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翻译成现代文)
这篇文章中的名言“文起八代之衰”常常被用来评价韩愈及其“古文运动”的功绩。但苏轼对韩愈的推崇远不止于此,他认为韩愈更大的功绩在于“道济天下之溺”。第一,(一)文...
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文起八代之衰什么意思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文起八代之衰什么意思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回答。
浅谈文起八代之衰
这篇文章中的名言“文起八代之衰”常常被用来评价韩愈及其“古文运动”的功绩。但苏轼对韩愈的推崇远不止于此,他认为韩愈更大的功绩在于“道济天下之溺”。
第一,(一)文起八代之衰”指得就是韩愈的文章胜过前八个朝代,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道济天下之溺”,指的是其文关注民生,关注现实,有着杜甫一样忧国忧民的情怀“忠犯人主之怒”指的是韩愈敢于直言犯上,力谏君主;“勇冠三军之帅”是指韩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平定镇州军队叛乱的事情,这就是说韩愈比之于将士,胜之甚多。(二)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这时正是骈文从形成到兴盛的时代。另外还可以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从骈文的发展来看,这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因为此时期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上了形式主义文风,内容上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第二,自东汉迄于唐代,伴随着频繁的政权更迭,以及佛教、道教的兴起,儒学呈现出日趋衰微的景象。在韩愈所处的唐代,统治者崇信佛、道。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不仅是要在文学层面扫除八代颓风,更要在政治上复兴“儒家之道”,复兴儒家的精神。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指的就是这一件事所谓“古文”运动,是用质朴刚健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的一个文体和文风的改革运动。,他提倡“古文”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复兴儒家道统,为此,他指出:“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因为文章是宣扬思想的载体,而古文更是古圣先贤们用来传达个人见解的工具,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要将古文与“道”联系起来。他在《答李秀才书》中说:“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可见,“古文”运动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道统,阐明文与道之间的关系,提倡以写作古文来发明圣人之道。
第三,苏轼所称道的“道济天下之溺”,就是肯定韩愈为恢复儒家正统思想、挽回沉溺于宗教迷狂之中的统治者所做的努力。韩愈因上书反对唐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但他到潮州之后并未消沉,而是如既往地关心百姓,为百姓排忧解难,兴农桑,重教化,尽管为官时间不长,却获得了潮州百姓的信赖和拥护。潮州百姓用他们最传统、质朴的方式纪念韩愈,数百年不绝。苏轼在这篇文章中不仅对韩愈进行了热情的颂扬,甚至对百姓“神化”韩愈、祭祀韩愈的行为也予以肯定,这固然与古人的思想水平和认识世界的局限性有关,但也在客观上揭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胸怀浩然正气,正道直行。就不会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得失荣辱;真心为百姓做实事,谋福祉,就会永远被百姓所铭记。
第四,除了成功倡导“古文”运动,韩愈本人在散文和诗歌创作方面也是成就显著的。今天能够见到的韩愈的散文有三百余篇,可以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抒情文三大类。其中议论文又可细分为五种:(一)是政论文。像《守戒》《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论佛骨表》都属于这一类,多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发,体现了韩愈的政治眼光和见解。(二)是哲学论文。像《原道》《原人》《原性》等,这些文章体现了韩愈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文论。像《答崔立之书》《答陈生书》等,大多是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相关的书信,讨论了如何作学问、写文章,体现了韩愈的文学观、文艺观。是暂学论文。四是杂文。如《杂说四首》,是借此喻彼,为“愤世嫉邪”而作。又如《原毁》,是研究人们彼此毁谤之根源的文章,颇有警世的作用。再如我们熟悉的《师说》,作者以自己好学来鼓励别人要刻苦学习。五是读书笔记。像《读荀子》《读仪礼》《读墨子》等,从中可以发见韩愈的关注点和思想。
第五,在诗文创作理论上也提出了新的观点。(一)提出的“气盛言宜”说,并提倡作文时语言上的创新。韩愈在《答李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育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宣也”。“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米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这样就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二)提出的“不平则鸣”论。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即“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
第六,追求雄健怪奇的诗歌风格。在诗论上,韩愈提倡追求雄健怪奇的审美风格。他在《调张籍》诗里说“精诚忽交通,百怪人我肠”,头脑里充满了各种怪怪奇奇的意象,他评孟郊诗说“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算”,其实这些都说明他自己提倡和追求的是矫健怪奇的诗歌风格。
综上所述,韩愈是当时文坛领袖,同时又是诗文高手,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他的文与道关系论,对宋代以至清代一些作家、文论家均有深远影响。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翻译成现代文
“文起八代之衰”指得就是韩愈的文章胜过前八个朝代,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道济天下之溺”,指的是其文关注民生,关注现实,有着杜甫一样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句话出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这篇文章是苏轼于1092年(元祐七年)三月,接受了潮州知州王涤的请求,替潮州重新修建的韩愈庙所撰写的碑文。
这两句话后面还有两句是“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忠犯人主之怒”指的是韩愈敢于直言犯上,力谏君主。“勇冠三军之帅”是指韩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平定镇州军队叛乱的事情,这就是说韩愈比之于将士,胜之甚多。
扩展资料:
韩愈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作品赏析:
碑文连用四个排比分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以此从文、道、忠、勇四个方面来盛赞韩愈的道德文章和为人行事。一个分句一个方面,概括力极强,气势也极其充畅,因此这四个分句也成为整个碑文最警策的名句而流传千古、脍炙人口。
而韩愈在文、道、忠、勇这四个方面的表现,正体现了上文所写的浩然正气,所以苏轼强调说:“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这样,将一、二两段完全挽合起来。至此,读者才充分理解,原来碑文首段所放笔泛写的浩然正气,实际上是句句都在描写韩愈。由此可见此文立意的精巧,用心的良苦。
百度百科——韩愈
百度百科——潮州韩文公庙碑
文起八代之衰 的意思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出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这篇文章是苏轼于1092年(元祜七年)三月,接受了潮州知州王涤的请求,替潮州重新修建的韩愈庙所撰写的碑文.这句话是苏轼对韩愈的赞誉,“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韩愈、柳宗元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发起者和先驱,他们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文起八代之衰什么意思”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