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平章怎么解释(“同平章事”是什么意思)

平章是平正彰明。古代官名:尚书·尧典里有“平章百姓”的话。平的意思是辨别之义,平、便、辨三字互为通假,义为辨别,章通彰,有彰明、显著、鲜明的意思。出自《千字文》...

如果您对平章事是什么意思感兴趣,那么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它的背景和特点的信息,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源和建议。

平章怎么解释(“同平章事”是什么意思)

平章怎么解释

平章是平正彰明。

古代官名:

尚书·尧典里有“平章百姓”的话。平的意思是辨别之义,平、便、辨三字互为通假,义为辨别,章通彰,有彰明、显著、鲜明的意思。出自《千字文》:“坐朝问道,垂拱平章。”释义:君主坐朝临政,与群臣共商国是,垂衣拱手,无为而治,天下太平,政绩彰明。

侍中一般号称“左相”,中书令一般号称“右相”,“左右相”之上的“真宰相”,通常是尚书省的左仆射或其他官员,加上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意思是会同中书省和门下省三品以上的官员,平核文件和事务。

历史背景:

古代官名。“平章”原意为商量处理。《千字文》:“坐朝问道,垂拱平章。”唐代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因官高权重,不常设置,选任其他官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简称同平章事,同参国事。唐睿宗时又有平章军国重事之称。

宋因之。北宋前中期、南宋前期,命宰相必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惟真拜侍中者,不加同平章事。又有平章军国重事、同平章军国重事、同平章军国事、平章军国事,本事有待老臣之职务,南宋时却成为权臣专权的工具。金元有平章政事,位次于丞相。元代之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

概述:

新唐书·百官志说:“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但时非官名。高宗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侍举、兵部侍郎岭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始以“平章事”入官衔。

唐中叶以后,凡实际任宰相之职者,必在其本官外加平章事的衔称,始能行使宰相之职权。宋代有平章军国重事之名,则专以安置年高望重之大臣。如贾似道就曾为平章军国重事兼督都诸路军马。位在宰相之上。金、元有平章政事,位次于丞相,元代之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

明代武将官名及相应品级是什么?

古代主要官衔简介

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而后历朝沿袭并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的品级有所差异,有的官职名称也有所不同。本文仅侧重于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为方便查检,所选介官衔均首字笔画的顺序排列。

三画

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四画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中书省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元代废除三省,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司。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或称国相)

,是丞相的副职。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三国以及隋炀帝、玄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太尉秦汉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戚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其本身并不代表任何职务,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而不同其职务的大小。元代以后废除这个名称。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公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品,“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代,“三师”为从一品,“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元、明、清三代为从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唐、宋两代有国公、郡公、开国县、公等级别,所食之邑从4000户至3000户不等。明代仅封侯、伯。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明代为正二品官,清代为从一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

五画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民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龙虎将军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事务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杂职,并将它裁减。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废除这个名称。

布政使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布政使为布政司的主官,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间以后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官。

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六画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刑部侍郎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官阶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官阶。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管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吏部侍郎吏部的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守备明、清两代正五品武官。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元代各路安抚使是各路的行政长官。明、清两代公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州牧

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隆为与县略相等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知州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偏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昌边疆要地州县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清代巡抚为从二品。

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吏功过及民间疾苦的官员,官阶由原官职而定,

把总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的找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兵部侍郎兵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怀运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员外郎“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唐代为六品,明、清为从五品。

--------------------------------------------------------------------------------

-- 作者:程征

-- 发布时间:2005-6-19 9:39:42

--

八画

刺史刺史与都督在名分上分别掌管州府的民政和军政。元代废除刺史的名称。清代刺史往往作为知州的文字称呼。

奉直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定远将罩明代从三品武。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略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略骑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节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骑尉清代正五品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知县宋代县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两代知县为正七品。

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公唐、宋、元、明时期,“王”以下的公爵一级,以古国名称国公,如“鲁国公”等。

国子监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民,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均为国子监内部事务民。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代没有这个称呼。

尚书令“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唐、宋两代尚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

