无遗憾了。”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深情地祝福。

结婚一年里,毛岸英大多数时间都在忙工作,他住工厂,去湖南,给苏联大使当翻译……。当他得知美国想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战争狂人麦克阿瑟令美军7万多人在仁川登陆时,朝鲜的安危决定着中国的安危,毛岸英毫不犹豫地提出要去朝作战。毛岸英决心很大,他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志愿军的。当时许多人都表示不同意,毛泽东一家为革命斗争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满门忠烈,大家都劝毛泽东阻止毛岸英去那么危险的地方。毛泽东斩钉截铁地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去!”

当时,刘思齐得了阑尾炎,在医院刚动过手术。毛岸英怎么舍得让她担心,他决定不把这个消息告诉她,刚处理完手头的工作毛岸英就匆匆赶回医院,他照顾刘思齐两天两夜后,又忙着去工作了。一天夜里,他匆匆去了医院,只说自己“要到很远的地方出差,在离开的这段日子,她如果收不到信不要担心,因为交通不便,通讯不便”。他还交代说,要每个星期都去看望爸爸,替他照顾弟弟毛岸青,要刘思齐坚持完成学业,说完就转身离去。新婚刚一周年的她,虽有千般不舍,但她知道丈夫有他的事业,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做妻子的一定要支持他。刘思齐一直把毛岸英送到病房楼门口,可冬天的夜晚太冷了,毛岸英担心妻子受凉就让她回去了。刘思齐依依不舍,非要看着他骑上自行车再回。毛岸英走了几步,突然回过头,他看到妻子一直站在那里目送着自己,他转过身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大步消失在夜色中,高大的背影很坚决。90度的鞠躬,让刘思齐感觉到一丝异样,很不理解,之前出差他从不这样,但她万万没有想到这次告别会是永别。

毛岸英走后,她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回忆着,分别那天的情景,冥冥之中她感觉,毛岸英心里一定有事瞒着她,但有些事,她知道是不该问的。

在志愿军总部,毛岸英是彭德怀总司令的俄语翻译。当时的军事顾问是苏联驻朝大使拉佐瓦耶夫,当有新的作战方案和一些问题时,他会和彭老总商议,语言不通交流困难,毛岸英那一口流利的俄语就大大派上了用场。除了翻译外,如有空余时间毛岸英还会兼任秘书,管理彭老总的电报。

1950年11月25日早上9点多钟,不幸悄悄降临在大榆洞志愿军指挥所附近。麦克阿瑟发动成百上千架美军飞机空袭。指挥所里的毛岸英、作战室主任程普和几位指挥人员仍在坚守岗位,他们没有撤到防空洞里。作为作战指挥机关,不管突发情况如何的险恶,都必须要坚守岗位,24小时处理一切作战事务,这是关系到胜负的关键,因此毛岸英一直坚守在这里,并没有躲去防空洞。

美军几十枚凝固汽油弹落在办公室周围,在滚滚烈火中毛岸英牺牲了。同志们在现场找到一个烧焦的表壳,这是毛岸英的岳母送给他的纪念品。毛岸英走了,28岁的大好年华,和母亲杨开慧牺牲在同样的年纪。

彭老总流着眼泪,颤抖着手给毛泽东写电报,他撕了一份又一份,眼前废掉的纸团堆成了小山,一封短短的电报竟写了一个多小时,每个字都很沉重:“今天,志愿军总司令部遭到敌机轰炸,毛岸英同志不幸牺牲。”

彭老总和毛岸英情同父子,毛岸英的牺牲让他瞬间苍老了很多。

秘书收到电报后不忍心拿给主席,他跑去征求周总理的意见后决定暂且瞒下,周总理怕毛主席日夜操劳身体吃不消,怕他悲痛支撑不住。当收到第二份电报时,周总理说:“不要瞒了,总瞒着也不是办法,报告主席吧!”毛主席的秘书叶子龙拿着这两封电报走进毛泽东的办公室。

