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三国志》第四十三回翻译(诸葛亮是怎么说服孙权和刘备联盟共战曹操的?)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 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谁向孙权建议联合刘备一同抗曹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急求《三国志》第四十三回翻译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
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
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
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
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
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
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
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
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
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
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
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
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
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
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
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
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
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
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
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
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
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
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
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
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
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
毫不经意。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
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
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
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
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
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
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
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
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
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
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
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
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
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
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
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
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
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
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
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
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
“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
兵,未必过此”;荆州为操所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
“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无能。这就揭示了对方的这三个论据证
明不了其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粉碎了对方的进攻。,尔
后,又援引韩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的史实证明“寡不敌
众,胜负乃其常事”,名将用兵也不是百战百胜的道理,以韩信
自比,从另一个角度为自己开脱辩护。最后,话锋一转,指出韩
信虽然不是每战必胜,但在“国家大计,社稷安危”上,是有主
见的。“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
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将矛头直刺张昭等一班
主降派,使对方无法招架,取得了第一场论辩的胜利。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
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
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
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
人”。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
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
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
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 (即退守夏口与“惧”无
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
“大言欺人\"。最后,用事例论证法,以对方的行为作反衬,证明
刘备“真不惧曹”,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自己不是在“大言欺人”,
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
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
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
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
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
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
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
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
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
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
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
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
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
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
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
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
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
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
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
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
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
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
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
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
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
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
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
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
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构成
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
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
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
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
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
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
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
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
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
“实学\"的。于是,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办法将
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别阐释,着重讥刺“小
人之儒”的所谓“实学”不过是“雕虫”、“翰墨”之技,又举出
杨雄的例子予以证明。因为程德枢是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
的,所以,诸葛亮说的是“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
一顿痛斥,说得程德枢张口结舌。
历史上真的是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刘抗曹吗?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孙权和刘备的合力之下,曹操大军被击败,基本确定了三国的局势。然而在赤壁之战之前,很多人却劝孙权迎接曹操而不是对抗。这一点,《三国演义》当中是诸葛亮最终舌战江东群儒,说服了孙权联刘抗曹,然而这又是一件“抢功”事件,真正的历史上,劝说孙权抗曹的人并不是诸葛亮,那么到底是谁?
赤壁之战被称为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对于曹操来说,这是一场统一全国的战争,而对于孙权和刘备来说,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战争。大战之前,曹操平定了北方,六月刚刚当上了丞相,七月就发兵南征刘表。
八月,刘表死了,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也败走夏口,时间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本来曹操的兵力就占有很大的优势,刘琮投降,曹操又得到了荆州的水军,可以说是声势更加浩大,顺风顺水的曹操,要想他不趁机攻打东吴都难。
面对这种局面,孙权的东吴政权必须做出一个决断:是迎战还是投降?对于孙权来说,要想做出这样一个决断也是两难的。投降,父兄的基业就毁在了自己手上;迎战,力量悬殊,胜算极小。何况,曹操还在安抚荆州各地,追打刘备这个残敌,迎战等于是引火烧身,失败就是加速灭亡。而此时的东吴,笼罩在一片投降阴霾之中,认为曹操不可战胜。
可是最终,孙权还是做出了迎战的决定,并派出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刘备并力,和曹操“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再加上瘟疫曹操主动撤回到北方,终孙权一生,东吴再也没有遇到过这样大的危机。
孙权从犹豫不决到决心抗曹,是谁说服他做出这样的决断呢?在《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跨江东行,到吴国“舌战群儒”,用激将法刺激周瑜,最终说服孙权联刘抗曹,实际情况真是这样的吗?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就是说,主张抗拒曹操的是周瑜和鲁肃。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先说服孙权的呢?
《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孙权得到曹操准备渡江东侵的消息,与诸位将领商谈,将领们都劝孙权迎降曹操,只有鲁肃一言不发。孙权起身入厕,鲁肃追到屋檐下,孙权知道他想单独交谈的用意,就拉着鲁肃的手说:“你想说什么?”
