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教育

以活的教育培植活的能力——陶行知先生名篇《活的教育》导读(教育的新生—陶行知教育名篇)

“我现在又要讲我们为什么要讲活的教育。因为活的教育,能使我们有种活的能力。我们人生有高尚的,与低微的;有暂时的,有永久的;有完全的,有片面的。我们要...

好的,现在我来为大家谈一谈陶行知教育名篇》好句摘抄 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答大家的疑惑。关于陶行知教育名篇》好句摘抄 的话题,我们开始说说吧。

以活的教育培植活的能力——陶行知先生名篇《活的教育》导读(教育的新生—陶行知教育名篇)

以活的教育培植活的能力——陶行知先生名篇《活的教育》导读

“我现在又要讲我们为什么要讲活的教育。因为活的教育,能使我们有种活的能力。我们人生有高尚的,与低微的;有暂时的,有永久的;有完全的,有片面的。我们要使暂时的生活,能够叫他永久;片面的生活,要使他能完全;低微的要使他高尚。”这段话是1921年陶行知先生在金陵大学暑期学校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先生用英文夹叙,第一次对生活教育下了定义:即Education of life, Education by life,? Education for life.

在先生这篇演讲稿中,首先将教育分成三部:死的教育、不死不活的教育、活的教育。他以医者的心态,希望那不死不活的教育“趋于活”,希望活的教育“更活”。那么,如何才能达成呢?先生从活的教育的内涵、教育资源、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

“我们教育儿童,第一步就要承认儿童是活的。”先生从儿童天性说开去,提出教育必须依儿童需要的力量来转移,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就像吃饭一样,不必强求都吃得一样多,而是要满足不同人的需要,才是最适合的。教学亦同理,要看到儿童能力的不同,顺导其能力去做,顺着儿童天然的特性给予滋养,既不可束缚阻碍,也不可盲目无度。“就要本着这世界潮流的趋向,朝着最新最活的方面做去。”

先生所说的活的教育,需要什么材料呢?一是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二是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三是要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凡儿童所能接触到的人、事、物,无不是“活”的,是带着生活的气息的,所有的认知得自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生命的成长拥有源头活水浇灌,自然拥有持久的生长力。

这样富有活力的教育要真正落地,总要有法子。先生提出了两点:一是计划教授法;二是以计划去找实现法。与其说这是两种方法,不如说,这是抵达目标的两个步骤——设定目标、分解落实。这一方法不仅用于教育,其他事情也可依样去做,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是此理。

先生对于活的教育,有自己的憧憬和期待——以教育来实现永久的,全面的,高尚的生活。在距今一百年前的那个夏天,透过尚且存在诸多弊端的教育,先生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这希望,就在每个心怀家国、心系教育的人身上。也许这群人里,有你,有我,有他……

“我总觉得活的一字,比一切什么字都要好。”是的,以活的教育培植活的能力,在生活的土壤里栽种希望和梦想,也许这就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吧。

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一)

“大师是一堵墙,也是一扇窗,代表着一个时代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永远是我们景仰的高度,更是我们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教育越深入,我们越能认识到与大师展开对话交流的必要,对于大师,除了背影,我们更应该看到那些穿越时空的‘气息’,这些也许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东西。”《中国教育报》编委,记者部主任张圣华如是说。

最近在阅读于洁老师的书,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他们都是名师,更是我的“明师”。教育是事关灵魂的事业,不仅要有专业的教育方式,更需要有正确的、专业的教育理念。“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能不断警醒自己,时时反思,做好教育这一件大事。

《教学合一》

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怎样学就须怎样教)

第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不仅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还必须和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第一流的教育家》

第一流的教育家,必定在下列两种要素中得其一

①敢探为发明的新理(创造精神)

②敢入为开化的边疆(开辟精神)

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

大丈夫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

《新教育》

新教育,新有三个意义:

在学校之中,常常有正当的游戏运动,兴味很好,自然没有功夫去做别的坏事了。

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反改变我们的都是先生,就是我们自己都是学生。

新教员:

①要有信仰心。认为教育是大有可为的,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

②要有责任心。

③要有共和精神,不可摆出做官的态度,要参与到学生里面去,指导他们。

④要有开辟精神。

⑤要有试验精神。

做若干事,须得若干的代价,绝不是天然能成功的。

陶行知教育名篇|整个的校长、学做一个人

姓名:白燕妮内蒙古托克托县明珠幼儿园

这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打卡第157天

我阅读的书目是:《陶行知教育名篇》

《整个的校长》

《学做一个人》

读书心得:

“做整个的校长”,是陶行知先生的校长观,源自陶行知的“做整个的人”的思想。他在“学做一个人”的演讲中指出,“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陶行知希望学生做一个整个的人,自己的事自己干。这有三个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别做一个十八岁的老翁;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能够生利,即为社会造福,这样他自然能够得到回报。正是在“做整个的人”思想指导下,陶行知提出“做整个的校长”的主张,并身体力行。他认为,一流学校需要有“整个的校长”而不是“命分式的校长”。只有“做整个的校长”,才能执著追求新教育的理想,才能践行生活教育的理想,才能肩负普及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才能办一流的学校。

教育的新生—陶行知教育名篇

感悟:世界是普遍联系而有运动不歇的,这是一条基本的哲学原理。变革与改革是教育的本质存在,那些试图阻碍和拒斥改革的人,既是逆潮流之举,又是违背规律之为。

感悟:办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为生活”,还是为了“为教育”?这两者有质的差异。

感悟: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过“好生活”,教育好坏的评判标准就是看孩子过的是不是“好生活”,教育效果的好坏就是看是否“生活里起了变化”,好教育的教育手段就是“与生活摩擦”。

感悟:“社会即学校”和“学校即社会”,这是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这也是杜威的教育理念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差别之一。判断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学校”和“社会”之间有无“围墙”,不仅仅是有形的围墙,还有无形的围墙。实事求是而言,当下中国教育,还停留在“学校即社会”,还没有做到“社会即学校”。

感悟:社会确定教育的目的和功能!

感悟:“小先生”制是把“助人”与“自主”充分结合起来的。

爱之所在即教育之所在——陶行知先生名篇《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导读

“在吉祥学园里写了两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晓庄是从这样的爱心里出来的。晓庄可毁,爱不可灭。晓庄一天有这爱,则晓庄一天不可毁。倘使这爱没有了,则虽称为晓庄,其实不是晓庄。爱之所在即晓庄之所在。”这是陶行知先生写于1930年3月15日的《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先生的话很快得到了印证,同年4月7日,晓庄被迫停办,12日先生被通缉,晓庄更是被勒令解散。

晓庄还在吗?

是的,即使被迫停办、解散,晓庄依然还在,就如先生所说的,“晓庄一天有这爱,则晓庄一天不可毁。”

爱是教育的全部意义,因为有了爱,教育拥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去变革,去建设,去创造——“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等理论在艰难探索中日臻成熟,“自立与互助”、“平等与责任”、“自由与纪律”、“大同与大不同”等自勉方针掷地有声!先生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爱,即使穿过90多年的光阴,依然值得我们浅斟细酌,细细品味。你听——

“我们试到一个花园里面去看一看:万紫千红,各有它的美丽;那构成花园的伟观的成分正是各种花草的大不同处。将这些大不同的花草分别栽种,使它们各得其所,及时发荣滋长,现出一种和谐的气象,令人一进门便感觉到生命的节奏:这便是大同之效。”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尊重人的差异,让生命拥有各自独立而美好的姿态,又能和谐地共生,才能还原生命之美,创造多姿多彩的世界。而不是造就一批批统一的模板,那不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晓庄同志无论到什么地方去,如果只能办成晓庄一样的学校,便算本领没有学到家,便算失败。”既学晓庄,又不能办成晓庄一样的学校,矛盾吗?不,这正是先生的格局与智慧所在,也是教育的大同与大不同。那么,怎样才算学到家呢?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去寻找。

“今日是何日?当念三年前。愿从今日起,更结万年缘。”在晓庄三岁的时候,先生写下了这样的话。他未完成的梦想,能否一直被后辈们延续?他一手创建的晓庄,能否以另一种方式存在?隔着漫长的时光,细细品味经典,你会发现,原来生命所有的勇气、智慧和力量都来自一个字——爱。对国家民族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爱之所在,即教育之所在。

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独特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陶行知教育名篇》的鉴赏感言:

《陶行知教育名篇》感悟到一个灵魂中镌刻着中华文化印记的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怀和崇高追求,真切地感受到这位现代教育家为了理想教育的构建和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倾其一生所做的种种努力。无论是“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之独到见解,或是“中国的教员、学生实在太迷信书本了”的诚恳批评,还是“学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的大声疾呼。