毛泽东接过电报后,怔住了,看了足有三四分钟。老年丧子,是人生的大悲大忌。身边的人都强忍泪水不哭出声来,没人敢说一句话,很寂静。过了大约3分钟,毛泽东抬起头,没有表情,他眼圈很红布满泪水,却没有流下来,他伸手去兜里掏烟,摸了许久,终于掏出烟盒。双手颤抖着几次都没有抽出一根来,后来终于抽出一支烟,又摸索了一阵却找不到火柴,其实火柴就在他眼前的桌子上……,身边的人流着泪帮他点着烟,他猛吸了几口说:“要打仗总是会死人的,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毛泽东对待自己儿子的牺牲,竟是如此的豁达,众人无声泪流。

毛泽东没让人告诉刘思齐。

他和张文秋一直瞒着女儿,做老人的不忍心让孩子,在这么小的年纪就承受这种痛苦,怕她陷入痛彻心扉的煎熬,另外考虑到她还在读书怕耽误她的学业,两位老人商量着决定替她承受。丧子的痛苦煎炙着毛主席的心,他常常在夜半无人时,拿着儿子的照片哭,警卫员在为他收拾床铺的时候,很多次都发现他的枕头湿了一大片。

刘思齐每个星期都去看望爸爸。毛泽东每看到儿媳都会放下手里的工作,忍着悲痛,若无其事地陪她唠嗑,讲毛岸英小时候的事,讲家里牺牲了的亲人:讲岸英的叔叔毛泽民、毛泽覃,还有岸英的姑姑毛泽建,岸英的堂弟毛楚雄,还有韶山党支部的毛福轩……,讲开慧妈妈的牺牲,讲她的温柔、善良和坚强。讲到毛岸英他说:“岸英是个好孩子,有思想,能独立思考问题。”

爱有多深牵挂就有多重。

闲暇时间,刘思齐反复回忆着和毛岸英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生活细节里的琐碎与美好伴随她度过孤独的每一天,她日日苦盼他的归来。

她想起岸英常常拉着她的手“去看看爸爸睡了没有”。爸爸卧室外面是餐厅,餐厅门口有一个脚垫,如果脚垫收起来了,就知道爸爸已经睡了,他们就会牵手而回;如果看到脚垫,就知道爸爸还没睡,就会高兴地跑进去和爸爸聊天。每次爸爸看到他们就会很高兴,和他们欢快地侃大山。

一到星期六的晚上,她就和岸英回家看爸爸,这也是和弟弟妹妹岸青和李敏约好了的。一家人之间有说不完的话,岸英和弟弟妹妹谈话用的是俄语,很流利有一种艺术美,可是刘思齐和爸爸听不懂。爸爸会英语,就用英语插话,不同的语言混杂在一起很滑稽,逗的大家哈哈大笑,院子里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

她常常想起和毛岸英一起陪爸爸散步的情景,爸爸是个软心肠,看见地上的蚂蚁,就会带着他们绕开;发现快被冻死的麻雀,就蹲下去用手抚摸看是否有气息,如有气息就让她和岸英拿到暖和的屋子里救活。

一幕幕甜蜜的瞬间在刘思齐脑海里千回百转,转眼近三年的时间过去了。志愿军都撤了回来,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英雄们都回来了,唯独不见她的岸英。

不详的预感一次次袭来,她很害怕,决定找爸爸去问个明白。

刘思齐怀着忐忑的心来到毛泽东的办公室,问道:“爸爸,去朝鲜的人都回来了,为什么岸英不回来?到底出了什么事?”

毛泽东这才把岸英已于两年前牺牲的消息告诉了刘思齐。他说:“孩子,你是烈士的后代,一定要坚强……,岸英不在了”。

刘思齐听到这个消息懵了,感觉整个天都要塌了,眼前的一切再无色彩,她痛不欲生,彻骨的心痛让她感到天旋地转一下子跪倒在沙发前,号啕大哭了许久,可她的岸英离得太远了再也唤不回来了。她不相信这是真的!她的岸英已牺牲2年8个月零18天,她竟毫无察觉。

她知道,最痛苦的人莫过于爸爸了,爱子走了,爸爸要忍着悲伤到极点的心向儿媳隐瞒事实,还要笑着和她聊天,谈论儿子以前的种种。作为孩子的爸爸,该有多难啊,但毛主席真真瞒过了这个可怜的孩子。

