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钱塘江为什么能列入世界遗产之一?(钱塘江大潮的传说或故事)

关于“钱江潮”的申报理由,可从如下方面阐述: 产生: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亲小人远贤臣,伍子胥向吴王劝谏,遭到拒绝,被迫自杀,其尸投入江中,从此钱塘江才有大潮。...

感谢大家提供这个钱塘江的传说故事问题集合,让我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和分享。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而有条理的回答。

钱塘江为什么能列入世界遗产之一?(钱塘江大潮的传说或故事)

钱塘江为什么能列入世界遗产之一?

关于“钱江潮”的申报理由,可从如下方面阐述:

产生: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亲小人远贤臣,伍子胥向吴王劝谏,遭到拒绝,被迫自杀,其尸投入江中,从此钱塘江才有大潮。

其实,潮汐的形成是由于太阳、月球等天体对地球的引力。钱塘江潮一天两次,昼夜间隔12小时。但由于受月球和太阳引力的影响,涌潮的强弱也参之有规律地变化。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合在一起吸引着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左右的潮汐就特别大。

汹涌壮观的钱塘潮,历来被誉为“天下奇观”。人们通常称这种潮为“涌潮”,也有的叫“怒潮”。涌潮现象,在世界一些河口处也有所见。如巴西的亚马逊河、法国的塞纳尔河等。

特点:钱塘江潮受天气的影响,钱塘江是一个外海,有100米的宽度,到海盐天海有20多米,到盐官一带有1/3的海浪,这样使得东海过来的潮水形成一个水墙。钱塘江潮有一个瞬间的落差。海水往上的时候,海水的涨是一个反差。可以看到水位突然涨到这个地方。另外钱塘江潮是钱塘江后桥和地区的情况也有关系。

历史:观赏钱塘江潮,早在汉、魏、六朝时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此风更盛。

人文:历代文人墨客,从庄子、司马迁、白居易、苏东坡到王国维、鲁迅、郭沫若等,一睹天下奇观的雄姿后,都留下了千余首咏潮佳作;历史伟人孙中山、毛泽东等也有感而发,写下著名诗文。

如: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咏赞钱塘江潮的千古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宋代诗人米芾赞:“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观潮的最佳地点:浙江海宁的盐官镇。海宁,又称硖石。海宁县城位于东山、西山之间。这两座山原先是荒山秃岭,山上遍布硖石。两山遥相对,夹持着这座杭州湾畔的江南小城,因此得名“硖石”。

旅游价值:千百年来,钱塘江涌潮以其雄伟的气势,多变的画面,迷人的景象引来了千千万万的观赏者。海宁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始于唐朝,盛于明朝,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天下奇观,海宁曾多次举办了观潮节。

民间传说钱王射潮

钱塘江的潮水一直很大。潮水很高,潮水的冲击很猛烈。所以钱塘江两岸的堤坝总是这边修,那边冲下来。“黄河修一桶金,钱江修一桶银。”当时潮水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从这句话就可想而知。唐朝末年,吴越有个国王叫钱渊,他非常勇敢。当时大多数人都叫他“钱王”。钱治理杭州的时候,除了钱塘江的海堤修不好,什么都好办。因为刚要修,潮水一天一夜要来两次,导致海堤无法修建。所以钱王的手下很着急,怕钱王发脾气,只好向钱王道:“陛下,这海堤还是不修。永远也修不好了。”因为钱塘江有个潮神跟我们作对。只有我们把海堤修好了,他才会兴风作浪,涨潮,把我们的海堤给崩了。钱听了,气得肚子疼,胡须倒竖,眼如铜钱,厉声叫道:“吠!你们这些没用的家伙!为什么不把潮神拖上来杀了?”仆人连忙说道,“这不可能,这不可能。他是潮神,和海龙王一起生活在海里!我们找不到他。更有甚者,他来的时候随波逐流,都在潮水里;我们凡人既看不见也抓不到他。人乘铁船去寻找,只要一碰上潮水,就会被吞没。”钱一听,两眼闪闪发光,大叫道,“呸!不让这个小潮神胡作非为?不要!钱想了一会儿,说:"好吧,让我自己来制服他。"8月18日,给我召集一万弓箭手到河边,我就去见见这个潮神!“你为什么选择八月十八日,钱王?原来,8月18日是沈超的生日,这一天潮水最高,水势势不可挡,来势凶猛。而这一天,潮神会骑着白马出现在潮头上。8月18日到了,钱塘江边搭起了一个国王的平台。钱王一大早就去站台看动静,等待潮神的到来。然而,从当地挑选的一万名精锐弓箭手陆续抵达。钱王见他们动作太慢,就命令他们立即在河边集合,摆好位置。这时,一名将官上前跪下,道:“陛下!弓箭手跑到河边,要经过一座宝石山。这个地方的山路很窄,只有一个人能走过去。更何况他们还要爬上爬下的山,所以来的比较慢。钱听了,大叫道:“哎,呸,这岂不是耽误了灭潮神的大事!”他立刻跳上一匹千里驹,飞到了抱石山的前面。乍看之下,确有其事。他急匆匆地跑到山顶,四处张望。他看到山的南半部有一条裂缝。于是他坐下来,把脚放在山缝上,使劲推了一下,哈!大山居然推了他一把,中间出现了一条宽阔的马路。那些士兵看到了,大家欢呼,大家欢呼!没过多久,所有的弓箭手都穿过这条路,在河边集合。从此这里被称为“邓开岭”,钱王的一双大脚至今仍深深地卡在石壁上。钱又策马飞奔,当他再次来到江边的国王平台时,一万名士兵已经列队,个个英姿飒爽,手持弓箭,望着江面。钱江沿岸的人民遭受了潮汐灾害,他们筑堤治水。谁不开心,谁就不努力!现在听说钱王拍潮神,大家都争着看,争着加油。真的是家家关门,人人出局。几十里长的河岸上挤满了人。见此势头,钱胆子更大了。他派人取来笔墨,写了两首诗,说:“报潮,神将去水富,钱塘借钱城。