鲁肃回答说:“刚才分析大家的意见,他们只想害将军,不值得与他们共商国家大事。现在像我鲁肃这样的人可以迎降曹操,至于将军您却万万不可。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我迎降曹操,他会将我送还乡里,评定一个名位,还可以做一个闲散官署中的办事官员,乘坐牛车,携带随从,交游于名师荟萃的名城京师,多年之后经过逐级升迁,我肯定还会做到州郡一级的长官。如果将军迎接曹操,还有什么安身立命的处所?希望您早定迎战大计,不要采纳大家的意见。孙权叹息说:“刚才那些人所持观点,使我大失所望,现在你阐明了国家大计,正与我的想法相同,这是上天把你赐给我啊!”
当时周瑜接受孙权的指令前往鄱阳县,鲁肃劝孙权派人追上周瑜,招他返回。周瑜是怎么说的呢?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孙权召集部下询问计策,与会者多数认为,曹操新得到荆州水军,东吴用来抗拒曹操的长江天险已经不再独有,双方实力悬殊,无法抗拒曹操。因此,最好早日投降。周瑜说:“……请让我为您分析一下:现在假如北方已经完全稳定,曹操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旷日持久地和我们争夺地盘,但是否能够和我们在水面上一决胜负呢?现在北方并没有平定,加上马腾、韩遂还在潼关以西,实际上是曹操的后患。而且舍去骑兵,依靠舟船,和我们吴越人较量,本来就不是中原人的长处。现在又赶上天气奇冷,马无草料,驱使中原的士兵远远跋涉到江南之地,不服水土,必然生病。所列举的这四点,都是用兵者所应该担心的,而曹操却冒险行动,将军要活捉曹操,应该是在今天,我请求带领精兵三万人,进驻夏口,保证为将军打败曹操。”孙权说:“……你说应当抗击,和我的想法非常一致,这是上天把你送给我呀。”
很显然,是鲁肃说服了孙权抗拒曹操,同时又说服孙权追回周瑜。
提出让孙权抗曹的还有一人——诸葛亮。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来到夏口,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已经非常紧急了,请您允许我去向孙将军求救。”这时候,孙权在柴桑,观望曹、刘战局的胜败。诸葛亮游说孙权说:“……请将军权衡自己的实力以应对当前的局势:如能凭借吴越的军队与中原的曹军对抗,不如早一点与曹操断绝关系;假如无力抗衡,为什么不放下兵器捆束铠甲,干脆向曹操投降称臣!如今将军表面上说是顺从并遵从曹操,内心深处却迟疑不决,情势危急却不能当机立断,大祸没几天就临头了啊!”
孙权说:“假如真像你所说的那样,刘豫州(刘备)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田横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尚且能够坚守道义不肯辱没自己,何况刘豫州身为汉朝皇室后裔,英才盖世,人心归附,如同江河流归大海那样,如果功业不能成就,这就只能说是天意了,又怎能再做他曹操的臣下!”
孙权非常愤怒,脸上变了颜色说:“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疆土,以十万大军,而接受别人的控制。我的决心已经下定了!似乎除了刘豫州就没有人能与曹操分庭抗礼了。可是,刘豫州新近才吃了败仗,他又怎能抗击强大的对手呢?”