在刘思齐痛彻心扉的大哭声中,毛主席的手在颤抖,满脸泪水。身边的人摸了摸他的手,告诉刘思齐说:“思齐,你别哭了,主席的手都冰凉了。”刘思齐这才回过神来。趴在毛泽东爸的腿上抽噎着说:“爸爸,你别难过,我不哭了”。两情缱绻的红尘眷侣已阴阳两隔,她的苦苦等待已付之东流。

她看到毛泽东的眼直直地看着前面,一句话也没有说。刘思齐不忍心再哭下去,她跟毛泽东握手告别,感受到毛泽东那宽厚温暖的手已变的僵硬冰冷。

以后的日子里,毛泽东总是开导刘思齐说:“娃,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不能因为岸英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人民而牺牲,岸英的牺牲是光荣的……”。刘思齐深深知道毛岸英即使告诉她他要去朝鲜打仗,她也无法挽留住他,因他那颗坚定的心早已飞到战场,他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为了让可怜的儿媳走出阴影,毛主席把刘思齐送进莫斯科大学继续深造。

他挂念孩子出门在外,经常给刘思齐写信,称呼她为“亲爱的思齐儿”、“女儿”、“娃”,像天下众多的父亲对儿女心怀希望,鼓励孩子好好学习,要争气。

落叶归根,刘思齐想要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她向毛泽东提出:“爸爸,为什么不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我现在连哭他的地方都没有。”毛泽东听了摇了摇头,含泪安慰刘思齐说:“我还是那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是还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孩子,你想哭时,就回家来哭吧!”

作为一个父亲谁不愿把儿子的遗体安葬在家乡?但留在朝鲜有更大的意义。毛泽东一直默默地珍藏着毛岸英的遗物:三件衬衫、一顶军帽、一双袜子还有一条毛巾。每一样都被他叠得整整齐齐放在箱子里。每当天气晴朗时,他会小心翼翼地地拿出来,在太阳下一件件细细地晾晒。

刘思齐一直都想去看看丈夫长眠的地方,但她又怕,心里很矛盾,她不愿相信丈夫离开了她,她在等候在脑海里那个千回百转的场景:岸英突然有一天会呼喊着她的名字推门而入。

这种思念煎熬了她8年多,1956年的一天,刘思齐向爸爸提出要去为毛岸英扫墓。爸爸说:“好,我赞成。我也想岸英,但我不能去看他。孩子,你是他最亲爱的人,你去最合适,是以烈属的身份扫墓,有几点要求你要记住:不能大张旗鼓,所有一切不要报道;不能惊动朝鲜的党和政府;具体怎么去请军委安排”。毛主席最后还说:“你来回的路费和一切花销,全部由爸爸报销。”

刘思齐和同母异父妹妹、毛岸青的妻子刘邵华、女同志沈同一起,来到朝鲜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一座白色圆形的墓前竖有墓碑,正面为“毛岸英烈士之墓”,墓是1955年秋由大榆洞迁来的。

刘思齐摸着那冰冷的大理石墓碑,眼泪夺眶而出,此时她才猛然意识到,她的岸英是真的离开她走了。她和妹妹邵华跪在墓地放声痛哭,刘思齐声泪俱下,8年多的思念顷刻而出:“岸英,我来看你了,也代爸爸来看你来了,过去这么多年才来,我来晚了……”

临离开墓地时,刘思齐哭泣着在毛岸英的墓地捧了一把土,仔细地用手帕包好,紧紧地握在双手贴近心窝。在她心里,毛岸英是她一生的痛,也是她一生的骄傲!接着她围着整个烈士陵墓缓慢绕行一周,向全体志愿军烈士表示深切的悼念。

对这次扫墓沈同向毛主席做了汇报,毛主席很满意,他对沈同说:岸英牺牲8年了,思齐年纪也不小了,不能再一个人苦熬了,应该再找个合适的人组建新的家庭。

在毛主席的不断鼓励下,刘思齐终于从失去爱人的阴影中走出来,她完成了大学的全部课程,被分配到军委工程兵某部门工作。

毛主席不忍心刘思齐一直孤独下去,有一天,他对刘思齐说:“岸英已经去世了很久,你还年轻,早点找个人嫁了吧。”

