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一个凤凰男痛哭:父母被我掏成“空壳”,我却不敢让他们进门。你怎么看?(《二十四愚孝》(18))

01在我们小的时候,总是把听妈妈的话当成乖宝宝的标准,并以此为豪。等我们长大了,结婚了,更要听妈妈的话,让老母亲顺心,但是不是什么话都要听呢?尤其是男人结婚以后...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究竟什么叫愚孝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个凤凰男痛哭:父母被我掏成“空壳”,我却不敢让他们进门。你怎么看?(《二十四愚孝》(18))

一个凤凰男痛哭:父母被我掏成“空壳”,我却不敢让他们进门。你怎么看?

01

在我们小的时候,总是把听妈妈的话当成乖宝宝的标准,并以此为豪。等我们长大了,结婚了,更要听妈妈的话,让老母亲顺心,但是不是什么话都要听呢?

尤其是男人结婚以后,在妈妈和媳妇中间,是不是还要一味地听从妈妈的话呢?

一个男人,在自己母亲和妻子中间,不论什么事情,都站在母亲一边,唯母亲是从,这样的男人,不是妈宝男,就是愚孝男。而那些明知自己母亲做得不对,还一味的维护母亲的男人,就是典型的愚孝。

孝敬父母,是我们国家大力提倡的,也是为人子女应该做到的,但是梅娘不赞成愚孝。

都说男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可有些愚孝的男人,在面对自己父母的时候,他就成了一个对父母百依百顺的孝子,做孝子没什么错,错就错在他在孝顺父母的同时,伤害了陪伴他一辈子的妻子。

既然愚孝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就像我们在做错了事,酿成不可承担的后果之后会后悔一样,愚孝的男人也有后悔的时候,可在这个时候后悔是不是有点晚了呢?

下面是一个愚孝凤凰男的悔恨:明知母亲过分却没阻止,离婚后才后悔莫及。

02

他今年28岁,有个姐姐,姐姐从小就漂亮,一直就挺受宠的,而他呢?从小就有些营养不良,长得瘦瘦小小的,母亲很不待见他。

他在高中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拉扯他们姐弟俩。

姐姐不爱读书,早早地嫁人了,而他却是一个很要强的人,读书时候成绩很好。

上高中的时候,学习那么紧张,但是只要周末回家,他从来不带作业,因为他要帮助母亲干些农活,那个时候,他就懂得分担母亲的辛劳。

等到回校之后,他回想起母亲的辛劳,又在心里暗暗发誓,等以后一定要好好孝敬母亲,让辛苦了半辈子的母亲成为最幸福的人。

大学毕业后,凭借着出色的表现,他进了让很多同学羡慕的世界500强的大企业,收入很是可观。

虽然他出身农村,可一个城市里的姑娘,还是被他努力上进,积极乐观的精神所吸引。她就是他以后的妻子,一个城市里的娇**。

结婚的时候,妻子体谅他,和他一起承担了房贷,并且首付款大头都是妻子父母给的,对此,他也是很感激的。

现在,他在城市里也有了自己的家,母亲想去住住,他就把乡下的母亲接过来了(原本母亲是跟着他姐姐过的),在这件事情上,他妻子是有些想法的,因为他压根就没有和妻子商量,就直接把母亲接过来,弄得妻子连房间都没有来得及收拾。

为此,两个人在刚结婚不久,就吵了第一架。他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对,反而觉得妻子嫌弃他母亲,甚至说出了“是不是觉得房子大头是你家出的,我妈就不能过来住?放心,以后我会还给你们”这样的话。

03

他是护母心切,妻子是觉得他应该提前和她商量一下,至少有些思想准备,毕竟婆媳一起生活,她得有所准备。

在结婚之前,妻子只觉得他孝顺,这是一个优点,但从来都没有想过他是一个愚孝的男人。正是因为他的愚孝,最后让妻子忍无可忍,离他而去。

他说现在回头想想,落到这个下场,自己是咎由自取,可他能恨自己的母亲拆散自己的婚姻吗?能怪自己的妻子不能多体谅他一些吗?都不能,他说要怪只能怪自己,自己酿成的错,苦只能自己尝。

他说在此之前,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愚孝,他只是有些大男子主义,在母亲面前有些好面子,在母亲和妻子中间,都不自觉地按照老家那边的习俗去做,这样无形之中就迎合了母亲,伤害了妻子。

母亲刚到他家的时候,也许母亲是以前的老思想,觉得家务活,做饭都应该是女人做,在母亲没来之前,做饭几乎都是他。可在母亲来了之后,母亲说这是女人应该做的事情。这个时候他没有和母亲好好沟通一下,给母亲说明在城市和农村是不一样的,谁先回家谁做饭,毕竟女人和男人一样都要工作的。