马上把诗扔进河里,大声责骂道:“嘿,沈超听着!答应了就别让潮水进来!如果你的潮还在来,就别怪我手下无情了!“岸上的人和弓箭手听了,都欢呼起来,声音如雷轰鸣。每个人都紧张地看着河水,注视着动静。但是,晁神没有理会钱王的警告。过了一会儿,他看到远处有一条白线,飞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猛。近了,他像爆炸的冰山一样卷起翻飞的雪堆,直奔大王台。钱见了,大叫:“快放箭!”同时,他用箭射了出去。就在这时,只见数千将士,个个箭矢齐发,潮水般射来。人们跺着脚,拍着手,大声呼喊和欢呼。射出一万支箭,又射出一万支箭;射出了一万支箭,又射出了一万支箭“嗖-嗖-嗖”瞬间射出三万支箭,把潮水逼得不敢冲向岸边。钱也下令,“开枪追!“潮水只好蜿蜒流向西南,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直到今天,潮水到了六和塔,就差不多没了;在六和塔前,河水蜿蜒向前,呈之字形,所以人们称这个地方为“之江”。从这个时候起,海堤就要修建了。为了纪念钱王对射潮的贡献,人们把沿河的海堤称为“钱塘”。

钱塘潮的成因和传说是怎么写的?

钱塘潮,天下闻名,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观看这一奇景。海潮到来前,远处先呈现出一个细小的白点,转眼间变成了一缕银线,并伴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白线翻滚而至。

几乎不给人们反应的时间,汹涌澎湃的潮水已呼啸而来,潮峰高达3—5米,后浪赶前浪,一层叠一层,宛如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大有排山倒海之势。

钱塘江大潮来时情景

扩展资料: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塘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农历8月18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军,以后沿习成节。除农历8月18日前后三天观潮节外,农历每月初与月中皆有大潮可观,并可作一潮三看“追潮游”。

潮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农历初一、十五涨大潮。此时,月球、地球和太阳三个天体差不多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与太阳的引潮力几乎作用于同一个方向,两者的合力最大,海水就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即大潮。

到了初八、二十三,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位置形成直角,此时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两者合力最小,这时出现两次最低的高潮和最高的低潮,称为“半日潮”,通常,地球上绝大部分地方的海水每天出现这种潮。

有些地方,两次高潮与两次低潮的潮差很大,涨落时间不等为“混合潮”。有的地方一天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高潮和低潮之间大约相隔12小时25分,称为“全日潮”。

“钱江潮”主要由杭州湾入海口的特殊地形形成,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典型的喇叭状海湾。出海口江面宽达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骤缩至20公里。到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

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都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到大夹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拦门沙坝,潮水一拥而上,掀起高耸惊人的巨涛,形成陡立的水墙,酿成初起的潮峰。