诸葛亮说:“刘豫州的兵马虽在长坂战败,但现在失散归来的士卒加上关羽的水军,也还有上万精兵,刘琦整合的江夏士兵也不下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本来就疲惫困顿,听说他们追赶刘豫州的时候,使用轻骑兵一日一夜追赶了三百多里,这就是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道理。因此兵法上忌讳这种做法,说‘必定会损失上将’。并且曹操的士兵多为北方人,不擅长水战;荆州百姓之所以归附曹操,不过是受到兵威的逼迫罢了,并不是心悦诚服。现在将军确实能命猛将统帅几万兵马,和刘豫州同心协力,就必然能够击败曹操。”孙权听罢大喜,当即派出周瑜等人率领水军三万人,随诸葛亮去见刘备,合力抗击曹操。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说孙权在柴桑(今江西九江市境内)观望曹、刘战局成败。暗示着这时候的孙权还没有拿定主意,是诸葛亮的到来,才说服了孙权下定决心抗击曹操。
实际上,这段记载有很大的疑问,一国兴兵,而且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决战,自己内部没有一个意见,就凭一个使者的一番话,一国之君可能就会做出决定吗?诸葛亮的话有三部分:孙权你战还是投降?刘备还有没有能力战?要战我方的优势是什么?这第二点是一个联合问题;第三点是双方联合后胜算问题。
这一点,周瑜把自家的优势都摆明了,孙权是一个政治家,不可能仅仅依靠别人的力量来抗曹。否则,那就成了诸葛亮一样的使命,到了危险的时候去求救别人。当然了,知道刘备还有兵能战,这也是孙权要联合作战而不是独立抗曹的关键。现在要说的是第一点,孙权是不是听了诸葛亮的话才决定抗曹的。
事情起源于刘表死,鲁肃提出来应该前去吊丧,顺便说服刘备,应该好好安抚刘表的部众使荆州人一心一意,共同抵抗曹操。孙权同意后,就派遣鲁肃前往。鲁肃来到夏口,听说曹操已经到了荆州,因此昼夜兼程,等到了南郡,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鲁肃只好向着战场的方向走,到了长坂坡,和刘备相会,劝刘备“与权并力”。
刘备很高兴,到了夏口,“派遣诸葛亮出使东吴,鲁肃也返回去复命。”裴松之注《三国志》说到这事也是有疑问的,孙、刘联合抗曹,本来是鲁肃的“本谋”,怎么会变成开始于诸葛亮呢?很明显,这是作者为了抬高诸葛亮而有意为之。可以想象得到,即便是诸葛亮和鲁肃一起到达柴桑,孙权可能不听取使者的汇报而先接见一个前来出使的人吗?而这个使者,是前来“求救”而不是来增援的。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东吴已经做出了决定抗曹,孙权这才决定见诸葛亮,否则,孙权肯定连诸葛亮的面也不会见。而诸葛亮的功劳,就在于成功说服了孙权联合刘备一起作战。因为无论是鲁肃还是周瑜,他们劝孙权拒敌曹操,都没有涉及联合作战问题。
回头再说鲁肃,他所说的是孙权有没有归属的问题,也就是生死问题,所以孙权说鲁肃是“阐明了国家大计(廓开大计)”,和我的想法相同,而对周瑜,则只是说“和我的想法相同。”对诸葛亮的说法孙权又是怎样的反映呢?孙权只是“大喜”。从事后孙权对鲁肃的态度也可以看出,的确是鲁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是《三国志·鲁肃传》记载:曹操战败撤离,鲁肃从前线先行返回,孙权郑重其事地请将领们去迎接鲁肃。鲁肃将要入殿拜见孙权,孙权起身向他表示尊敬之意。
总起来说,是鲁肃最先说服了孙权抗拒曹操。因为鲁肃的话是生死问题,是国家大计。而周瑜的话是胜负问题,是军事大计。至于诸葛亮的话,则是联合问题,是外交大计。
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的翻译!急!
鲁肃带着诸葛亮来到东吴。船一靠岸,鲁肃请诸葛亮在馆驿中暂歇,自己先去见孙权。孙权这时正在和文武百官议事,听到鲁肃回来了,赶忙召入厅内问:“子敬去江夏,探听到什么虚实了吗?”
“我已经大概知道一些了,请让我慢慢说来。”孙权将曹操写的劝降书给鲁肃过目,说:“曹操昨日派人写劝降书给我,我们现在悬而未决,今日大家正在商议此事。”鲁肃接过曹操写的劝降书看完后问:“主公您的意思怎样?”
“还没有定论。”这时候张昭站出来说道:“曹操拥有百万之众,借以天子之名,征讨四方,要是我们不顺从,则名不顺。现在曹操已经得荆州,兵强马壮,势不可敌。以我之见,不如降曹,以为万安之策。”厅下众谋士都一起说:“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说:“主公不必多疑。如果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都可以保全。”孙权还是低头不语。
之后孙权召鲁肃进后厅,问道:“爱卿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呢?”
“刚才众人所言,实在是误导主公。天下之人都可以降曹操,只有将军不可以降曹操。”
“这话怎么说?”
“要是我们降曹操,最多不过衣锦还乡罢了,荣华富贵都可以享受到;要是主公降曹,会有那么多的荣华富贵都可以享吗?曹操生性多疑,以主公的才干,将来在曹操手下会有好日子过吗?”