经略安抚使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大多以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枢密使“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从唐代开始以宦官掌管枢密,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唐昭宗之后改为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密院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清代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一般为一品官。

县令唐、宋两代县级主官,官阶自六品至从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时存在知县和县令的官衔,当时县令稍强于知县。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清代参将是正三品武官,仅次于副将一级。

参领清代正三品官,副参领为正四品官。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宋元两代是宰相的副职。

九画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差。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颁布授关防的,称为钦差大臣。

总兵明代总兵阶无定制。清代正二品武官。

总督明、清两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数省。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转远使唐代经理江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奉朗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抚使宋、元、明、清四代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土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从三品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清代从四品武官。

宣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清两代从一品武官。

按察使宋、清两代掌管一省刑名按劾的长官,正三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品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

十画

振威将军清代从一品武官。

秘书郎唐代掌管四部书(经、史、子、集)的文官,从六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管,正五品。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唐、宋两代仅有八品官,明代为正七品,清代为从五品。

宰相、丞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辅佐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称,而并无“宰相”的官名。但人们习惯上把对君主负责总揽政重力势能人称为“宰相”。秦代和西汉以相同或丞相为宰相。东汉的司徒等于丞相,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却是尚书令。从魏、晋至隋、唐,基本上是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以及重要的将军等执政者为宰相。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宋代,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宋神宗时期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时期改为左右丞相。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明永乐年间之后,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清雍正年间之后,军机大臣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事实上为六品官,实际上与同知没有区别。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民。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资政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善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德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十一画

谏议大夫唐代谏官,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宋代以后废除这个官名。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之下有御史中丞官职,掌管中央档案馆及图书馆,处理直达皇帝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查权的各部刺史。东汉以后不设御史大夫,而以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唐枕头两代观察使大多具有御史中丞的职务,一般为正四品官。明代以后不再有御史中丞的名称。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因此称巡抚为中丞。

副将明、清两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仅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鸿胪寺省卿“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声传颂的意思。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待客,又管司仪。明清两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御史大夫“御史”即君主左右的文书官。唐代“御史大夫”即御史之长,四品官。宋代多缺而不补,元代则虚存其名,明、清两代废去这个名称。

都指挥使明代各地设卫所,都指挥司是它的常设统帅机构,都指挥使是都指挥司的长官,与布政使、按察使分管地主的军政、民政和刑狱,正二品武官。

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使下属的武官,正三品。

辅国大将军唐、宋两代正二品武官,明、清两代在镇国将军之下设辅国将军。

十二画

游击为总兵总理军营事务,称为镇标中军游击。明代参将之下有游击将军;清代次于参将一级,为从三品武官。

道台道台是道员的别称。明、清两代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一般为正四品。

提督明代总兵上一级的武官。清乾隆以后提督固定为从一品。

朝列大夫元、明两代从四品文官。

朝奉大夫宋代正五品文官。

朝散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元代为从四品。

朝请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

朝议大夫唐、宋两代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

集贤殿侍读学士为宫内搜集整理图书,是皇帝的学识顾问。六品以下称直学士,五品以上为学士,领头的一般是宰相,则称大学士。

十三画

殿中侍御史唐代在京城监察非法事件的官,从五品,低于侍御史而高于监察御史。

詹事宫廷中太子的属官,正三品;少詹事为正四品。

十四画

嘉议大夫元、明两代正三品官。

骠骑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一品武官。

十六画

儒林郎唐、宋两代正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从六品。

儒学教授“教授”官职始于宋代,州设教授,县设教谕。清代府、厅、州、县均设儒学,儒学教授为正七品文官。

翰林学士唐、宋两代翰林学士是为内廷草拟文字的官。而元、明两代翰林掌管院学士则是翰林院的长官,从二品。

翰林院编修“翰林”的名称始于唐代,而“翰林院”则始于明代,掌管制诏、史册、文翰的事务。翰林学士以下有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衔,都是作为文学侍从之臣,通称翰林官,正六品。清代翰林官为闲散,官阶只有正七品,但在某些方面却享受五品以上待遇。

