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夜叉是什么?(百度佛学知识:什么是业?)
修罗、罗刹、夜叉虽都属于八部天龙,但排名前后不同:1、修罗修罗属于天龙八部众之一,其战斗力强悍极好杀伐,在天龙八部里排行第三。阿修罗(梵文:Asura;巴利文:...
非常感谢大家对巴利文是什么问题集合的关注和提问。我会以全面和系统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思路。
佛教的夜叉是什么?
修罗、罗刹、夜叉虽都属于八部天龙,但排名前后不同:
1、修罗
修罗属于天龙八部众之一,其战斗力强悍极好杀伐,在天龙八部里排行第三。
阿修罗(梵文:Asura;巴利文:Asura),亦译为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落、阿须伦、阿须轮,直译为“非天”,意思是“果报”似天而非天之义,也就是相对于“天人(即天众、提婆)”的存在。
说它是天神,却没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处。说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说它是人,虽有人的七情六欲,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恶性。因此,它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界于神、鬼、人之间的怪物。
2、罗刹
罗刹称为罗刹天,乃十二天之一,归属于天龙八部众的排行第一的“天众”分支。
罗刹,佛教中指恶鬼,指食人肉之恶鬼。《慧琳意义》卷二十五中记载:“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同书卷七又说:“罗刹娑,梵语也,古云罗刹,讹也(中略)乃暴恶鬼名也。男即极丑,女即甚姝美,并皆食啖于人。”
女则称罗刹女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男罗刹为黑身、朱发、绿眼,女罗刹则如绝美妇人,富有魅人之力,专食人之血肉。
此外,罗刹亦为地狱之狱卒,职司呵责罪人。
或牛头人手,或具有牛蹄,力气甚大,或为鹿头、羊头、兔头等。于佛典中,罗刹誓愿守护佛法及正法行人,转变成佛教之守护神,彼等呈神王形,身披甲胄,手上持刀,跨骑白狮。
3、夜叉
在天龙八部众里夜叉排行第四。
夜叉是梵文“Yak?a”的译音,民间传说意思是“捷疾鬼”、“能咬鬼”、“轻捷”、“勇健”。若从音译上来看,他又被译成“药叉”、“阅叉”、“夜乞叉”等。中国佛教、阴间、民间传说中的夜叉,也不尽相同。
有善恶两类:爱吃人的是恶夜叉,护持佛法的是善夜叉。
夜叉最早来源于古印度神话,在其中是指类半神,财神俱毗罗的侍从,守护其在吉罗娑山的园林和山中的财富。夜叉与罗刹同根所生,或生于大梵天的脚掌,双方通常相互敌对。
佛教所说,夜叉为北天王毗沙门的眷属。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扩展资料:
天龙八部(梵语:Aasenā;标准藏语:lha srin sde brgyad),是佛教概念,指佛教护法神队伍中以天、龙为首的八种神话种族,包含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
因八部以“天众”和“龙众”为首,故称“天龙八部”,又称龙神八部、八部鬼神、八部众、八部神将、天龙八将等。
1、天众
梵语Deva,亦可音译为 提婆 ,意为“天”或“天神”,如护法神中的大梵天、大黑天、帝释天、四大天王、韦驮天等即是。帝释天是三十三天诸神的领袖。
天神的寿命也会完结,这是因为佛家相信事事皆无常。天神临死前会出现“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出汗,不乐本位”这五种征兆,也就是所谓的天人五衰,最后再次进入轮回,转世为人或其他众生。
2、龙众
“龙”是指龙神。佛经中的龙,和我国传说中的龙大致差不多,不过没有脚,有时大蟒蛇也称为龙。事实上,中国人对龙和龙王的观念,主要是从佛经中来的。
佛经中有五龙王、七龙王、八龙王等等名称。古印度人对龙很是尊敬,认为水中生物以龙的力气最大,因此对德行崇高的人尊称为“龙象”,如“西来龙象”,那是指从西方来的高僧。
古印度人以为下雨是龙从大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间。
中国人也接受了这种说法,历本上注明几龙取水,表示今年雨量的多寡。龙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罗龙王,他的幼女八岁时到释迦牟尼所说法的灵鹫山前,转为男身,现成佛之相。她成佛之时,为天龙八部所见。
百度百科-八部天龙
百度佛学知识:什么是业?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为“做事情”。他们认为因为有欲,故有种种的欲向与欲望,我们的意念就有意志与方向,因为有欲向就会造业,有业故有果报。
佛教用语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我们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起种种心去做种种行为。行为可分为身、口、意:用身体去做,用口去讲或心里在想,这些都是行动,称为造作,也称为业。这样的一个造作过程,就会招感到将来的果报,从果报来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谓业的因;从业的因到业的果报,就有所为的业力,既是说由业力与外缘配合形成果报,就是所谓的业力。