“刚才众人所言,令我大失所望。现在子敬开所言,正合我意。真是上天把子敬赐给我啊!但是曹操已得袁绍的兵力,最近又得到荆州之兵,恐怕我们难以抗衡啊。”
“鲁肃到了江夏,带回刘备军师诸葛亮到此,主公可以问一问,就知到曹操虚实。”
“是卧龙先生?”
“现在在馆驿中安歇。”
“今日天色已晚。明日聚文武百官于帐下,先让他见我江东风采,然后再升堂议事。”鲁肃领命而去。次日到馆驿中见孔明,又嘱咐道:“今天见到我主公,千万不能说曹操兵多。”
“放心,孔明我自然会见机而变,不会有事的。”鲁肃引诸葛亮到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大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在鲁肃的引导下逐一相见,各问姓名。张昭等人见到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张昭先开口:“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孔明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这话不知对不对?”
“先生托言,我怎么能和管;乐相比呢。”
“最近听闻刘皇叔三顾草庐之中,才得先生出山辅佐,以为如鱼得水,想要席卷荆襄。但是现在荆州已经属于曹操,不知先生有何高见?”诸葛亮知道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谋士,要是不先难倒他,就不能说服孙权。
“要我取得荆州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公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心夺得同宗基业,所以没有接受荆州。刘琮听信佞言,暗自投降曹操,才使得曹操如此猖獗。现在我主公刘备屯兵江夏,有什么企图,不是一般人会知道的。”
“孔明先生这样说不是与自己言行相违吗。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现在既然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但是刘豫州没有得到先生之前,还可以纵横寰宇,割据城池;现在得到先生相助,应该是如虎添翼的,为何先生投靠豫州后,曹兵一出,马上就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刘豫州得先生之后,反而不如当初。”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的其向志岂能是一般的鸟兽能够知道的?譬如人要是染上疾病,应当先用糜粥清洗肠胃,再用药物医治;待其腑脏调和之后,才可以用肉食以补身体,要是一开始就下重药医治:不等到气脉和缓,就投以猛药厚味,不就是找死吗?我主公刘豫州,先前败于汝南,投靠刘表,兵不过千,将只有关羽、张飞、赵云而已: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微薄,主公不过暂借容身罢了,你还真以为要坐守啊?然而火烧博望,白河用水,使夏侯敦,曹仁心惊胆裂:我看管仲、乐毅之用兵,不过过此而已。至于刘琮降操,豫州根本不知情;又不忍心乘乱夺同宗基业,此乃大仁大义。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心抛弃,每日不过行十里地,不想进取江陵,甘心同败,最后寡不敌众,输了这很正常啊。昔日高祖数次败给项羽,但是却一战成功,这难道只有韩信的功劳吗?众人只是放眼一寸疆土,志向短浅,我无话可说。”诸葛亮这一篇大论,说得张昭无言回答。座上忽然起来一人抗声问:“现在曹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你以为如何?”
“曹操收袁绍之兵还没有安定!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怎么能敌百万之众?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时机。现在江东兵精粮足,还有有长江之险,要是江东之主投降曹操,不顾天下耻笑。我就无话可说”
这时又一人问道:“孔明你自己认为曹操是什么人呢?”
“曹操是汉贼,这还用问。”
“孔明此言差矣。汉室传世道至今,天数将尽。现在曹操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心皆归。刘豫州不识天时,还想与他争夺天下,好比以卵击石,怎能不败?”
孔明厉声骂道:“薛敬文怎能说出这种畜生说的话!你生在天地之间,应当以忠孝为立身之根本。你既为汉臣,见到有不臣之人,应该放反抗到底,这才是为臣之道。现在曹操祖宗食汉朝俸禄,不思报效,反而还有篡逆之心,天下人之所共愤;你还敢为他说话,你没资格与我说话!闭嘴。”
诸葛亮以一人之力,力排众议。说得在场所有人无言以对。数巡之后,孙权看在座没有人可以对付得了诸葛亮,再加上自己也不想投靠曹操,于是便说:“曹操平生所讨厌的人:吕布、刘表、袁绍、袁术、刘豫州还有我。现在大多数已经死了,只剩下刘豫州与我还在。难道我不能保全父兄传于我之地,还要受制于人?我意已决。想要抵抗曹操,不知先生有什么好计策呢?”