但刘思齐心里一直想着毛岸英,对改嫁的事她坚决不同意,在毛主席苦口婆心的再三劝说:“思齐啊,你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不能就这样过一辈子。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将来老了,也还要个伴儿嘛。老来没伴儿,好凄惶啊!”“我知道你对岸英感情很深。但望门守节,从一而终,这都是封建的东西,岸英不会赞成,爸爸也不会赞成。你年纪轻轻的,就这样孤苦伶仃地生活,爸爸心里不安,很难过。让爸爸给你找个对象吧!”,刘思齐在爸爸的一次次劝说下最终点了头。

毛主席亲自牵线,1962年2月,刘思齐与空军学院教员杨茂之喜结连理。毛主席送上祝福,他挥笔写下两首诗词:《卜算子·咏梅》和《七律·和郭沫若同志》送给刘思齐作纪念。结婚当天,他让叶子龙送去300元钱陪嫁礼金,让刘思齐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他慈爱地对刘思齐打趣说:“以后不要疏远父子之情哟,你不是我的儿媳妇,还是我的女儿嘛!”。刘思齐改名为刘松林,在毛主席的关怀下,一切伤心成为过往。

刘思齐婚后生活幸福,有四个子女,2个儿子2个女儿,全部学业有成。她给大儿子起名“杨小英”,就是为了怀念她的岸英。虽然毛岸英牺牲很多年,刘思齐一提起他还是满含热泪,让人为之动容。

刘思齐对毛泽东安排的一切很满足,永远感谢陪伴、鼓励自己走出困境的爸爸。

公公劝年轻的儿媳改嫁,并当成重大心愿促成此事,天下之大, 历史 之久,又有几人呢?可毛主席做到了,他的人格魅力让人感动与敬佩。刘思齐不幸幼年丧父、青年丧夫,但毛主席给予了她世界上最深沉的父爱。在她的人生道路上,有这位伟大开明的父亲相伴又是多么幸福与幸运!

任荣的人物轶事

任荣将军:陪同刘思齐朝鲜扫墓

武汉东湖之滨的茶港新村,绿树环抱,柑桔压枝,丹桂飘香。走进12号院中那幢红砖砌成的二层小楼,正在客厅看报的任荣将军摘下老花镜,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微笑着向笔者伸出了手。谈起陪同刘思齐到朝鲜扫墓的事,83岁的老将军满脸兴奋。

1959年2月上旬的一天,时任朝鲜停战委员会中方委员的任荣,接到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从北京打来的电话。罗总长在电话里说:“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8年多了,毛岸英的爱人刘思齐提出来,要和妹妹邵华一起到朝鲜去为毛岸英扫墓。这是烈属多年来的心愿,并且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不过,毛主席说,这件事不要大张旗鼓,不要惊动朝鲜党和政府。任荣同志你看怎么办好?”

任荣说:“这好办,我是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委员,经常去朝鲜开会,有固定的护照和设有军事停战委员会标志的专车,刘思齐和邵华可以作为我的工作人员,随我去朝鲜。”罗总长一听很高兴,说:“这好哇,就按你的意见办。我让刘思齐和邵华到丹东来与你会合,一切由你安排。”几天后,刘思齐和邵华在中央警卫局专派的一名叫沈同的女同志陪同下,乘火车到达丹东。

见面后,刘思齐对任荣谈到毛主席时说:“我的父亲身体很好。在百忙之余,他老人家也时常思念自己的亲人。他多次说,是他亲手把岸英交给彭大将军的。岸英牺牲后,父亲很悲痛,我更是悲痛不已,倒是父亲含泪安慰我,给了我巨大的力量。当时,有不少人向父亲建议,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可父亲说,天下黄土埋忠骨,就让他和志愿军烈士们在一起,和朝鲜美丽的江山同在吧。时间一晃8年多了,他让我来替他看看岸英,所有路费和花销,都由他付。”