“钱江潮”每日两潮,间隔约12小时,每天来潮往后推迟约45分钟,成规律地半月循环一周。潮头最高达3.5米,潮差可达9米。

钱塘江大潮的传说或故事

1、潮神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是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因楚平王十分昏庸,听信谗言,于七年(公元前522年)废太子建,杀太子师傅伍奢及其长子伍尚。伍子胥迅速逃离楚国,混出昭关(今安徽含山县西北),渡过长江,进入楚国的仇敌,日益强盛的吴国。

伍子胥投入吴国公子光门下。于僚十二年(公元前515年)由他所荐壮士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助公子光夺回王位,称吴王阖闾。伍子胥遂与谋国政,“立城廓,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营造阖闾大城。

从此,苏州成为春秋吴国的国都。伍子胥还在高淳向东至太湖的百余里开挖宽深的运河,并筑五条堤坝,以节制山水。既利农业灌溉,也是进兵楚国时的便捷运输水道。此运河称为”胥溪”,”胥河”。

经伍子胥和孙武振军经武,在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攻破楚国都城,使楚昭王仓皇出逃(楚平王已死于公元前516年)。而伍子胥也因功被封于申,所以又称申胥。夫差元年(公元前495年)大兴水利, 伍子胥连接惠高,鼓港,处士等河流的运河,称为”胥浦”,减少了水灾,使经济繁荣。?

伍子胥终因劝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力主停止伐齐而渐被疏远。以致在夫差十二年(公元前484年)被夫差赐死,投尸江中。吴人敬仰其忠烈,尊为潮神,建伍子胥庙,胥王祠,立坟墓,历代祭祀。现祠庙被毁,墓已重建。

2、钱塘苏小小

苏小小者,南齐时钱塘名妓也。貌绝青楼,才空士类,当时莫不艳称。以年少早卒,葬于西泠之坞。芳魂不殁,往往花间出现。

宋时有司马槱者,字才仲,在洛下梦一美人搴帷而歌,问其名,曰:西陵苏小小也。问歌何曲?曰:《黄金缕》。后五年,才仲以东坡荐举,为秦少章幕下官,因道其事。

少章异之,曰:“苏小之墓,今在西泠,何不酹酒吊之。”才仲往寻其墓拜之。是夜,梦与同寝,曰:妾愿酬矣。自是幽昏三载,才仲亦卒于杭,葬小小墓侧。

3、巨人

原先钱塘江的潮来时,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样,既没有潮头,也没有声音的。 有一年,钱塘江边来了一个巨人,这个真高大,一迈步就从江这边跨到江那边了。他住在萧山县境内的蜀山上,引火烧盐。人们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住在钱塘江边,就叫他为钱大王。

钱大王力气很大,他打着自己的那条铁扁担,常常挑些大石块来放在江边,过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 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烧了三年零三个月的盐。可是,这些盐只够他装一头,因此他在扁担的另一头系上块大石,放上肩去试试正好,就挑起来,跨到江北岸来了。?

这时候,天气热,钱大王因为才吃过午饭,有些累了,便放下担子歇歇,没想到竟打起瞌睡来。正巧,东海龙王这时出来巡江,潮水涨起来了。涨呀涨的,竟涨到岸上来,把钱大王这头盐慢慢都溶化了。东海龙王闻闻,水里哪来这股咸味呀,而且愈来愈咸,愈来愈咸。

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没想逃到海洋里,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这位钱大王呢,睡了一觉,两眼一睁,看见扁担一头的石头还放在硖石(就是现在的名的硖石山),而另一头的盐却没有了! 钱大王找来找去,找不着盐,一低头,闻到江里有咸味,他想:哦,怪不得盐没有了,原来被东海龙王偷去了。

于是他举起扁担就打海水。一扁担打得大小鱼儿都震死;两扁担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担打得东海龙王冒出水面求饶命。 东海龙王战战兢兢地问钱大王,究竟为什么发这样大的脾气。钱大王说:“你把我的盐偷到什么地方去了?”

东海龙王这才明白海水变咸的原因。连忙赔了罪,就把自己怎样巡江,怎样把钱大王的盐无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咸起来的事情,一一说了。 钱大王心里好气呀,真想举起铁扁担,一下把东海龙王砸烂了才甘心。

东海龙王慌得连连叩头求饶,并答应用海水晒出盐来赔偿钱大王;以后涨潮的时候就叫起来,免得钱大王再睡着了听不见。钱大王听听这两个条件还不错,便饶了东海龙王,把自己的扁担向杭州湾口一放,说:“以后潮水来就从这里叫起!”

