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教育

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A 试题分析:A、极少数α粒子由于撞击到了金原子核而发生偏转或被弹回,说明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所以A正确,D错,B、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了...

对于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的话题,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供相关的资讯和建议。

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A

试题分析:A、极少数α粒子由于撞击到了金原子核而发生偏转或被弹回,说明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所以A正确,D错,B、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了金箔,意味着没有遇到任何的阻碍,说明金原子是空心球体,并且在金原子核外有相当大的空间,错误,C、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了金箔,极少数α粒子发生偏转或被弹回,意味撞到金原子核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金原子核所占的空间非常小,比电子所占空间小得多,错误,故选A

发现原子核结构的实验叫名字,是谁做的

1912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绝大多数α粒子仍沿原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由于撞击到了电子发生较大偏转,个别α粒子偏转超过了90°,有的α粒子由于撞上原子核所以偏转方向甚至接近180°。该试验事实确认了:原子内含有一个体积小而质量大的带正电的中心,这就是原子核模型的来历。

十大经典物理实验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排名第九。卢瑟福从1909年起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推翻了汤姆生“枣糕模型”,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

实验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而被反弹回来.

结果:大多数散射角很小,约1/8000散射大于90°; 极个别的散射角等于180°。

结论:正电荷集中在原子中心。

大多数α粒子穿透金箔:原子内有较大空间,而且电子质量很小。

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路径:原子内部有一微粒,而且该微粒的体积很小,带正电。

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原子中的微粒体积较小,但质量相对较大。

1911年卢瑟福还在曼彻斯特大学做放射能实验时,原子在人们的印象中就好像是“葡萄干布丁”,大量正电荷聚集的糊状物质,中间包含着电子微粒。但是他和他的助手发现向金箔发射带正电的阿尔法微粒时有少量被弹回,这使他们非常吃惊。卢瑟福计算出原子并不是一团糊状物质,大部分物质集中在一个中心小核上,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小核叫作原子核,电子在它周围环绕。

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现象:大部分粒子被折回来,少部分粒子直接穿过 原因:由于α粒子呈正电性,故而可能由于静电荷的作用力折回来,且这种电荷的所占空间较大 结论:原子有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其中原子核占据原子极大的空间,电子的空间很小,且电子呈负电性,原子核呈正电性

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根据是在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发现粒子(  )A.穿过金箔后仍沿原

当α粒子穿过原子时,电子对α粒子影响很小,影响α粒子运动的主要是原子核,离核远则α粒子受到的库仑斥力很小,运动方向改变小.只有当α粒子与核十分接近时,才会受到很大库仑斥力,而原子核很小,所以α粒子接近它的机会就很少,所以只有极少数大角度的偏转,而绝大多数基本按直线方向前进,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请介绍一下卢瑟福的a(阿尔法)粒子轰击金薄实验

该实验能说明的问题和原因如下:

(1)电量:金原子核带有正电,(这样才能将α粒子弹开)

(2)质量:金原子核的质量大于α粒子否则就不会使α粒子返回原来的方向,

而是原子核被撞开(因为α粒子是高速运动的)

(3)体积:原子核所占的体积必定很小(这点你已经清楚)

至于答案D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就算电子带正电,其质量很小,对于α粒子而言几乎也不能形成阻力.

为什么α粒子轰击金箔时,大部分通过,小部分弹回?原理是什么?

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试验:说明了分子之间是有间隙的。

结果:大多数散射角很小,约1/8000散射大于90°; 极个别的散射角等于180°。

结论:正电荷集中在原子中心。

卢瑟福从1909年起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想证实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实验结果却成了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有力证据。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为了要考察原子内部的结构,必须寻找一种能射到原子内部的试探粒子,这种粒子就是从天然放射性物质中放射出的α粒子。卢瑟福和他的助手用α粒子轰击金箔来进行实验,图14-1是这个实验装置的示意图。

在一个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Po),它发出的α射线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一束很细的射线射到金箔上。当α粒子穿过金箔后,射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可用显微镜来观察。为了避免α粒子和空气中的原子碰撞而影响实验结果,整个装置放在一个抽成真空的容器内,带有荧光屏的显微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移动。

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而被反弹回来,这就是α粒子的散射现象。

发生极少数α粒子的大角度偏转现象是出乎意料的。根据汤姆孙模型的计算,α粒子穿过金箔后偏离原来方向的角度是很小的,因为电子的质量不到α粒子的1/7400,α粒子碰到它,就像飞行着的子弹碰到一粒尘埃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正电荷又是均匀分布的,α粒子穿过原子时,它受到原子内部两侧正电荷的斥力大部分相互抵消,α粒子偏转的力就不会很大[图14-2(a)]。然而事实却出现了极少数α粒子大角度偏转的现象。卢瑟福后来回忆说:“这是我一生中从未有的最难以置信的事,它好比你对一张纸发射出一发炮弹,结果被反弹回来而打到自己身上……”卢瑟福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原子的几乎全部质量和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中心的一个很小的区域,才有可能出现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由此,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nucleus),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按照这一模型,α粒子穿过原子时,电子对α粒子运动的影响很小,影响α粒子运动的主要是带正电的原子核。而绝大多数的α粒子穿过原子时离核较远,受到的库仑斥力很小,运动方向几乎没有改变,如图14-2(b)中的1、3、4、6、7、9,只有极少数α粒子可能与核十分接近,受到较大的库仑斥力,才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如图14-2(b)中的2,5,8。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米~10-14米,原子直径大约是10-10米,所以原子核的直径大约是原子直径的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

卢瑟福通过a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什么

答案C

卢瑟福让放射性元素钋发出的a 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绝大多数a 粒子不发生偏转,只有少数a 粒子发生偏转,且其中有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甚至有的a 粒子的偏转角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这表明绝大多数a 粒子在穿越金箔时几乎不受到原子中正电荷的作用,只有十分接近正电荷的a 粒子才会发生大角度偏转,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的模型,B项是汤姆生提出的原子模型,而a 粒子散射实验恰是否定了这一原子模型,而D项则是玻尔提出的氢原子模型的基本假设之一,故正确答案为C项.

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好了,今天关于“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