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简仪独立赤道装置最早是在什么时候问世的?(郭守敬的科技成就)

简仪独立赤道装置是由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创造的。而欧洲的狄谷采用类似的赤道装置,则在郭守敬后300多年。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引用根舍赞叹中国古仪的...

大家好,今天我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简仪是谁发明的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将我所了解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简仪独立赤道装置最早是在什么时候问世的?(郭守敬的科技成就)

简仪独立赤道装置最早是在什么时候问世的?

简仪独立赤道装置是由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创造的。而欧洲的狄谷采用类似的赤道装置,则在郭守敬后300多年。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引用根舍赞叹中国古仪的话说:欧洲人看作文艺复兴后天文学主要进步之一的赤道仪,中国人在3个世纪以前即已经使用了。著名的《新总星表》(即N.G.O星表)的作者德雷耶尔在评价简仪时指出:不少伟大的发明,中国人常常在西方国家享有它们以前的许多世纪就已做出了。这些评价说明,简仪的问世,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尤其在天文仪器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我国古代的哪些科学家发明了什么?

张衡 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

蔡伦 改进造纸术

郭守敬 发明简仪 制定授时历

毕升 发明活字印刷术

华佗 发明麻沸散

李时珍 编写本草纲目

苏颂 发明天文钟 水运仪像台

郭守敬与天文学有何关联呢?

郭守敬(1231~1316年),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仪器制造家、水利专家和数学家。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他被元朝委任主持大都天文台工作。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朝令他和王恂率南北日官数人负责新历的测验和推算工作。为了完成这项工作,郭守敬研制了许多新的天文仪器。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春,朝廷在大都东城墙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大都司天台,司天台拥有当时世界上极为先进的观测仪器。较为著名的是郭守敬发明的简仪,它是世界上第一台用一高一低两个支架支撑起极轴的赤道仪,也是世界上第一台集测赤道坐标和地平坐标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测量仪。此外,还有仰仪、玲珑仪等。据《元史》记载,郭守敬为该台设计制作的仪器有13件之多。

8.《授时历》

郭守敬、许衡和王恂等人于元代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编成的《授时历》在当时的世界历法中是最精确的。次年,忽必烈颁发了诏令,让《授时历》通行全国。

忽必烈诏令编修《授时历》,是他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郭守敬等人综合了自汉代以来的历法成果,并利用高表、简仪等仪器的测量结果来论证,甚至用日晷进行了27个地方的测算,确定了冬至日的准确时间。他推算出365.2425日是一回归年的周期,并确定了黄道和赤道的位置,为《授时历》的编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授时历》的编定用了4年时间,它的计算结果具有很高的精密度。

9.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

黄道婆是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旧城西南孔里)人,她曾在崖州(海南岛最南的崖县)学到一些先进的纺织技术和棉花加工方法,返乡后她将技艺传授给家乡人民,这些技术开始在长江流域流行,促进了这一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

长江下游地区开始并没有椎弓、踏车之类的纺织工具,全靠用手将棉籽除去,效率非常低。黄道婆就将捏、弹、纺、织等一整套制作工具的方法和织布的技艺悉心传授给当地人民。用她的方法织成的棉被,远近闻名,被誉为乌泥泾被。

文献上并没有详细记载黄道婆所传授的纺织工具,但根据王桢在《农书》中记载的一些资料来推测,可能是木棉弹弓、木棉揽车和木棉卷筵3种。

10.火药传入欧洲

13世纪中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随着蒙古西征而传入波斯、阿拉伯等地。13世纪末,制造火药和火药武器的方法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早在公元8世纪至9世纪,阿拉伯帝国就掌握了中国的炼丹术,同时,制造火药的药料硝石也进入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称之为“中国雷”,波斯人则叫“中国盐”。12世纪初,火药的制造方法由南宋通过海路传人阿拉伯。13世纪中叶,铁火罐内储火药的新式武器通过蒙古人传入俄罗斯,又从陆地传至波斯、阿拉伯,乃至整个欧洲。

郭守敬的科技成就

郭守敬的科技成就有:改制、发明了简仪和十二件天文台上用的仪器,分别是简仪、高表、侯极仪、混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其中简仪就是测量天体位置的,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先进的技术。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

为后代人们做了非常大科技贡献的郭守敬,发明了什么?