十八画

镇国将军明清两代从二品武官。

镇国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二品武官。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

应该是武则天时期吧。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既有识人之智,又有容人之量,更重要的是她的用人之术,确切的说是个治国之才,在封建社会时代,武则天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一代女皇当之无愧。

“同凤阁鸾台”,勾起了我一直以来对武氏皇帝在生活里随意性的看法。之所以这样说,有这么三点,一,民间传说里的武皇帝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会意法或象形法设计自己喜好的文字,也就是后人称的“则天文字”或“武后新字”“则天新字”,据说武氏造字有二十多个呢。

二是传说,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武皇饮酒作诗,饮至兴处,眼饧耳热之际,借酒下诏,命百花即日报春,百花慑威,一夜之间竟然真的绽开齐放,惟孤傲的牡丹抗旨不从。武则天大怒,遂将牡丹逐出帝都贬至洛阳。

最为随意的就是题目提到的“凤阁鸾台”。也许是为了展示一代女皇文化水平吧,武皇登基便将原行政机构的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名为“鸾台”,既提问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可能是女性的唯美或浪漫吧,“凤阁鸾台”读起来也挺美的,一种协调的美。爱美之心人人有之,皇帝爱美!女皇帝更爱美!!何况换个职务名称,大臣们工作起来也有个好的心情。

再说“平章事”,这里的“平”取评判辨别之义,“章”指的是彰显,明确的意思,“事”,作为形容词放在了“平章”后面,“平章事”在这里指的是具体工作。如果把“事”作为动词放在“平章”前面,“事平章”就变成了做这件事情。说到这里,两相比较一下,“平章事”应该是一个工作兼职或行政兼职。

而“同凤阁鸾台”,我的理解应该是唐朝行政机构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相同与共同处,这个“同”指的是共同的同样或同样的共同。虽然三省级别同为宰相平章,唐朝的“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的存在,有别于后来的行政区域之“省”。

作为集权核心机构,“中书”“门下”作为近臣,更具有为皇上或朝廷的政策审核制定的特权,三省是互相制约共同负责的关系,三省平章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政治局常委或政治局会议的落实。再说“刺史”。刺史又称“刺使”,“刺”监督,核实,检查的意思,应为监察之事,“史”来自朝廷的御史之意,最初的刺史相当于现代的中央检查组。

唐朝的区域整合后,刺使代表了一方地方大员,行使州权利。最后回答问题“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我的理解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国家总理兼某些政治职务或社会挂职。“刺史”类似现代社会的省长或同省级别的州市长。二者比较,和平时期为上下级关系,战争时期另说。

“同平章事”是什么意思

同三品”及“同平章事”都属差遣性质,本身并无品秩,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街。凡五品以上职事官经过皇帝授权即可充任,不受资历限制,这便于皇帝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同三品”一衔,高宗、武后、中宗时期使用最多,玄宗时已逐渐减少。肃宗至德二载(757)李麟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此衔最后一次授任。“同平章事”则自永淳以后逐渐增多,至肃宗乾元元年(758)以后,成为以他官知政事者的唯一头衔。而原为当然宰相的三省长官之中,尚书仆射的相权自贞观末年即已开始削弱,到玄宗时,已完全被排除于宰相行列之外。中书令、侍中在安史之乱以后,经常用来加授给元勋、上将,也逐渐变成虚衔。于是唐代后期及五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宰相。此外,以节度使等而兼中书令、侍中或同平章事的也是虚衔,被称为使相。“同平章事”虽通常自五品以上官员中选拔,但拔充此职时,多转为中书侍郎或门下侍郎,这是因为中书、门下两者始终是政府枢要机构之故。

五代时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那时枢密使权重,“同平章事”的实权被侵夺。北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政事,知枢密院事(或枢密使)主兵,称为“二府”或“两地”。神宗元丰五年(1082)改革官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以后,除南宋孝宗时期外,不再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金代的尚书省和元代的中书省、尚书省均置平章事,位在两省丞相下。

平章怎么解释(“同平章事”是什么意思)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平章事是什么意思”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