东海龙王连连答应,钱大王这才高高兴兴地走了。 从那个时候起,潮水一进杭州湾,就伸起脖子,“哗哗哗”地喊叫着,涨到钱大王坐过的地方,脖子伸得顶高,叫得顶响。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宁。举世闻名的“钱江潮”就是这样来的。

4、钱镠“降伏”潮神

从前,钱塘江的潮水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灾害。到唐末五代的时候,有个吴越王,名叫钱镠(liú),当时人都称他为“钱王”。钱王治理杭州的时候,钱塘江的海堤老修不好。钱王气得火冒三丈,说:“让我自己去降伏这个潮神!到八月十八这一天,给我聚集上一万名弓箭手到江边!”

八月十八日到了,一万名精兵早就排好了阵势,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地拿着弓箭,望着江水。钱王大声叱道:“喂,潮神听了!如果你答应了,就不许把潮水涌来!假如你潮水仍然要来,那就不要怪我手下无情啦!”

可是潮神并没有理睬钱王的告诫,一会儿,但见远远一条白线,飞速滚来,钱王见了,大吼一声、喝令:“放箭!”只见万名精兵,万箭齐发,直射潮头。那潮头只好弯弯曲曲地逃走,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5、鲁智深坐化

相传梁山泊英雄南征方腊时,宋江将兵马驻扎在六和塔外的寺庙内,鲁智深与武松忽听得钱塘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北方人,从没听说过钱江潮,以为是战鼓声,便起身准备迎战。后来僧人跟他解释,方知这是潮信。

于是他想起以前出家时师父说过“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觉得这是宿命,便在六和塔边圆寂坐化。

钱塘潮有哪些故事和传说?

1、巨人

原先钱塘江的潮来时,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样,既没有潮头,也没有声音的。有一年,钱塘江边来了一个巨人,这个巨人真高大,他只要轻轻呼一口气,就把一群人全部吹倒。

一迈步就从江这边跨到江那边了。他住在萧山县境内的蜀山上,引火烧盐。人们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住在钱塘江边,就叫他为钱大王。

钱大王力气很大,他打着自己的那条铁扁担,常常挑些大石块来放在江边,过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烧了三年零三个月的盐。可是,这些盐只够他装扁担的一头,因此他在扁担的另一头系上块大石,放上肩去试试正好,就挑起来,跨到江北岸来了。

这时候,天气热,钱大王因为才吃过午饭,有些累了,便放下担子歇歇,没想到竟打起瞌睡来。正巧,东海龙王这时出来巡江,潮水涨起来了。

涨呀涨的,竟涨到岸上来,把钱大王这头盐慢慢都溶化了。东海龙王闻闻,水里哪来这股咸味呀,而且愈来愈咸,愈来愈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没想逃到海洋里。

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这位钱大王呢,睡了一觉,两眼一睁,看见扁担一头的石头还放在硖石(就是现在的名的硖石山),而另一头的盐却没有了!

钱大王找来找去,找不着盐,一低头,闻到江里有咸味,他想:哦,怪不得盐没有了,原来被东海龙王偷去了。于是他举起扁担就打海水。一扁担打得大小鱼儿都震死。

两扁担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担打得东海龙王冒出水面求饶命。东海龙王战战兢兢地问钱大王,究竟为什么发这样大的脾气。钱大王说:“你把我的盐偷到什么地方去了?”

东海龙王这才明白海水变咸的原因。连忙赔了罪,就把自己怎样巡江,怎样把钱大王的盐无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咸起来的事情,一一说了。

钱大王心里真气呀,真想举起铁扁担,一下把东海龙王砸烂了才甘心。东海龙王慌得连连叩头求饶,并答应用海水晒出盐来赔偿钱大王。

以后涨潮的时候就叫起来。免得钱大王再睡着了听不见。钱大王听了听这两个条件还不错,便饶了东海龙王,把自己的扁担向杭州湾口一放,说:“以后潮水来就从这里叫起!”