也许考虑到面子问题,也许是想顺从母亲,他吹好了枕边风,让妻子迎合一下母亲,做做饭,妻子也算是体谅他,后来即便他下班比妻子早,他也不会去做饭,而是等妻子来。

04

这也就罢了,可是后来的事情是越演越烈,他说有的时候他也不明白,明明知道母亲是不对的,可他就是鼓不起勇气去拒绝,去让母亲改变,他只能听从母亲的话,哄着妻子去改变。

他事后说,也许是因为觉得母亲一个人太不容易了,想让母亲过的顺心一些吧,还有就是他想在母亲面前赚些面子,他也知道适可而止,可一旦到了那个时候,他又不自主地遵从母亲的话。

比如,老家的房子,母亲说要翻建一下,其实那房子根本就没有翻建的必要,可以母亲说要翻建,他就翻建,一共下来花了10万元。他妻子从一开始就是反对的,觉得投下去那么多钱,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再添点钱,给他妈在县城里买套商品房呢,那样还能升值。

可妻子反对无效,他依然听了妈妈的话,翻建了老家的房子。

最后一次和妻子发生冲突,是因为他母亲说在大城市里住不惯,想让他回老家工作,那样回到老家还能照顾照顾他姐姐。他说当时也不知道自己哪根筋搭错了,居然觉得妈妈说的也有道理,于是就让妻子和他一起回老家县城找工作。

他妻子当然是不同意,妻子的父母都在这里,怎么可能跟他回那个落后的地方,他妻子一开始也劝他,让他三思而行,可那个时候他都已经辞职了,对妻子说不跟他回老家就离婚,他不能不听他母亲的话。最后,妻子和他离婚,他和母亲回到了老家。

回到老家,他之前的工作经历根本派不上用场,仅仅一个月就后悔了,他也在想自己为什么会走到这般地步啊!是不是哪里错了呢?

05梅娘说:

孝顺是美德,梅娘不反对,但是愚孝却是心理有问题的人,才会做出来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

看看《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她一个人,赚着微薄的工资,却要养着患病的爸爸、苛刻的妈妈、不成器的兄嫂和年幼的侄子,她被逼得差点走上了让人不齿的道路。

可是,面对家人的绑架,她却只会在忍无可忍中哭喊:你们就是把我当成卫生纸,不停地给我哥擦屁股!

她为什么不觉醒呢?

原因很简单,你如果聪明一点,一定会发现,那个“愚孝”的人,常常是家里最不受待见的那一个孩子,因为缺失父母的肯定,父母足够的爱,所以往往在成年之后,他们就会用这种过度补偿的方式,想要妄图得到他曾经缺失的肯定与爱。

樊胜美正是如此,她不觉悟的可怜行径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她内心的欲望和渴求。

一个人,只有真正地正视自己内心的渴求,摆脱亲情的操纵,树立好真正的边界,才能够真正地成熟。

鲁迅先生有一篇《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社会“孝道”的实质,那就是吃人。

因为太孝顺,就是压制,压制子女做自己;太孝顺,是绑架和过度索取,是父母在向孩子索取尊严。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十分伟大,有些父母,他们根本就枉为父母。

而你,难道还要孝顺吗?在梅娘看来,应该是“孝而不顺”,这才能够让你活得更幸福与自由。因为你已经是成人,能够为自己负责任了,所以,请不要让任何人去左右你真正的理智和正当的需求,哪怕父母也不能够。

对于现代这个孝,什么才是孝

对于现代这个孝,什么才是孝

年轻人为生活而奔波,为事业而来去匆匆,有没有人将父母的生活遗忘在匆忙中?孝,一个亘古不变的道德规范。现代人对孝的理解是什么?为搞清这个问题,从2001年开始,四川省社科院与共青团四川省委共同组织了“中华孝道文化研究课题组”,专门组织调查。经过历时三年的调查分析,2004年12月中旬正式完成了名为《四川城乡居民孝道观念的调查与分析》的报告。

当务之急

调查现代孝道观

成都商报: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代代承传。人们早已公认,它是约束现代居民行为的重要道德规范。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城乡居民的“孝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有必要吗?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赵喜顺研究员:根据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家庭美德确定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三大基本领域之一,而“孝道”,更是组成家庭美德必不可缺的重要原因。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历史发展,传统的“孝道”褒贬不一,现代孝道的概念也磨砾得模糊不清。 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孝道作为一种家庭美德,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当务之急。

但是目前的城乡居民,究竟如何看待“孝道”、现代孝道观应该是什么模样?为搞清这个问题,从2001年开始,省社科院与共青团四川省委共同组织了“中华孝道文化研究课题组”,专门组织调查。经过历时三年的调查分析,我们于本月中旬正式完成了名为《四川城乡居民孝道观念的调查与分析》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成都商报:调查方式是什么?调查物件的构成是怎样的呢?