刘思齐的这番话深深感动了任荣。任荣看着这位穿着朴素、戴着眼镜、面目俊秀、说话斯文的女性,当年毛岸英那熟悉的身影又浮现在他的眼前。

当时朝鲜还是严寒冰冻的季节,为了安全,任荣决定乘火车入朝。于是,他带着秘书兼翻译,与刘思齐、邵华及沈同登上开往平壤的国际列车。列车在朝鲜新义洲站停下来,朝鲜入境口岸检查站的执勤人员上车检查。任荣递上护照后,指着身边的3位女同志说:“她们都是我的随行工作人员。”检查人员二话没说就把护照交还给了他,放行了。

列车到达平壤,在我驻朝大使馆,刘思齐和邵华受到了乔晓光大使和使馆官员的热情接待。

毛岸英烈士的墓,安葬在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这个陵园是任荣任志愿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时,参与承办组织修建的。1955年秋初步建成时,就把毛岸英烈士的墓由大榆洞迁来安葬于此。白色圆形的墓前竖有墓碑,正面为“毛岸英同志之墓”,背面刻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题写的碑文,全文是: “毛岸英烈士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19 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为了使扫墓“不惊动”朝方,任荣和乔晓光大使商定并征得刘思齐的同意后决定,刘思齐姐妹及大使馆都不献花圈;大使馆派两辆车和一名女秘书陪同,由任荣带领前往桧仓郡。

从平壤出发,两个多小时后到达桧仓郡西北山坡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任荣带领着刘思齐和邵华在前,陪同人员紧随其后,沿陵园拾级而上,穿过由郭沫若题写的“浩气长存”的牌楼,来到纪念碑前向所有的志愿军烈士默哀致敬。

然后,走过耸立着志愿军烈士铜像的广场,登到最高处的志愿军烈士群墓前。任荣指着群墓前面的一座白色圆形墓说:“这就是毛岸英烈士的墓。”刘思齐和邵华眼泪立刻夺眶而出,急奔过去,双双跪在墓前,双手抚摸着墓碑放声痛哭。“岸英,我来看你来了,代表父亲来看你来了。这么多年才来看你,来晚了… …”刘思齐哭得撕心裂肺,泣不成声,极度的悲伤使她几次差点晕倒,她要把埋藏在心底对岸英深沉的爱和思念,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全部倾泻在墓前。又过了许久,任荣怕她俩哭坏了身子,就和两位女陪同人员把仍痛哭不止的刘思齐姐妹连拉带劝地搀扶起来,沿着毛岸英的墓缓缓绕行一圈。

离开墓地时,刘思齐边抽泣边在毛岸英墓旁的地上捧了一把土,用手绢包起来,紧紧地握在手里。大家一起再次向毛岸英烈士墓三鞠躬,作最后的告别。姐妹俩一步一回头地缓慢挪动着脚步,刘思齐望着毛岸英烈士的墓,喃喃地说:“ 再见了,岸英。安息吧,岸英,你永远活在我心里。”最后任荣带她们围着整个陵墓缓慢绕行一周,向安葬在这里的全体志愿军烈士表示深切的悼念……

回国后,任荣随即将刘思齐和邵华赴朝鲜扫墓的情况向罗总长作了汇报。罗总长称赞任务完成得很圆满。沈同也向毛主席汇报了朝鲜扫墓的情况,主席听了很高兴,并对沈同说:“岸英牺牲8年了,思齐年纪也不小了,再一个人单过下去也不是个事,应该再找个志同道合的人,组成幸福家庭,我们都帮助她找吧。”

任荣老将军是1964年被免去停战委员会委员回国的,在朝期间,每逢抗美援朝纪念日和停战日,他都要到烈士陵园去扫墓。每年的清明节,朝鲜各界群众、中小学生、朝鲜人民军也都会相继到志愿军烈士陵园扫墓,献上美丽的金达莱。金达莱是朝鲜人民最喜爱的花,漫山遍野,火红一片,而桧仓郡西北山坡上的金达莱每年开得格外鲜艳、美丽。

老舍的介绍(刘思齐的生父和继父均被军阀杀害,8岁时毛主席认她为“干女儿”)

好了,今天关于“邵华和刘思齐是亲姐妹吗 ”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邵华和刘思齐是亲姐妹吗 ”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