东海龙王连连答应。钱大王这才高高兴兴地走了。从那个时候起,潮水一进杭州湾,就伸起脖子,“哗哗哗”地喊叫着。

涨到钱大王坐过的地方,脖子伸得顶高,叫得顶响,好像闷雷滚动。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宁。举世闻名的“钱江潮”就是这样来的。

2、钱王射潮

钱塘江的潮水从来就是很大的,潮头既高,潮水冲击的力量又猛,因此钱塘江两岸的堤坝,总是这边才修好,那边又被冲坍了。“黄河日修一斗金,钱江日修一斗银。”

那时候,潮水给人民带来的灾害,从这句话里就可以想见了。到唐朝末年,有个吴越王叫做钱镠的,勇猛无比,当时一般人都称他为“钱王”。

钱王治理杭州的时候,各种事情都感到还容易办,就是这道钱塘江的海堤修不好。因为刚刚要修好,潮水一天一夜要来两次,简直叫人没有法子能把海堤修筑起来。

因此,钱王手下的人很着急,都怕钱王发脾气,只好报告钱王道:“大王,这海堤还是不修吧,总不会修好的。因为钱塘江里面有个潮神在跟我们作对。

只等到我们把海堤修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就兴风作浪,鼓起潮头,把我们的海堤给冲坍了。”钱王听了满肚火,气得胡子一根根都直竖起来,眼睛瞪得象铜钤。

厉声喝道: “吠!你们这批没用场的家伙!为什么不把那个潮神拖上来给宰了?”手下人慌忙说道:“这不能够,这不能够,他是个潮神,在海水里面,跟海龙王住在一起的哩!

我们没法去找他。何况他来的时候,是随着潮水翻滚,都在潮头的海水里面;我们凡人,既看不到,更没法子捉拿他。人们就是趁着铁打的船去寻找,只要一碰到潮头,也会给吞没了的。”

钱王听了,两眼火星直冒,大吼道:“呸!难道就让这个小小的潮神来胡作非为吗?不行!”钱王想了一想,说道:“好,让我自己去降伏他。到八月十八这一天。

给我聚集上一万名弓箭手到江边,我倒要去见见这个潮神!”你道钱王为什么一定选八月十八这一天呢?原来八月十八是潮神生日,这一天潮头最高,水势更是排山倒海凶猛无比。

而且潮神会在这一天,骑着白马跑在潮头上面的。八月十八日到了,钱塘江边搭起了一座大王台,钱王一早就到台上观看动静,等待潮神到来。可是从当地挑选出来的一万名精锐的弓箭手。

却陆陆续续地一下到不齐,钱王见了嫌慢,就喝令他们必须立即聚齐到江边,排列好阵势。这时有个将官,上前跪下禀道:“大王!弓箭手跑向江边来时,要经过一座宝石山。

这个地方山路狭窄,只能容一人走过,何况过山又得爬上爬下的,因此来得慢了。”钱王听了,喝道:“呀呸,这样岂不要耽误了消灭潮神的大事!”他立刻跳上千里驹。

飞也似地来到了宝石山前,一看,果然如此。他连忙跑到山巅上面向四下瞭望,只见这山的南半边有条裂缝。于是他坐了下来,把两只脚踩在山的裂缝处,用力一蹬,哈!

这山竟然给他一下蹬了开来,中间出现了一条宽宽的道路。那些将士见了,人人喝彩,个个欢呼!没多久,全部弓箭手就通过这条大路,到江边聚齐了。——从此,这里就叫作“蹬开岭”。

那钱王的一双其大无比的大脚印子,直到如今,还深深地陷在石墙上面哩。钱王又飞快地骑着马到处巡视了一番,等他再到江边大王台上的时候,一万名精兵早就排好阵势。

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地拿着弓箭,望着江水。钱江沿岸的百姓,受尽了潮水灾害,修堤治水,哪个不欢喜,谁人不尽力!如今听说钱王射潮神,都争着观战助威,真是家家闭户。

人人出动,几十里路长的江岸,黑压压地挤满了人。钱王见了这般声势,更加胆壮起来,忙叫人拿来了笔墨,写了两句诗道:“为报潮神并水府,钱塘且借与钱城。”

马上把诗丢进江水里去,大声叱道:“喂,潮神听了!如果你答应了,就不许把潮水涌来!假如你潮水仍然要来,那就不要怪我手下无情了!”