赵喜顺:为力求调查全面、资料准确,首先由省社科院设计问卷,然后委托共青团四川省委,通过全省各地的团组织向城乡居民发出上千份调查问卷,最后汇总研究,整个过程历时3年。

《报告》结果显示,此次调查的人数共有869人,从性别来说,男性占53.36%,女性占46.64%。其中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82岁。调查物件中,城市的占45.91%。从调查家庭型别来看,夫妻两人家庭占15.6%,夫妻及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占39.23%,父母(或其中一方)与已婚子女一同生活的占20.61%。

总的来说,调查物件包括了各种不同背景的人,有利于全面了解人们对“孝”的看法。

问卷调查

“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

成都商报: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被认为是最基本的道德。但是对于孝道含义的理解,则层出不穷,有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说法,认为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应当是孝道的主旨。《报告》显示,现代人对孝道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

赵喜顺:此次调查关注的首要问题,就是关于孝道的知晓度。结果96.78%的人们都回答听说过“孝道”这个词,证明它仍是现代人们意识中主要的道德规范之一。

接下来,对孝道含义的问卷调查,却引人深思。

什么是孝?古代的孔孟曾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把传宗接代、厚葬等都看成是孝的重要内容,而且一味强调绝对服从父母。但是从此次调查的结果来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同意把传宗接代、厚葬父母、一味顺从父母作为“孝”主要内容的被调查者,不到2%;71.63%的调查物件表示,孝的含义应当是“善于奉养父母”。这里我们需指出,物质上供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对父母不敬、给他们脸色看等,即使供给的是锦衣美食,也不能称之为孝。

我们发现,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子女们忙于工作、学习、应酬,往往容易忽视对父母的看望问候,使父母因得不到亲情满足而心情苦闷,丰盛的物质供养也同样无济于事。只有“养情”、“敬亲”相互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孝道的精髓。

孝道,实际由子女与父母两个主体共同维系,因此在《报告》中,我们分别调查子女们对父母生存状况的问答以及父母对子女是否孝敬的看法。

子女谈孝

三成以上子女与父母有矛盾

成都商报:孝道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处理子女与父母关系的行为准则。分析《报告》调查结果,反映出现代社会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现状是怎样的呢?

赵喜顺:本调查特别设计了两组问题:一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包括在一起生活是否曾发生过矛盾冲突,如果发生过,又是由哪些成员之间发生的?二是子女分家后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包括分家后如何供养父母、照料父母、看望父母?是否曾因供养父母而发生矛盾纠纷?

首先,看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关系问题。结果回答很少发生矛盾的占被调查者的67.12%。同时,有36.14%的人们认为矛盾源自婆媳之间。这表明,实际生活中三成以上的家庭,确实存在子女与父母的矛盾,而且婆媳关系也成为维系家庭和睦的关键。

接着再看子女与父母分家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关于分家后如何供养父母的问题,有48.29%的子女回答父母自己养活自己;回答由子女提供钱粮、父母单独生活的占26.56%;回答每天都能看望父母的占38.67%,回答五天左右看望一次父母的占20.93%。

老年人年老体衰,生活能力变弱,由于种种原因,子女们往往难以顾及老人们的照料。尽管分家后,父母们的经济来源有一定保障,但是缺乏子女问候、亲情交流的家庭,对年老的父母而言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这不得不令子女们深思。

父母谈孝

二成以上父母认为子女不孝

赵喜顺:看看我们设计的问卷中,老年父母对自己子女是否孝敬的评价:

回答“很孝敬”的只占32.74%,65%左右的父母认为子女“比较孝敬或一般”。应当看出,老人们对子女孝敬状况所下的“比较孝顺或一般”的结论,实则已是弱化了对子女的某些不满。综合相关资料,被调查的二成以上的父母们认为,部分子女并不孝敬。

对于子女不孝敬的问题中,有七成以上父母认为是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目前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并不健全,有相当部分老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在失去劳动力后,要靠子女来供养。所以,从老年父母的角度来看,是否供养父母,已成为衡量子女孝与不孝的重要标准。同时,《报告》还显示,“不看望不照料父母”、“子女把带孩子、煮饭、洗衣等一股脑儿推给父母……将他们等同保育员、钟点工看待”等,也是被调查的父母们极为反感的。

提倡孝道

严厉鞭挞不孝行为

赵喜顺:综上调查资料可见,符合现代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求的孝道,即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人“孝道”思想中提倡的养亲、敬亲、悦亲等,与现行法律规定的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以及公民道德建设所提供的敬老爱老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而“父为子纲”、“厚葬久丧”等封建糟粕则应大力运用舆论的力量进行批驳。

同时,全社会应树立尊老敬老的典型;另一方面,发挥监督作用,对虐待遗弃老人、严重侵犯老年人权益的行为,进行严厉鞭挞。

就是千万不要等到自己有 子欲养而亲不在 的感觉的时候才明白孝

现代人么对于孝是怎样看待的呢

百善孝为先

现代人如何做才是尽孝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多数老人吃饱穿暖已不再是什么难事,再者,老年人都是吃过苦的人,他们在物质方面非常容易满足。但是人老了就容易感到孤单,如果家中的两个老人中有一个已经过世,就更容易感到寂寞。作为儿女,不能只满足于老人吃好穿暖,孝敬老人,更要关注老年人的情感生活。梁老伯的儿子虽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赡养父亲,却不体谅独居老父的孤寂,老人再婚是为了晚年生活有伴,得到另一半的关心和体贴,这种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做子女的是永远做不到的,子女要尽孝就应该尊重老人的意愿,让他(她)们做自己欢喜做的事。

孝是什么,什么才是孝?