“我家主公虽新败,但是关羽仍然率领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士兵,也不下万人。曹操兵马,远来疲惫;最近又在追赶我家主公,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这就是强弩之末。再说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士兵投降曹操,只是迫于形势。现在将军要是能和我家主公协力同心,。曹操军必破。”孙权听见诸葛亮的话十分高兴:“先生之言,令我茅塞顿开。传我军令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
诸葛亮是怎么说服孙权和刘备联盟共战曹操的?
对于孙权的基本态度,诸葛亮有所估计。当刘备担心江东另有远谋,难以与自己相容的时候,诸葛亮果断地认为:“今操引百万之众,虎踞江汉,江东安得不使人探听虚实?”
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判断,无疑是看到了协力抗曹正是孙刘双方利益的交汇点。他到江东后与孙权进行最后一段推心置腹的交谈时,孙权说:“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与孤耳。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非刘豫州莫与当曹操者;”诸葛亮也表示:“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势成矣。”这是谈判双方妥协阶段的坦率表态。
但就孙、刘双方的不同点而言,刘备处境艰危,要求联孙抗曹迫在眉睫;而孙权尚处在有一定回旋范围的余地之中。因此,诸葛亮对实施既定方案,又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方针。
他曾向刘备提出:“(江东)若有人到此,亮借一帆风,直至江东,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后来,鲁肃与诸葛亮谈得投机,坚决要求他同去江东时,刘备佯装不许,诸葛亮说:“事急矣,请奉命一行。”这一方面是在鲁肃面前显示自己重要的地位和很强的代表性,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这场谈判紧迫性的深刻体会。
二、从对手阵营中争取朋友,巧妙地捕捉对手的信息。一般地说,谈判双方在展开交往的全过程中,每一方总不难从对手阵营里发现与己方观点相近、或可以在若干方面求同的朋友。细心物色和努力争取这样的朋友,是高明的谈判家很重视的一项工作。
这样的朋友至少能起两种作用:1他可以对你不存戒心,直接或间接给你透露不少重要信息;2在谈判中,他能帮助缓解冲突,调整关系,乃至挽回僵局。特别像诸葛亮这样单身出使,更需要寻求这种配合。
所以,诸葛亮听说江东来人,便高兴地说:“大事济矣!”接着十分慎重地叮嘱刘备,凡来人提及与曹操作战的问题,都推给他诸葛亮回答。这是因为诸葛亮尽管在宏观上把握了江东的动向,但对他们内部目前的一些具体想法还不很清楚。他不仅要从与来人对形势的谈话中捕捉相关信息,而且还打算通过倾心交谈结交朋友。
结果,直率的鲁肃经过诸葛亮的争取,透露出江东投降倾向与抗曹势力的现状和作为决策者的孙权目前害怕曹操兵多将广、不敢决策抗曹的心态,并且自告奋勇,愿意充当诸葛亮出使江东鼓动抗曹的引荐人。后来的情况证明,在江东谈判中,鲁肃确实起到了穿针引线和弥合裂缝的作用,给予诸葛亮很大的支持。
三、果断地排除外围干扰,对主要决策者展开强大的攻势。诸葛亮在见到江东决策人物之前,首先遭遇到的是一批力主降曹、胆怯自私的文官。他们虽非决策人物,但对孙权决策有重大影响;尤其是谋士张昭,曾经是江东第二代创业者、孙权的哥哥孙策临终时指定的处理江东内政的主要决策顾问。
这些人的投降主张已经严重地干扰着孙权抗曹的决心,诸葛亮在与张昭接话的第一个回合时进一步意识到这一点。他决定先难倒这批人,排除掉孙权外围的干扰因素。他这时采用了快刀斩乱麻的果断手法,对各种不利于孙、刘联兵抗曹的言论,一驳到底,不拖泥带水。目的是清扫与决策者谈判的道路,净化谈判的氛围。