岸上的百姓以及弓箭手听到,都欢呼起来,那声音就像雷吼一样。大家神色紧张地对着江水,观看动静。可是潮神并没有理睬钱王的告诫,一会儿,但见远远一条白线。

飞疾滚来,愈来愈快,愈来愈猛,等到近时,就像爆炸了的冰山,倾覆了的雪堆似地奔腾翻卷,直向大王台冲来。钱王见了,大吼一声,喝令:“放箭!”话音一落。

他抢先就“叟”的一箭射了出去。这时,只见万名精兵,万箭齐发,直射潮头。百姓们都跺脚拍掌,大声呐喊助威。一万支箭射了,又是一万支箭;一万支箭射了,又是一万支箭。

“叟叟叟”,霎时射出了四万支箭,竟逼得那潮头不敢向岸边冲击过来。钱王又下令:“追射!”那潮头只好弯弯曲曲地向西南逸去,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因此,直到今天,潮水一到六和塔边就快没有了;而在六和塔前面,江水弯弯曲曲地向前流去,象个“之”字,因此人家又叫这个地方为“之江”。

从这个时候起,海堤才得造成。百姓们为了纪念钱王这次射潮的功绩,就把江边的海堤,叫做“钱塘”。

3、潮神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是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因楚平王十分昏庸,听信谗言,于七年(公元前522年)废太子建,杀太子师傅伍奢及其长子伍尚。

伍子胥迅速逃离楚国,混出昭关(今安徽含山县西北),渡过长江,进入楚国的仇敌,日益强盛的吴国。伍子胥投入吴国公子光门下。

于僚十二年(公元前515年)由他所荐壮士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助公子光夺回王位,称吴王阖闾。伍子胥遂与谋国政,“立城廓,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营造阖闾大城。

从此,苏州成为春秋吴国的国都。伍子胥还在高淳向东至太湖的百余里开挖宽深的运河,并筑五条堤坝,以节制山水。既利农业灌溉,也是进兵楚国时的便捷运输水道。

此运河称为”胥溪”,”胥河”。经伍子胥和孙武振军经武,在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攻破楚国都城,使楚昭王仓皇出逃(楚平王已死于公元前516年)。

而伍子胥也因功被封于申,所以又称申胥。夫差元年(公元前495年)大兴水利, 伍子胥连接惠高,鼓港,处士等河流的运河,称为”胥浦”,减少了水灾,使经济繁荣。

伍子胥终因劝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力主停止伐齐而渐被疏远。以致在夫差十二年(公元前484年)被夫差赐死,投尸江中。吴人敬仰其忠烈,尊为潮神,建伍子胥庙,胥王祠,立坟墓,历代祭祀。

4、钱塘苏小小

苏小小者,南齐时钱塘名妓也。貌绝青楼,才空士类,当时莫不艳称。以年少早卒,葬于西泠之坞。芳魂不殁,往往花间出现。

宋时有司马槱者,字才仲,在洛下梦一美人搴帷而歌,问其名,曰:西陵苏小小也。问歌何曲?曰:《黄金缕》。后五年,才仲以东坡荐举,为秦少章幕下官,因道其事。

少章异之,曰:“苏小之墓,今在西泠,何不酹酒吊之。”才仲往寻其墓拜之。是夜,梦与同寝,曰:妾愿酬矣。自是幽昏三载,才仲亦卒于杭,葬小小墓侧。

西陵苏小小诗: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又词: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于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 

斜插玉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梦断彩云无觅处,夜凉明月生南浦。 李贺《苏小小》诗: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久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沈原理《苏小小歌》:歌声引回波,舞衣散秋影。梦断别青楼,千秋香骨冷。青铜镜里双飞鸾,饥乌吊月啼勾栏。

风吹野火火不灭,山妖笑入狐狸穴。西陵墓下钱塘潮,潮来潮去夕复朝。墓前杨柳不堪折,春风自绾同心结。元遗山《题苏小像》:槐荫庭院宜清昼,帘卷香风透。

美人图画阿谁留,都是宣和名笔内家收。 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浅梨花瘦。只除苏小不风流,斜插一枝萱草凤钗头。徐渭《苏小小墓》诗:一抔苏小是耶非,绣口花腮烂舞衣。

自古佳人难再得,从今比翼罢双飞。薤边露眼啼痕浅,松下同心结带稀。恨不颠狂如大阮,欠将一曲恸兵闺。

5、鲁智深坐化

相传梁山泊英雄南征方腊时,宋江将兵马驻扎在六和塔外的寺庙内,鲁智深与武松忽听得钱塘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北方人,从没听说过钱江潮,以为是战鼓声,便起身准备迎战。

后来僧人跟他解释,方知这是潮信。于是他想起以前出家时师父说过“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觉得这是宿命,便在六和塔边圆寂坐化。

钱塘江为什么能列入世界遗产之一?(钱塘江大潮的传说或故事)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钱塘江的传说故事”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