多回家陪陪父母爷爷奶奶就是孝

对于孝顺这个词,是怎么定义的?孝顺等于没主见、愚孝吗?

我理解的愚孝:凡是父母要求的都去做,凡是父母说的都是对的。显然不成正比,封建的桎梏还没有完全解脱。当你不能改变什么,你只能去服从:但如果可以,就必须抗争到底。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国人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凡是都可分为两个方面,都要辩证的去看

为什么现代的记忆体主机板都比较便宜?就因为现代这个牌子?现代这个牌子全称是什么?

现代的记忆体还可以 不是非常好 但也是物美价廉吧 我第一台的电脑的第一条记忆体就是现代的

全称为Hynix 这是公司的网站:hscs.hynix.

什么才是孝?

对长辈讲究方式的顺从既是孝。

希望采纳

孝子经:什么才是真孝

真正的佛教中是无孝的。所以,佛说孝,是佛教在中华发展,为了接地气,广受信徒纳供奉,吸取儒家思想提出的。如果想了解孝,要学儒家。

孝 是什么?怎样做才是孝?

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二十四愚孝》(19)

这个故事人物有点早,主人公叫虞舜,有人说在夏朝之前还有个虞朝,说的就是虞舜时代。故事发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

《二十四愚孝》原文记录如下: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

继母和弟弟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又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这个太神话古人了,实际上历史学家顾颉刚说,越是早期文献,记载虞舜平平无奇的一个无为之君,到了后来就成了孝子至圣,全是后人伪作。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这个就是后人以德报怨的神话来源了,把这种扭曲人性的东西,强加在中国人身上,可笑复可叹。

传说有诗赞曰:

我们可别把这《二十四愚孝》故事的董永和虞舜的故事搞混了,董永是“卖身葬父”,虞舜才是“孝感动天”。

只不过,后来民间把孝感动天也按在董永身上,把孝昌改名成了“孝感”了,此孝感和《二十四愚孝》所要讲的虞舜没什么关系。

虞舜强调的“孝感动天”,是因为动物们又是帮他耕田种地,又是帮他除草施肥,这岂是人能做到的呢?肯定是老天在帮助他。

这个神话故事,没必要太在意,倒是作为一个故事下下酒,说给小朋友听听倒无所谓,批判着讲就好。一定不要宣扬什么以德报怨的封建残余思想。

所谓以德报怨,那不过是统治者希望老百姓安于清苦,安于被欺压和残酷统治罢了。无德无能的统治者,老百姓就要勇于站出来反抗丫的。

话说回来,究竟是人治好,还是法制好,大体上用法制监督管理者也很重要,全靠管理者自我约束不可信啊!

春秋战国时代,各国互相制约,却也互相督促,虽然乱一点,人民的思想却是格外开阔,新气象新思想新思维层出不穷,也是这个原因。

《二十四愚孝》(18)

这个故事还没看就渗人了,主人公名字叫郭巨,也可能只知道姓氏,因为古人爱起外号“郭巨孝”。这个故事我觉得大体上,可以用来代表最深切的愚孝和伪孝。

最早是西晋干宝收录进《搜神记》,只不过既然是神话传说,倒是没必要太过于纠结真实性,毕竟全书都是神话传说,好在历来这个故事都被人骂为不孝的代表。

原文如下:

可见一开始,这个老郭就是谣言传错了,连老家都有好几种说法。上文大致意思为:

郭巨,隆虑人,另一说法是河内温县人。郭巨有兄弟三人,早年丧父,丧礼完毕,两个兄弟要求分家,因为家财共有二千万,两个兄弟各取一千万,郭巨独与母亲居住在客·店,夫妻俩靠给人帮佣来租赁客舍供养母亲。不久妻子生一男孩。郭巨心想养儿妨害侍奉母亲,这是一;一般老人吃东西,都喜欢分给儿孙,会减少饭食,这是二。于是就在荒郊野地掘坑,要埋掉儿子,却挖到一个石盖,石头盖子下有黄金一瓦罐,里面有红字书写的信,上面说:“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于是郭巨名振天下。

后来被选入《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即《二十四孝》),因而被人广为传诵。他为了孝敬父母,不惜牺牲自己孩子的举动,也常常为人所诘难。鲁迅曾撰《二十四孝图》来批评郭巨的这一行为。

