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中国古时科举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探花,第三名榜眼,那第四至第十又叫什么?(探花、状元、秀才、举人、进士、榜眼。从上到下应该怎么排名?)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

好久不见了各位,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榜眼是第几名”的问题。如果你还不了解这方面的内容,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请跟我一起来探索一下。

中国古时科举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探花,第三名榜眼,那第四至第十又叫什么?(探花、状元、秀才、举人、进士、榜眼。从上到下应该怎么排名?)

中国古时科举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探花,第三名榜眼,那第四至第十又叫什么?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何谓三甲?现代人都把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认为是状元、榜眼、探花。其实这是对“三甲”的一种误解。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绝非指状元、榜眼、探花。

一般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都是从明、清两代的科举说起。明清的科举分为甲、乙两科。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乡试”(即省试),中试者称为举人;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里举行“殿试”,此次中榜者称为进士。根据成绩高低,进士又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

实际上,中国封建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年间便已经开始,但是直到宋朝太平兴国八年才开始分类“三甲”。即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的称为“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

到了元、明、清,科举考试“殿试”的中榜者,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的末等。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三甲”,并不是指状元、榜眼、探花,而是殿试中榜进士当中的第三等的。

如此看来,古代科举,进士分三等,即三甲。状元是头甲的第一名。

在科举取士的时代,为什么进士及第一甲二三名称为榜眼,探花?

本文由作者不是撞到别人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在科举取士的时代,榜眼、探花是进士金榜上的两个特殊名次,一般金殿考试之后,排榜分为一甲、二甲、三甲。第一甲共三个人: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称谓录》指出:「 ”榜眼名目始于北宋。古者原以第二、三两名为一榜眉目,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为榜眼。后以第三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为榜眼。”《朋史·选举志》在谈到状元、榜眼、探花之时指出:「 ”此三种名目系明太祖所定。”就名称来说,其实还要早些。状元在明代以前早已有之,自不必说。关于「 ”榜眼”一名,明以前也早已出现。北宋王禹偁《小畜集》十一《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诗》:「 ”赁船东下历阳湖,榜眼科名释褐初。” 小畜集 《宋史》二六一《陈思让传》:「 ”思让之孙若拙,素无文,中第二名,当时以第二名为榜跟,遂以若拙为瞎榜。”《周必大题跋》中也写道:「 ”天圣八年(1030年)春,参政欧阳公国学首荐,冠名南宫,是年廷试榜眼则丞相刘公。”所以「 ”榜跟”一名北宋时期就已有之。而元代则更有具体的记载。元人欧阳圭《斋记》记载:「 ”泰定丁卯(1327年),状元至国学谢师,物眼刘思、探花郎徐容亦拜于侧。”高叨《琵琶记》眼、探花之称。可见「 ”榜一名产生于明化以前是无可的同「 ”榜眼”一名相比,「 ”探花”则出现得更早,店仆士及第之后有隆重的庆典,其中之一便是杏园大宴,初实之时,常让同榜进士之中最年少的两个人采折名花,称之为「 ”探花郎”。 刘公雕像 唐人李淖《秦中岁时记》中明白写道:「 ”逃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宋人魏泰《东轩笔录》卷六也记载:「 ”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宋人戴埴《鼠璞》中又写道:「 ”本朝故事,吴旦榜冯拯为探花,”太宗赐诗曰:二三千客里成事,七十四人中少年、。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探花词》之三中有「 ”六十人中数少年风流谁占探花筵”两句,这些都表明,「 ”探花”一名产生于明朝以前。清人赵翼又根据宋太宗时,朱严以第三人及第,王禹偁又在送别诗中称他为榜眼,于是断定「 ”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 从现有的资料看来,南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指出当时人把殿试第二人叫做「 ”榜眼”,《周必大题跋》中也有类似记载,由此可知,南宋时期殿试进士以后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的称谓已经初步形成。到元代种称谓就更为明确了。清代科举,沿袭明代的制度,殿试之后,也分一、二、三甲。一甲也止取三人: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清代几百年间,状元110人左右,榜眼、探花也各有110人上下。榜眼、探花虽然比状元的名位差一些,但有清一代,却出现不少著名人物,在清 *** 的政治、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云麓漫钞 榜眼如顺治年问的熊伯龙,康熙年问的王鸿绪、严虞悖、顾河图,道光年问的冯桂芬,探花如康熙年问的姜宸英、徐干学,嘉庆年问的王引之,同治年问的张之洞,光绪年间的商衍鎏,都非等闲之辈,其中王引之、冯桂芬、张之洞更是出类拔萃。王引之(1766—1834年),既是清朝大臣,又是著名的训究,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字伯中,号,E3(高邮)人。他于嘉庆已未年(1799年)登进士筑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工部尚书,在治化学中,是官位较高的人之一。 张之洞 王引之家学渊源深厚,祖父国在雍正甲辰年(1724年)考中进士,为一甲第二名,原来寒微,及第后步人仕途,虽官至吏部尚书,但衣食器用,仍不改其旧,平生注重家教,着意以经学教育子孙。王引之的父亲王念孙也是一代鸿儒,几岁时便能读《尚书》,被当时人视为神童,在乾隆年问考中进士,官位虽不及其父显赫,但在小学方面颇有建树。他受业于休宁戴震,精于音韵、训诂之学、其《广雅疏证》《读书杂志》为难得的力作。王引之生长在书香门第,继承乃祖、乃父之风,仕途和学问两方面皆有可观之处,官职最后升到工部尚书,而在文字训诂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不愧为一代大师。他一生中著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康熙)字典考证》等力作。尤其是他所提出的「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对后来的洋务派与改良派都有巨大影响。 王引之、王念孙 在近代教育思想改革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太后将维新派的改良政策全盘废弃,并重新开始八股取士,张之洞上《妥议科举新章折》,主张以《四书》义(初期八股)代替以往首场的《四书》文,并将首场的《四书》文改为第三场,对八股文决定命运的科考试有所改进。在当时「 ”变法图强”的呼声中,慈禧也不得不采纳他的变通之策。张之洞一直重视教育,癸卯年(1903年)上奏商办京师大学堂,重视师范教育,而且还拟出了各级师范学堂的章程。当然,张之洞毕竟受到封建阶级的思想局限,庚子年(1900年)力主镇压义和团。但从总体上说,他不失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在清代科举出身的人物中实属凤毛麟角。 参考资料 ·《朋史·选举志》 ·《小畜集》

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为什么叫壮元、榜眼、探花?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参考资料:

/question/2573391.html

探花、状元、秀才、举人、进士、榜眼。从上到下应该怎么排名?

科举分级从高到低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1.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制度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2.“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3.“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4.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5.“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6.“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扩展资料:

科举分级:

1.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2.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3.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4.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5.解元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6.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7.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8.贡士

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9.举人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10.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中国古时科举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探花,第三名榜眼,那第四至第十又叫什么?(探花、状元、秀才、举人、进士、榜眼。从上到下应该怎么排名?)

好了,今天关于榜眼是第几名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榜眼是第几名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榜眼是第几名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