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阳明是指什么样的阶段(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的区别)

阳明是指阳气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基础上的继续。一、阳明的定义1、阳明经脉名称之一,其位置在太阳和少阳的里面,所以又有"阳明为合"之称阳明,即...

感谢大家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为大家解答阳明经指的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一系列与阳明经指的是什么相关的问题,我将全力以赴地回答并提供有用的信息。

阳明是指什么样的阶段(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的区别)

阳明是指什么样的阶段

阳明是指阳气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基础上的继续。

一、阳明的定义

1、阳明经脉名称之一,其位置在太阳和少阳的里面,所以又有"阳明为合"之称阳明,即阳明学,是中国哲学史上将心、意、知、物四个概念作为基本范畴的心学思想体系。

2、阳明学是阳明先生在宋明理学中的发展,它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理论为基础,主张心即是理,注重内在修养,反对在认识上做外在的功利追求。

3、阳明学主张“心即理”,这是其思想的核心。阳明先生认为,理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存在于我们内心的规律。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去向外寻找这个理,而是向内寻找,让我们的内心符合这个理。因此,阳明学强调内在修养,注重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

二、阳明的含义

1、知行合一是阳明学的重要思想。知和行并不是两个分开的过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阳明先生认为,我们不能只是知道了某个道理而不去实践,也不能只是盲目地去实践而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只有将知和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某个道理。

2、致良知是阳明学的最终目标。致良知是指通过内心的反省和修养,达到一种高度自觉的境界,使得我们的行为和言论都符合天理和道德。阳明先生认为,只要我们不断地致良知,就可以逐渐接近天理和道德的境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3、阳明学是一种注重内在修养、反对在认识上做外在的功利追求的思想体系。它强调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这些思想不仅对宋明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人提高自身素质、追求个人成长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为什么说十二经络中,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

阳明是阳气最盛的意思(阴气最少)。 少阳阳气较弱(但阴气较多) 。 太阳阳气算足(但阴气较少) 。 少阴阴气较少阳气较盛 。 厥阴,由阴转阳 。 太阴,阴气较重,阳气较弱。 十二经络就是这样阴阳循环的。

这几个名字出自周易,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所以会把大自然的一些变化规律也总结在人体上,阳明,少阳,太阳是所谓十二经络中的三阳经,与脏腑联系起来,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这几个器官都是中医脏腑中所说的“腑”,在中医中脏属阴腑属阳,所以这些都是阳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而中医有种辨证的方法就叫做六经辩证,就是根据他的循行的经络辨认。

扩展资料

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盆部直行的支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与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线,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

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

3、经穴分布

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布在头面部、颈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侧面。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左右各45穴。

二、足太阳膀胱经

1、经脉循行

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颏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排肠肌,出于外跟的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

2、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血丑,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证。

3、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眼眶,头,项,背腰部的脊柱两侧,下肢后外侧及小趾末端。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穴。

三、足少阳胆经

1、经脉循行

起子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下行至耳后(风池),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

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2、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目外眦,颞部,耳后,肩部,胁肋,下肢外侧,膝外侧,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左右各44穴。

百度百科-十二经络

什么是阳明胃经?

意思:不同于男人衰老从肾开始,女人到了35岁左右,阳明经脉开始衰败,不重保养的话,皮肤会开始松弛、暗淡,头发脱落,出现衰老的迹象。

女人一生有三个关键节点,分别是五七、六七、七七,五七就是35岁左右。

阳明脉,就是胃经和大肠经。这两条经络的气血衰微直接导致女人容颜的衰老。因为这两条经脉是最多气多血的,就像长江和黄河滋润华夏般滋润着女人。女子以血用事,阳明脉循面部,阳明脉衰则血少,不能滋养面部皮肤和头发。

扩展资料:

保养建议:

1、 保暖。俗话说“十个胃病九个寒”。胃喜阳,最怕阴寒的东西。胃经为阳明经,多气多血,气血遇冷则会凝滞,进食寒凉食物,极易导致气血凝滞。吃温暖的食物以及保暖胃部是养胃大法。

2、艾灸。胃经气血受寒则会气滞血瘀,而且胃病当中,胃寒为数众多。胃寒是冰,而艾灸就是火,火融化冰,艾灸制胃寒,天经地义的事。

3、按时吃早餐。7到9点是胃经当令,此时胃开始工作。脾胃工作时你不给东西,等它们下班了你又吃一大堆让它们强行加班,脾胃能好吗

4、适当的锻炼可增加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运动是最廉价又有效的保养方式,可以适当散步、瑜伽、太极,避免过激运动伤津液。还可双手按摩上下腹部,来回往复40-50遍。助脾运,去积滞,通秽气,保健脾胃。

凤凰网-防治女人早衰,要从这两条经入手

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的区别

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的区别体现在病因、症状、舌脉、治疗几个方面。

一、病因

阳明经证是由于肠胃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湿热内蕴而引发的疾病。其中,气滞血瘀以及湿热内蕴是阳明经证的主要病因。而阳明腑证则是由于大肠失于需养,湿热内蕴,郁结于腑而引发的疾病其主要病因为湿热内蕴和腑气失调。

二、症状

阳明经证的主要症状包括:腹胀满、便秘、大便干燥、口苦、口千烦渴、尿黄等。此外,还常伴有心烦、口臭、舌苔黄腻等症状。而阳明腑证的主要症状包括:大便秘结、腹胀、腹痛、口苦、口千尿黄等。此外,还常伴有心烦、口臭、舌苔黄腻等症状。

三、舌脉

阳明经证的舌脉特点为: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而阳明腑证的舌脉特点为: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弦滑。

四、治疗

阳明经证的治疗原则是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泻火。常用的药物有柴胡、香附、青皮等。而阳明腑证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解郁通腑。常用的药物有大黄、芒硝、郁金等。

阳明病的成因

阳明病的成因可以是多方面的,多由太阳经证不解,表邪内传阳明,化热入里而成;或因少阳病失治,邪热传入阳明而成;或因素体阳盛,初感外邪迅速从阳化热所致;亦可在三阴病正气恢复、阳盛阴退的过程中,转出阳明而经历本病的可能。

阳明是指什么样的阶段(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的区别)

今天关于“阳明经指的是什么”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