郭守敬(1231-1316),中国元代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发明了高表、景符、简仪、仰仪、正方案等10多种天文仪器.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工作,编算和制订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

古代中国人对世界天文学的贡献很多。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句话:卓越不凡的古典天文仪器,不断更新的古代天文历法,丰富而系统的古代天象记录。

一、卓越不凡的古典天文仪器

距今3000 多年前,中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器圭表就已诞生。它一般由直立放置的高8尺的表和沿正南北方向水平放置的圭构成。冬至日正午时,表在圭面上的日影最长,利用这点可以精确确定冬至日。将某年的冬至日与上千年前的冬至日比较,以相隔的日数除以年数,可以获得十分精确的回归年长度。

古代的天球仪,装有齿轮,由动力装置驱动每天旋转一周;下层前部是报时机构,有巧妙的木偶小人出入报时,后部是水力驱动机构。水运仪象台的驱动机构有一个直径约3米的大枢轮,上面有等间距的36个水斗。漏壶中漏出的水注人水斗,注满后枢轮转动,枢轮顶部的擒纵装置控制它一次只能转过一个水斗,让新的空水斗继续注水,从而形成等间隙转动。枢轮转动带动贯通上中下三层的传动轴,使各部分同步运转。金兵攻入北宋都城后,水运仪象台被损坏再也未能修复。

到了元代初期,郭守敬研制出高4丈的高表和很长的圭面。为使太阳照射高表顶端的横梁影子清晰可见,他又发明了景符(一个装在坐架上可移动的中间有小孔的铜叶),利用针孔成像原理能把横梁平分太阳像的影子留在圭面上,从而能精确定出中午时太阳的地平高度。利用这种高表、景符的原理,郭守敬还建成了留存至今的登封测景台。

除高表、景符外,郭守敬还发明了简仪等多种天文仪器。简仪有上下两套环圈,分别是赤道经玮仪和地平经纬仪,另外还有一个测量时间的日晷。每个环的一侧都设有使用肉眼瞄准天体的装置,由两位观测者在夜晚观测同一颗星,便可立即测得它的赤道坐标和地平坐标。郭守敬简仪的测量精度可与300年后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古典天文仪器相媲美,而郭守敬发明的高表、景符利用了针孔成像原理,使太阳的定位精度达到了0.5',比第谷的定位精度要高好几倍,这是中国人为世界天文学作出的一大贡献。

二、不断更新的古代天文历法

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它与其他文明古国的历法有一个重要不同。后者以推算民用历谱、安排历日为基本内容,中国古代历法不仅包含这些基本内容,而且还涉及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日食和月食的预报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历法编算工作,其性质有些类似于现代编算天文年历的工作。

中国古代,每个新王朝都要颁布自己的新历法。此外,当发现历法不准时也要改历。因此中国古代的历法一直在不断更新之中。中国古代先后制定的历法有上百部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大明历》、《大衍历》和《授时历》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宋大明六年(462年),祖冲之编制的《大明历》是第一部引进了岁差(春分点每年在天空中缓慢移动)的历法。唐代天文学家一行领导了中国首次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并在此基础上于开元十五年(727年)编成著名的《大衍历》, 该历的回归年长度取为365.2444日,朔望月长度取为29.53059日,在当时堪称精确。元代初期,郭守敬和王恂等人领导了更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在此基础上创制了中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授时历》,至元十八年(1281年)颁行,明代的《大统历》本质上就是《授时历》,这两种历法加起来行用达364年,是中国古代行用最久的历法。《授时历》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和真实的回归年长度只差20余秒,它和国际通用的公历——格里历的回归年长度完全一样,但问世早300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简仪独立赤道装置最早是在什么时候问世的?(郭守敬的科技成就)

今天关于“简仪是谁发明的”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