郭巨,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干宝中国古典志怪小说集《搜神记》(《卷十一·郭巨埋儿得金》)(一说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编撰的《孝子传》,存疑),后在元代时被收录入《二十四孝》中。清康熙《内丘县志》也有记载,郭巨是东汉人。

郭巨早年丧父,有兄弟三人,父死后兄弟分家,独留他侍奉母亲,也因此后来就有了“郭巨埋儿”的故事。

但这个故事很显然只是中国民间社会,对“孝子”和“孝道”的一种美好的神话想象。可见古文中写的“易子而食”并不为假。真到了山穷水尽那一刻,只能凭借杀孩子果腹,此神话故事,不过是老人到了山穷水尽,寄希望于拿孝道绑架子女,也能分一杯孙子的汤罢了。

刘邦项羽两人如此不孝,也没见历朝历代多么批判啊!盖因两人都是封建上层地主阶级罢了,批判他们就是批判自己啊!

所以,封建统治者,宣传机器也是有指向性的,传统礼教的维护者们将郭巨故事大肆宣扬,也就逐渐让它失去神话的味道,仿佛真事一般,明显带上迂腐的气息,这个叫什么,这个叫画蛇添足,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鲁迅先生对此大加挞伐和批判。

究竟如何解读郭巨其人其事,需要回归到故事的本原当中去细细推敲,切不可断章取义。

清代《内邱县志》记载,郭巨东汉人,原籍河南林县,因“家贫岁凶”,讨饭流落到内邱县金提镇(即现在的金店村),给人帮佣度日,生活十分艰难。这个记载把两个地名合理化了,也是作者取巧罢了。

郭巨有一老母和一个不满三岁孩子。老母疼爱孙子,有饭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孙子。郭巨对妻子说:“本来能让母亲吃上饭就已很困难,再有儿子分享她的饭食,老人家恐怕就会饿死了。”

夫妻为孝敬老人,忍痛抱着孩子来到野外,准备埋掉儿子。谁知挖坑挖到三尺多深,竟挖出一个罐子,上面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里面盛满了黄金。

郭巨高兴地抱着孩子和一罐金子回了家,从此一家人再不为衣食发愁。而且郭巨的孝名也传遍了天下。当时,郭巨为感念天恩,曾在挖出金子的地方修建了座“慈仁寺”。

后人又在此建了一座“郭巨塔”,以示纪念。周边村落的村民都为郭巨的孝举所感动,以金店镇驻地金店村为中心二十多个村庄因郭巨埋儿而命名,比如黄釜、大留村、武文孝、西文孝、侯文孝、东文孝等;“金提店,留孙村,郭巨埋儿获黄金……”的歌谣更是家喻户晓,妇幼皆知。

每年农历三月初六是郭巨的祭日,这一天,金店村及邻村村民都要到金店赶庙会,以示仰彰孝德善举。还是当地愚民政策的继续,今日切莫效法。

“郭巨孝”的故事,让我想起来打胎,是否母亲胎儿已经算是一个人了呢?倘若如此,那么打胎来孝经母亲,也是一样的道理。

倘若再深纠,革命年代,大家为了共同的理想目标,又有男女同志结合结为夫妻。倘若爸爸想要孩子,母亲为了革命理想打胎怎么说,是不是也很残忍呢?

为了所谓的革命理想,就一定要牺牲孩子的生命吗?说起来革命理想,也不过是为最广大的老百姓都有饭吃。

倘若郭巨为了理想埋儿呢?又是一个可以争论许久的话题了。

总之,此故事愚孝伪孝之心,昭然若揭,不可学不可学,不仅不可学,还要大力批判。正如鲁迅所说:

明朝学者文人进士李默(1494-1556),在《孤树裒谈》卷二中也批判郭巨,可谓句句含恨的:

明末文学家戴君恩(1570-1636),也在《剩言》中也骂到:

“郭巨埋儿以食母,易牙杀子以媚君,不情莫甚矣。”意思说,老郭这个无情之人,为了博得孝子的名声,狠心埋杀自己的儿子,用来谄媚君主,没有什么事,比这个更狠毒了。

明中期进士文学家政治家林俊(1452—1527),实在见不得郭巨这种人渣,居然作了一篇《郭巨辩》。全文长篇大论地把郭巨痛骂了一顿。

作为现代社会的我们,当引以为戒,切不可学习这种伪孝与愚孝,学这个岂不是完蛋之极嘛!