很快,诸葛亮与孙权直接会谈。他看到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立即判断对手有很强的自尊,“只可激,不可说”。对待这位江东的最高权威人物,诸葛亮对准他当时在战与降之间举棋不定的矛盾心态,不但把曹操的实力格外加码地描述了一番,而且一点也不委婉地建议他如果不能早下抗曹决心,不如干脆投降。
孙权不甘屈辱,立即回敬一句:“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曹?”于是诸葛亮抓住这个话茬,毫不犹豫地抛出一枚令对方难以承受的重磅炸弹:“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这枚炸弹既是对孙权的强大刺激,也是对孙权的有力鞭策;当然还是刘备一方对抗曹的坚定表态。此时,被触犯了尊严的孙权“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
一个平庸的谈判家很难有如此的胆识,因为这要冒造成整个谈判夭折和失败的危险,给自己一方带来严重的损害。但是,诸葛亮决不是徒逞一时口舌之快而意气用事的人,他之所以敢于这样做,完全是肯定了孙权绝不肯轻易降曹的缘故。应该说,诸葛亮对这种“破坏性的试验”还是心中有底的,正如他后来用《铜雀台赋》激怒周瑜一样,都取得了别人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
在鲁肃的斡旋下,诸葛亮与孙权的谈判迅速恢复,并且很快实现妥协,事实证明了这枚重磅炸弹的有效威力。十分清楚,诸葛亮是怀着破釜沉舟的心情向孙权展开强大攻势的,这完全符合当时形势对双方的要求。
四、掌握对手的有关弱点,釜底抽薪,消释对手锐气。两雄争辩,是双方理与气的较量,理是气的内核,气是理的锋芒,理直就气壮,理曲则气馁;但在一定条件下,气盛也能使理壮三分。
出色的谈判家常常着意寻找对手的有关弱点,狠狠一击,譬如釜底抽薪,使对方的锐气顷刻消释下去,束手就范。所谓有关的弱点,是指对手论点上的错误、论据上的缺失、论证上的偏颇或其本身性格、行为、感情上的各种局限。诸葛亮以此击败对手的做法,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诸葛亮初到江东,作为弱国的使者,而且独自一人,看上去势单力孤。江东的那些怕硬欺软的谋士们,倚仗着坐在家中,人多势众,一个个盛气凌人。诸葛亮决心先打掉他们的气焰,所以出手凌厉,制人要害,像张昭这样的江东首席谋士,凭他的嚣张气势,也不过勉强与诸葛亮周旋了三个回合。他突出的弱点是主张降曹,投降是既无能又无耻的表现。
诸葛亮瞅准这一点,在缕述刘备一方怎样仁义爱民、艰苦抗击曹操之后,话锋一转:“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交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样就一下子抵到了张昭的痛处,使他再也不能开口。
张昭以下的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峻、程德枢之流,都是上来一个回合就翻身落马的。如薛综与陆绩出于贬低刘备,抬高了曹操的身份,这就犯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的舆论大忌。诸葛亮一把抓住这点,斥责他们一个是“无父无君”,一个是“小儿之见”,说得两个人“满面羞惭”,先后“语塞”。
严峻与程德枢完全是迂腐儒生,一个问诸葛亮“知何经典”,一个说诸葛亮“适为儒者所笑”。诸葛亮尖锐地指出:“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小人之儒……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甚至屈身变节,更为可悲。准确有力地击中对方的弱点,使对方垂头丧气,理屈词穷。
在最精彩也最关键的最后与周瑜的一场谈判中,诸葛亮善于拨弄对手弱点的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周瑜是对孙权决策影响最大的人物,一旦抗曹开始,他必然也是主帅,诸葛亮必须调动起他的强烈抗曹愿望。于是异想天开地利用曹植《铜雀台赋》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的句子,诳称曹操有染指孙策遗孀大乔和周瑜妻子小乔的念头。