在佛教中,业(术语)梵语羯磨Karma,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为宿业,现在者谓为现业。俱舍光记十三曰:“造作,名业。”业为造作之义。
是有二种:一如身之取舍屈伸等造作,名为身业,音声之屈曲造作,名为语业,是直指身之造作,语之造作为业也。二与第六意识相应而起,心所中思之心所也,思之心所以造作为性,故以之为业性。即动作身之思为身业。动起语之思为语业。作动意之思为意业。依此义而俱舍论就十业道区别业业道与业道。谓杀等七支为身语二业,故为业,又为业之道。
业为身语之二业,自体是业,业之道为思心所游履之处。又贪嗔等三者,唯为业之道,以彼非自体业,唯为思心所游履之所故也(依大乘之教,则意亦有业之义,依此则贪等之意业亦为业业之道也)。此二种业中,小乘俱舍以第一种为实业,为正感果之异熟因,大乘唯识以第一种为假业,以第二种正发动身语之现行思心所,为招当果之实业。
“业”的涵义十分深奥而广泛,如果翻译成现代语言,“业”相当于“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在当时或过后产生的相应的惯性力量和对这些行为产生的自动记忆。所有生物和人类的行为,在当时和过后必然产生出相应的惯性力量和记忆,这个惯性力量,就称之为“业力”。业力这种惯性力量就象是影子,如影随形地跟随着做此事的这个人。
同时,业力不仅会如影随形地跟随着这个作者,而且时刻会对这个作者产生相应的作用力。如做的是好事,就会产生好的作用力,简称为“善报”。如做的是坏事,则会产生坏的作用力,简称为“恶报”。
扩展资料:
佛教业力分类:身业、口业、意业
身业就是由身体行为所做的业;口业就是由语言行为所做的业;意业就是念头;身、口之所造业都是随着念头而造是业,念善则造善业,念恶则造恶业。 十恶业恶业有所谓十恶业,分别是三身恶业、四口恶业和三意恶业。
身三恶业:是杀生、偷盗、*欲,此三业皆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口四恶业: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此四业不但是生死轮回之根本,而且是一切天灾人祸的根本;意三恶业:是贪嗔痴三毒,此三毒是无量无边之烦恼根源和三恶道的直接业源,也是致人身体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水灾、火灾、风灾的直接原因,如水灾的业因是贪欲,火灾的业因是嗔恚,风灾的业因是愚痴。另有大恶业,就是“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善业、恶业、无记业业又根据动机或道德意志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 善业有“有漏善”和“无漏善”。无记业则是不善不恶,但又分二种:“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不善不恶但能遮住本性的,叫“有覆无记”;分不出善恶,但不会遮盖本性的,则叫“无覆无记”。
业,将人和一切生命存在的行为划分为身体行为、语言行为和心理(意识)行为三大范畴。这三种行为均可形成三种相关的持续不灭的力量,即“业力”。身体行为形成的业力,称之为“身业(Bodily Karma)”;语言行为形成的业力,称之为“口业(Verbal Karma)”;心理(意识)行为形成的业力,称之为“意业(Mental Karma)”。
无论是身业,口业,还是意业,这些业的力量非常持久,它们将会在以后时间里反过来作用到作业者自身。业力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和作业者在行为(作业)时的用力大小是成正比的。依传统的印度文化观念,这些业不仅会在此生如影随形地跟随和作用于作业者,它们在没有得到有效的化解前提下,还会一直跟随到此作业者的下一生,以及很多生,一直到这些业被清楚地认识到并有效地化解后,业力才会彻底消逝。
如果我们在道德上做出了某种不良行为,将会产生一些对我们自身有害的作用力。业瑜伽强调,我们在身、语、意的所有行为中,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觉知,清楚地知道我们身、语、意每个细微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将会给予我们未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如果我们做了某种不符合道德和真理的行为,那么我们必须尽快地做一些相反的行为来消除和化解这些不良行为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链接:
百度百科-业 (宗教用语)
释迦摩尼佛在世时用的语言是什么梵文还是什么?
佛陀在世的时候所使用的有两种主要语言。一种是宫廷语的古梵文,但那时候的梵文比现今的梵文更加的古老,因为现在所知道的梵文是在大约公元前1世二世纪成型的。 另外一种是摩羯陀的平民语,也就是现今南传佛教的巴利文。此语言是佛陀时代的摩羯陀国所使用的平民语,而佛陀本身在传道时候都是使用此种语言。 在三藏记载,佛陀曾经反对经典梵语化,而允许人们使用自身的语言去学习,而那时候主要语言就是巴利文,因为佛陀的传道更多是在民间。
好了,今天关于“巴利文是什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巴利文是什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