品读《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有一种孝叫“愚孝”

二子: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子。

景:通憬,远行貌。

泛泛:飘荡貌。

愿:思念貌。

养养:通“恙”,心中烦躁不安的样子。

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

* 二子究竟何许人也。

* 忧心不安的送别诗。

* 公子寿同舟救太子伋的故事。

* 何为孝之大。

“使人与伋乘舟于河中,将沉而杀之。寿知不能止也,固与之同舟,舟人不能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 —汉刘向《新序》

大白话

卫宣公为了要杀掉太子伋,就派他坐船去到河中,然后想趁机让驶船的人把船弄沉,害死太子伋,公子寿知道了这件事,想救太子伋,但是又不能阻止,所以就主动要求和太子伋一同坐船出行,这样一来,卫宣公就不能动手了,因为如果弄沉船的话,公子寿也会一起淹死,所以这次暗杀行动没有成功。那这首诗歌就是在两个人一起坐船出行的时候,太子伋的养母因为担忧他会被害死,所以心情忧伤,写下了这首诗歌。

“余读世家言,至于宣公之太子以妇见诛,弟寿争死以相让,此与晋太子申生不敢明骊姬之过同,俱恶伤父之志。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或父子相杀,兄弟相灭,亦独何哉?” —汉司马迁《史记?卫康叔世家》

大白话

卫宣公的儿子太子伋和公子寿两个人争着要去死,这种做法和晋国的太子申生所做的又有什么不同呢?他们这样白白的死去,反而让他们的父亲背上了恶名,就算死了,其实根本不值得为他们悲伤,他们这样做和一般的父子相杀、兄弟相灭,其实没有区别。

“夫古人有行之者,舜是也。焚廪浚井,非不及人伦之变,而卒能保身以格亲心,所以为孝之大”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古代能够有这样面对父母迫害还能够做到真正的孝的人,就是舜了,舜是五帝之一,他在家中一直被父亲和后妈迫害,他父亲让他去修补屋顶然后放火在下面想烧死他,让他去挖井然后往井里扔石头想要砸死他,可是舜呢?他都能聪明机智地逃脱,这样又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也不至于陷自己的父母于不义之名,这才是“孝之大”。

“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舜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大白话

每当舜的父母要杀害他的时候,他就逃了;但是如果对他是小的惩罚,舜就乖乖的顺从父母受罪。然后舜依然每天能够做到侍奉父母、友爱自己的弟弟,每天在尽孝的同时都保持谨慎,从不懈怠。

孝是不是一定要“顺从”父母?你怎么看?

孝不代表必须全部顺从父母,我们孝顺父母但不愚孝。

孝顺跟愚孝之间就差了一个“愚”,只有那些100%顺从父母的人才属于愚。虽然说孝顺父母是中华美德,但并不是说任何事情都必须以父母说了算,也不代表父母所选择的必须全盘顺从;对于任何事情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去判断而选择最合适的做法,而不是父母说了就必须按照父母来说,就好像经济能力一般的家庭可不能因为父母要买属于自己的房而孩子就必须借钱给他们买大屋。

都说扶苏死在“愚孝”,为何扶苏接到诏书不辨真伪?

很多人都不了解为何扶苏接到诏书不辨真伪就自杀?接下来跟着我一起欣赏。

很多人觉得,扶苏接到假诏书不甄别真伪就自杀,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忠臣孝子。

正所谓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加入扶苏本人性格又忠厚老实,因而对这个诏书深信不疑,所以即便蒙恬劝他先上书请求复核后再自杀,但他却依然选择立马自杀。

类似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问题是,如果赵高、李斯派人到军队中逼令扶苏,甚至蒙恬兄弟自杀时,其手上最大的底牌,就是依赖于扶苏等人的忠孝仁厚,那赵高、李斯岂不是就是传说中的傻子?

因为,在生死攸关之际,忠孝仁厚这种东西究竟能产生多少作用,显然是一个未知数。换而言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便再怎么忠孝仁厚,那也有个底线吧?你现在都已经要把刀架在我的脖子上,我凭什么还好忠孝仁厚?再总而言之,即便我变坏了,那也是你不仁在先。

从这层意义上说,如果李斯和赵高谋杀扶苏这件事成功的关键,就是扶苏的忠孝仁厚,那显然是在把政治当童话。退一万步说,就算李斯和赵高被权力迷昏了眼,愿意为此赌一把,但问题是,他们派到军中给扶苏传达旨意的人,恐怕很难有这个胆量吧!

因为,如果扶苏或者蒙恬稍微有些疑虑,他们完全可以把这个使者给绑起来审问,总而言之,谁知道你这个圣旨是真是假?为稳妥起见,我先把你给抓起来审问一番,然后再亲自进京面见皇帝请罪。

在这种背景下,这个使者能活下去的概率有多大。在这种背景下,这个使者进入蒙恬的军营后,恐怕早都已经紧张得说不出话。

所以说,扶苏接到假诏书不甄别真伪就自杀,更合理的解释,主要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皇帝拥有太过强大的加害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帝的加害能力可以称得上是无限之大,从毒刑拷打,到砍手砍脚割鼻子挖眼睛,再到身挨千刀再死,甚至满门抄斩、诛三族、诛九族等等。在这种背景下,当皇帝只是让你自杀的时候,你的第一个念头,恐怕就是,真是谢天谢地! 第二个念头,就是赶紧自杀完事。