处处蕴涵哲学的思辨、教育的智慧,所指、所思、所论,无一不是真知、真情、真理;尤其是关于“生活教育”的学说,今天读来毫无隔世之感,相反就像是一本针对时弊而作的、刚摆上书架的、尚在飘着墨香的新书。最常用的字词,最常见的语句,最常规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朴实无华,却清晰地让人体悟到连缀它们的是作者深深的赤子之情、浓浓的大师之爱。

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第30天

在劳力上劳心

陶公认为"教学做合一″中的"做″是学之中心,而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

世界上有四种人:一是劳力的人,二是劳心的人,三是劳心兼劳力的人,四是在劳力上老心的人。

陶公认为真正之做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用心思去指挥力量,使能轻重得宜,以明对象变化的道理。

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

把人间的劳心者,劳力者,劳心兼劳力者一起化为在劳心的人。万物之真理都可一一探获,人间之阶级都可一一化除,我们理想之极乐世界乃有实现之可能。

陶公认为这一重担必须要由教师来挑。惟独贯彻在劳动上劳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也惟独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

最后陶公还警示我们,千万不要错误的理解为在劳心上劳力。

陶行知教育名篇Twenty-Seven|注重养生而不杀生

这是我参与勇气读书会打卡第168天

阅读书目:《陶行知教育名篇》

阅读章节:注重养生而不杀生、儿童科学教育

读书笔记分享:

各所小学应特别注意生物学,从细微之处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保护身边的小生物是每位教师理应教给学生的常识,带着小朋友在大自然里观察,把宇宙当做我们的学校,那么到处的花草树木,蝴蝶蜻蜓就是活教材、活教具,小朋友亲身参与,自己探索生物学的奥秘,没有什么比这来得更直接了吧!总之,培养学生注重养生而不杀生的意识尤为重要。

造就科学的中国,首先要让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科学,使每个人对科学产生兴趣,发掘他们科学上的潜能。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身上肩负如此着重大的责任,首先也要使自己了解科学,用科学的教育训练小孩子,激发小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我们应带领小孩子去工厂、农场和其他地方看一看、玩一玩,我们要意识到学习得场所不仅局限于教室,可能是任何一个学到实际技能的地方,社会何处都可能成为教室一般的存在。我们应加入到小孩子的队伍中,和小孩子一起玩,一起在科学的世界寻觅宝藏。

从“鸟笼”到“鸟世界”——陶行知先生名篇《教育的新生》导读

“为教育而办教育,在组织方面便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学校与社会中间是造了一道高墙。改良者主张半开门,使‘学校社会化’。他们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学校即社会’就成了一句时髦的格言。这样,一只小鸟笼是扩大而成为兆丰花园里的大鸟笼。但它总归是一只鸟笼,不是鸟世界。”这是1934年陶行知先生《教育的新生》中的一段话。这一年,先生第三次对生活教育下定义,并制定出大众从事生活教育的七个新原则,即《生活教育提要》。

先生以鸟笼作比,提出那些半开门办学的做法,无非是从小鸟笼换成一个大鸟笼,并没有真正抓住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质,没有看到生活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更没有领悟“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其中的内涵。教育是源于生活的,是通过生活来完成的,也是为了改造生活而进行的,从始至终都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先生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壁垒,让教育真正与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既让学校教育拥有广阔的社会生活资源,也促进了教育对社会生活的改造,二者是共生的,任何一方的缺位都会制约彼此的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突破“鸟笼”,开创“鸟世界”呢?先生提出“把围墙拆去”,主张“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要“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要推行“小先生”制,把只有少数人享受的教育推广普及开来,“教大众联合起来自己干”!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将教育理想与社会理想充分融合,为当时的中国教育指出了一条路,也将民众的视野带向更广阔的未来。

时隔87年,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先生的教育主张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如何坚守教育最本真的东西?在探索生活教育理论的进程中,该如何将先生的教育思想转化成改造社会的力量?

“宇宙是在动,世界是在动,人生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是啊,教育联结着过去与未来,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每个人的生命都镌刻着教育的印记,记录着生命最初的温暖与感动。走出去,破除学校与社会的壁垒,打开心灵的围墙,你会发现,生活有多开阔,教育就有多精彩……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理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唯独我们拥有了心灵对心灵的尊重,我们才会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智慧。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伟大师爱,对今天的教育现实有着强烈的针对性。构筑心桥,融汇心灵,让我们用爱去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在师生真诚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共同造就一批跨世纪高素质的新人。

扩展资料: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

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

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以活的教育培植活的能力——陶行知先生名篇《活的教育》导读(教育的新生—陶行知教育名篇)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陶行知教育名篇》好句摘抄 ”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