这不啻在周瑜最敏感的部位砍了一刀,把一个故作深沉、正得意洋洋地对诸葛亮大演其戏的周郎刺得顷刻之间离座而起,将自己与曹操誓不两立的意愿和盘托出。诸葛亮就此圆满完成了出使江东的重要使命。
诸葛亮劝服孙权联刘抗曹写一篇口语交际
诸葛亮作为刘备一方的代
表,到东吴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说服孙权和刘备联手共同对付曹操。按照常规,要说服从未有过和强敌作战经历的孙权,就应该故意藐视曹操的实力,以增强孙
权的信心。但诸葛亮反倒像是曹操派来的劝降使者,对曹操的实力故意夸大其词。但最令人奇怪的是,诸葛亮这种反常的说法,反而取得了说服的奇效……
——相反立场策略
赤壁之战前夕,鲁肃之所以把诸葛亮从江夏带到东吴来见孙权,就是想借助诸葛亮这个外部权威的力量来说服孙权鼓起勇气,和曹操决一死战。
诸葛亮之所以会被视为外部权威,是因为他在出山后几次和曹操对垒,连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有过打败曹操不可多得的经历和经验。
鲁肃同时也知道,年轻的孙权刚刚从兄长手中接过整个东吴的重担,没有经验,也缺乏自信,如果让他知道曹操确实兵强马壮,实力雄厚,那么孙权很可能就没有勇气来和曹操对决,就会选择以张昭为首的谋士派提出的投降策略。
所以,鲁肃事先就明确地向诸葛亮表示,见了孙权之后,一定不能说曹操兵多将广。诸葛亮没有直接承诺会像鲁肃所说的那样来应对孙权,只是说他自会随机应
变。鲁肃的目的很明确,也很简单,他其实并不要诸葛亮的说服智慧,他只需要将诸葛亮作为一个表达他的主战主张的一个载体。但是,说服力大师诸葛亮当然也有
自己的目标和想法。所以,他只能说随机应变。
孙权一听诸葛亮说得确实符合实际情况,就换了个话题,问道:“曹操的兵马一共有多少呢?”
诸葛亮说:“曹操破了吕布,灭了袁绍,收了北番,定了辽东,新近又平了刘琮,现在有马步水军一百多万。”
孙权大吃一惊,说:“你不是在和我开玩笑吧?曹操哪里有这么多兵马呢。”孙权知道自己的实力,只有精兵五六万,如果曹操真的有百万大军,双方实力悬殊太大,那也干脆就别商量了,趁早投降了吧。
诸葛亮平静地说:“曹操在兖州时就有青州军四五十万;平了袁绍,得兵四五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何止二三十万;今得荆州之兵,也有二三十万。如此算来,不下一百五十万。我刚才说一百万,是担心惊吓了江东之士,特意往少里说的。”
诸葛亮说:“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两千人!”
这样的实力对比,让孙权心里更加不是滋味。前面江东的人马已经远远不如曹操了,现在听诸葛亮说来,谋臣武将的人数也根本不能和曹操相提并论。如果硬要和曹操对抗,无异于是鸡蛋碰石头。这样看来,是降是战就很好决定了。
诸葛亮说:“做决定很容易,就是担心明公您不肯听从。”
孙权说:“愿闻金玉之言。”
诸葛亮说:“现在曹操已经基本平定天下,威震四方。只有我的主公刘豫州不识时务,与之抗争,刚刚被打败。孙将军您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应该量力而行。如
果能够和曹操抗衡,那么就早点和曹操断绝关系,奋勇一战。如果不能够抵挡,那么就不如按照众位谋士的办法,赶快投降,北面以事之,以免江东生灵涂炭。”
诸葛亮作为刘备一方直接、唯一的代表,其立场当然是反对曹操的。但是,他的这番话却似乎站到了自己的相反立场上,反倒成了曹操派来的劝降使者。他对曹操的实力夸大其词,盛赞不已,等于是在向孙权施加压力,好让他不战而降。
鲁肃在一旁听了,非常惊讶诸葛亮竟然根本对自己先前的嘱咐置若罔闻,但现在又不能当面责怪诸葛亮,当然是心急如焚。
诸葛亮说:“田横,是齐国的一位壮士,尚且能够坚守道义而不屈服,何况刘豫州是汉室宗亲,英才盖世,天下仰慕。就算打不过曹操,也是天意。哪里能够屈膝投降呢?”
三国演义诸葛亮怎样劝说东吴齐心共抗曹操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 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好了,今天关于“谁向孙权建议联合刘备一同抗曹”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谁向孙权建议联合刘备一同抗曹”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