因为,皇帝让你自杀,通常意味着皇帝想让你比较体面地死,而且在你死后,此事就告一段落,不再牵涉其他人进来。在这种背景下,你真的还敢去质疑吗?如果你去质疑,一旦这个旨意就是皇帝下的,但皇帝肯定会认为你是给脸不要脸,那接下来等待你的,恐怕就是最残酷的惩罚。

最简单而言,后来秦二世把丞相李斯、将军冯劫和右丞相冯去疾一同关进大牢,并派人暗示他们自杀完事,将军冯劫和右丞相冯去疾也没有去辨别真伪,当场就选择自杀;但李斯却不愿意,他觉得是赵高从中作梗,所以上书去请求复核。

结果呢,后来李斯在牢中被折磨得生不如死,被人削掉鼻子,砍下双脚,最后在咸阳街市上被腰斩,屠杀三族,一世英明也毁于一旦。我想,李斯死之前,肯定会非常后悔,因为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直接选择自杀了事。

其实,只要我们明白这一点,就能够理解扶苏为什么不敢去质疑这份诏书的真假,因为如果这份诏书是真的,那接下来等待扶苏的,显然是足以让他胆颤心惊的东西。虽然扶苏是皇子,但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幸免,因为历史上皇子被残忍杀死并株连的全家的例子太多太多。

所以,除非当时扶苏有造反的实力,否则选择接受这份诏书,就是他最好的选择。那么,扶苏有造反的实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扶苏接到假诏书不甄别真伪就自杀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他缺乏造反的实力。表面上看,扶苏和蒙恬手下有三十万大军,问题是,这三十万虽然经常被称作是蒙家军,但它却并不是蒙恬的军队,而是大唐中央 *** 的军队,蒙恬只是一个高级打工仔而已。

并且,这三十万军队中的中高级将领,也都不是蒙恬任命的,而是大秦帝国的中央 *** 所任命的,他们和蒙恬并不是依附关系,甚至还隐隐存在竞争关系。

比如,如果蒙恬被撤职,那他下面的人自然就可以趁机爬上他的位置。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蒙恬真敢背叛 *** ,谁敢说他的副手们不会立马拿他的人头来邀功?

不仅如此,蒙恬这三十万大军的军饷粮草,都是由中央 *** 所提供,如果蒙恬敢和 *** 作对,中央 *** 只需要断绝他们的军饷和粮草,然后再调动大军围剿他,到时这三十万大军,恐怕很快就会纷纷倒戈。

事实上,不要说这三十万大军,就是蒙恬本人,都没有坚决的站在扶苏这边,最简单而言,他劝扶苏时,是让他上书请求复核,等复核无误后再自杀也不晚。换句话说,如果这份旨意确实是秦始皇下的,那你扶苏就可以去自杀了。潜台词就是,我蒙恬只忠于皇帝,不会为了你扶苏对抗皇帝。

在这种背景下,扶苏敢去质疑这份诏书吗?如果他去质疑,也就意味着他可能要承担更可怕的后果,而蒙恬却并不会帮他;再则,即便这份诏书是假的,但现在赵高和李斯所代表的就是帝国的中央 *** ,凭他和蒙恬,反抗也是死路一条,更何况蒙恬会不会反还是个未知数。

事实上,如果蒙恬真全力支持扶苏,就应该像李世民的手下劝谏他发动玄武门之变一样,总而言之,我们这些人都任由你驱使,你就放心大胆地干,即便到时这份诏书是真的又怎么样?大不了咱们一起拼了。

问题是,蒙恬哪里敢把话说得这么满啊!既然如此,蒙恬自己都没有决心和扶苏共同进退,那扶苏又哪里敢去冒险呢?

初中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顾名思义,二十四个孝顺长辈的故事。下面是初中二十四孝图读后感,欢迎参阅。

 初中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地无忧无虑的学生来说,早已陌生了。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叫《二十四孝》的书,让我知道了古人是如何尽孝的,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要孝敬长辈。

 在书里的那二十四个故事中,让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卧冰求鲤。东汉末期,晋人王祥,他父亲娶了个后母朱氏。后母不喜欢王祥,偏爱亲生儿子,经常让他干重活,吃粗饭。有一次,王祥为了给母亲用鲤鱼治病来到湖边,自己脱下衣服用体温来融化冰块之后,抓住了两条鲤鱼,回家给母亲炖鱼汤喝。当父母知道这鱼怎么得来时,感动落泪。

 看完时,我的心好像被什么抓住了一样,感到心痛,被王祥那孝敬之心所感动。虽然后母对王祥非常冷酷,但他始终忘不了自己是家中的顶梁柱,要孝敬父母,照顾弟弟,这种责任感令所有人为之感动。现在我想到王祥自己的身体被冻得通红,还装做若无其事时的样子时,心中为这个大孝子感到由衷的赞赏。母亲受了十月怀胎之苦,有些为了生下孩子,自己离开了世界,那么伟大的他们,我们息能对他们不敬?这令我想到了我和妈妈,在平常,我和她有不少小误会,有时,我说话的语气有点过了,妈妈的脸色一下子变了,理也不理我下,她的样子让我又恨又怕,以为自己只不过就说了几句话而已,有必要生气吗?真小气!但我不知道的是,这在我看来是个小小的一句话,已经伤了她的心。我读完《二十四孝》时,我才发现,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

 我不会对父母不敬,做一个孝顺的孩子,认真学习古人怎样孝顺长辈的。那正是因为:“百善孝为先”。

 初中二十四孝图读后感2

 在假期里我阅读了《二十四孝》这本书,书里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潸然泪下。读完后,我对“孝”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十四孝》顾名思义,二十四个孝顺长辈的故事。其中,有孝感动天的五帝之一舜;不辞辛劳百里负米的仲由;全然不顾生命危险鹿乳奉亲的郯子;不畏严寒卧冰求鲤的王祥……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求鲤卧冰的王祥,这样寒冷的天气,他究竟是怎么抵御严寒的呢?那就是爱!

 这些孝顺长辈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尽全力实现长辈的愿望,那我想问,长辈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有人说会是享受儿女的一次洗脚过程;有人说会是一次与老伴一起刻骨铭心的旅行;还有人说会是看着一台崭新的电视机……而我会说是你与家人永久的陪伴。

 刚才,我看了一部简短的动画片。一位花甲老奶奶每天朝思暮想,从旭日东升到夕阳西下,只为在有生之年与儿女重逢。瑰丽的太阳冉冉升起,彩霞像缕缕金丝浮游中天。在那熠熠生辉的阳光下,她仿佛看见儿女们带着孩子回归家乡的景象。老奶奶刚要上前迎接,儿女们消失得无影无踪。明镜般的月亮悬挂在天空,把银色的光辉谱写的大地上。繁星点点,老奶奶望洋兴叹:“忙吧!我等你们。”浩如瀚海的星空中,突然跳出一颗星星,来到老奶奶身旁,“你还好吗?”老奶奶凝视着它,“这不是老伴吗?”老奶奶自言自语,看着这熟悉的面孔,老奶奶感觉有了依靠,开始对它倾诉衷肠。一份份牵挂化成一滴滴泪水,湿润了奶奶的眼眶,滴进了她的胸膛。那天,老奶奶扛不住了,在人间仍留着对儿女的期盼。

 如今,社会人才逐渐增多,被公司调到其他城市、国家工作、深造也是家常便饭。与此同时,中国还正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因此空巢老人的数量也是数不胜数。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你们有没有想过?钱没了可以再挣,而父母没了是不能偿还的。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远在他乡的儿女们,乘新年来临之际,回家看看家人,尽一份孝吧!

 初中二十四孝图读后感3

 中国人通常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的,它是做人的根本。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故事——《二十四孝》,更加了解了这句古话的深刻含义。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还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主要故事有《百里负米》《卧冰求鲤》《涌泉跃鲤》等,我最记忆犹新的就是《涌泉跃鲤》了,我给大家讲讲吧。

 姜诗夫妇知道婆婆喜喝长江水,爱吃鱼。但长江离他们家有六七里路远,一次因风大,妻子庞氏接水许久不回,姜诗怀疑她怠慢婆婆,便把她逐出家门,庞氏没有走远,她在邻居家昼夜辛勤织布,把挣到的钱托人送给婆婆,后来婆婆知道后,便把庞氏接回来,上天感动,涌进了一口长江水,每天都有两条鲤鱼跃出,夫妻两人再也不用去江边了。

 这个尽孝故事看完后,我非常感动,因为姜诗和庞氏两人每天都要来回走十三四里远,可是他们都没有怨言。庞氏就算被逐出家门也会吃苦挣钱孝敬婆婆。我也很自责,别人想尽办法孝顺自己的家人,现在的我却还不知道该怎样孝顺家人。自从看完这个故事后,我就知道了不应该在家里发脾气,让家人失望,应该为家人着想,懂得孝心。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看见一个老人帮孙子背着一个书包,说:“快回去做作业!”那个孩子不理睬,在旁边放鞭炮,老人皱着眉,叹了口气。看到这,我觉得那个孩子即使很想玩,也要先把学习搞定,他也不能不理老人,让老人失望。如果你能带给家人快乐,让他们生活幸福,也相当于是尽了自己的孝心。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则。一个人如果不孝顺,他更不会热爱自然,热爱祖国,也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所以,只要你懂得孝,就会有回报。

 初中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一个凤凰男痛哭:父母被我掏成“空壳”,我却不敢让他们进门。你怎么看?(《二十四愚孝》(18))

好了,今天关于“究竟什么叫愚孝”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究竟什么叫愚孝”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